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崩潰、無序、變遷中找到區塊鏈的“自組織”


從崩潰、無序、變遷中找到區塊鏈的“自組織”

出品 /幣前線研究社(ID:bqx556)

文 / Nelk

崩潰和無序

自然的法則總是簡單的,任何人為建造的物理世界或者精神世界,如果沒有持續的維護和支持,眾匯走向無序和崩潰的邊緣。

清潔的大街離開環衛工人的辛勞變回髒亂不堪;高速公路離開人們對其的養護便會很快破損;人際關係離開經常的互動便會逐漸疏遠。對於個體而言,如果每天不學習,則會思想落伍,與主流社會脫節。

世間所有的人、事和物,都在選擇走向無序和混亂,甚至地球都在太陽的引力圈之中,慢慢滑向太陽,走向滅亡的終點。從人的視角看,這樣的無序和崩潰是不可逆的是不合理的,是退化的,但從自然和宇宙的視角看,這又是合乎邏輯的,是自然的進化。

從崩潰、無序、變遷中找到區塊鏈的“自組織”

熱力學第二定律揭示了其中的真相:“在自然過程中,一個鼓勵系統的熵總是趨於增加,除非該系統已達到熱力學平衡態。”雖然這個定律無法在任何尺度上反映真相,但是在人類構建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裡,他能夠揭示客觀現實的真相。

面對無序和走向崩潰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們需要合乎規律地設計和構建關於任何物的世界,通過事務內在秩序讓其運轉下去,小到一套軟件系統,大到整個人類社會。我們儘量去維持和推動這個系統的不斷更新和發展,避免落入崩潰的邊緣。

在這個過程中,系統的進步和變化是內在結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舊的系統試圖通過依賴於內部子系統之間的耦合來抑制內在的更新和迭代,以達到延長舊系統生命的目的。

伴隨著不斷的內部矛盾和鬥爭,新結構不斷地產生,不斷地選擇和被選擇,最終哪一種結構能夠佔得優勢,取代舊結構,有著宏觀的不確定性。正如互聯網的世界中,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軟件版本不斷升級,這樣的更新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無序和崩潰的自然之道,可以從一個新的視角去看清區塊鏈,看清區塊鏈的未來演化之道。

自組織

人造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混亂(熵)是在無情地朝著它的幾大值增長,直至走向最大值,即崩潰或死亡的那一刻。

在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前提之下,薛定諤的負熵給了我們一種解決之道,通過為系統引入負熵流,減少混亂和無序的狀態,即減少總的熵,使系統達到新的有序狀態。

在事物自我進化的過程中,有一種開放系統和外部環境交換能量、信息和物質,自發地形成結構的方式稱之為自組織。在這樣的自組織中,越是自由,就越有序。

正如比希裡歇爾(Christof K.Biebracher)等對於“自組織”的觀點:“自然界中的組織不應也不能通過中央管理得以維持,秩序只有通過自組織才能維持。自組織系統能夠適應普遍的環境,即系統以熱力學響應對環境的變化作出反應,此種響應使系統變得異常地柔韌且健壯,以抗衡外部的擾亂。”

從崩潰、無序、變遷中找到區塊鏈的“自組織”

自組織不僅是自然界有效的組織方式,也適用於企業的組織。

管理大師德魯克指出:“組織不良是最常見的病症,也是最嚴重的病症,便是管理層次太多,組織結構的一項基本原則,儘量減少管理層次以形成一條最短的指揮鏈。”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再是生產驅動消費(B2C)的工業化時代,而是用戶驅動生產(C2B)的需求化時代。只有當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時,企業才能長久不衰。

而用戶需求則是一種負熵流,將推動企業自身的布點進化,從一個有序狀態到另一個有序狀態。

區塊鏈思想,正式一種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的思想,它代表了一種方向,而這種方向最終是否成為歷史的選擇,則要看區塊鏈本身的發展。

因為區塊鏈技術本身也在不斷地在崩潰和有序之間做鬥爭,其目的是為人服務,為人性服務。熱的需求,組織的需求和社會需求一起推動著區塊鏈技術的演進節奏和方向。

節點變遷

正式過去以人為節點的孤立系統到現在相對開放的系統的演變,逐漸推動著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同樣,信息技術從過去的PC時代,到PC互聯網時代,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也是一個從孤立到開放的演進過程。

在這個時代,人成為複雜社會網絡的一個節點。

隨著虛擬現實的普及,未來會產生多個異構的虛擬世界,多個異構世界之間也可能會有連接,節點開始變遷,以“我”為個體的節點,衍變出多個“我”。

從崩潰、無序、變遷中找到區塊鏈的“自組織”

從節點的變遷看來,線上虛擬世界和線下物理世界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隨著虛擬現實技術與物聯網的應用和普及,人類社會正在進行一場大融合,即人類不斷開拓的線上世界和線下物理世界的融合。

虛擬資源和實體資源開始向雲端轉移,可以按需獲取,我們並不佔用資源本身,卻在消耗其價值。人成為雲的一部分,技術產品成為人類器官的延伸,從而使各種雲端的能力和資源成為我們能力的延伸。

無論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進展到什麼程度,一切還是以人的需求為“節點”。即使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普及之後,一切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資源還是為人服務的。

因此,有區塊鏈技術構建的去中心化的可信互聯網需要為上層的自組織服務,如果脫離具體業務員和需求去孤立地看待技術本身,容易走入歧路。

自組織的基礎支撐

在系統從孤立到開放,從孤島式的PC軟件服務到開放式的平臺軟件服務模式的進化過程中,通過規模化使服務和產品的邊際成本減低,讓更多的用戶能夠低成本的使用。

但隨著目前,網絡的進一步擴展,開始延伸到物聯網,最終到萬物互聯時代,由中心化帶來的效率、成本以及信任危機等問題將會日益增加。

而“系統的進化需要引入負熵流,系統越是開放,越是容易引入負熵流,讓系統更具有生命力”在這裡會存在一個悖論,即開放的系統本身,從某個層度上看,它又會形成一箇中心化,只不過中心化在形式上開始下沉,成為底層協議支撐的一部分。

例如,各類雲平臺服務,在雲平臺上能夠建立各類面向業務的應用,平臺越是開放,資源越多,那麼應用也越多,而平臺本身又是一種中心化,只不過開始底層化了。上層的應用卻是去中心化的,自組織的,所有更具備生命力,這是互聯網時代軟件服務模式必然結構。

區塊鏈作為一種底層協議,無非是對兩種關係的映射,一種是線上業務的映射,一種是線下業務的映射,最終都是反映客觀現實。

就區塊鏈技術本身而言,需要紮根到現實的泥土中,猶如大叔紮根在肥沃的土壤中,從大地中吸收所需的各種養分,並和大地成為有機的整體,這樣才能茁壯成長。

從崩潰、無序、變遷中找到區塊鏈的“自組織”

例如,微信實現了一張自組織的底層平臺,微信上構建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生活、人際關係,而這個關係並不是騰訊公司為我們帶來的,而是我們為微信引入了這些“負熵流”,這是微信能夠成功的要素之一。

對於微信本身,也需要貼近和洞察這些“負熵流”的玄機,密切去跟進迭代演化產品自身。對於騰訊公司或微信產品本身,它們是中心化的,中心化也是必須的。所以,這又給了我們一種啟示,去中心化未必是完全的不要中心化。

技術是一種活物,我們在看待區塊鏈技術本身的時候,不能侷限於當下的技術細節和實現機理,而應該把視野放大到系統的整體中看未來的方向,這個大系統就是把區塊鏈技術納入其中,作為自身有機整體的一部分。

平衡意味著死亡,因為自身內在無法驅動它們去做更好的自己,必然會走向衰敗的邊緣。正如範式般潮起潮落,新技術的不斷出現,老技術的衰亡,世間萬物也都遵循著同樣的機理。

結語:區塊鏈的未來

任何技術都有正反兩面,正是內在矛盾和外在矛盾一起驅使著新技術的不斷演化。

技術最終都是圍繞著人性服務,站在人性的角度,我們其實可以放下區塊鏈技術本,不管是怎樣的技術,關鍵是要能夠解決人的訴求、組織的訴求、社會的訴求。

我們希望能夠自組織,能夠減低信用的成本甚至去信用。這樣的基本訴求會推動區塊鏈技術內部新結構的誕生,而新結構的誕生又是宏觀上不確定的,所以區塊鏈技術的未來會以怎樣的心態出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會有一種技術能夠解決自組織、去信用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