韦德俊
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贡献,甚至超过他在南方消灭倭寇的功劳。但在众多的历史教材中,依然把戚继光称为“抗倭英雄”,而对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抵抗鞑靼所做的巨大功劳、提的很少,这就给大家造成了一个印象:戚继光北上之后就碌碌无为了。这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戚继光在北上之后,做出的贡献更为巨大,甚至超过抗倭的功劳。那为什么许多现代历史书籍、对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巨大贡献很少提及呢?原因是民族问题。
“南倭北虏”,是明朝边境的两大重大隐患,长期侵扰明朝的边境。
戚继光,本是南方人,之后继承祖上职位,在南方平定倭寇,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倭英雄,名垂青史。
戚继光北上,将面对明朝的另一个重要敌人“北虏”,即鞑靼(蒙古族人的一支)。在蓟州、永平、山海等地,戚继光担任总兵官。在此期间,戚继光多次成功抵御了鞑靼的进攻,巩固了明朝北境的安定局面;同时大力安抚了兴兵作乱的董狐狸、董长昂,为蓟门一代带来了安宁。同时,由于戚继光采取民族安抚政策,也有力地促进了蒙古族与汉族的民族融合;军事上,大力发展火器,为军队带来了先进武器,发明车营战法,强有力打击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修筑长城,修筑了障墙、文字砖、挡马墙、空心敌台这些军事工程,极大地提高了长城的军事堡垒的作用,同时这些军事工程更是成为万里长城这项伟大建筑的精髓所在。
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贡献,甚至超过他在南方消灭倭寇的功劳。但在众多的历史教材中,依然把戚继光称为“抗倭英雄”,而对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抵抗鞑靼所做的巨大功劳、提的很少,这就给大家造成了一个印象:戚继光北上之后就碌碌无为了。这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问题。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戚继光在北上之后,做出的贡献更为巨大,甚至超过抗倭的功劳。那为什么许多现代历史书籍、对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所做的巨大贡献很少提及呢?
原因是民族问题。戚继光在明朝北境抵抗的鞑靼,其实就是现在蒙古族的先祖们,所以现在给戚继光的定义是: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抗倭英雄,而不是中国的英雄。蒙古、汉族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内部的矛盾,至多也只能是民族问题。所以从中国多民族统一的角度来看,戚继光在明朝北境的抵抗鞑靼的功绩,只能算作汉族英雄的功劳,而且也是蒙、汉民族之间的矛盾,自然现代历史材料对戚继光北上的功绩、只能一略而过,戚继光也就“碌碌无为”了。
岁七夸父
首先,大家要明白:在整个明朝,东南沿海的倭寇之患,在明朝中央眼里远不如北方边患重要。所以隆庆元年,让戚继光训练北方蓟门一带的士兵,本身就是对戚继光的重视与嘉奖。随后戚继光被任命为神机营副将,负责训练从辽、蓟一带募集来的三万步兵以及从浙江招募来的三千南方士兵。随后,戚继光的权力扩大到训练从蓟州到保定的士兵,为了保证号令统一,把远设在蓟州的总兵调走,让戚继光做总兵官,之后又进封为右都督。
其次,戚继光在北方做的事,也不仅仅是练兵而后升官这么简单,他还修了长城,而且是明朝中后期最大规模的修筑,戚继光在修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山势低矮处,加高城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个别地方加修障墙、支墙、挡马墙,全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石木结构,使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而今,障墙、文字砖、挡马墙,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
第三,戚继光在北方,最主要的功绩还是抵御蒙古人的侵袭。而当时长城之外面临的最主要敌人便是蒙古朵颜部首领董狐狸。就在万历元年,董狐狸曾闯入喜峰口,戚继光出兵,据说差点将董狐狸活捉。同年夏天,董狐狸再次入侵桃林,也被戚继光击退。此后董狐狸的亲戚董长昂、董长秃又连续入侵,尤其是万历二年那一次,戚继光迎头痛击,活捉了董长秃,于是董狐狸便带着宗族三百人到关前请罪,狐狸穿着素服大哭,而戚继光呢?最终答应受降,董狐狸将劫掠百姓放回,从此再不侵犯蓟门。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首先必须要反问一句,抗倭英雄戚继光镇守北方边疆后,真的“碌碌无功”了吗?
这就要先弄清楚,戚继光“碌碌无功说”是怎么来的?那是在戚继光镇守北方边疆的第十六年,即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时,兵科给事中张鼎思一封奏折怒批戚继光,声称当年在南方痛打倭寇的戚继光,自从调任蓟镇后,就十多年如一日的“碌碌无功”。不如再调到广东去。后世所谓“戚继光镇守北方后碌碌无功”的说法,基本都来自于此。
这就要回看一下,自明朝隆庆元年(1567)起,带着灭杀倭寇的荣耀,风光调任北方的戚继光,接下来都做了什么。
当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刚刚拜祭过南方平倭战场阵亡将士的戚继光,接到了奔赴北方的调令。感慨不已的他,当场就热血满腔,临行前喊出“感恩怀尺疏,直欲捣祁连”的豪言。几乎是以再造卫青霍去病功业的雄心,踏上这个新战场。
而就任蓟州总兵后,气还没喘的戚继光,就在这个“碌碌无功”的新岗位上,闹得整个大明朝堂都鸡飞狗跳:先是不停上疏,把多年来被鞑靼人打的千疮百孔的蓟州边防,从头到脚批的狗血淋头。接着就提出宏伟设想,要打造坚固城池防线,练出能够深入草原野战的百战精兵。如此高调表现,每一句话,都是啪啪打明朝朝堂“精英”们的脸,自然也惹得骂声一片。
但幸亏高拱张居正等阁臣们力挺,虽然被“喷”了不少口水,戚继光很快在隆庆三年(1569)年拿出了新成果:横贯整个蓟州防线的“空心敌台”,这种长城上的新型堡垒,储备有精良火器,便于屯驻大量守军,一旦鞑靼骑兵入侵,立刻开火没商量。 是为中世纪堡垒设计的一大创造。隆庆三年时,戚继光已修成四百多座“空心敌台”,到万历年间时,这种堡垒更增加到一千多座。别管多鸡贼的鞑靼骑兵,管保第一时间被挡在塞外。
但在戚继光看来,修筑坚固的敌台,只是一个先期小目标。就在热火朝天的“空心敌台”施工期间,戚继光更在埋头打造另一只铁拳:把鞑靼挡在塞外算什么?必须要练出无坚不摧的精兵,给敌人狠狠打击,彻底打碎他的胆,才会有边陲的长治久安。他除了把昔日东南戚家军大量北调外,更多次在三屯营召开会议,向各支部队推广新武器。
近乎魔鬼式的练兵方法,更是推广到全军。一支全新的明朝边军,悄然脱胎换骨。就在“空心敌台”拔地而起时,戚继光的新型“蓟州军”,也终于打磨成熟:这支共有七个“车营”的新型部队,装备有弗朗机鸟铳虎蹲炮火箭等新型火器,且采用新型的“车阵”打法,战斗时以战车为掩护,排成梯次火力,依照天鹅号的指令,向敌人发起轮番火力打击,最后以战力凶悍的冷兵器步骑兵合围冲锋,一举解决战斗!
这种颠覆明军以往打法的思路,在隆庆六年(1572)就小秀了一把,戚继光以北方鞑靼为假想敌,在蓟州地区举行多兵种联合演习,各支部队紧密的配合与令行禁止的表现,令明朝朝野大为震撼。接下来的万历年间,戚继光更漂亮证明,这种表现绝非花架子。比如昔日侵扰极其凶悍的鞑靼朵颜部,被戚继光出手就揍得稀里哗啦,万历三年时,连首领长秃都被戚继光活捉,吓得朵颜部扔下武器跑到喜峰口外,痛哭流涕求投降。
就是凭着这轻松把敌人打哭的能耐,戚继光守卫蓟州的十六年,是这个十六世纪时烽火连天的战略要地,最为太平安乐的十六年。昔日嚣张的各路敌人,几乎全被打得拜倒在大明脚下。这“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威武,怎能说“碌碌无为”?
当戚继光的老上级张居正过世,嫉恨张居正的万历皇帝,迁怒于戚继光后,见风使舵的张鼎思等言官,也就大言不惭的连呼戚继光“碌碌无功”。再度被包围在谩骂声中的戚继光,只得含恨去职。而以当时史料记录,戚继光离开蓟州的那天,当地军民家家悲伤万分。诗人陈第记录当时现场的一首诗,更缩影了这位战神的功业: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把旌麾移岭表,黄童白叟哭天边。
这样战功卓著的将军,却顶着“碌碌无功”的污名离开,只能说,是明朝政治的坑爹败笔。
历史曾赐给明朝一个戚继光,赐给明朝一个重振军威的机会。而在戚继光走后,再也没有一个戚继光,可以这样力挽狂澜了。
我们爱历史
我觉得这个问题不能这么问,因为当时戚继光到北方后,并没有特别棘手的边疆问题,而真正的边疆大患,其实是女真崛起之后造成的。我觉得应该这么问,戚继光晚死40年 女真骑兵还能逾越长城吗?
东南平倭结束后,戚继光调任蓟镇防御北虏。当时长城一线的驻军纪律松驰,作风很差。戚继光见难以驯服,就奏请调原“戚家军”的一支浙江兵北上。
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三千浙兵奉旨北上,千里跋涉,一日清晨抵达蓟州,停在郊外待命。二月的北方寒气袭人,又碰上下大雨,这支部队就这么在寒雨中列队顶盔披甲站着,等候戚帅检阅,一直等到下午,大雨中的浙江兵就像一排排白杨树一样沉默矗立,军容肃然不乱。
这才是铁打的军队!当地驻军看到这一幕非常震惊,“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
东南倭寇扫平了,但戚继光的军事生涯远没有结束。隆庆二年,戚继光北调边防重镇蓟州抵御鞑靼(明人对蒙古人的统称),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
对于明朝,倭患是芥藓之疾,北方游牧民族才是心腹之患。自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后,鞑靼的俺答汗不时内犯,蓟门多警,朝廷急需一员重将镇守蓟镇,屏障北京。
北方对戚继光并不陌生,他年轻时曾在蓟门驻守过三年,深知北方鞑靼的威胁远非倭寇可比。所以戚继光初上任,就向朝廷递交了一个精心筹划的奏折:请练十万新兵,由我节制,保证九边皆强兵,鞑靼可以彻底击溃。这是上策;如果10万不行,请练五万,我保证鞑靼不敢南侵,可保边疆十数年安宁。这是中策;五万也不行,请练三万新兵,只能保证御敌于长城之外。这是下策。
招募、节制10万兵?戚继光太天真了。首先,一个手握十万重兵的将领近在京畿,皇帝是不可能放心的;其二,花费太巨大。当时一个新兵每月要给银子一两五钱,三万新兵一年就要54万两,以当时国库空虚的情况,不可能办到。
最后的结果是戚继光的下策都没达到:不募新兵,在蓟镇现有的部队中抽出三万,由戚继光训练。志在立大功报国的戚继光失望可想而知,他吟出了这样的诗句:“伏轼长嘶动石门,时艰满目几消魂。非干冀北空群久,羁靮年来苦渐繁。”把自己比作不得志的战马,处境艰难。
不过,戚继光从来不是个自甘消沉的人。在蓟镇十六年,加固边墙,筑建墩台,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积钱谷,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战术,屡败侵扰之游敌。“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戚继光耗费巨资独创的车营,简直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噩梦。
车营每车配备火炮两门,128辆车有火炮256门,每架火炮有子铳9门,共有子铳2304门,鸟铳512杆,火箭15300枚,另有8辆大将军车和4辆火箭车。车营实际上是火器营,但并不是单独作战,每座车营再配以人数为2988人的骑兵营,而且骑兵营和南方的鸳鸯阵不一样,一半是火器手。车兵和骑兵合营后,所能发射的枪炮火力,足以把一公里以内的所有敌人骑兵全部吓得屁滚尿流。毫无疑问,这是明代火器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威力最强的部队。
这样的车步骑营,戚继光一共建了七座!
令后世无数军事迷遗憾的是,戚继光守蓟镇的十六年里,只有零星的小股敌人骚扰,用于主力会战的车步骑营根本不需要出场,它强大的威力始终没有机会验证。当时,北方势力最强的俺答汗在1571年和明朝达成了和议,只有另一股土蛮部落聚众骚扰过边境,不过迫于戚家军的威名,每次都是侵犯边备修饬不如蓟镇的辽东。
明代最伟大的将军,在北方的十六年里居然无仗可打。不过,不战而屈人之兵,岂不是兵法最高的境界?
万历十年(1582年),首辅张居正去世。
没有了明朝最耀眼的暮光张居正的支持,戚继光也走到了他人生的尽头。
戚继光受到排挤,一年后调任广东总兵。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年老多病,谢职归家。万历十五年(1587年),戚继光病逝,时年60岁。
这个从17岁就走出家门的登州少年,“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整整打了41年的仗,两鬓苍苍才重回故里。他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献给了明王朝的边疆,可是,在他晚年居然贫寒得连抓药的钱都没有。身为太子少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死后整整两年,朝廷居然没有任何表示,直到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恤典,万历皇帝才下诏予以祭葬。而戚继光终其一生,没有获得一个爵位,只是在万历末年才得到一个“武庄“的谥号。
都说“汉家待功臣薄”,明代对待功臣更是凉薄如纸,从太祖朱元璋到万历皇帝到崇祯皇帝,无一不是。戚继光总算死在了自家床箦,于谦斩首法场,胡宗宪自杀狱中,熊廷弼传首九边,袁崇焕闹市剐死。读史至此,怎不叫人心痛!
造化弄人,就在戚继光死去那一年。遥远的辽东山区佛阿拉城里,统一了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竖起了“汗”旗,开始了积蓄力量对抗明朝。时间再推移40年后,皇太极率领后金的辫子兵绕道山海关,从内蒙古方向的喜峰口入关,兵临北京城下!
努尔哈赤公开反明时,以“七大恨”告天。当隆隆的后金铁蹄越过戚继光苦心经营的长城防区时,戚继光泉下有知,也当有一大恨:恨不能晚生40年,和后金较量高下!
有时读史,总喜欢关公战秦琼:假若戚继光仍在镇守蓟镇,后金的骑兵能逾越长城吗?甚至,假设无敌的戚家军犹在,清朝能凭十三副甲取代明朝入主中原吗?
还有最后一个悬念:戚家军,这支精锐的部队后来是怎样的结局?
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军收复平壤之战,第一支冲上要隘牡丹峰的部队,正是老戚家军的一支,将领为年过花甲的老将吴惟忠——戚继光第一次募兵带出来的义乌老兵。
有史记载的关于戚家军余部的最后一战,是在天启年间的辽沈大战。当时沈阳失守,辽东经略袁应泰调派四川秦良玉部数千土司兵,以及童仲揆、陈策和副将戚金的浙江兵三千,与努尔哈赤的后金兵激战中全部阵亡。戚金是戚继光的族侄,他率领的三千部队无疑是原戚家军的老底子。此战称为“浑河战役”,战况之惨烈,明史中称为“凛凛有生气”。
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也许,这种一个人塑造的军队,命运注定是人去军散。所以说,人间再无戚继光。
大胡子说史
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北上镇守边疆后并未“碌碌无为”,反而立下了更多的功劳。
东南倭寇基本被肃清后,戚继光得到张居正的赏识和提拔,去了蓟门。
整个明朝时期,北方的边防(对蒙古)重要性强于南方的边防(对倭寇);
在北方边防里,以“九边”为重;
“九边”里,以宣大、蓟辽为重;
而在宣大蓟辽里,北京的直接门户蓟门,更是重中之重。
戚继光就站在帝国心脏的门户前,担任着无以伦比的边防任务。显然,他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
戚继光此时的人际环境,比在东南抗倭时候还好。因为在内阁里有张居正为其声援。张居正帮助戚继光摆平了与y兵部尚书、蓟辽总督谭纶和蓟州、昌平、保定三镇总兵之间的纠葛,让戚继光保留总理三镇的地位,同时兼任蓟州总兵,这样实权加大,虚名未减,里子面子都赚了。
戚继光到达北方后,最初计划训练精兵十万,与蒙古人主力会战。但是巨额的开支引起了朝廷反对。戚继光转而求其次,提出了在长城上加筑敌台,以及训练车营等军事建设。这个战略得到张居正大力支持,
在戚继光调到蓟州之后,整个帝国的北部边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以前蒙古人动辄大规模入侵,烧杀抢掠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当时,蒙古的西部俺答汗一派,已经由张居正和高拱促成的封贡开市给笼络了,宣府、大同基本安全。而东部的图们汗依然不时入侵。辽东有李成梁,蓟州则是戚继光。
戚继光的战法,以实用为主,因地制宜,敌变我变。在地形复杂的浙江抗倭,针对倭寇的倭刀,他用鸳鸯阵对抗。而到达北方之后,面对蒙古铁骑往来如飞的战法,他大力推广修建敌台,把城墙连成一片,形成了稳固的防御体系。
此外,他还大力发展火器。蒙古骑兵每次来,还没等挨着城墙,就被一阵乱枪扫射,等他们在城外奔波吆喝累了,再派出精兵出城去打落水狗。这么个乌龟咬人的战法,惯于在平原用骑兵飞驰冲突的蒙古勇士,实在受不了。长此以往,大家就都不来了。
至于说,为什么题主感到戚继光北上后默默无闻,大约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戚继光北上后,蒙古人基本都靠不近来,所以无需发动大规模会战,就能够保全安宁。这样,相对于倭寇之前糜烂东南数十年,动辄杀伤千百民众来说,抗蒙古的功绩当然不如抗倭的功绩显眼了。但实际上当时明朝对倭寇的防备是远不如对蒙古的。倭寇只是肚皮上的疮,蒙古可是脖子边的肿瘤。戚继光能够“不动声色”地让北边安宁下来,恰好是“良医治未病”的高明手段。
其次,我们现代的教材对戚继光抗倭也比抗蒙要说的多。因为倭寇就是日本鬼子嘛,20世纪也曾入侵我们的。而蒙古现在是一家人了,所以就轻描淡写。
戚继光纵横边疆数十年,击退了倭寇对东南的入侵,挡住了蒙古人对北疆的蹂躏,保全了千千万万民众,也维护了整个帝国的安宁,在历史上留下不世名将的美誉。此生如此,复有何憾!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锅
谁说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就碌碌无功了?只不过我们今天一提起戚继光就习惯性给他贴上抗倭名将的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戚继光在东南抗倭前线的军功掩盖了他在北部边疆的战绩,以致于现在一说起抗倭可能最先被人想到的就是戚继光——他曾在抗倭战争中创造过”零伤亡“的记录,被饱受倭寇肆虐的东南沿海百姓称为”戚老虎“、”戚我爷“。那么戚继光所面对的倭寇是不是一群猪一样的对手,所以才导致他成就如此战功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倭寇还真是一群”猪“一样的对手,不过此处的”猪“可不是形容他们蠢笨的——日语里有个成语叫”猪突猛进“,这是形容倭寇像奔跑的野猪一样凶悍。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夏53个(也有说是72个,反正不足百人)倭寇在大明王朝的眼皮底下纵横驰骋浙、皖、苏三省,一不劫财,二不劫色,专爱攻城略地。一连三个月,行程数千里,杀伤中国军民三千多,最后甚至以不足百人的兵力攻打大明王朝的留都南京。
区区不到百人的倭寇若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去强攻大明重兵把守的南京城,一般的地方守备部队还真拿他们没辙。尽管最终歼灭了这股不足百人的倭寇,但大明王朝自己付出的伤亡已远超歼敌数量。从此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其一倭寇极其凶猛;其二明军战斗力极端低下。
这伙倭寇之所以如此凶悍是因为他们出身日本浪人——所谓浪人就是失去土地的武士,他们从小接受严格的武术和体能训练,以杀人劫财为业。此时日本国内正值战国乱世,各路割据领主纷纷培养能打善斗的武士为自家效力。此外他们还拥有一种神兵利器——倭刀。倭刀的前身是中国的唐刀,后被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加以改造使刀身具有一定弧度——既可以挑刺,也可以劈砍,大致综合了中国传统的刀和剑两种兵器各自的优势。
与此同时大明军队早已不是当年驱逐北元横扫漠北的那支劲旅了——明中叶以后因不堪忍受田产被占和军饷被扣,军户大量逃亡,各大军事卫所已形同虚设。嘉靖年间明初驻军高达30万的海防前线之中辽东、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50多个卫所都只剩30%的兵员。与卫所的荒芜比起来更致命的是将领和士兵惊人的低素质:世袭将领不会骑马,弄不清旗帜;士兵战斗力低下不说,军纪还极其败坏——抗敌不力,扰民成风。
公元1528年11月12日山东济宁一个叫鲁桥的小镇一连下了好几天的雨。这天半夜时分随着一声男孩响亮的哭声雨突然停了,天也亮了。男孩诞生的这户人家姓戚,是明朝开国将领戚祥的后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男孩的父亲给刚出生的小婴儿命名为戚继光。戚继光是家中的嫡长子,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是独子(直到他弟弟戚继美出生),所以家里一直十分重视他的教育问题,希望他有朝一日光宗耀祖扬名立万。戚继光18岁那年写下了”封侯非吾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22岁参加武举会试时写的《备俺答策》曾作为内参在兵部广为传阅。
随着东南沿海的倭患日益严峻,戚继光被调至浙江的抗倭前线。公元1555年8月八百倭寇直奔戚继光的驻地龙山所,而此时戚继光手下有四千人。尽管在人数上占优,戚继光仍不敢大意——他仔细查看地形,设好迎战、埋伏和接应的人马后拎枪搭弓准备厮杀。战斗一开始完全按戚继光设定的计划进行:在前锋诱导下八百倭寇进入伏击圈。以常理而言:四千对八百,又诱敌成功,胜负本该毫无悬念。可就是这么天衣无缝的计划愣是让倭寇把伏击圈撕开一道口子,戚继光忙下令追击从缺口逃出的倭寇。可追着追着,倭寇突然掉转头杀了回来,明军反倒成了被追的一方。戚继光见状找到一块高地搭弓射箭将倭寇首领射杀才阻止了部队的溃退,不过这股倭寇主力未损,几乎大部逃走。
在经历和倭寇的首次战斗后戚继光拟定了新的练兵计划并得到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支持:胡宗宪拨给她三千绍兴新兵供其训练。经戚继光训练的新兵在浙西与倭寇的作战中三战三捷。然而戚继光很快发现了新问题:这群绍兴兵常会耍点小聪明——战前跟将领谈条件,谈不拢就消极怠工;杀平民、伤兵冒功领赏。戚继光认识到:除训练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选人。
按明代惯例:部队和将领之间不是固定的——将领会调任不同的防区,而士兵并不会随之调走,这主要是为防止将领和士兵形成固定的主从关系,进而出现士兵只知有将领不知有朝廷的情况。按这一惯例而言:戚继光到了浙江带什么样的兵是由上面决定的。但戚继光慎重思考后向胡宗宪请求自己选兵、练兵,这绝对是要冒政治风险的,但最了解浙江抗倭形势的胡宗宪还是同意了。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戚继光途经义乌时被一场斗殴惊呆了:确切地说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械斗——是义乌人和邻县的永康人为争夺矿藏资源而展开的械斗——参与这场械斗的至少有上万人,双方都是男女老幼齐上阵。在这场械斗中戚继光发现:这些人同仇敌忾勇往直前,于是他决定在义乌招兵。为保证兵源质量,他还制定了“四要、四不要”的征兵标准——四要:要标准的农民、要粗壮结实、目光有神、见官府要有点怕的人;四不要:城里人(包括在市井间居住过的人)不要;在官府任过职的不要;长得白的和四十岁以上的不要;胆子小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按这个严格而独特的征兵原则招上来的兵就是日后威震敌胆的戚家军。
选好了兵源,接下来要用严格的纪律进行训练。戚继光规定:军队中检验士兵武艺技巧要根据不同兵种对自己不同兵器的学习为主,并且严禁士兵学习花法。所谓花法就是说的民间武学。戚继光认为民间武艺并不适合堂堂大阵,军队学习毫无用处,因此禁止。担任考察裁官的就是各部队的长官,以分数高低来划分优劣。扣分太多的差生,就要追究所在部队长官教导不利的责任,扣一分的惩罚所在伍长、扣二分惩罚所在队长、扣三分惩罚所在哨官、扣四分则直接惩罚把总。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于龙山大破倭寇,戚继光一路追杀至雁门岭。倭寇遁走之后趁虚袭击台州,戚继光一马当先手刃倭寇首领,余党走投无路,全部坠入瓜陵江淹死。而圻头倭寇竟又来侵犯台州,戚继光率军于仙居将其全歼。台州大捷后戚继光官升三等。而后闽、广一带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带作乱,总督胡宗宪无法平定,于是让戚继光来增援,戚继光率军于上坊巢将其击破,倭寇奔走建宁,戚继光引军回浙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进犯福建,并联合福宁、连江等地的倭寇,先后攻陷寿宁、政和、宁德等地,从广东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联合福清、长乐的倭寇攻陷玄钟所,并进犯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倭寇声势浩大,当地官军不敢进攻,于是胡宗宪传令让戚继光带兵剿贼。戚继光领命后引兵先进攻横屿,横屿四面水路险隘不易通行,戚继光命将士们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进,大破横屿倭寇,斩首两千二百余级。而后,戚继光乘胜追击,杀至福清,捣毁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余党慌忙逃往兴化,戚继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捣毁倭寇据点六十余营,斩首无数。戚继光平定福建倭患后班师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见少量倭寇从东营澳登入,戚继光率兵急攻,斩首两百人。经过几番战斗,闽广一带的倭寇几乎被戚继光杀光。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从日本国本土而来的新的倭寇又伺机侵略,他们人数日益壮大以后,袭击兴化,但围攻了好几个月都没有攻下来。而此时刘显派了八个人带着书信到兴化传达信息,被倭寇拦杀,倭寇就换上刘显使者的服饰骗开城门,趁机攻陷了兴化城。倭寇攻陷兴化后刘显率兵逼近兴化,但因为兵少,刘显不敢擅自攻城,却因此被弹劾,背负罪名。而福建总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军合围。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前来支援,而都指挥欧阳深却中了倭寇埋伏搏战而死,倭寇遂占据平海卫。四月戚继光率领浙江兵前来支援。戚继光到后,谭纶立刻筹备对倭寇的总攻,先在各海道上环立栅栏阻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刘显为左军,俞大猷为右军,谭纶自领中军,以戚继光为先锋,围攻平海卫,一举告破,斩首两千余级,戚继光等率兵追击,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斩杀三千多人。于是刘显等复兴兴化。朝廷以戚继光先前横屿大战,录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世廕千户,代替俞大猷为总兵。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余党纠合一万多人围攻仙游,打了三天,戚继光率兵前往解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击,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级,不少人都坠于悬崖摔死。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分五哨(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连俘带杀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渔船逃到海上,而后侵扰福宁,戚继光率领李超等前往将其击败,又乘胜追至永宁,杀死三百多人。同年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杀败倭寇,并将吴平招降,让吴平驻扎在梅岭。但不久之后吴平纠合被明军击败的流散倭寇一万多人,伙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后在走马溪、泊浦澳登陆,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继光即刻率军前来围剿,吴平得知后放弃之前据守的梅岭,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并修筑大寨防御。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领水军,戚继光率领步兵,二人合力围剿吴平,吴平破败,孤身逃往凤凰山。
戚继光在长期的抗倭斗争中打造了全新的鸳鸯阵法: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枝丫,每支狼筅长3米左右,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有效杀敌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此阵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时来向明穆宗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戚继光随即被任命为神机营副将,于是戚继光一手训练出来的戚家军以及他们鸳鸯阵法又在北部边疆大显神威:万历元年(1573年)北蛮小王子与董狐狸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二人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侵略桃林,被戚继光击退。而后董狐狸的侄子董长昂侵犯界岭,又被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万历二年(1574年)董长昂又入侵边境但无法从关口攻入,于是逼着他的叔父董长秃寇犯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董长秃。董狐狸与董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董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其投降,董狐狸于是将劫掠的百姓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董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北蛮见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又率兵增援协助辽东总兵李成梁将其击退。
戚继光的军事贡献不仅仅只表现在具体的战役指挥上,他还根据自己治兵练兵的经验写成了《纪效新书》,在书中戚继光对练兵之法、排兵布阵、武器装备等均有提及。尤其突出的是:戚继光在书中明确强调了火器作为新式武器的重要意义——在与倭寇作战时戚继光发现鸟铳与佛朗机使用起来缺憾极大:鸟铳虽然精准,但是杀伤力太弱;而佛朗机虽然有杀伤力但非常笨重,不利于扛行。 于是戚继光发明了“虎蹲炮”,比鸟铳杀伤力大,比佛朗机轻,便于携带。《纪效新书》的另一大突出特点在于海防方面:不是单纯立足于守卫国家的海岸线,而是主张大造舰船以实现与敌争锋于海洋、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目标,这已初步可见现代制海权的概念。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中国有句古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抗倭名将戚继光北上镇守边疆后虽然取得什么著名战绩,但绝对不是碌碌无为。
隆庆元年(1567年),给事中吴世来建议调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到北方训练蓟门士兵。最后,明庭决定只调派戚继光前往蓟门练兵。
戚继光到达蓟镇后,立刻就发现了蓟镇和其他各镇的不同。蓟镇背后是京师近畿,在战略上就不能像其他各镇那样进行防守反击,必须把威胁阻挡在边墙之外,使京畿重地不受骚扰。另外,绵延二千余里的防线,也使得明军通常只能以劣势兵力对战全力破关的蒙古主力。可见,蓟镇明军的战术需求首先是防御性,而最具防御力的武器莫过于战车了。于是,戚继光找到了俞大猷,并在其帮助下,建立了自己的车营部队。
到了戚继光时代,明代战车已经发展演变了上百年,因此车辆的制式各不相同。戚继光到任后,立即对战车的性质进行统一。他首先使用了俞大猷的正厢车,也就是防御屏障在前的战车。不久之后,戚继光为了加强车营的防御效能,使用了防御屏障在一侧的偏厢车。
戚继光的每辆战车配备二十名士兵,分为正、奇两队,每队十人。操作战车的为正兵队,随车作战的为奇兵队。在编制上,一辆战车被叫做一宗;每四宗为一局,设一个百总;每四局为一司,设一个把总;每四司为一部,设一个千总;每二部为一营,设一个将官;共有战车128辆,官兵2603人。128辆新型的偏厢车连接起来,能让车营“四方行俱如墙”,成为一个木质要塞。但光有防御工事还不行,往往处于兵力劣势的明军要想击败善于骑射的蒙古骑兵,自然就需要更为旺盛的投射火力。
戚继光的车营与以往不同的是大量装备新式火器。戚继光装备的第一种新式火器是火绳枪,也就是鸟铳。这是欧洲人带来的一种新式火器。嘉靖元年(1522年)明军在与葡萄牙人的西草湾之战中,就见识了这种火器的厉害,之后开始大量装备。比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明军一口气就列装了一万杆鸟铳。明军的火绳枪一开始是多用于水战,后来才逐渐装备明军的陆军。
这种新式火器的优势在于身管长,初速高,准确度高。比如,明人用其射击木板的实验结果是“洞而不裂”,戚继光则评价为:“鸟铳远射及准”。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准确度这个问题。鸟铳作为滑膛枪,准确度自然不如后来的线膛枪。但当时的鸟铳已经有了瞄准的准星,并且可以架在支架上射击。这种射击方式明显优于弓箭,士兵很容易上手,成为熟练射手。而弓箭只能通过人的背部肌肉,手指扣箭力度,以及射箭的姿势来感性地保证准确度。另外,现代弓术爱好者的弓箭拉力大多为四五十磅,而明代军用战弓最基本的拉力就有六十斤,换算成磅数已经接近八十磅。就是这种远超普通人射箭强度的弓,也只是被定为“下力”。在明军的体系中,八九十斤的弓被称之为“中力”,一百二十斤的弓为“上力”,超过一百二十斤的弓则被称为“虎力”。所以合格的弓箭手必须经过严格训练,这又导致弓箭手训练周期会十分漫长,以至于宋明两代都设有大批的民间弓箭社来培养合格的弓箭手。另一方面,在战场上,弓箭手也很容易疲劳。最为关键的一点,面对拥有防护的目标,鸟铳的杀伤后效也明显强于弓箭。比如戚继光评价:“而敌以坚甲当之,每每射不能入。”
(鸟铳图解)
但这种新式火器,当时北方明军使用的却不多,北方工匠制造的鸟铳也大多不合标准。因此戚继光赴任蓟镇后不久,就向朝廷要求招募自己的浙江旧部一万人,来充当蓟镇边军的教练,再由熟知鸟铳技法的北军训练其他北军。可见在戚继光之前,这种火器主要是南方明军装备,是戚继光首先将其大量应用于北方边防。
(鸟铳的击发装置)
不过鸟铳也有它的劣势。如戚继光所说:“鸟铳虽速准而力小,难御大队。”在平原上,仅凭鸟铳齐射,是不可能抵挡住蒙古骑兵的冲锋的。所以,其实戚继光车营的火力核心是另一种新式火器——狼机铳,也就是佛朗机炮,一种长管后装轻型火炮。车营当中每车配备两门狼机铳,每门配备九个子铳,火药三十斤,铅弹一百发。根据推算,一发铅弹所需火药为0.3斤,为178.5g。这种火炮的长度在五尺(1.6米)到七尺(2.24米)之间,口径一寸六分,合51.2mm。推算其铅制弹丸重量约在740g左右,即弹丸重量约为明制1.25斤(1.6磅)左右。其射程在一里有余(576米以上),百步(160米)之内可洞穿人马,可见该炮威力不小,足以在弓箭射程之外,对蒙古骑兵造成可怕的伤亡。
(弗朗机铳)
总体而言,戚继光车营就是以狼机铳和鸟铳为主要投射火力。每辆战车的正兵队中,车正配备旗枪一杆、腰刀一把,负责指挥全车战斗;舵工一名,专管战车方向;镗钯手两名,除自带一柄镗钯外,另外各配有火箭60只;佛朗机手六名,每三人负责操作一门狼机铳。奇兵队长一名,持旗枪和腰刀各一,指挥全队作战;鸟铳手四名,装备三钱弹重火绳枪(口径约13mm)一支,每人三百发弹药,外配双手长刀一把,藤牌手两人,藤牌一面,腰刀一把,投石索一个。镗钯手二人,与正兵队镗钯手合用火箭,另外火兵一人,夹刀棒一根。
与敌接战之时的战术是:如果蒙古军士以数十骑兵挑衅,明军不予回应。直到蒙古大部冲到五十步(80米)的距离时,各种火器才一起发射,杀伤敌人大队。如果蒙古人顶着火力冲到距离战车只有一丈远时,奇兵队将于车下的活门冲出,与敌肉搏。届时,奇兵队将排列为四行,第一行军士手持双手刀,匍匐前进,利用手中的长刀去砍断敌方马腿;第二行军士手持夹刀棒,击打被砍马腿而落马的敌军;第三四行的军士手持长枪、镗钯,戳刺落马和还在马上的敌军。奇兵队最远不许离开战车五步,并且如果力气用尽,则应迅速退回车内。在奇兵队进行肉搏之时,还有士兵依托偏厢车上的木质女墙来继续射击,来压制敌人和掩护己方。可以看出,在战斗的时候,车营里的明军指挥系统是彼此错开、却又彼此配合的,这也符合戚继光一贯的用兵手法。
根据计算,车营所有火器,一次齐射,共有768发炮弹和枪弹,弹丸投射量能达到近200公斤。这在80米的距离上,将造成极为可怕的杀伤效果。除此之外,在车营指挥官直接指挥下的,还有四门无敌大将军炮和四辆火箭车。无敌大将军炮为佛朗机型后装火炮,“横击二十余丈(64米以上),可以洞众”。可见主要目的为压制蒙古骑兵大队冲击,并用了以霰弹射击为主的模式。该炮一次发射使用4斤火药,铁制霰弹365发,合口石弹一发;或不用石弹而装填500发霰弹。该型火炮一门配备30发弹药,四门合计120发。车营指挥官可根据战场环境需要,一次向20至80丈,也就是64~256米左右的战线上,一次射击366发(单炮单子铳)~6000发(四炮三子铳预装轮放)弹丸。以上这种火力密度,如运用得当,能给进入有效射程内的敌人带来极其惨重的损失,足以瓦解一次万人级别的大规模骑兵冲锋。可以说,面对这样的火力,很多时候都不需要奇兵队投入肉搏了。
中国兵法一向将就奇正相依。车营作为堂堂之阵,正面迎敌,在兵法上即为正。戚继光的骑兵营和步兵营就是奇兵。他以车营为中军,步骑张两翼,创立出一套很典型的车步骑联合作战方式。
戚继光的骑兵营,为十二人一队,三队一旗,三旗一局,四局一司,两司一部,三部为一营。全营上下官兵约为三千人。左右两部的每队设队长一人,持腰刀弓箭,分左右二伍;鸟铳手两名为伍长,配备鸟铳和双手长刀;快枪手两名,各持快枪一杆;镗钯手两名,配备镗钯和火箭;刀棍手两名,配备刀棍和弓箭;火兵一名,负责该队后勤。中部的每司第一局各队设队长一名,配弓矢腰刀;鸟铳手八名,配鸟铳双手长刀;镗钯手三名,配镗钯火箭。第二第三局队长一名,配弓矢腰刀;弓骑兵四名,除弓箭外各配腰刀一柄;钩镰枪手四名,各钩镰枪一杆,弓箭一副;镗钯手两名,各持镗钯火箭。
骑兵营全营上下共有虎蹲炮60门,弹药1800发,每次发射直径约2寸石弹一发,霰弹30发(重一两)或100发(三钱以下)。火绳枪540支,快枪360杆,弹药均为每支300发。弓箭1152副,每副箭矢30支,此外还有火箭12920支。
由骑兵的配置可以看出,全营十八局,特别专为骑战的,仅有中部四局,仅占全营总兵力的22%,其他各局武器配置多为步战所用。特别是其骑兵营携带648副拒马枪,在训练中左右部为下马步战,以拒马枪环绕营地,镗钯手在前,刀棍手在后,次为快枪手,后为鸟铳手,马匹为火兵看管。这个骑兵营与其说是骑兵,更像是骑马步兵,以马匹机动,战以步战为主。而且该骑兵营中没有配置长枪,最长的兵器仅为镗钯,全营士兵除火兵外,全部配置了远程武器,火器手之外的人均配弓箭。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骑兵营是作为远程打击火力为主的。
步兵营结构与骑兵营相同,同为12人一队,分杀手队和铳手队。杀手队队长一名,旗枪一杆,腰刀一把,弓箭一副;藤牌手两名,各藤牌一面,腰刀一把,狼筅手两名,狼筅两柄;长枪手两名,各长枪一杆,弓箭一幅;镗钯手两名,各镗钯一杆,火箭三十支;大棒手两名,各大棒一根,弓箭一副;火兵一名。铳手队队长旗枪一杆,腰刀一柄,弓箭一副;鸟铳手十名,各持火绳枪一杆,双手长刀一把;火兵一名。步兵营在远程武器上也十分突出,全营拥有火绳枪1080杆,火器手占全营兵员数量50%,这个比例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堪称豪华和先进。
不过在携带了大量的火药铅弹等沉重的作战物资后,粮食携带量就难以保证了。比如步营士兵双手长刀一把二斤八两,鸟铳一门五、六斤,火药六斤,铅弹六斤,仅武器负重便已达二十斤,约12kg,如算再算上盔甲等物,已经很难随身携带更多的粮草。于是戚继光特意创立了辎重营以运送军粮。这个辎重营其实是将随身粮草单独分列一营,以车营护卫,以便于跟随军队作战。辎重营随车有160门佛狼机铳,640支火绳枪,全营仍有相当强的火力,可轻易击退小股蒙古骑兵。甚至可以作为依托,在车营未能及时到达的时候,配合机动性较强的骑兵营和步兵营进行反击作战。
(明军开元弓)
除了编制出拥有极强防御力和旺盛火力的车营、骑营、步营、辎重营外,戚继光还极其重视军队训练。比如戚继光校阅弓箭时,要求射手距离靶子八十步(128米)远,靶子高六尺(约1.8米),宽二尺(约60厘米),三发二中,才是优秀。校阅鸟铳手时,要求射手距离靶子八十步,靶子高五尺(约1.5米),宽二尺,最低标准是三发一中,十发七中为优良。相关奖惩制度也很严格。比如校阅鸟铳手后,根据最终结果,三发只中一发的人不赏不罚;三发中两发,赏银一分;全部打中的人,赏银五分;一次都没有上靶的人,要打三个军棍。被打军棍的人,之后再进行校阅时,再一发不中,打六棍;第三次校阅再一发不中,打九棍;到第五次还是一发都不中,就要打四十军棍,并从军中除名。不愿意挨打的人,一次罚银五厘,第二次罚一分,第三次罚一分半。弓弩的赏罚与鸟铳相同。
另外,戚继光还特别注意因地制宜。他提出:制造军器时,不必让工部拨给,只需要将制造军器的任务分工给各省即可。其中,福建擅长造刀,则由福建拨给刀具;浙江擅造鸟铳、战车,以便全力发挥各省各自的特长。
(蓟镇车营布防图)
总之,经过戚继光的整顿,蓟镇军队的面貌得到很大改观。当时的总督刘应节称:“总理戚某,文武兼资,才识相合,誓众则捐生报主,精忠可贯乎天日;治兵则转弱为强,训练真动乎鬼神。”
到了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对戚继光的第一次考验便到了。该月十日,蒙古骑兵入犯挐子谷,戚继光闻讯派遣官军截杀入犯的蒙古军,取得小胜。同年四月,蒙古骑兵入犯桃岭口,再次被戚继光击败。之后的五月二十日界岭口之战,蒙古酋长董狐狸、专难等人入犯蓟镇,戚继光率领游击王轸分兵迎敌。一场大战之后,蒙古军力不能支败走,其酋长董狐狸几乎被明军生擒。
万历三年(1576年)正月,蒙古朵颜卫首领长秃入侵董家口关城。戚继光率领明军自榆木、董关两地出塞,穷追蒙古军一百五十余里,其麾下的标军李云生还活捉了长秃。
这一连番的胜利得到明帝国上下一致好评,戚继光的车营体系得到广泛认可。他先后共装备了七个车营,布置战车1239辆,并建立了相应的防御体系,蓟镇自戚继光之后被公认为九边最强大的军镇。
当时的人这么评价戚继光的功绩:“虏数苦蓟北,今修内备,不战而伐其谋,即军政无所课功,其功则上上也。”也就是兵圣孙武所说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冷兵器研究所
戚继光到北方以后,干了几件大事,随便一件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功绩,成就了他军事家的威名,对明朝历史也有着深远影响。怎么能说是碌碌无为?
修了一段长城。
戚继光到北方后被任命为蓟镇总兵官, 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一上任,戚继光就开始对蓟镇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加高加厚城墙、增加障墙、支墙、挡马墙,把这段长城建成了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的铜墙铁壁。成为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
特别是戚继光发明了著名的“空心敌台”。这就是空心敌台。
戚继光修长城之前,长城没有空心敌台,都是实心的。不能藏兵,不能住人。戚继光先后修建了三千多座“空心敌台”,既能藏兵,又能储存武器弹药、粮食补给,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练了一支新军。
戚继光到蓟镇以后,深深感到什么叫军备废弛。于是下狠心、下功夫,练兵讲武。淘汰快枪等落后火器,大力推广鸟枪这一先机火器。
针对北方游牧民族擅长骑兵作战的特点,创建了“车营”这一新战法。充分发挥明军火器优势,专克骑兵。
继光建立了7个车营,每营装备有重车、轻车。车两头设有长辕,两头皆可驾马,可进可退。
重车每辆装火炮两门,配备20名士兵,其中正兵10名,2名管马,6名管炮,1名车长,1名舵手。另10名为骑兵,其中鸟铣手兼长刀手4名,2名为藤牌手,2名为镋把手,队长、火兵各1名。
轻车配备10名士兵。每营兵车128辆,官兵3109名。
请看车营作战图
一个车营就是一个移动的城堡。将防御性、火力性、机动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戚继光发明的重车、轻车、偏厢车,就是明朝的中性坦克、轻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这么伟大的创举,还有人说他碌碌无为。戚继光练出的四万精兵,成为大明九边第一强军。
写了一本兵书。
戚继光把他在蓟镇练兵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叫做《练兵实纪》,与他的《纪效新书》一起,成为不朽的兵书。这是真兵书,建议大家读一读。
打了几场胜仗
当时戚继光面临的威胁有两个,一个是蒙古朵颜部落。另一个,就是“黄金家族”的土蛮。
隆庆二年(1569年)十二月,蒙古朵颜部屯兵蓟州北面的青山口,企图南下。戚继光主动出击,在青山口击败朵颜部酋长董狐狸的前哨部队,迫使董狐狸退兵。
万历元年(1573年)春,朵颜部再次大规模南下,兵力达到数万人(有的说8万人)。大肆烧杀抢掠,企图诱明军出塞,与明军野战。戚继光闻讯后立刻出兵,在喜峰口外重创朵颜部前哨。又在董家山要塞,硬碰硬的和朵颜骑兵打一场野战。戚继光先以战车阻遏蒙古骑兵,再以火炮轰击,朵颜骑兵在炮火下大乱,明军步兵冲锋,骑兵两翼包抄迅速冲乱了蒙古骑兵军阵。明军一路追杀一百五十多里,重创敌人,活捉了朵颜部首领长秃。这场战役是戚继光“步骑车协同作战”思想的典范。
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土蛮部集中五万人大肆攻掠辽东,明王朝命戚继光驰援,戚继光火速集中三万兵马北进,先在狗儿河击败土蛮,继而进军狗儿敦,再次大破土蛮,土蛮自知不敌,仓皇退却,戚继光与李成梁合兵,连续追杀百里。
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原本饱受蒙古骑兵侵扰的蓟州,“烽火渐稀,边备修饬,蓟门宴然”。
有人觉得,戚继光在南方天天打仗杀倭寇,堪称名将,到了北方没有打什么打仗,好像碌碌无为。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有古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用在戚继光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上将嗳福斯
戚继光挺不容易的。为国贪污行贿抗倭,防御北方蒙古铁骑。就是因为这个,戚继光一生英明留下了污点。
被明朝一棒子臭文人整天没事攻击。明朝灭亡,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毁在腐儒上面了。这就是明朝的言官,臭老九集团。
《明史》:曾评价俞大猷和戚继光:“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意为:“戚继光的品行操守不如俞大猷,但果敢坚毅更胜之。”
另外,戚继光晚年,因为张居正的牵连而被罢了兵权。
至于头条提问,戚继光调到北方防御蒙古就碌碌无功,这个提法不知从何说起?现在的明长城是戚继光完成修建的。以前修的太简陋。加强了防御和屯兵。建立了火炮战车营,其中重车可以藏兵马250多,用火炮,火铳防御,步兵与骑兵突袭。戚继光之后,戚家军还参加了援朝战争。
据历史记载:
隆庆元年,戚继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调往京师,督阵蓟辽,编练车步骑营三万。隆庆二年,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帅蒙古铁骑30000入寇,戚继光以车营抵挡,自己率8000铳骑突袭董狐狸牙帐,全歼朵颜30000铁骑,俘董狐狸侄子长昂,董狐狸仅以身免,逼董狐狸扣关请罪;万历三年,长秃帅兀良哈铁骑50000入寇,戚继光又率8000铳骑出塞包抄,全歼50000蒙古军,活捉长秃。
自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军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共斩级十五万余级
所以,戚继光不愧于中华民族英雄称谓。
战神漫画666
这个问题非常错误。
戚继光在镇守蓟州镇期间既大有为,又大有功。蓟镇是京师的重要门户,在庚戍之变发生后,明廷对蓟镇的防务更加重视。但是直到嘉靖末年,虽然总督王忬、杨选因为边备之事被斩杀,更换大将十余人,但是仍然不能阻止蒙古入犯,可见蓟镇防务之难度。而自戚继光总理蓟州防务十六年以来,蓟镇守备严密,北部边防得到了很大的巩固,保得京师平安,这就是大功一件,何谓碌碌无功也!
《明史·卷二百十二·戚继光传》:自嘉靖庚戍俺答犯京师,边防独重蓟。增兵益饷,骚动天下。复置昌平镇,设大将,与蓟相唇齿。犹时躏内地,总督王忬、杨选并坐失律诛。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整饬,蓟门宴然。
在解答这个误解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戚继光在蓟镇的作为和军事指导思想。其实在他防守蓟镇的思想在其写于隆庆二年正月的《请兵破虏疏》中已经做出总结,就是“须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就是用依托边墙的固守和重兵集团的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法来取得胜利。
所以,戚继光到镇以来首先非常重视边墙和空心敌台的修筑。
加修边墙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一些重要地段修筑重墙;一是薄者加厚,低者增高。另外在墙身下修筑偏坡,使敌人人马不能攀缘。如果地势平坦不能铲削,那就挖掘壕堑和品坑,来达到“虏虽众不敢仰窥于上,马虽强不得驰骤于下,钩竿不能到,云梯不能安”的效果,使敌人难以越过边墙。
在边墙之间又建立空心敌台。戚继光亲自查看地形,制定建台计划,组织人力修建。其制台广十二丈,甚至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台高有五丈、三、四丈不等。台基以方石修筑,若无方石则用砖砌。中层空心,四面有箭窗,上面建楼橹,有垛口。这种空心敌台内配备了30至50名士兵,并配备了大量的火器,兵刃和石块,敌军远则火器应之,敌军近则以石块击打。为求火力相交,防守严密,台与台之间冲要处只有30到50步。总而言之,空心敌台的功能就是
难以逾越的边墙和坚固的空心敌台成为了较为严密的防御工事。
其次,根据蓟镇“平易交冲”、“半险半易”、“山谷狭隘”的三种地形建立步、车、骑三个兵种互相配合的重兵集团。
《戚少保奏议·练兵条议疏》:而虏入平原,莫过车战;在近边,莫过骑战;在边外莫过步战。三者俱备,迭相为用。车兵、步兵、骑兵组成协同作战的车步骑营。众多战车组成的车营,配以杀伤力强的火器,又具有机动性,能功能守。战车车车相联形成车城,保护其中的步兵和骑兵,远强于以往的单一骑兵部队。此外,戚继光还建立了单一的骑兵营、步兵营、辎重营和侦察部队。
第三、戚继光还非常重视部队的训练。
首先,他根据抗倭的练兵经验和蓟镇的实际情况拟定练兵条款,组织将士们反复习读。
其次,以老带新,进行示范。戚继光于隆庆二年调部下三千人,做为示范部队。招募的浙江兵军容严整,待命立于郊外,时天下大雨,浙军一动不动,使蓟镇将官大受震动。
《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八·戚继光传》:初,塞下士边将束驭无律,继光所召南兵至,阵而见军门,侍立于郊,适雨甚,自朝至于日中,总干山立,军容愈肃,边人大骇。
再次,全面训练军队。戚继光按照练兵条款的要求,对军队严加训练,从号令识别、个人武艺、小队阵法到车步骑营的协同乃至部队行军、野营、作战都杨反复进行考核演练。
戚继光还十分重视战场纪律,对违背战场条例的士兵和将官进行严格处罚,重则斩首示众,就比如对车营中的火铳手,戚继光要求按长声喇叭的信号一起放铳,如果射击不如法,在火铳手后面站立的杀手队队总,将违令之火铳手砍掉耳朵,回军营后再行查处,若附近有把总,就近斩首。
《纪效新书十四卷本·实战篇第十·戒铳手》:临时击射不如法,故意高向、低向、歪向、畏惧、颤摇、后顾者,斩。交锋时,许杀手队总并本管队总先截去一耳,回兵查处;若有把总在近,就送斩首。
第四、戚继光对防御作战的预案和具体战法也进行了部署。
首先,设立大量暗哨和明哨,侦查敌人动静。其次,在敌人进犯的要道上设置伏兵,打击敌人,迟滞敌军前进,使自己有充分准备。第三,若敌人推进到边墙,守墙之兵竭力防御,使敌不得越墙内犯。第四,如敌军有数百人登墙,迅速调集南军将敌军逐出。第五,如果敌军溃墙而入,则调集车步骑营与之决战,将其歼灭和驱逐。第六,如果敌军溃败,步兵要扼险要打击敌人,骑兵则要尾随出击,拼死破敌。第七,如果再不获成功戚继光将亲自率领精兵夜袭敌营,不获胜利,绝不返回。
这样就形成了墙外袭击、凭墙打击、墙内决战三层防线。
凭着精良的装备和工事、训练有素重兵集团以及清晰有层次的作战思路,戚继光数次击败朵颜三卫的骚扰,迫使其求和。
《山中闻见录·卷七》:万历元年董狐狸、长昂入喜峰口,以兵掩击,狐狸带创走。《山中闻见录·卷七》:乙亥,长昂盗塞,逐之,聂门北,生得长秃,长昂世父也。
在严重的打击下,长昂率领董狐狸等各部落酋长240余人不得不款塞请罪。这岂能说戚继光碌碌无功?
当然,提问者说戚继光碌碌无功可能是因为戚继光斩首之功较少,“无斩馘功,故不得侯”,但是这也是由于蓟镇的特殊性导致的,因为蓟镇乃是京师门户,且防守区域大,“绵亘两千余里”,戚继光制定的战法当然要以守御京师为第一要务,绝不能像西北边镇或者东北的李成梁一样隔三差五出去捣巢,否则容易出现防守漏洞。
事实上对戚继光的功劳,当时的明廷是有充分认识的。《石匮书·卷一百五十八·戚继光传》:部言:虏数苦蓟,比修内备,不战而伐虏谋,即军正无所课功,其功上。
所以,戚继光在防御蓟镇时碌碌无功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不能因为戚继光斩首数量少而否定其守护蓟门的功勋。
参考文献:《明史》、《练兵实纪》、《戚少保奏议》、《纪效新书十四卷本》、《石匮书》、《山中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