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

903134942



大力走進農村


大學生是不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首先,大學生本身和「值錢」這回事並不是對等的關係。大學生本身是國家教育體制下篩選出來的應試小能手,他們本身可能在某一學科方面很優秀,但這並不代表大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生產能力有多麼的優秀。


通常我們講「值錢」是說這個人的“經濟價值”,而“經濟價值”的背後是指以下能力:

  1. 學習能力,不論是職場還是生活,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決定了這個人的生存能力。有許多大學生步入職場後,由於學習能力較差,導致與社會企業脫節,甚至陷入自己的象牙塔邏輯;


  2. 職場能力,協調能力包括了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組織能力,這三項能力對於一個職場新人是具有非常大的含金量,具備管理能力說明你就具備了潛在的領導特質,可以做管培生;具備溝通能力可以去做前臺客服或銷售,甚至是大客戶方向;具備組織能力可以做活動執行或策劃。總之,這一切的背後,是自我啟發和潛能激勵的結晶,它會催生並激發你很多潛在優勢;

  3. 生存能力,更準確的說,生存能力就是生活能力,它反映了一個大學生在順境與逆境之間的心態歷練與角色轉變,更能反映出這個人的抗壓能力究竟有多強?是否可以及時地適應不同的職場環境?是否可以適應高低不等的職場身份?它們都在時刻考驗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與社會適應的能力。

那麼我們再看看這個問題,大學生究竟是不是越來越不值錢了?

我認為如果僅僅以「學歷」為標準去判定,那大學生確實越來越不值錢了,因為「學歷」不等於「能力」,學歷僅僅是證明你曾經在校期間的學習經歷與學習結果,它不能證明你在社會和職場中的學習能力、職場能力、生存能力。


總結

不論在何處,學習永遠都是無止盡的,大學生僅僅是一個身份標籤,在「社會大學」中你終究會發現你有學不完的東西,如果你想在大學裡完成「社會大學」的課業,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只要學著瞭解社會、瞭解職場、瞭解自己,不好高騖遠,不眼高手低,讓自己的優勢與興趣稱為成就事業的一部分,那就已經很成功了。


李嫑嫑


關於這個問題,先來看一張表:

全國1977年~2016年高考人數和錄取率

時間(年)\t參加高考人數(萬人)\t錄取人數(萬人)\t錄取率(%)

1977 570 27 5%

1978 610 40.2 7%

1979 468 28 6%

1980 333 28 8%

1981 259 28 11%

1982 187 32 17%

1983 167 39 23%

1984 164 48 29%

1985 176 62 35%

1986 191 57 30%

1987 228 62 27%

1988 272 67 25%

1989 266 60 23%

1990 283 61 22%

1991 296 62 21%

1992 303 75 25%

1993 286 98 34%

1994 251 90 36%

1995 253 93 37%

1996 241 97 40%

1997 278 100 36%

1998 320 108 34%

1999 288 160 56%

2000 375 221 59%

2001 454 268 59%

2002 510 320 63%

2003 613 382 62%

2004 729 447 61%

2005 877 504 57%

2006 950 546 57%

2007 1010 566 56%

2008 1050 599 57%

2009 1020 629 62%

2010 946 657 69%

2011 933 675 72%

2012 915 685 75%

2013 912 684 75%

2014 939 698 74.3%

2015 942 700 74.3%

2016 940 772 82.15%

圖是這樣的:

看看這些表圖就該知道為什麼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吧?因為錄取了太多了呀。想想現在每100個人裡就有82個是大學生,這大學生還有什麼好稀罕的呢?現如今連海歸都不值錢了,普通的大學生還能是大學生嗎?

其次,因為擴招,現在的大學生素質也下降很厲害,從實習生的質量就可以見一斑,這也是導致用人單位覺得大學生還不如職高生好用的原因。

第三個原因,板子還要打在如今的教育體系上。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分層並不細,只籠統地劃分為博碩本科專科高職等幾檔,而在現實的工作中,卻是需要更為細化的人才分類。比如有些工作,就是我們常說的高級藍領,如果讓大學生來做反而不一定能做好。因為大學本科生的學習更多的是偏向於理論,而實際工作中的操作卻需要更多的實踐經驗,這些卻是高職生在學習和實習過程中就已經解決的。這也讓用人單位產生本科生還不如高職業的錯覺。

另外是很多系科和專業的設置往往與現實脫節,有些專業設立了幾十年,如今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或者是用工數很少,但是招生人數和畢業生卻很多,這一部分人的求職就業都存在問題,勢必要轉行就業,也帶來所學不能所用的困惑。

所以大學生到底值不值錢,是應該放在一些具體情況下進行分析的。而對於一個國家總體而言,越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總是一件好事。


知留學


不是大學生不值錢,是大學文憑不再值錢

我國已經在2002年就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到2015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0%,根據規劃,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

雖然我國高等教育早已進入大眾化時代,但整個社會的學歷情結卻未變,仍舊用學歷來評價一個人。很顯然,高等教育規模增加,會直接導致大學文憑貶值。假如上大學就追求一紙文憑的話,必定會出現新的讀書無用論——大學文憑不值錢,讀大學幹什麼?不讀大學,也就不用再讀高中與初中……

這就需要提高教育本身的質量,讀大學不是為拿一張大學文憑,而是讓大學生的能力得到應有的提到,以提高的能力去獲得更好的工作機會,得到相應的教育回報。國外評價教育,有一個教育回報率,即多讀一年書,受教育者的薪酬提高多少。這要求教育貨真價實。可遺憾的是,我國高校目前能給學生的回報,主要是一張文憑,除此之外,有的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無甚收穫;高中則主要是應試教育,結果是升學有用,讀書無用,學習追求的是能考上大學,如果考不上大學,就白讀了。教育於是變成,考大學之前,為考大學而讀,上大學之後,為拿文憑而“混”。如此,文憑貶值,大學生也就貶值。

意識到文憑貶值,高校重視教育質量,學生不再關注文憑而是獲得怎樣的教育,才能讓教育升值。只有教育升值,才能讓讀書在任何時代都會有用。也就是說,未來評價一個人,必定從現在的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一個人是否優秀,不會看其有什麼文憑,而是其有什麼能力。一名大學生,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值錢的不再是自己的身份,而會是大學裡得到的能力提升。


熊丙奇看教育


一、大學擴招.

國家實行大學擴招以後,那些公辦高校新設立了很多的專業,隨之而來的是,這些高校的招生規模也越來越大了,同一個專業在全國招生的規模隨之也擴大了很多倍,而這個專業相應的崗位卻並沒有增加多少,這也就導致很多專業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現象,使得這些專業的大學生在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擴招以後新設立了很多三本院校和專科院校,這些學校的師資力量和辦學理念不是很成熟,很多學校設置的專業都是模仿其他學校,而不是根據他們的實際需求,更有的學校是為了賺錢而開設一些自己沒有能力去辦的專業,他們在開辦這些專業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到社會的真正需求和學生的就業情況。

後來國家又出現了自考、函授、電大這樣的文憑,只要學生給了錢,學校就發給這些學生專科本科文憑,這也就使得人們對大學文憑這個概念產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學生努力程度不足.

現在不少大學裡面的大學生,因為學校對他們的管理要求並不是特別的嚴格,這些大學生在大學裡面基本上是玩遊戲、看視頻來度過自己的整個大學時光,而學習、社會活動這些他們基本上是沒有提高的。這樣的大學生進入社會以後給人的感覺是他們的能力方面很是不足,久而久之就給了社會上人的感覺是現在的大學生能力越來越弱了。


饕餮視聽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今年,正好是40年,按照官方給出的數據,報名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一路攀升,在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迎來一個不理性的小高峰後,至1983年開始有了理性的增加,2008年達到報考人數頂峰1050萬人,然後出現了參加高考人數的輕度下降。

  反觀高考錄取人數,也就是能夠上大學的人數,從1977年開始就直線增加;高考錄取率基本上也是一路攀升。

  近幾年來,放棄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應屆生的薪資水平一年比一年少。參考同一家調查機構的數據,2014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3945元,2015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3726元。

  有意思的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雖然都是按照專業統計數據,不過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就業趨勢:一是就業率直接秒殺本科生;二是平均起薪雖然比本科生稍微低一些,但是工作5個月後,薪水再次秒殺本科生。

  現實的感受是,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出去買個奶茶,排隊的幾乎都是本科生,用「搬磚青年」來形容一個畢業大學生絕對不是貶低,而是褒揚,因為搬磚的工人薪水可以秒殺一火車的大學生。

  是什麼原因導致瞭如今的這種局面呢?

  1、考不上名校,普通院校不讀也罷

  

  你的能力不一定比別人差,但如果別人有「名校光環」而你沒有的話,在旁人的視野裡,你就「矮了一點」。中國高校有兩大工程:211和985,中國人的價值觀認為,凡是這兩所學校畢業的學生都是好學生。在就業方面,但凡好一點你的職業,任職資格里總會出現211、985優先。

  這種簡單的比較無形中給不少普通高校的學生帶來壓力,甚至有參加高考的學生,非211或者985大學不上,如果考不上,那就復讀!高中讀個四五年,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年齡優勢。

  2、學生素質降低

  

  1983年畢業的大學生一定不會打網絡遊戲,不只是因為那個時代還沒有網絡,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的大學生目標明確,富有理想,充滿激情。

  今天的大學生,宿舍裡打遊戲,課堂上玩手機,考試前談論讀書無用,工作時抱怨學校傳道受業不精。

  3、出國留學潮

  

  在越來越多選擇不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有一部分同學是看到了出國的機會,報名參加如美國高考等國際考試,大學直接出國讀。

  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參加了中國高考,但是他們也選擇了國外的高校,因為中國高考的嚴肅性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肯定,很多國外的大學願意承認中國高考的成績,可以為中國考生敞開大門。這樣一來,留學生群體進一步增加了就業競爭壓力。

  4、職業證書熱

  

  如果不能去自己喜歡的大學讀書,或者讀了自己沒有興趣的專業,怎麼破?今天這個時代,高考不再是成功的唯一路徑,很多同學“聰明”,學校知名度不夠,實力來湊,在大學期間報考一些高含金量的證書,如註冊會計師(CPA)、特許金融分析師(CFA)、一級建築師等。

  問題是,很多高含金量的證書並不一定需要高學歷,只要你肯學,起點低並不是短板。隨著國家取消沒用的證書越來越多,能活下來的證書都受追捧,只要考到一張含金量的證書,找個工作很輕鬆,大學,不讀也罷。

  5、招生門檻越來越低

  

  高考報考人數減少而錄取率上升,只能有一個解釋:大學擴招。

  今天談大學擴招已經有點晚了,中國大學已經擴招太多年了,好消息是無數擁有大學夢的同學都能讀大學了,不好的消息是,其中未免太多「濫竽充數」之輩,中國大學教育被整體拉低了。物以稀為貴,這是淺顯易懂的真理。

  6、大學商業化嚴重

  

  民辦大學興起,讓上大學變得更加輕鬆。不少同學進了大學才發現,原來一個班級的學生,高考分數可以相差很多。媒體曾爆出個新聞,某男入學半月,發現自己的室友高考成績只有300多分,而自己是600分進來的。

  那又能怎麼樣呢?分數差挺多,但結果是一樣的,大家的畢業證也是一樣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在讀大學太像做生意了,給錢就可以。

  7、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軌

  

  今天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別說兩年前想不到,一年前恐怕也想不到。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計算機專業有個理論,叫做摩爾定律,大意是計算機性能18個月會翻一番。如今的數據告訴我們,計算機性能翻倍需要的時間更短。

  大學教育一向落後於現實生產,而教育體制改革也是一件進程緩慢的工程,很多大學裡學到的知識對於企業生產並無用處,這也讓企業不願意聘用大學生,而更喜歡有經驗的職工。

  本科生的尷尬在於,小城市裡,很多工作不需要本科學歷,大專生才是企業的最愛,而大城市裡,高學歷的人太多了,多少留學回來的碩士還找不到工作,哪裡輪到你?


漫步光陰


現在的大學生,你覺得自己在大學裡學到了什麼,自己身為一個大學生到底比不上大學的孩子又有什麼優越的地方。大學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地方,這裡交給社會的是有一定技能基礎,可以為社會的發展作為“引擎”高素質人才。而現在的大學生呢?(大部分是普通一本和二本三本的大學生)不知道大學該怎樣去過。主要是學校學習氛圍不足吧,你看看大學四年你到底學到了什麼,是整天在宿舍玩手機睡覺還是在上課的時候玩手機睡覺。。。有這個時間那些早早在社會上打拼的年輕人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們付出比現在的所謂的大學生不知道要多多少倍。

大學生們,你們該想想自己畢業後的含金量是多少,自己拿什麼和那些已在社會上打拼四年的同年人比,自己的優勢在哪裡。

以後想找到好工作還是要靠自己比別人的優勢在那裡,現在大學生的名頭已經一文不值,值得驕傲的是你的專業資格是多少級,你的社會交際能力有多強,你的顏值有多高。最後還有你的家庭背景。。。


菜鳥傳奇


提到六月,首先想到的就是高考。如今,2016年的高考如同往年一樣,在全國人轟轟烈烈的簇擁下,近千萬學子走進考場,然後走出考場,有人滿臉喜悅,必然有人滿目愁容。而我們不關心成績,更關心這幫準大學生的未來。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今年,正好是40年,按照官方給出的數據,報名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一路攀升,在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迎來一個不理性的小高峰後,至1983年開始有了理性的增加,2008年達到報考人數頂峰1050萬人,然後出現了參加高考人數的輕度下降。

反觀高考錄取人數,也就是能夠上大學的人數,從1977年開始就直線增加。

另一個數據顯示,隨著報考人數總體下降,而錄取人數逐漸增多,高考錄取率同樣是一路攀升,2014年,高考錄取率有了輕微下降,約2個百分點,也是近9年來首次下降。

我們能夠聽到的聲音是,放棄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一年比一年多,應屆生的薪資水平一年比一年少。參考同一家調查機構的數據,2014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3945元,2015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起薪為3726元。

有意思的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雖然都是按照專業統計數據,不過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就業趨勢:一是就業率直接秒殺本科生;二是平均起薪雖然比本科生稍微低一些,但是工作5個月後,薪水再次秒殺本科生。

現實的感受是,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出去買個奶茶,排隊的幾乎都是本科生,用「搬磚青年」來形容一個畢業大學生絕對不是貶低,而是褒揚,因為搬磚的工人薪水可以秒殺一火車的大學生。

有人得出結論:「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

為什麼呢?

01

你的能力不一定比別人差,但如果別人有「名校光環」而你沒有的話,在旁人的視野裡,你就「矮了一點」。中國高校有兩大工程:211和985,中國人的價值觀認為,凡是這兩所學校畢業的學生都是好學生。在就業方面,但凡好一點你的職業,任職資格里總會出現211、985優先。

這種簡單的比較無形中給不少普通高校的學生帶來壓力,甚至有參加高考的學生,非211或者985大學不上,如果考不上,那就復讀!

高中三年,硬生生念成四年、五年乃至六年。

02

1983年畢業的大學生一定不會打網絡遊戲,不只是那個時代還沒有網絡,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的大學生都要有一身專業紮實的硬功夫。

今天的大學生,宿舍裡打遊戲,課堂上玩手機,考試前談論讀書無用,工作時抱怨學校傳道受業不精。白天睡覺,晚上通宵,一個個黑眼圈,哪裡有點年輕人的該有的樣子。

03

在越來越多選擇不參加高考的學生中,有一部分同學是看到了出國的機會,報名參加如美國高考等國際考試,大學直接出國讀。

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參加了中國高考,但是他們也選擇了國外的高校,因為中國高考的嚴肅性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肯定,很多國外的大學願意承認中國高考的成績,可以為中國考生敞開大門。

能出國讀書,是大多數學生的夢。

04

如果不能去自己喜歡的大學讀書,或者讀了自己沒有興趣的專業,怎麼破?今天這個時代,高考不再是成功的唯一路徑,很多同學“聰明”,學校知名度不夠,實力來湊,在大學期間去報考一些高含金量的證書,如註冊會計師、一級建築師等。用來找工作真是極好的。

問題是,很多高含金量的證書並不一定需要高學歷,只要你肯學,起點低並不是短板。隨著國家取消沒用的證書越來越多,能活下來的證書都受追捧,只要考到一張含金量的證書,找個工作很輕鬆,大學,不讀也罷。

05

高考報考人數減少而錄取率上升,只能一個解釋:大學擴招。

今天談大學擴招已經有點晚了,中國大學已經擴招太多年了,好消息是無數擁有大學夢的同學都能讀大學了,不好的消息是,其中未免太多「濫竽充數」之輩,中國大學教育被整體拉低了。

大學生越來越多,從供需關係考慮,大學生一定會越來越不值錢。

06

民辦大學興起,讓上大學變得更加輕鬆。不少同學進了大學才發現,原來一個班級的學生,高考分數可以相差很多。媒體曾爆出個新聞,某男入學半月,發現自己的室友高考成績只有300多分,而自己是600分進來的。

那又能怎麼樣呢?分數差挺多,但結果是一樣的,大家的畢業證也是一樣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在讀大學太像做生意了,給錢就可以。

07

今天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別說兩年前想不到,一年前恐怕也想不到。產生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計算機專業有個理論,叫做摩爾定律,大意是計算機性能18個月會翻一番。然而今天的數據告訴我們,計算機性能翻倍的話,需要的時間更短。

大學教育一向落後於現實生產,而教育體制改革也是一件進程緩慢的工程,很多大學裡學到的知識對於企業生產並無用處,這也讓企業不願意聘用大學生,而更喜歡有經驗的職工。

本科生的尷尬在於,小城市裡,很多工作不需要本科學歷,大專生才是企業的最愛,而大城市裡,高學歷的人太多了,多少留學回來的碩士還找不到工作,哪裡輪到你?


小角色大作為


答主認為:大學生是越來越“值錢”的,大學文憑是越來越不“值錢”的。

為什麼這麼認為呢?


大學文憑是工藝品,大學生是藝術品

工藝品可以被定製,但藝術品不能。工藝品是藝術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大學生,是藝術品;是經過層層篩選、層層培養,有著有思想有態度有能力的共性,每一個人又都獨一無二的一個群體;而大學文憑就是一個工藝品,每一個畢業的大學生都有,是一個標籤,有著相同的文字和印章。


大學文憑是招聘要求,恰恰說明大學生的“值錢”

任何企業都以創造效益為目標,或為經濟效益,或為社會效益,或為其他。

企業招聘人才,目的就是希望你能夠創造效益。那麼,企業為什麼招聘大學生呢?當然是看中了大學生的能力!學習知識技能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團隊組織協調能力等等等。具備了這些能力的大學生當然是“值錢”的,能為企業創造財富,是企業搶著要的。


如果你和其他大學生一樣,那你就是“不值錢”

“值錢”在於你的不同。

恢復高考以來,高考人數逐年增加,大學生人數也逐年增加。每一年的就業季都被媒體稱為“最難就業年”。如果你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生,成績剛剛好到拿畢業證,實習、科研經歷樣樣沒有,英語、計算機能力勉強過關,那你當然“不值錢”。可是,如果你是全能冠軍,成績專業前十,豐富的實習經歷,和老師做過科研,英語好到能熟練和老外交流,或者是某一方面特別牛,比如編程能力特別好,參加過某某比賽得到了一等獎,那你肯定“值錢”。哪個企業不想招聘這樣優秀的人才呢?


因此,答主認為,大學生並不是“不值錢”的,只要你能力夠強,你就足夠“值錢”


橙子犟


2017年11月6日,教育部發布了《2017年度教育部直屬高校信息公開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共有在校大學生2695.8萬人,應屆大學畢業生795萬,普通本專科招生748.6萬人,全國共有具有大學教育程度人口為1.96億人。全國共有在校研究生191.1萬人(碩士+博士),應屆畢業研究生55.2萬人,研究生招生64.5萬人。

從數據顯示來看,隨著社會體制的完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會越來越多,“物以稀為貴”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所以大學生貶值是必然結果。加之市場對就職人員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在職人士選擇繼續深造,進一步加劇了大學生的市場競爭壓力。

大學生畢業人生越來越多,但是社會能提供的崗位是一定的,由於大學生對市場缺乏把控,“高不成低不就”已成為一種常態,導致很多大學生畢業就失業。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並未及時為社會創造財富,所以也帶來了沒有價值產出的自我貶值!

面對待業在家的大學生,家長也難免傷感抱怨:白讀了這麼多年書,還不如跟XX一樣,早年出去打工,說不定現在XXX。所以大學生綜合能力需要提升,同時做好職業規劃,不斷給自己加碼,消除旁人對“高分低能”“讀書無用”的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