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不传给能干的儿子朱棣?

用户58698565074


朱元璋的皇后只有一个,那就是马皇后,马皇后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别是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还有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

根据明朝的汪宗元写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说,这五个儿子都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标、秦王、晋王是李淑妃所生,然后朱棣是碽妃所生,周王是孙贵妃所生。

而明史记载马皇后有五个嫡子,是因为朱棣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而进行修改的,但是这里面是有一个问题的,那就是朱标不可能是李淑妃所生,因为朱标是生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而李淑妃的父亲叫李杰,是在至正十六年才投奔朱元璋的,那个时候他只有二十六岁,而李淑妃也顶多十岁,朱标不可能是由李淑妃所生。

另外,一些人认为马皇后没有生育能力,所以那五个都不是她的儿子,就算这五个不她的儿子,那么另外还有两个公主呢?就足以说明马皇后是有生育能力的。

一些人认为明史不可信,但是明史是清人所编,并非朱棣所编,清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朱棣的记载,个人比较相信明史所记载,朱标与朱棣都是马皇后的嫡子。

有些人认为朱元璋之所以传孙子,而不传儿了,原因是受到了嫡长制的限制,再者,朱允文也不是朱标的嫡子,而是庶子,但这个说明完全说不通,首先,朱元璋是什么人,这什么嫡长制对他来说,根本就不起到什么作用,就像汉景帝,汉武帝都一样废长立幼。

另外皇帝继承的嫡长制,并不是太子死后,就由太子的儿子来继承,而是嫡长子死后,而按嫡次子,嫡子这样的顺序继承,即使没有嫡子,也会继续按庶长子,庶子来继承。像朱允文这种继承的顺序,在历史皇帝的继承上面是很少见的。

那为什么朱元璋要这样做呢?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朱元璋太喜欢朱标了,即使朱标死后,也会选择朱标的儿子来继承,另外朱允文与朱标很相像。


历史简单说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称帝时,皇后是马大脚,太子是仁慈宽厚的朱标。可是朱标真的是命不该做这个皇帝吧,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十几岁的儿子朱允炆。他儿子还算幸运,朱标逝世不就,朱允炆成了新的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

刚开始立朱标为太子,这个没啥争议,因为朱标是马大脚的大儿子,也就是说朱标是嫡长子,无论从立长或立贤来说,朱标都符合。所以没好说的。但是朱标死了,为什么朱元璋不立其他比较能干的儿子为继承人呢?比如打仗彪悍的宁王,或者足智多谋的朱棣?

先说说朱棣为啥有资格继承皇位?

明成祖朱棣

相比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例如宁王朱权、晋王不光会打仗,而且更有谋略。例如,朱棣第一次做统帅出征,是攻打蒙古的乃儿不花,可是乃儿不花远在大漠,所以朱元璋不放心,其实拍了两路兵,这个朱棣也真是个令人可怕的对手,在一个下着大雪的夜里,他带兵直捣蒙古大将乃儿不花的大营,活捉了他,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的主力。

现在说说,为什么朱棣没有成为皇位继承人

朱允炆

其实在朱元璋心里,他最喜欢的儿子始终是大儿子朱标,就像一个家长有时候就是偏爱一个子女一模一样,这种偏爱真的无法解释。所以就父亲对儿子的喜爱来说,朱标原声朱棣,朱元璋有那么多儿子,就分为两个朱标和其他儿子。而朱标的死,更加加深了对儿子朱标的爱,而且把这种喜爱转移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身上。

另一个原因,据一些史料记载,朱棣不是朱元璋和马大脚的儿子,即朱棣不是嫡出而是庶出,朱棣当了皇帝后,修改历史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在古代来说,只有庶出就跟打酱油的一样。嫡出才有资格争夺继承人。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决定性原因,其实朱棣很像朱元璋,心狠手辣,朱元璋也看得出来,跟朱标的宽厚仁和,不喜杀戮完全相反。明朝已经把北元仅存的势力消灭殆尽了,已经没什么打仗硬仗要打了,就连当时的朝鲜都已经归顺大明。明朝的战略要从打江山转变为守江山。朱允炆是年轻,可是他像他的父亲朱标一样宽厚待人,而且难得聪明。

所以,朱棣没有成为皇位继承人有三个原因:第一,相比其他子孙,朱元璋更喜爱朱标和朱允炆;第三,朱棣是庶出;第三:明朝需要一个守江山,治理江山的继承人,而不是一个喜欢杀戮的皇帝,朱允炆符合,朱棣不符合。


古君尚


首先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是符合情理的,根据传嫡的习惯来看,的确是应该给朱允炆,首先朱允炆得到皇位合情合理,这一点没什么好争议的。当然古时候虽说有嫡长子继承制度,可实际上皇帝传给谁还是看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人可能要说了,朱元璋的儿子的确都不争气,但是朱棣是很有能力的。

首先不选朱棣的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太像他自己了,而且关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朱棣的身世,至今为止都没人能够说清楚朱棣的生母是谁,也算是一个历史之谜,很多人猜测朱棣可能是宫女所生的,当然这一切都不可考了,因为朱棣登基之后已经将这些信息全部销毁,所以说朱元璋当时不选他,肯定也有一部分身世的原因。

朱元璋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这一生征战,最终夺得了天下,百姓们没过几天好日子,下一任皇帝一定要是个一个仁义,仁慈的皇帝,要实行仁政,休养生息,所以说朱允炆首先就是符合朱元璋的要求的,那么朱棣呢?朱棣和朱元璋一样,军事能力非常强,而且善战,朱棣当王爷那几年可是一直在征战。

朱元璋不想让接班人继续发动战争,继续去扩张,朱棣也不符合他的要求。中国历史上有句古话叫做爱屋及乌,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棣是非常喜爱朱标的,从他起事的时候就把朱标带在自己的身旁,一直大力培育,所有人都知道朱标就是朱元璋的继承人,可是令谁也没想到的是朱标竟然英年早逝。

因为太爱朱标,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要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说稍微看一下当时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朱元璋无论如何都会把皇位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恐怕朱元璋也没想到朱棣那么快就将朱允炆给拉下皇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中国古代皇帝(或者君王,下同)的三宫六院多,又不实行计划生育,放敞了生。因此,只要皇帝生育能力稍微强一点,必然会生很多儿子。但是皇位(或者王位,下同)只有一个,只能有一个儿子来继承。

(朱元璋)

怎么来解决皇位继承的问题呢?其实,从夏朝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开始,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就是“嫡长子制”。也就是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需要有三个条件:嫡子、长子、儿子。这三个条件有一种先后关系。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而是无嫡无长才立其他儿子。

这种皇位继承制度,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让皇位继承基本上没有悬念。儿子们不用去争。坏处是虽然皇帝儿子们不用去争,但如果嫡长子不肖,或者弱智,或者有性格缺陷等等,那也必须得立,这样自然会造成后代的动乱。比如刘邦立性格柔弱的嫡次子刘盈为太子,最后造成吕后乱政。司马炎立白痴儿子晋惠帝为太子,最后造成八王之乱。

也有皇帝不想立嫡长子,而选择一个能干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不过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为后代埋下了巨大的祸根。

比如康熙皇帝想立一个能干的儿子继承皇位,结果造成九子夺嫡,造成后代惨烈的厮杀。成吉思汗既不立长子,也不立幼子(立幼子是蒙古传统),而是立第三个儿子窝阔台为皇位继承人,可以说,也直接造成了后代蒙古帝国的分裂。曹操也是一开始没有确立由谁来继位,结果造成了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以及以曹丕、曹植为中心的那些大臣们的大争斗。后来贾诩提醒曹操,曹操赶紧立曹丕为世子,争斗才得以消停。

(朱棣)

朱元璋属于严格执行“嫡长子制”的皇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嫡长子,也是他极力培养的接班人朱标早逝。本来,如果朱标能够活到朱元璋去世以后继位,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可他没能活得过朱元璋,这就给朱元璋选择皇位继承人留下了麻烦。

按照继位顺序,朱元璋应该选择嫡次子朱樉为皇位继承人。但是这个朱樉不成器,这样麻烦就更大。他不可能选择嫡三子嫡四子,那样是说不过去的。也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绕过了他的儿子们,选择嫡长孙朱允炆为继承人。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绕过儿子,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引起战乱的事情。比如司马炎之所以立白痴儿子为皇帝,就是他想把皇位传给孙子司马遹。司马遹是一个很聪明能干的人,但也因此惹得儿子们不服,造成七王之乱。还有蒙古窝阔台在太子阔出死后,把皇位继承人给了阔出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失烈门,结果他去世后,他的大儿子把皇位夺了过来。

朱元璋在把皇位传给嫡长孙朱允炆的时候,想过这些问题吗?我觉得他是想过的。不过我觉得他肯定认为这不算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朱允炆)

一是他认为传位给嫡长孙朱允炆符合传位法则“嫡长子制”。二者朱元璋实施的是藩王制,这些藩王们都各自称霸一方,都有辖地,朱元璋觉得他很对得起他的这些儿子们,他的儿子们不会造反。三是他杀了太多的功臣,把那些刺都给朱允炆拔光了,他觉得他的孙子继承皇位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朱棣?一者,传位给朱棣,不符合“嫡长子制”,不是他的选项。二者,毕竟朱棣很少在他身边,他并没有觉得朱棣在治国安邦上具有什么突出的能力。三者,朱棣曾经交通朝鲜王,让他对朱棣心存芥蒂。

但是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有想到他的孙子最终镇不住场子,最后造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张生全精彩历史


皇位的传承问题,一直是在位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一般皇位继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长不传贤,第二种刚好相反,传贤不传长。朱元璋有26个儿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发愁——这么大的江山,我死之后,交给谁来坐?


朱标传说为马皇后亲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也算是对得起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养25年之后,朱标已经38岁,继承父亲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标的身体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朱标的长子朱雄英10年前已经死了,伺候父亲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仅14岁,日夜守在父亲身边,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动中国”的孝子人物。他是个偏脑袋,朱元璋给他起了个“半边月”的绰号。朱允炆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软,脸不厚,心不黑。

但朱标还是不幸早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周王、晋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摊扶不上墙的烂泥,还差点儿被废了王号。晋王外表残暴,违法乱纪,然而本质上是个胆小鬼。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血统却给他带来了大麻烦。他真的是龙子吗? 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等人在北平拜谒燕王,回国后写了一本《奉使录》。里面说,他到北京燕府去见燕王,可是很不凑巧,那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妈妈的忌日,燕王不见客人。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说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

朱元璋艰难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只有嫡长子继承皇位,大家才拥护。朱棣不是马皇后的亲儿子,所以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这让朱棣十分窝火,十分不服气。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长孙朱允炆的背,讥讽地说:“没想到我侄儿还能有今天的荣耀啊!”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见,厉声责问朱棣:怎敢对皇长孙如此无礼?朱允炆急忙打圆场,才没让朱棣十分难堪。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

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朱元璋当初的选择是个错误。如果选朱棣当皇帝,就不会出现后来历时4年的内战。但历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泪,它只相信实力。朱棣发动战争,将朱允炆赶下台取而代之。为抹杀篡权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稳,朱棣拼命说谎,证明自己就是马皇后的亲儿子。


娱是乎啊


朱元璋不把皇位传给朱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棣的能力不如皇孙朱允文。实际上不管是朱允文还是朱棣,都不是朱元璋心目中真正的继位人选。


朱元璋最看重的是自己的长子朱标,朱标跟随在自己身边耳濡目染,尽管其政见与朱元璋并不相同,但作为守业之君却是最为合适的人选。由此我想到了汉高祖刘邦在选择继位人选时,最后选择刘盈继位的原因。

诚然,朱棣确实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君主,在他统治期间,大明达到了万国来朝的地步。但从他继位之后的表现来看,朱棣最强的能力在于军事,在于开疆拓土,扩大明的影响力。而让他执着于军事的根本原因在于他要证明自己是因为能力强才取代朱允文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野心才获得皇位的,得位不正是朱棣心中永远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况且如果说到能力强,朱元璋的儿子之中宁王的能力也很强,只不过中了朱棣的诡计,拱手交出的军权成为了傀儡,其手下最精锐的部队也成为了朱棣进京勤王的先头部队。

如果说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犯了什么错误的话,那就是他看到了朱允文成为守业之君的潜质,但却没想到朱允文做为君主不应该有的软弱。正是朱允文的一次一次放纵,让朱棣多次死里逃生,最终获得了翻盘的机会。王者的心是冰冷的,从来不能加载一丝个人的感情,他胸中只能有天下,眼中只能有国家。君主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乎着国家的命运。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朱允文确实不是继位的合适人选,而心如铁石、冷酷无情的朱棣却是君主的上上之选。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古代大多数时候,对于传位是有严格规定的。总的来说遵循嫡长子继承制。

皇帝的媳妇一向很多,皇子往往也有很多,但是如果只是没有规距的传位,对于皇室的稳定和国家的稳定都不妥。如果传给四儿子,其他的兄弟就会想,他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所以会作乱。从周开始,就已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除了一些特殊的时候,大多都遵循这个选择进行皇位传承,建文帝也不例外。

朱元璋确实很喜欢大儿子朱标,也是完全按照储君的标准培养的,费尽心力,可惜他死的太早,而朱元璋还有不少儿子,怎么传位才能服众呢?长孙自然最能服众。无论从血统还是从政治因素考虑。

四子朱棣,无论怎么排,也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所以朱元璋并未考虑,朱棣明显不是一名守城之君,而打天下可用猛将,坐天下,却要本事。

无论从血缘,喜爱程度,还是皇位正统性,朱允炆都是不二人选,为什么他会传给朱棣呢,这不科学,中国的传统也是老大继承家业,其他的的儿子分家另过,古代也是如此。





小龙男护士


第一点,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就想重新立太子。朱元璋的心里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必须果敢,勇武,有肚量,有手段,有心机,而这些条件,燕王朱棣都符合。所以在朱元璋的心里,朱棣是合适的太子人选,至于他的孙子朱允炆则是第二人选,因为他知道这个孙子虽然恭悯任善,生性纯孝,只是过分的柔弱。柔弱的皇帝怎么能掌握朝政啊,别到头来被朝臣反过来掌控了。所以只能说朱允炆是第二选择。朱棣去南京奔丧,朱元璋就见了朱棣,觉得自己的儿子真的不错。所以在后来的朝议中提出想让燕王做太子,看看百官们的反应,没想到之后的事情超出了朱元璋的想象。所有的文官都上书反对立燕王,他们坚持“立嫡不立长”这条两千多年来封建礼仪不放,你的皇长子的孙子在,怎么可以立燕王呢!朱元璋愤怒了,把反对的官员革职流放,但还是阻止不了,文官集团和朱元璋的死扛。对于那些读儒家经典的文官来说,“立嫡不立长”这条儒家教义对读书人来说,比生命还重要,谁也不能改变,皇帝也不行,谁想破坏,就跟谁死扛。虽然朱元璋是个猛人,但是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感到无助,在他眼里的书呆子原来是这么的顽固,是这么的不要命,他可以杀人,但他杀得完吗,杀完一批,上来一批又是反对,杀得完吗。朝廷不是屠宰场,说杀就杀,不停的杀,那大明这个公司还开得下去吗?朱元璋妥协了,立了朱允炆为太子,这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啊!

第二点,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孙子能够稳定的继位,开始大杀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勋贵,随便找个理由,基本上都杀尽了,朱元璋也就放心了,没有那些功臣的威胁,他的孙子的皇位就坐的安稳,毕竟那些书呆子的文官是造不成反的嘛!只是磨平了刀刃,是伤不了自己但是也伤不了别人啊!朱元璋的儿子们可是有兵力的,特别是燕王,辽王,宁王三个王有最强的兵力啊。不过朱元璋能杀自己的儿子吗,他同样问过朱允炆,你的叔叔们不听话怎么办,朱允炆说,叔叔们听话就好好对他们,不听话他就削藩,把他们全削弱了,朝廷就安稳了。朱元璋听了还是比较放心的,其实朱元璋还有另外一种想法,就算他的儿子们反了又怎样呢,就让他们杀吧,杀个血流成河,杀到最后赢了那个人一定是个强人,哪个做皇帝都是自己的后代。大浪淘沙,淘出的一定能带领大明走向辉煌!

最后,朱允炆做了皇帝,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造反最后攻破了南京,朱允炆跑了,朱棣赢了。朱棣当皇帝时,修《永乐大典》,七下西洋,远击蒙古,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留下重彩的一笔!我想朱元璋是又无奈又惊喜吧!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朱元璋本来是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可惜朱标长瘤子死了,皇位传给谁?这是个大问题。

朱棣能力好,为什么没传给他?要知道朱棣前面还有两个哥哥,老二秦王,老三晋王,都手握重兵,朱棣是老四,传给朱标,那是老大,传长那是天经地义,可是长死了,贸然绕开二和三传给老四,会不会引发动荡?这个法理上不好说。

但是皇太子朱标有儿子,即朱允汶,这个法理上没问题。而且朱允汶本人性格非常好,也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又是自己钟意的人,又没有法理上的困扰,传给孙子朱允汶比传给朱棣要好些。

再一个问题,朱棣的血统有问题。朱棣后来抢位成功以后,修改“太祖实录”竭力证明自己是朱元璋正牌皇后马皇后亲生,事实上朱棣绝对不是马皇后所生。

朝鲜1389年出使当时明朝的一个使臣明确在他写的笔记(奉使录)书中说朱棣母亲忌日是七月十五,使臣亲自参加了的,而正史明确记载马皇后死于八月十三。

而且,就算朱棣不是马皇后亲生也没有关系,因为前面太子朱标,二哥秦王三哥晋王都是李淑妃生的,朱标不照样立为太子了吗?

既然这样,朱棣拼命证明自己是马皇后生的,他想掩饰什么?

事实上朱棣的生母是石贞妃,这个石贞妃是从元顺帝那里掳过来的,即以前是元顺帝的妃子,掳来前叫弘吉剌氏。蒙古(黄金史纲)明确说,弘吉剌氏被掳时,藏在一个瓮里,当时已经有三个月身孕。

细观朱棣像,朱元璋马脸没胡子,从朱棣起忽然满脸虬髯,一副外国大胡子像,过来几代以后,明朝的皇帝又成了白脸。


潺水金流


最主要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个:

1.尊重嫡长子继承制

不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为什么皇位一定要传给嫡长子呢?不是也有很多不是传给嫡长子吗?难道嫡长子就一定比其他皇子聪明能干?

首先应该讲,嫡长子可以不比其他皇子聪明能干,这叫立长不立贤。听起来挺不公平的,但世上的事情本来就很难公平。例如有的皇帝就没有大臣能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己死活不称帝,并不是因为认为皇帝比自己能干,而是天下人会不服。

所谓才能,并不是铁定的。朱棣是当了皇帝做出了成绩,后人才觉得他的才能足够当皇帝。而在当时,即使朱棣就是最能干的那位。其他几位手握雄兵的藩王也不会觉得该朱棣当皇帝。那么天下就会埋下动乱的因。

朱元璋主要的参考对象是元朝。元朝就是不遵从汉文化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统一的传位标准,结果权力斗争非常严重,曾出现兄弟约定相互传位,结果弟弟当了皇帝后,不愿传位给哥哥的后人的政治斗争。

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遵从嫡长子继承制的情况下,政局都比较稳定。即使是传位给其他皇子,那也是年长的皇子死亡或者无实权。

2.过于相信宗室力量

宋元两朝均是君弱臣强,朱元璋担心朱家天下旁落,在位时将儿子们分封在外,手握重兵,保护边疆。而对开国功臣进行残杀。在朱元璋看来,把像徐达这样的外姓能人杀光,再把朱棣这样的亲骨肉能人扶持壮大,就可以永保朱家王朝。所以,让朱允炆做皇帝他很放心,并没想到最后是自家人打自家人。

3.朱允炆能力并不弱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父同样温文尔雅,即长皆与宽大著称。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朱元璋一向喜爱长子朱标,对极其相似的朱允炆,也同样喜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