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更需要北上廣深與巴馬如皋之間的“長壽之鄉”

一家之言

近日在“2018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華大基因CEO尹燁拋出一個新觀點:“如果以千萬人口來算,真正的長壽人口地區是北、上、廣、深。”據2017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大陸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6.7歲,其中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均預期壽命均已超過80歲。

以往我們說“長壽之鄉”,通常指廣西巴馬、江蘇如皋等地區,關鍵詞通常是空氣與環境生態好,居民壓力小,心態平和,生活規律等等。

而“北上廣深才是長壽之鄉”的說法拋出了兩個關鍵詞:醫療條件與健康意識水平。因為在生命後期,能活多久主要是根據醫療條件所決定的。

“北上廣深才是長壽之鄉”的論調,看起來有點譁眾取寵,但細思之下卻很有裨益。它有助於我們豐富對於健康長壽的認知——縱然無汙染的自然環境不可多得,縱然心態平和很難做到,但長壽這事兒並不完全是“天註定”,通過個人與社會的努力,還是有可以持續改進的空間的。

長壽受許多因素的影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做過的調查統計:人的壽命15%取決於遺傳,10%取決於社會因素,8%取決於醫療條件,7%取決於氣候環境,而60%取決於自己。人與自己內心的調和,也就是健康的意識,越來越顯得重要,這方面來說,北上廣深的重視程度是領先的;而醫療條件也成為特別關鍵的因素,有沒有相匹配的醫療服務,確實會成為“要命”的因素。在這些方面,北上廣深開始與世界發達國家逐步接軌;而更多的中間城市還有一定差距。

如果說我們圍觀廣西巴馬、江蘇如皋等自然意義上的“長壽之鄉”,感覺“長壽難以複製”“地域難以變更”的話,當我們圍觀北上廣深這些醫療服務意義上的“長壽之鄉”,我們則不應該“望鄉空嘆”。

絕大多數城市,不是巴馬如皋,沒有那麼好的自然條件;絕大多數城市,不是北上廣深,沒有那麼好的醫療;絕大多數城市,處在北上廣深與巴馬如皋之間,但在健康長壽的權利面前,大家應該是平等的。都說我們將快速進入一個老齡化的社會,我們需要作出更具結構性的社會安排。未來的健康長壽,一定是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它跟個體有關,跟環境與自然有關,也跟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等的發展程度有關。

長壽與否,決定了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品質。我們希望看到更多介於北上廣深與巴馬如皋之間的地方,都能逐步找到成為“長壽之鄉”的秘方。醫療服務不均衡的持續改進,社會健康意識均等化的持續推廣,如果上升到人之壽命長短這個最重要的層面上來講,怎麼重視都不過分了。

□畢詩成(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