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更需要北上广深与巴马如皋之间的“长寿之乡”

一家之言

近日在“2018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华大基因CEO尹烨抛出一个新观点:“如果以千万人口来算,真正的长寿人口地区是北、上、广、深。”据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7岁,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均预期寿命均已超过80岁。

以往我们说“长寿之乡”,通常指广西巴马、江苏如皋等地区,关键词通常是空气与环境生态好,居民压力小,心态平和,生活规律等等。

而“北上广深才是长寿之乡”的说法抛出了两个关键词:医疗条件与健康意识水平。因为在生命后期,能活多久主要是根据医疗条件所决定的。

“北上广深才是长寿之乡”的论调,看起来有点哗众取宠,但细思之下却很有裨益。它有助于我们丰富对于健康长寿的认知——纵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不可多得,纵然心态平和很难做到,但长寿这事儿并不完全是“天注定”,通过个人与社会的努力,还是有可以持续改进的空间的。

长寿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过的调查统计:人的寿命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而60%取决于自己。人与自己内心的调和,也就是健康的意识,越来越显得重要,这方面来说,北上广深的重视程度是领先的;而医疗条件也成为特别关键的因素,有没有相匹配的医疗服务,确实会成为“要命”的因素。在这些方面,北上广深开始与世界发达国家逐步接轨;而更多的中间城市还有一定差距。

如果说我们围观广西巴马、江苏如皋等自然意义上的“长寿之乡”,感觉“长寿难以复制”“地域难以变更”的话,当我们围观北上广深这些医疗服务意义上的“长寿之乡”,我们则不应该“望乡空叹”。

绝大多数城市,不是巴马如皋,没有那么好的自然条件;绝大多数城市,不是北上广深,没有那么好的医疗;绝大多数城市,处在北上广深与巴马如皋之间,但在健康长寿的权利面前,大家应该是平等的。都说我们将快速进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我们需要作出更具结构性的社会安排。未来的健康长寿,一定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它跟个体有关,跟环境与自然有关,也跟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等的发展程度有关。

长寿与否,决定了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品质。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介于北上广深与巴马如皋之间的地方,都能逐步找到成为“长寿之乡”的秘方。医疗服务不均衡的持续改进,社会健康意识均等化的持续推广,如果上升到人之寿命长短这个最重要的层面上来讲,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了。

□毕诗成(媒体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