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百万大军都征服不了的高句丽,唐太宗是如何征服的?

亮灬点


高句丽的历史,是看似简单却很有深度的中国民族历史。要从历史,地理,气候,人文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才能了解的更透彻。首先,高句丽是不是个强大的民族,答案是肯定的,高句丽建国于西汉,亡于唐代。有800年左右的历史,必然军事实力很厉害,而且势力割据松花江,辽河,鸭绿江,粮草充足!对东北800年高句丽,600年扶余国了解透彻的人是东北亚历史迷,但是他们不掌握历史书的话语权,只能当做个人兴趣爱好来钻研!

曹操的势力范围也仅仅局限于辽西走廊,为什么不深入东北腹地呢?。有些人会说东北冷,试试高句丽的黄金时期东北事暖和的,举个例子曹冲在河南称象。所以东北在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经济很繁荣!曹操打不过兴盛时期的高句丽。而后来五胡十六国之后,高句丽势力削弱,长白山发生火山爆发!导致高句丽经济萧条。还有学者认为隋唐经历过小冰期(明末清初小冰期,广西下暴雪,长江冻死人,华北干旱,东北零下四五十度,气候异常导致满清南下)历史上数次游牧民族南下,都和小冰期有关!

到了唐代后期,高句丽政权不稳,才有的隋唐征讨!那么,有历史记载薛仁贵屠城吗?我是没看到!首先辽东百姓并不是全都姓高。也会汉语。

一个存在800年的政权,人口充足,不可能不翼而飞吧?

光是战败俘虏就有几百万吧?他们哪去了?

再后来的辽金时期,一部分并入了契丹女真版图,一部分南下汉城,相当一部分来到了中原内地,我看过一本书,有学着分析,他们改姓王。所以百家姓姓李的多是因为李唐盛世,姓刘的多是因为两汉繁荣。王怎么就和高句丽有关系呢?因为几百年后在朝鲜半岛成立的高丽政权姓王。女真部落,渤海国,日本都有分部,他们远古部落的图腾是东北虎


家东北味道


唐太宗并没有征服高句丽,但他不像隋炀帝那样为了面子不顾百姓死活,而是修养生息,励精图治,最终在他孙子唐高宗李治时期征服了高句丽,而且还是趁高句丽内乱之际才得以成功。高句丽并不是后面的朝鲜,跟他们完全就是两个民族,它在被唐朝征服后,高句丽的人民大部分被迁移到了中原内陆,后面历经数百年高句丽民族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汉民族之中。

高句丽之所以难以征服而隋唐两代一定要灭了它,从后面北宋前中原王朝丢了燕云十六州和之后上千年里中原王朝不断受到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政权的侵扰乃至大明王朝最终被满清所灭就知道原因了。东北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彪悍,如果不能征服,就逐渐会成为一个中原文明的主要威胁,而由于他们的资源要比北方草原要多的多,所以他们最终会成为比匈奴突厥蒙古还要大的威胁,而后面的历史就是最好的佐证。



独特视角看古今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一个民族,其源出可能出自西汉末朝时的濊貊和扶余人,在南北朝末期和隋朝初年,发展壮大起来,成立了强大的奴隶制高句丽王国。其管辖范围大致在辽宁、内蒙东和吉林省,疆域最大时包括了北朝鲜,因此韩国人不停地跟中国争历史。其实后来的高丽国与高句丽没有继承关系!


隋炀帝杨广在位时,高句丽已经座大建国了。杨广为了解决后顾之忧,毅然率领百万大军征东。军队长途远征,粮草给养都是大问题,加之当时天寒地冻几次都被高句丽击败,杨广大兴土木,修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种种原因叠加导致了国内纷争,人民纷纷起义反抗,最终断送了隋朝的江山。



隋灭唐立,高句丽一直威胁着唐朝的江山。到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经过唐初的修养生息和“贞观之治",国家实力得到大大的提升。唐太宗亲自征东,几番争战,虽没有灭掉高句丽,但有效地遏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和对边界的骚扰。大大地削弱了高句丽的实力,导致高句丽国内大乱,几个贵族势力互相争权,民不聊生。


到了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时,高句丽已构不成对唐朝的威胁,但唐朝对其的征伐在继续,终于在高宗时期灭掉了高句丽。迁其王族和贵族诸部到华夏大地,灭绝了其死灰复燃的机会。经过千百年的融合,其已完全融入汉民族之中。

隋炀帝杨广在第三次亲征高句丽,已经快要灭掉高句丽。但此时国内吃紧,人民纷纷抗争起义。杨广轻信了高句丽国王的谎话,班时回朝后,高句丽死灰复燃,把隋军赶出了国境。这就是唐军为什么痛打落水狗,灭掉高句丽的真正原因。



行云流水1437995


先得纠正题主的一个小疏忽,唐太宗并没有彻底征服高句丽。真正将高句丽灭国的是他的儿子,历史上给人感觉偏软弱的高宗李治。但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占领了盖州和辽东城,为以后平定高句丽建好了桥头堡和后勤基地。而后连年以游骑袭扰高句丽腹地,让其无法生产发展,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可以说,唐太宗为平定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隋炀帝挥师百万,前后三次都无法平定的高句丽,唐朝却可以把它征服?这个问题的内容太过庞杂,我只能慢慢的梳理出来,可能文字描述会比较长,希望大伙有耐心看完。

首先隋炀帝失于急,唐朝得于缓。那时的高句丽其实不算个弱国,这样的国家打败不难,但真想把他打灭国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这样的国家还没有失去民心的情况下。我评价一个王朝衰败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民心尽丧,这不是套话,是真理,政权的基础在民心,只要民心所向,哪怕你把政权灭亡了也能死灰复燃。隋炀帝总想一口气把高句丽打死,用堂堂之兵将其碾成齑粉,第一次就发兵一百一十余万,民夫更两倍于此,最终耗尽了自己的元气,隋朝土崩瓦解。唐太宗的聪明在于知道自己王朝的极限在哪,他征伐高句丽总共也没超过二十万兵,严格算算也就十万左右,后勤压力远小于隋朝。但他选的都是自愿出征的百战精锐,战斗力强的吓人。就这样他还要分兵两路进攻,生怕军队不够灵活。打到九月(阴历)就赶紧收兵,生怕气候异常,非战斗减员。像唐朝这种超级大国拉下脸来玩占便宜就跑的把戏,一般国家是只能忍受的。

其次隋炀帝失于直,唐朝得于智。隋炀帝打高丽一直就是集结优势兵力平推,虽然都说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以堂堂之兵击必败之敌。但老杨明显只注意了前半句,没注意后半句,用的是堂堂之兵,可高句丽不是必败之敌啊。那时候高句丽内部稳定,外部也没有掣肘,并不是决战的时机。唐太宗在战略上确实技高一筹,先是占了便宜就跑,然后不停的用游骑袭扰,让高句丽没法好好生产和练兵。不是必败之兵我也让你慢慢变成疲兵。后来高宗时拉新罗灭百济,直接剪除了高句丽的羽翼和外援,把曾经不可一世的国家彻底孤立在半岛绝境上。这还不算完,高宗继承了太宗的思路,坚决不让你消停,每年出兵打一会,每次都占点便宜就收手。长期的战争让孤立的高句丽百姓逐渐对国家失去了信心,民心终于不再高句丽一边了。这时的高句丽其实已经是必败之敌,剩下的都是垂死挣扎了。

第三隋炀帝失于骄,唐朝得于忍。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时,其实高句丽自己也在崩溃的边缘,那个国家也受不了连续三次的超级大国围攻。所以高句丽请降了,而隋炀帝居然也信了。就这么退兵回国,可是高句丽并不是真的归附,只是缓兵之计而已。骄狂的隋炀帝再也组织不起第四次远征,高句丽绝处逢生。而唐朝对高句丽则无比有耐心,即使高句丽已经是必败之敌,他们还是不发动决战,一直等到还算枭雄的盖泉苏文死掉。但唐朝的目标又无比坚定,就是要把高句丽灭国,一雪前隋旧耻。终于到了乾封元年(666年),这时距离唐太宗征高句丽已过去二十二年,盖泉苏文死,高句丽内乱。唐王朝露出了真正的獠牙,再次兵分两路进攻高句丽,这次是玩真的,因为唐朝把贞观最后的名将李勣都派出来了。李勣不负众望,打的稳健无比,终于在668年攻克平壤,将高句丽彻底灭国。

老朽知道的就这么多啦,喜欢的点个赞再走呗!


奉天老朽


这题目不严谨,唐太宗并没有政府高丽,而且由他的儿子唐高宗李治统治期间征服了高丽。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可是都损失惨重,甚至也成了自己亡国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死了这么多人,竟然还没有将高句丽这个弹丸之国给打下来,这怎么好给自己的臣民们交代呢。



后来,唐太宗也起了征伐高句丽的念头,毕竟高句丽的这个地理位置还是蛮重要的。说干就干,在645年2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六军,征讨高句丽政权,从而揭开唐朝与高句丽长达23年的战争。

不过,刚开始唐太宗确实是打的比较顺利,毕竟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身经百战的将军,再加上自己身边兵多将广,实在是给足了李世民信心了。只不过,他太小瞧高句丽军民了,甚至在军中有了传言说:“破城之日“男子尽诛”,于是乎,“虏闻,故死战”。后来,唐军士气低落,而且后勤出现严重问题,粮草供应不足,再加上天气原因,天可汗陛下就算是不甘心,只得下诏退兵。



不过,虽然没有征服高句丽,但这场战争也使得高句丽伤筋动骨,军事与经济也大规模衰退,为自己的儿子征服高句丽奠定了基础。

在666年,唐高宗李治派老将李勣为帅,领兵征讨高句丽,并在668年,攻破平壤城,平定了高句丽全境,设置安东都护府,任命薛仁贵为安东都护,镇守着该地区。


妙龄老翁


事实上唐太宗也没有征服高句丽,不过相比杨广,李世民打得更聪明,他打的消耗战,杨广百万大军在高句丽几乎全军覆没,而李世民的10万大军却在敌国打得有声有色,杀敌近5万自损数千,后因天气变冷、后勤难以补给而主动退兵,保住了战果。就是这样的不断消耗战,为唐高宗李治最终灭掉高句丽打下坚实基础。


晨曦的曙光2000


这个问题很简单,隋炀帝应该是征服了,并且韩国那时候就是我们的领土了,只是,后来又反叛太宗没发下来,觉得面子过不去所以太宗篡改历史了,导致以后的五胡十六国,宋元明清修史的时候为了维护太宗的尊严,都承认隋炀帝没打下来。。。


战略喷子局局座V


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问题,李世民也没有征服。


汉唐长矛


杨广三征高丽消耗国力,时后灭亡,李世明吸取教训比杨广聪明,消耗了高丽国体最后李治灭掉了高丽。


韩先生97727


唐太宗。顾老百姓的死活。等待时机。称高巨力。内乱之际而征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