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是需上交5年备课本,对此你怎么看?

sdzhr我心飞扬0214


我觉的这是对一线老师的保护,因为如果不是一线老师的话,谁会写足五年的备课本?

其实每个老师每年都要备课。按照各学校的要求备课的时候肯定要有备课本。一般的学校也会定期抽查老师的备课本情况。不过随着现代教育手段的发展,传统的手写备课本越来越不被老师们推崇。所以很多老师觉得手写备课本已经成为一种累赘。但是我们在评职称的时候,却要求要交五年的备课本。根据我的经验,这五年背课本只是待查,实际上只需要交一年的备课本就行了。而且也没有规定这五年的备课本必须手写。所以我们老师平常只要平常备课的时候捎带着把备课本写了,攒五年的备课本,还是没什么难度的。我们很多评职称的老师缺的不是五年的备课本,而是其他东西。

所以我觉得职称评审制度中有这么一条,其实是想让职称评定向一线老师倾斜。不管它取的的效果好不好。出发点还是好的,而且本来备课就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评职称的时候,检查你的备课本,也无可厚非。只要平常做得够好,只要你经得起查,这些规定对你来讲都不是障碍。


朱铁平


我是这样认为的,有些学校的中小学教师,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是需上交5年的备课本,我觉得不是花架子,因为,职称评定是应该倾向于一线教师的,真正的一线教师5年的备课本当然是有的,而且是必须有的。

那么有人会说,即使不是一线教师,想要评上职称,现准备5年的备课本不是也一样的吗?为了一视同仁,为了公平起见,直接以5年的备课本为晋升职称的门槛,倒也是一种办法,不符合条件的人也不用报名了。

我想,以这个为条件的学校,应该是有自己的更深入的想法,平时的功夫更能看出一个教师是不是真正的有资格晋升职称,因为有的老师在平时就是对付教学的,有的老师在平时就是认真教学,这从备课本中能查看出来,说你优秀,到底哪里优秀以备课本为证据。

一句话,无论是什么做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只要公正、公平、公开,相信让老师交什么材料,大家都愿意交,只要评出的这个老师让没评上的老师信服 。学校和学校情况不同。我想,交备课本也是情理之中。


我是月亮姐姐Nancy,码字很辛苦,如果您认同我的回答,请您点个赞,如果您也有话说,请您留个言,如果您能关注我,我举双手表示感谢!如果您想喷或想踩,我也欢迎!呵呵~(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月亮姐姐Nancy


这是主管部门为保障一线教师的权益做出的努力,申报晋级的老师应该予以理解。

已经多年来根本没有给学生讲过一节课的领导和后勤人员,可以顺利晋级,真正的一线教师唯有望洋浩叹。“上交5年备课本”正是为保护一线教师的权益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办法。但是,这种方法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设置职称的目的本来是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业绩的,同时它也具有导向功能。如何客观评价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和业绩,当然要看能证明这些的各种证书。像各级各类模范教师证书,这是综合考量教师对教育所作出的贡献的;论文和科研成果,能证明你的理论水准;辅导学生的获奖证书,乃是你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体现……如果说一开始还能够“人证合一”,后来就出现问题了。证书本身当然都是真的,但证书的持有者就未必真材实料了:“模范不模范,某人说了算”,论文和所谓的科研成果既可以找枪手,也可以凭关系或者人民币出马搞定,辅导学生的获奖证书可以……反正办法很多。

所以单凭一纸证书或者一堆证书不行了,晋级的过程中就加上了说课、答辩、讲课。如果这位尽管多年不教课,但人家口才好,又临阵磨枪突击翻了教材,以上诸项也可以顺利过关。那怎么确保申报教师近年来一直在一线教学呢?

这就是“交 5 年 备 课 本”的本意了。但是,我得说“这种方法现在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这也是有证据的。第一,人家只要是决心虑晋级,别的关隘无法阻挡,你“5年的备课本”还在话下吗?我就亲眼见过有人把借来的教案本改头换面成了自己的。第二,当下已经是无纸办公时代,许多学校已经不再写纸质教案了,您现在还胶柱鼓瑟,意义不大了。

尽管如此,在还没有改变规定之前,想要晋级的老师还是老老实实遵守游戏规则吧。

除此之外,您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牟山花下客


有些学校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是上交5年的备课本。你怎么看?

我认为晋升职称要交5年的备课本是很烦人的事。没有必要这么搞。这样会加重老师负担。我们这里是没有这种做法,我也从来没留下备课本,放学就给了收废纸的,免得占用空间,下学期又重新备课,有利于逐步改进教学方法。吸收新的教育理念。

至于加强对老师备课管理,学校每个月检查一次备课,还给评A,B,C三等,并给于不一样的常规考核月奖。这样一月检查一次有利于随时发现老师的工作认真态度,对于个别老师工作不认真提醒监督,达到奖勤罚懒的目的。

至于某些学校晋升职称要交5年备课本,我听到都有点头痛。真有点劳民伤财的味道,老师肀报职称要背着大捆备课本,县市评定机构还得建个大礼堂装备课本,各县还得用大货车运备课本。你看这样搞有什么用。难道评委评审职称还会去看这些备课本吗?这些本来是学校的常规管理。没有必要到评职称时来搞形式主义。

综上所述,我认为晋升职称设有必要上交五年备课本。我们这里晋升职称还是没有这么复杂。不需要交备课本,只需要论文获奖凭证,县市级以上评优获奖。自己写的申报材料加盖学校审核公章。然后公示。最后送给县市评审。好吧,我就讲到这些,仅供参考,希望各地在给老师评职称时尽量减轻老师负担,少搞形式主义,放宽老师职称名额限制,让每个符合相应职称条件的老师,评聘到相应的职称。使老师们安心教学工作,使中国的教育得到良好发展,使老师成为人们喜欢的职业。


陈早华


如果非要评职称并与工资挂勾,又要做公平公正,应该这样:1、领导与普遍教师分开评,因为领导在职称评定方面有着绝对的话事权!2,既然国家以高考成绩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职称的评定应以学生期考,中考各科的成绩作为首要依据,不以论文课题等作为评分依据,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不可能、也不必要是研究型的老师,他们最主要,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只有全心全意工作,高效率工作,学生必出好成绩!如果学生成绩不好,老师的工作效率肯定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老师又想职称高工资又高,必会想办法改变自已的工作状态方法!3、职称不能搞终身制,避免工资高了又不作为,应该每五年度按成绩高低进行调整!工资还应以教龄多少自然晋升!从而促进所有老师工作的积极!


雷之声86840395


这个实在是多余的。因为:一,一般情况没必要保留(它毕竟不是什么国家有要求的重要证据)。二,这个东西耽误领导晋职称了吗?显然没有吧!三,现在的大环境,一般都是学校内部先选拔,不上课的领导,很难晋级。四,现在都提倡无纸化办公,就为了晋级,不得不放弃方便快捷的电子教案(现在晋职称,没人敢交电子教案或打印的教案)。


用户66850931909


这些只是为了给某人上位而弄出来的荒唐之举,五年的备课本能说明什么问题,能证明他就一位好老师,证明他的教学质量很高,我看不见得,教案年年都在写,每一年都必须写,一年与一年的不同,学生不同,感触也不同,因此都必须写。一个认真的老师,一个学期至少一本备课本,多的三到四本。那五年是要有多少。是不是每一个的都抱着交到教育局,那又谁来看这些,不是增加别人的负担吗?教案写得好的就可以晋职称,写得不好的就晋不成,那么谁还用心去备课,都来写教案得了


小龙教与学


每个人的升职加薪都与个人的工作表现有关,工作能力越强的人都有机会晋升到更高的职位,享受更优厚的薪资待遇。而每个行业的晋升标准又是不同的,像教师晋升职称需要通过评审,教师需要充分准备材料并达到条件,才能通过职称评审,总的来说教师晋升职称有一定难度。


有些学校要求参与职称评审的教师上交5年备课本,是晋升条件具体量化的体现,这也是对教师的工作年限与精力的考核方式。中小学教师晋升标准是统一规定的,每个教师参与评审需要准备对应的材料,前提是满足学历和教师资格等。教师评审职称的难度大,也是对一线教师的尊重,有些学校也存在评审不公平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一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发展也是不利的。


学校晋升职称工作的条件需要合理化,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些学校要求教师提交备课本,也有效抑制了不是一线教师的职工被通过评审的现象。

学校有的教职工虽然不带课,凭借关系户进行滥竽充数,这种现象说明学校管理不严格,职称评审工作不严谨不公正。学校要求教师提交5年备课本虽存在不合理之处,但也保证了教师晋升职称的公平性。


教师评职称需要上交相关材料,并满足晋升条件,这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有些难度,不仅需要个人不断提升能力,还要争取时间准备评审材料。有些学校的晋升条件并不合理,要求教师上交5年备课本是不科学的条件,职称评审工作应保证公平性。


决胜网


这又是谁出的幺蛾子啊!教育界经常出现这样的奇葩新闻,让人觉得智商情商都出了问题!

首先,教师职称评聘的条件是有文件规定的。虽然条件众多,内容繁琐,但从来没有听说要上交五年教案的,让人感到有些人折磨教师起来真是套路很深,到处挖坑啊!

其次,上交五年教案也没有意义。

真交了,就能评判老师的教学水平了?一大摞教案,想必评委也不会认真研究,无非摆在那里走过场罢了。一般学校管理,都有教学检查环节,对教案的检查是必须的,如果一个老师无教案,他怎么能通过评价,通过年度考核呢?教案的检查只是形式,关键要看每年取得的教学成绩。所以说制定此规定的一定是智商有问题!

再次,让老师交五年教案有有意刁难老师之嫌。教书三十年来,我从未听说过教案必须保存五年的规定,保存不保存是教师的自由。不排除遗失、丢弃的情况,突然来此规定,让人手脚无措,但为了评职称,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补了!可怜的老师们,就这样被消耗着生命!管理者的情商何在?


教育问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