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时朱见深多少岁,为何于谦不让太子继位反而迎立朱祁钰继位?

lintianliang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因为听信了太监王振的怂恿,御驾亲征,册封不到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又命自己的同父异母弟弟监国。自己就出征打仗去了。因为大军由王振指挥,最终的结局就是打败。明英宗还被也先俘虏了。也先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带着明英宗往京城方向来。大臣于谦看透也先的计划,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以此来打破也先的计划。在这时明明有皇太子,那为什么还要拥立朱祁钰继承皇位呢!



第一 年龄问题。此时的朱见深不过2岁,这位小皇太子到底能不能长大成人还不一定,拥立这位还是孩子的皇太子继承皇位,对于各位大臣没有震慑力,对于老白姓,以及将士们没有过多的依靠性。而此时的朱祁钰早已成年,并且明英宗还派其监国,说明能力还行。继承大统更有震慑力。

第二 再经过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国力下降,军队人员不足,需要一个能够及时干活工作的人。想比较朱祁钰和朱见深乾,当然朱祁钰更能快速的发展大明,所以推荐朱祁钰继承大统。

第三 可能也是考虑到朱见深事明英宗的儿子,到时候明英宗受迫要求皇太子做一些违背祖宗之事,就不是收拾了,而朱祁钰是明英宗的同父异母弟弟,可能受牵制的可能性小些,所以选择朱祁钰继承皇位。


蛏子历史


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蒙古,在土木堡惨败,被蒙古人俘获,几十万将士和官员命丧大漠。

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动。

明英宗只有一个弟弟,就是郕王朱祁钰,所以皇太后最先命令朱祁钰监国。

先说一说这位皇太后,她姓孙,邹平人,相貌极美。明宣宗登基之后,原本选立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有儿子,孙贵妃秘密把一个宫女生的儿子取来,自己抚养,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孙贵妃因此深得明宣宗宠爱,后来胡皇后被废,孙贵妃进为皇后。明英宗继位之后,尊她为皇太后。而明英宗惟一的弟弟朱祁钰的生母是吴氏,丹徒人,明宣宗时代被封为贤妃。

现在,郕王朱祁钰仓促上阵,全无经验,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此时最关键的一个议题是要不要迁都。身为兵部侍郎的于谦首先明确反对南迁的主张,坚定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此外,于谦又提出把通州粮库的粮食运入北京,征调各地援军入卫北京。因为于谦立场坚定,思路清晰,第二天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第三天,皇太后诏令,立明英宗的大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明英宗一共有九个儿子,朱见深是大儿子,出生在1447年,母亲是周贵妃。

形势初步稳定。

此时皇位空虚,必须尽快确定一国之主。可选的人物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朱见深,另一个是监国的郕王朱祁钰。

朱见深只有两岁多,是乳臭未干的幼儿,所以朝中大臣们都倾向于郕王朱祁钰,一齐向皇太后提出请求。揣测孙太后匆匆册立皇太子的本意,是想让这个小太子登基。郕王朱祁钰自己也不想担此重任,一再推辞。

于谦公开劝说郕王朱祁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有了大家一致的拥挤,朱祁钰也就不再推辞,九月登基,就是明景帝。

可见,在那个紧要的关头,选择郕王朱祁钰而不是皇太子朱见深,是群臣的共识,并不是于谦一个人的意见。

明景帝登基之后,尊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她曾经几次给塞外的明英宗寄送衣物,明英宗归来之后,她又几次到南宫看望。后来大臣们密谋政变时,事先也秘密得到孙太后的认可。


于左


原因有两个,一是太子太小,不足以稳定朝局;而是朱祁钰有合法继位的依据。


首先,朱见深是1446年12月出生,明英宗被俘是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彼时,朱见深才两岁多,虚岁三岁。而当时面临的情况是,也先的瓦剌部落已经基本统一了蒙古高原,次使用又在土木堡大败50万明军,兵锋正盛,大有一举南下,拿下中原的意思;而明朝这一边,由于土木堡之变,其京城的精锐尽丧,且皇帝被俘,朝野震惊,首都由于没有足够的兵力,此时岌岌可危。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拥立一位能够独立做主的人登上皇位,一来起到稳定朝中局势,防止瓦剌利用被俘皇帝进行要挟;二来是领导朝廷大臣一起度过危局。而两岁多的朱见深,显然是无法起到这两个作用

然而,朱祁钰则是完全有这个能力的。一来是他奉命监国,有一定的经验;二来他的年龄和明英宗相仿,能够独立地做出决定,能够担负起带领大臣抗击侵略的责任。

其次,在朱祁镇出征之前,就已经委托朱祁钰监国,也就是代为行使皇帝职权。这就使得其继承皇位有了合理性,既然他监国是前任皇帝的委托,那么前任皇帝回不来了,他就必须继续监国,代替皇帝处理事务。而且,他继位是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由此变得合理合法。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朱祁钰继位,合理合法,且符合当时明朝所面临的局势。

【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庭州行者


朱见深出生于正统十二年,而土木堡是在正统十四年发生,当时太子年仅两岁,皇帝被俘,瓦剌大军虎视耽耽,立一个两岁的娃娃当皇帝领导众臣保卫北京?无异于天方夜谭。



按照明朝的法律,除了皇帝的儿子外,兄弟也有继位资格,朱祁钰是明宣宗次子,皇帝朱祁镇唯一的弟弟,而且在朱祁镇出行之前,就任命了朱祁钰为监国,所以权宜之计,由朱祁钰继位安定人心也无不可。所以于谦等人选择拥立朱祁钰也是情理之中了。



当时除了立朱祁钰外,还有立朱见深为帝,朱祁钰摄政的方案,但此前明朝并无宗室摄政之先例,况且自朱棣造反夺位后,对宗室参政更是严厉禁止,所以这个方案被驳回了。



最后于谦等人促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由朱祁钰登基,立朱见深为太子,日后朱祁钰驾崩后由朱见深登基,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表示同意,最后朱祁钰成功登基为帝,朱见深被立为太子。


何事男儿不读书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

上图就是这段历史故事的主角之一,明宪宗朱见深。

不过在他的父皇朱祁镇身陷土木堡,被瓦剌掳去时(1449年),他还不叫朱见深,而是叫朱见濬。大明皇帝北狩这件轰动大明王朝的消息传遍全国时,他仅两岁。

正统十四年(1449年),就在这一年,未满两岁的朱见濬被立为皇太子。历史证明,过早被立为太子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同年,瓦剌大军南犯,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大臣反对,执意亲征。

走之前总要安排一下镇守帝都的事,于是顺手就做了两件事。

一是让兵部侍郎于谦取代兵部尚书邝埜之职,暂理兵部事宜。这就是后来一句“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流芳千古的于谦。以后的史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明智,挽救了大明的一个天大的危机。

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为监国。

监国的意思就是,国家大权就交给你了,皇上不在的时候,你就是一国之主了。而这个看似很随意的决定,让英宗朱祁镇后来吃了不少苦头。

之所以说是很随意的一个决定,因为谁也想不到之后发生的狗血事情。毕竟召集了二十万大军,号称五十万,就算一对一,也能轻松把瓦剌蛮族赶回草原老家吧,可是打仗很少是一对一的事。明军于土木堡大败于瓦剌骑兵,皇帝成了俘虏。从此以后,历史上再有皇帝说“御驾亲征”这四个字,一定有无数大臣磕破了脑袋去劝阻,劝阻的话语里就有一句:“君不闻土木堡之事乎?!!!”。

为什么明英宗朱祁镇会把皇位暂时交给弟弟执掌呢?原因有二。

一是当时皇太子尚幼,不满两岁,尚不能理政。

二是弟弟朱祁钰是一个性格温和,与世无争,简单来说,有些“佛系”的人。正因如此,朱祁镇也对这个仅小自己一岁的弟弟关系很好,从来不把弟弟视作对自己皇位有威胁的人。

而于谦面对瓦剌大军围攻京城的困局,考虑的也是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为避免主少国疑,以于谦为首的大臣集团在征得皇太后的同意后,扶朱祁钰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然而人心不可测,也正是这个老好人弟弟,尝到龙椅的舒适后,就不愿意再下来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欲知后事如何,欢迎关注熊二History


历史宝藏


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487年。土木堡之变,1449年。所以土木堡之变时,朱见深两岁,严格来说,此时的朱见深应该叫朱见濬。



土木堡之变,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刺,导致大明几十万军队被杀,他也被俘获的事件。

按理说,明英宗被俘,理应由太子即位,不过兵部尚书于谦等从全局考虑,太子才两岁,不足以应对当时的形势。于是和皇太后商议,决定拥立皇帝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那么,为什么兵部尚书于谦不让太子即位,反而迎立郕王朱祁钰呢?

第一、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之后,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大半部分,皇亲国戚和朝臣被瓦刺杀者很多,朝野震动,两岁的太子不足以应对此等复杂局面,也难以让人心惶惶的朝廷稳定下来。

第二、瓦刺俘获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因为大明王朝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瓦刺倾巢而出,分几路杀向北京,此时需要一个成年皇帝来领导群臣御敌,组织北京保卫战。

第三、瓦刺也先,俘获明英宗朱祁镇之后,必然用明英宗要挟大明王朝,如果大明王朝皇帝是朱见深,明英宗是他老子,必然只能听任瓦刺摆布。

第四、明代宗朱祁钰即位后,尊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对于太上皇,瓦刺可杀可剐。而大明王朝已稳定下来,正组织部队抵抗瓦刺,瓦刺棋输一招,后来看捞不到什么利益,只能放了明英宗朱祁镇。


司马PC



土木之变是指明朝英宗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的兵败事件。此役英宗被俘,二十余万大军损失惨重几近全军覆没,明朝因此由盛转衰。

明英宗御驾亲征时留下的政治格局是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郕王朱祁钰留守负责监国之事。

按理说一般皇帝御驾亲征,是皇太子留下来监国。

像明英宗的爷爷明仁宗没登基之前就是这样,身为战争狂人明成祖的儿子,仁宗在皇太子期间干的最多的应该就是成祖御驾亲征之时留守后方负责监国了。

但英宗御驾亲征时皇太子朱见深未满二岁,虚龄勉强二岁而已,根本履行不了监国之事。

所以明英宗的异母弟,仅比他小一岁的郕王朱祁钰留守负责监国之事。

即使如此,按照正常继位程序也是朱见深继承皇位。

但历史很多时候是捉摸不透。

土木之变以后,英宗被俘,朝野人心惶惶,瓦剌大军直逼北京。(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明庭之内大臣徐有贞以星象有变的理由提出南迁,一时之间很多大臣都同意南迁回到明帝国最初的都城南京,这时候负责兵部的兵部左侍郎于谦开始发话了,坚决反对南迁,并且力主抗击也先的瓦剌大军。

明朝的兵部也是一个实权部门,有着兵权。当时兵部尚书邝埜随着明英宗御驾亲征战死于乱军之中,身为留守北京负责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谦自然是拥有很大的发言权。


于谦力主抗战,先后得到了吏部尚书王直和内阁学士陈循等大臣的支持。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也肯定了他的主张,因此抗击瓦剌大军的决策定下来了。

在于谦的反对之下南迁作罢,正面刚瓦剌大军开始。

于谦也升任为兵部尚书。

这时候新的问题来了,南迁作罢,明英宗被俘于也先的瓦剌大军之中,也先肯定会借着英宗的名义骗开关防,明庭又不想坐以待毙,所以自然要选择一位新的皇帝。

在这种危机时刻,两岁的太子朱见深自然不合适主持大局,两岁的孩子在平常登基都是危险,更何况在这种紧要关头更是显得“主少国疑”,国家需要的是一位长君。

而明英宗的异母弟,当时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自然是合适人选,而且朱祁钰也支持于谦为首的主战派。

于谦与孙太后商量以后,郕王朱祁钰成为新皇帝,是为明代宗。(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明英宗因此成为太上皇。

最后在明代宗的支持下,于谦全权负责下,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大明王朝因此度过了一次生死考验。

于谦的行为当时看来有些权臣的作风,但纵观于谦为官清廉的一生,被抄家时甚至抄家的锦衣卫都觉得惭愧。还有不参与皇族内斗,后来英宗回国被囚禁起来以后,有臣子拥立他复辟之时,手握兵权的于谦得到消息后也是听之任之,最后更是被冤杀。

可见于谦真乃一代完人,值得我辈学习和敬仰!


宋安之


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是在公元1449年六月,而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生于公元1447年十二月,也就是说朱见深这个时候只有一岁半。

明宣宗,朱瞻其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祁镇,次子朱祁钰,朱祁钰生于公元1428年,这个时候有二十二岁。

我们知道,明代的皇帝继承制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皇帝驾崩之后,将由皇帝的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将由其他嫡子,庶长子,庶子这样的顺序来继承,如果都没有的话,那应该由皇帝的弟弟来继承,也就是从再前面的皇帝找继承关系。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朱元璋死后,由朱元璋的孙子朱允文来继承,其实按照正常的皇帝继承顺序,应该由朱棣来继承,因为朱棣是嫡子,而且他前面的三个兄弟在朱元璋驾崩的时候就已死去,朱元璋出于对朱标的喜爱,才会让朱允文继承皇位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时各地面对朱棣与朱允文之间的战争,更多的是旁观态度,而在朱棣拿下南京之后,各地都是望风而降,原因之一就是朱棣比朱允文更具有合法的继承地位。

那我们回到这样,如果朱祁镇是驾崩的话,按正常的,是由他的长子朱见深来继承,就像明穆宗死后,由十岁的万历皇帝来继承,可是朱祁镇并不是,而是被瓦剌给俘虏了,而且瓦剌军也准备攻打北京。

这对于国家来说,是处于危难时期了,国赖长君,避免主少国疑(新皇帝年幼,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如果立两岁的朱见深,是不能很好的处理与解决目前的难题,所以于谦等人就奏请皇太后,立朱祁钰为帝。

此外,他们可能还出于另外一种考虑,如果立朱见深为帝,那么被俘虏的朱祁镇是朱见深的亲生父亲,那么一些事情就不好处理,而如果是立朱祁钰为帝,朱祁镇只是哥哥,一些事情就比较好办了,比如对瓦剌的要求可以置之不理,最后瓦剌看到无利可图,就把朱祁镇放回来了。


历史简单说


首先来捋顺一下人物关系。

明宪宗朱见深,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是明代宗朱祁钰的侄子。(图1:明宪宗朱见深)

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

明英宗14年,皇帝朱祁镇亲征瓦剌,由于太子朱见深才2岁,还是嗷嗷待哺的孩童,于是皇帝留下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监国。但是朱祁镇错误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他竟然被俘虏了,堂堂大明朝的皇帝做了俘虏,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史称“土木之变”,这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代表事件。

(图2:土木之变)

按照规矩来说,父死子继,皇帝被俘虏了,自然是太子即位了,但是由于当时正在面临瓦剌的强敌压境,内危外困,主少国疑。于谦作为大明的忠臣,从国家利益出发,毅然拥立朱祁钰做了皇帝,是为景泰帝,史称明代宗。而远在异乡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被称为“太上皇”。

(图3:明朝忠臣于谦)

在拥立之前,群臣纷纷揣测,太子年纪太小,如果2岁就当了皇帝,身边宦官专权,太后听政,很有可能会再酿成大祸。朱祁钰算是在众望所归之下做了皇帝,不过在登基前,明代宗朱祁钰还是谦虚了一下,表示将来还是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朱见深的。

明代宗朱祁钰登基后,果然不负众望,任用贤臣,重振朝纲,国力恢复。可惜,8年以后,却天不假年,病入膏肓,而且一个儿子都没留住,绝了后了。此时明英宗朱祁镇从瓦剌归来,再次策划复位。走了一个轮回的明英宗,成熟了很多,后期执政,还是有了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不过他出于私愤,还是选择杀掉大忠臣于谦,这是一件憾事。

(图4:明英宗朱祁镇)

推荐大家看一部小说《大明妖孽》,这个故事的起源就是来源于两宫夺权,最后明英宗复辟,奠定了整个故事的世界观。

至于说明宪宗朱见深,两为储君,经历磨难,又专宠大他十多岁的万贵妃,也是一段传奇,不过这是后话了。


以史为贱


明英宗少年继位,当了十四年太平天子,到土木堡之变,年纪不过二十几岁。当时的太子朱见深还很小,也就两岁而已。

他的弟弟朱祁钰也是二十岁左右。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变数,几十万明朝精锐毁之一旦,皇帝被俘虏,整个国家面临崩溃,有着盛极而灭的危险。在这种人心惶惶,朝局不稳,社稷将倾的情况下,于谦等朝臣以国家计,一致倾向拥立已经成年的朱祁钰继位,遵奉朱祁镇为太上皇,以安朝局民心。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朱见深不过两岁幼童。国难立长君,这是最合理的选择。

朱祁钰继位后和于谦等朝臣为北京保卫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君臣配合默契,终于击败也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可以说,从当皇帝,履行天子职责方面,朱祁钰的作为远高于朱祁镇。他当上皇帝以后,不愿意再下来,也是人性体现,可以评说,但不应该持道德尺寸去评判。

而于谦这位再造国家的功臣,从来为国家鞠躬尽瘁,不谋私利,力挽狂澜,殚精竭虑。夺门之变发生前夕,身为兵部尚书的他其实完全有能力掌控朝局,扑灭这场阴谋,但他始终没有对太上皇采取任何行动。慷慨赴死。

留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千古绝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