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项梁没有死,刘邦还能否称帝?

手机深度中毒患者


刘邦称帝的可能性很小,但他的子孙称帝的可能性很大。

项梁素有威望,知人善用,有政治头脑

项梁是楚国贵族后代,项燕之子,项羽的叔父。秦末,项梁因杀人躲避在吴中。

有威望、有准备—项梁在吴中时很有名望,当地有什么大事都委托他办理。项梁利用这个便利条件,暗中按照兵法训练子弟,并以此考察团体中成员的能力。

知人善用—项梁起兵后,有一人觉得自己能力强、官职小。项梁就告诉他,某年某月某日,安排你做某事,你未完成,于是该人心服口服。

心狠手辣—会稽郡守殷通与项梁一向交好,陈胜、吴广起义后,殷通也打算起兵,并且打算让项梁和桓楚统兵。但是项梁二话没说,直接让项羽把殷通杀了。殷通若起兵,项梁必居于殷通之下,项梁怎么愿意!

善纳人言—陈胜失败后,范增建议他拥立楚王,利用楚王的威望使将士、百姓归心。于是,项梁拥立熊心为楚怀王。

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居人范增,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

张良劝项梁立韩国公子为韩王,项梁也准允。

张良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

所以,如果项梁活着,他正好与项羽互补。在他麾下,韩信、张良还会不会背楚投汉,还是疑问!

刘邦性明达,好谋,知兵、能听

刘邦的用兵能力在秦末也就仅仅次于项羽和韩信。他麾下还有萧何、曹参、樊哙等乡党,即便没有了张良和韩信,也能够在秦末成为一方诸侯。

如果项梁在世,仍然会遇到北上救赵和西征秦国的事情。当时楚军中,除了项梁就是刘邦的势力最大。刘邦西征关中,项梁率领项羽北上救赵。之后和历史中一样,刘邦灭秦,项羽灭章邯。

之后,我认为项梁不会坑杀投降的秦兵。因为,如果项梁没有死在定陶的话,他们叔侄手里的兵力足以镇压投降的秦兵,不像历史中项羽手中的嫡系估计不足三万人,没法镇压降兵。

之后仍然分封刘邦去巴蜀,项梁在,项羽就不会担心楚王会夺他的根基—楚地九郡,而赶紧回去处理楚王。他们叔侄就可以一人在关中,一人镇守楚地。这样,刘邦毫无机会也没有理由出关,也就没有机会争夺天下。

子孙之争

项梁、项羽叔侄可以镇压一世,但不可能镇压一辈子。

刘邦子孙中,文帝、景帝、武帝,都是一代明君。对上项羽之后,大家认为会怎么样呢?

大家好,我是“风雨的学习号”,如果大家感觉我写的有道理,请关注我吧!


风雨的学习号


确实,项梁倘若不是那么早的去世,楚汉战争的走势和胜败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有没有楚汉战争都是一个问号,刘邦称帝,那要看项梁是不是同意。然而,历史虽然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可以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断,但结果却是铁板钉钉,已成事实,项梁毕竟是死了,死于秦朝最后一名大将章邯之手。

项梁也确实智勇双全,有能力、有胆识、有勇气、有谋略。项梁是楚国下相人,就是今江苏省宿迁。项家世代为楚将,其父项燕,楚国名将,后被秦国大将王翦打败,自杀身亡,楚国随即覆灭。项梁国亡父丧,国恨家仇,埋在心底,一直等待着机会。

陈胜起义,东南郡县风起云涌,项梁与侄儿项羽一起,杀死会稽郡守殷通,自命为将军,项羽为偏将,到处招兵买马,然后率“江东八千子弟兵”,跨过长江,西进攻打秦朝。项梁西征,沿途先有东阳令史陈婴率三万部众来投,后又英布率两万人加入,再有蒲将军率两万人来投,一下子集结七八万兵马,人多势众,声势浩大。

项梁率军先攻取了彭城,又西进打下了薛城,恰在此时,陈胜被部下杀死,一时群龙无首,项梁有意自立为王,居鄛人范增以陈胜过早称王而败死来劝说项梁不要称王,又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由,建议项梁立楚王后裔为王,树起一面醒目的大旗,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立了楚王后裔熊心为王,号称楚怀王,自称武信君,因而引得各路英雄纷纷来投,声势越来越大。

当时,秦将章邯一路东征,打得各路义军纷纷败退,还进军到东阿,打败了齐将田荣,项梁便至东阿,打败章邯,为田荣解了围,又一路追杀章邯,章邯带领败军退入濮阳,固守不出。项梁多次攻城,章邯坚守。项梁攻城不下,便率军进攻定陶,定陶的秦军也死死坚守,项梁久攻不下,于是干脆派项羽西征,自己则在定陶城外,守株待兔。

这个时候的项梁,因为一路征战太过顺利,连名将章邯都成了自己手下的败将,他的内心开始膨胀起来,天天与手下众将饮酒作乐。然而,章邯名将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所谓名将,就是败时不争锋,有忍劲,等待时机,一旦机会来到,便如出山猛虎,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章邯对付项梁就是如此,当项梁在定陶城外饮酒作乐时,章邯已经磨刀霍霍,于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章邯率军衔枚疾走,连夜偷袭楚营,楚军还在楚中酣睡,随即杀声震天,许多人在梦里就做了秦兵的刀下鬼。项梁仓促应战,被章邯一刀劈成两截,智勇双全的项梁,就这样死于章邯之手。倘若项梁当时没有死,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头目而已,遑论称王称帝。


帝国的脸谱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历史没有假设,但不是不容许假设。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倘若项梁不死,刘邦称帝的难度可能还真有点大。

刘邦的称帝之路,其实总结起来就是项羽击败了所有的对手,然后刘邦击败了项羽而已。那么,如果刘邦击败不了项羽呢?

项羽最大的优点,就是他能打;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他不会用人。而这些并不完全怪他,因为他的人生太过顺利。他二十三岁起兵,二十七岁就做到西楚霸王,他的人生太过顺利,没受到什么挫折,使得他觉得没人能胜过自己,没人能辅佐自己。

然而倘若项梁还在,这个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了。项梁吃过亏,比项羽更懂得人生的艰辛,也更懂得人才的可贵。有他在,项羽就只能是个二把手。就算项羽越俎代庖,成了一把手,有项梁在,他也不至于脑子那么热。

作为项羽横扫天下的最后一个对手,刘邦对项羽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以项梁认人之狠,也许还没等到刘邦成气候,就会杀掉刘邦以除后患。当然,这一切也只是后人的臆测了……



青言论史


历史就是历史,改变不了。这个问题我们只是按假设来解答,我认为就算项梁未死,刘邦还是可以称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道来!

1,刘邦之所以能够称帝,这是因为他为人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善于接纳部下们的劝谏,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这是刘邦自身优势,不会因为项梁死不死而有所改变。


2,我们知道刘邦是在击败项羽后,统一了天下,建立汉朝当了皇帝。而刘邦之所以能够击败项羽,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项羽刚愎自复不听劝(若能接受范增劝谏,历史真有可能改写哦),而且轻敌所至。

3,而恰恰项梁的死就是因为不听劝、轻敌。公元前208年,项梁两次击败了章邯所率的秦军,就自认为不可一世,骄傲而看不起秦军。宋义曾极力劝谏,说骄兵必败,但项梁不听,终战死于定陶。

所以说,项梁并不一定就比项羽高明,就算不死,刘邦还是可以称帝。

注:我是诗雯,热爱历史,欢迎指点交流。


小小筑随遇而安


这个项梁有没有死跟刘邦能否称帝没有太大的关系.

项羽在推翻秦朝后,一直都是处在优势地位的.

甚至刘邦的封地,刘邦有没有官位,有没有地方扎根都是项羽指定的.

所以可以看出来,项羽在一开始都是占主动优势的,甚至可以说,是秦朝灭亡后事实上的皇帝.

那为何项羽会最终被刘邦取代了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项羽适合当武将,不适合坐江山,当政治家.

项羽入了关中,进了咸阳,本来这种情况下应该是顺势登其称帝.可他却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居然想重回商周的分姓封赏的老路,周朝就是因此灭亡的.项羽把领土都封赏给刘邦等人,却又不称帝,还认为自己能拥有江山,号令他人为所欲为,这种想法的幼稚,政治上的不成熟是其失败很大的原因.

2.项羽不能择人善任,招人纳贤,范增那么优秀的谋士在身边,一个反间计就被赶走了,身边惟一的谋士,项羽竟然没有一丝警觉,从一开始项羽就自恃武勇,不懂得招贤纳士,广招人才,导致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而且对身边仅有的谋士又不懂的采纳听取,一人再武勇怎么可能坐得了江山呢?哪个皇帝身边不是要一大帮人帮忙才能稳固呢?

3.项羽没有谋略,从刘邦起兵,收服韩信,收买彭越,项羽都是非常被动的反应,一直是自恃其勇,不把天下群雄放在眼里,来了就打,疲于奔命,屡屡陷于张良陈平韩信的计谋之中.

综上所述,项羽的失败是个人的性格原因,个人英雄主义,自大狂妄,其性格根本不适合坐江山当领导当皇帝,项梁在不在身边有没有关系吗?除非天命所归,运气暴表,否则结果都是失败的.


新时媒


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如果项羽不死,刘邦能否称帝?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项羽不死,是如落水狗一样,被刘邦向逃犯一样追得到处跑,还是再集人马,与刘邦楚汉对峙?

这两种情况,对于刘邦的称帝是有影响的。如果项羽没有了还手能力,比如,垓下之战之后,项羽就算逃过江,但刘邦的军队也追过江东,杀得江东血流成河,就算再逃到其他地方,也不会有项羽已没有落脚之地,全国都被刘邦拿下,所有诸侯都投到了汉王刘邦,此时,有没有项羽,刘邦都会称帝。

因为,就算他不打算称帝,他的左右谋士和将领也会劝他称帝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国不可一日无君,这会天下大乱的,刘邦迟一天称帝,就会有人梦想一天,这些诸侯都是手握重兵的人,保不准那位又头脑发热,再打起来,天下百姓受最大的苦。还有,项天下不定,刘邦怎敢去夺韩信的兵权,但他又是多么的不放心这个才干在自己之上的人。所以,他会一面派重兵继续追杀项羽,一面称帝,还会削韩信的兵权。

如果,项羽垓下之战没有死,而是逃到江东再起势,正如老船工说的那样,江东还有几十万百姓跟着他,抵住了刘邦的追兵,情况又不一样了,因为天下的诸侯都在看着这楚汉之界的两人,项羽的能力是所有人,包括刘邦都怕的。各路诸侯为什么最后都集到刘邦身边,也是因为项羽死了,没有翻身的可能了,才一起归顺刘邦的。如果项羽不死,手上还有兵马,就算只有江东一小块的地方,这些诸侯的脚都可能踏两只船。此时的中原,还有两个王,一个汉王,一个西楚霸王,这个时候的刘邦的主要精力是对付项羽,暂时不会称帝的,困为称帝没有意义,和汉王也差不多。

但是,要注意到的一点是,这个问题不可能存在,刘邦不是项羽,会几放刘邦,鸿门宴放,楚汉划界放,让刘邦能最后成功。刘邦只要把项羽打败,绝不会给项羽这样的机会,不会有一点仁慈之心的。一定会追到底,杀到底,不会给项羽以喘息之机的,这就是刘邦的为人,也是人们说他小人的地方,但做一名要做大事情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如果项羽逃过江东,刘邦的大军一定会追到江东,杀遍江东,烟云认为,项羽也正是看到这一点。难道项羽不想东山再起吗,如果他不想,就可以在垓下和刘邦绝一死战,而不是带着八百精锐骑兵而逃了。但他也知道,在自己没有还手之力时,江东百姓将会为他血流成河,而且他自己的胜算也不大。所以,他才有死前说,不是我不能战,而是老天要我亡。他不想死啊。但没办法,非死不可。



烟云吐秀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可能再加上一点偶然的突发因素。刘邦、项羽如此,项梁也是如此。

项梁之亡,亡于骄傲。楚军雍丘一战,大破秦军,斩李由,于是项梁“益轻秦,有骄色。”此时,宋义看出了问题所在,并向其进言:“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亦,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但是项梁根本不以为然。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义然后被派往齐国,路上遇到了齐国的使者,对他说:“你是要去见武信君(项梁)吗?我认为他很快就会战败,你走慢点就不会死,如果走得快,就必然会遇到灾祸。”果不其然,章邯得到援军后,大破项梁于定陶,项梁战死。

由此可见,项梁作为主将,也有他致命的缺点。战胜而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或许大部分人都会有,但项梁还听不进纳谏,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的军事才能还真不如宋义。

宋义于是获得楚怀王的青睐,拜为上将军,引兵救赵。宋义自以为坐而运策远胜项羽,“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意欲观秦赵两败俱伤后再战。熟料急于击败章邯后西入关中称王的项羽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一举斩杀宋义,自为上将军,然后破釜沉舟,于巨鹿大败秦军主力。此后,项羽名震诸侯。

如果项梁不死,局势会如何发展呢?我觉得如果项梁不死,那么宋义不会上位,之后的很多事都不会发生,包括巨鹿之战。

项梁是个狠角色,从起兵之初斩杀会稽太守殷通一事上就能看出来,他不是个甘心屈居人下的人物。有人说如果项梁不死,鸿门宴上刘邦很可能被他所杀,是有这个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项梁此战不死,下战必亡,他活不到鸿门宴那个时候。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他的理由,项梁的死、项羽的败以及刘邦最终笑傲江湖都是如此。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以他们做人处事的风格就决定了最终的结局。项梁不死,历史可能会改写,但变动不会太大,刘邦最终还是会夺得天下。


栏杆拍遍


历史没有如果

这个真的不好说,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全局,就更别说是项梁这个楚军中的领袖人物了。

拿项梁没去世这个影响来说

如果项梁没去世,那么以项梁的眼光来说,可能后来就没有给刘邦什么事了,什么给分兵刘邦一起打秦国之类的,让刘邦做大也不会发生了,韩信会不会得到重用这个也不好说,而且刘邦身边的谋士能人会不会继续投奔刘邦都不好说。

刘邦对上项梁

按理来说,如果项梁没去世,楚军中最高领导就是项梁,项羽就是捞个将军当当,战略决策都是项梁和范增以及其他谋士来商量,项羽也可以发表意见,但是作用不大,范增其才远大于刘邦的谋士张良等人,所谓老谋深算,而且项梁的心胸宽广,很信任范增,对上刘邦,真不知道刘邦他们怎么应对!!!反正我不看好


鬼谷之离殇


秦二世时,章邯率军平定叛乱,于定陶斩杀楚军统帅项梁,而后率军北上击赵。

后楚怀王熊心趁机拿过军事指挥权,并对楚军中几个重要势力进行分封,其中,刘邦被任命为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项羽被封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被封为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被封为令尹。

楚怀王在对楚军进行一番洗牌后,制定了分兵策略,一队应赵国之邀,北上救赵,一队扶义而西,继续攻秦。

宋义、项羽、范增得到北上救赵的任务,刘邦得到西进的任务,由此,刘项之争埋下。六年后,刘邦于垓下击败项羽,在定陶被拥立为帝。

倘使项梁没在定陶战死,刘邦还能否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呢?还能否即皇帝位,成为天下共主,开创两汉四百年的基业呢?

讲实在的,很难说,但刘邦称帝的可能依然存在,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小。

刘邦君臣目标更清晰、领导班子更完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到作《史记》的目的,“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后世研究者认为,《史记》的确达到了司马迁所要达到的目的。

那么,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有哪些呢?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先不去管它,今天只说一点,即天道有报,什么是天道有报呢?

这在《伯夷列传》中体现得比较明确,司马迁化用孔子的话评论叔齐伯夷,司马迁说,“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在司马迁看来,这便是天道有报,你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求的是仁,你最终也会得到仁的名。

其实不单是《伯夷列传》,在别的篇章中,这种天道有报的意思,也时有体现。

如李斯,司马迁写李斯看到厕鼠,想起仓鼠,因此不欲久处卑贱之位,从而西进事秦,终于爬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

如韩信,司马迁写韩信少怀大志,将母亲的坟墓埋在一大块高地上,也终于由一个连饭都吃不上的平民成为高高在上的楚王;

如张良,司马迁写张良矢志为韩复仇,虽在博朗沙刺秦失败,但最后还是以刘邦谋臣的身份,见证了秦王子婴捧着玉玺向刘邦投降的场面。

我们注意到,跟其他诸侯不一样,刘邦君臣起事时,举动就很特殊:

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尚赤。

这里有两点与众不同,第一点是称“沛公”而不称王,“公”是一个模糊的词,可大可小;第二点是“祀黄帝祭蚩尤”,这一举动背后包含的野心不言而喻,同时配以“杀白帝子”的传奇故事,更能凸显野心。

而项羽叔侄起事时就很平常了,杀人,自称会稽守,整个就是一军人政府;比刘邦项羽早一些的陈胜吴广,目标则更是明确,“王侯将相”嘛,陈胜为了称王,都能拒绝张耳陈馀“成帝业”的战略;田儋三兄弟,目标也就仅仅是在齐地称王罢了。

按照司马迁天道有报的思路,刘邦君臣必然一统天下。

其实,天道有报的思路背后,蕴藏的是目标导向,一个团队有什么样的目标,便会向什么目标努力,刘邦君臣的目标是一统天下,所以会一直向着一统天下的目标努力。

虽然刘邦君臣起事之处因雍齿的叛变而受阻,但刘邦君臣并没放弃一统天下的目标,在投靠项梁后,刘邦君臣和项梁一起拥立义帝,又在项梁死后得到西进的任务,都是因为刘邦君臣目标明确。

正是因为刘邦君臣目标明确,所以即便项梁不死,刘邦君臣也会向着自己的目标挺进。

与目标相配的是,刘邦君臣搭建的领导班子非常完善,早在起事之初,萧何就作为开始履行丞相职责,这与项家那种军政府截然不同;同时,为了吸纳人才,刘邦君臣并没有采用齐之田氏那种任人唯亲的策略,刘邦四弟刘交,刘邦族人刘贾、刘泽虽然从军,但并没有担任要职。

项梁定陶战败,决定了楚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虽然刘邦率部投靠了项梁,但项梁对于刘邦,只有名义上的指挥权,并不能彻底干涉刘邦君臣的行动。

项梁的楚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壮大,原因有三。

第一个原因是项梁的军事才能比较强,能通过战争的手段迅速扩充部队;

第二个原因是项梁借着项燕的名望,能吸引一些诸侯率部来投,如陈婴;

第三个原因是项梁拥立楚怀王后,能够打着复楚的旗号继续扩充部队。

但是,在那样一个有兵便是王的时代,别人率部来投靠你,只不过是尊你为一声老大哥罢了,如果你没有善待人家,人家依旧会率部投靠别人或是自立为王的,因此,项梁虽笼到好多军队,但实际上,项梁只对这些军队有名义上的指挥权罢了。

同样的,项梁死后,楚怀王熊心从盱台跑到彭城,夺了项羽、吕臣等人的军权,也是拿去了表面上的指挥权而已,楚怀王在拿去表面上的指挥权时,还得对刘邦、项羽、吕臣进行封赏。

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

从楚怀王对刘邦、项羽、吕臣等人的封赏来看,这时的刘邦,军事实力当和项羽不相上下,和吕臣有一定的差距。

综合《高祖本纪》、《项羽本纪》、《陈涉世家、》《黥布列传》的信息来看,当时的楚军,主要有五大来源。

一是项梁、项羽收拢的军队,此为项家的嫡系,在刘邦投奔前,应有三万左右。

二是陈婴领来的两万人,但陈婴毫无军事才能,所以应当是交出了军权,安心地做了上柱国;

三是吕臣带来的苍头军,人数不详,但从吕臣父子皆被楚怀王封赏来看,当不次于陈婴;

四是英布、蒲将军等人的军队,蒲将军的人数不明,而后也一直在项羽帐下活动,料想应少于英布的军队,而英布的军队只有几千人,因此,蒲将军和英布的军队加起来,应当少于五千。

这时候,楚军共有军队六七万。

五是刘邦带去的军队,人数不详,但从刘邦也能被楚怀王封为侯爵来看,人数当远超英布,低于陈婴和吕臣。

刘邦起事时即有三千兵,在雍齿叛变引兵攻砀时还有五六千人,但这五六千人却打不下雍齿占据的丰,而后得到项梁的五千兵与十大将,才在雍齿逃跑的情况下拿下丰,因此,丰地的人马,怎么说也得有五六千,所以刘邦带到楚国的兵,往少了说也得有一万人。

我们可以看到,项梁、项羽的直系部队,也就只有三万左右,项梁又在定陶战败,全军覆没,即便是项梁没有战死,直系部队也没法压制住其他诸侯,加上必须为战败负责,所以项梁怕是也得失去表面上的指挥权。

我们说得再直白点,楚国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主要在于项梁兵败定陶,不在于项梁死于定陶。

项梁若不死,刘邦依旧有西进关中的可能。

项梁兵败定陶后,楚国上下进行了反思,认为昔日的策略有问题,于是改弦更张,提出“扶义而西”的政治战略:

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

比起之前率军攻城略地的思路,“扶义而西”的确技高一筹,但也困难重重,孤军西去,无依无援,仅凭一个“义”字,就能拿下城池吗?所以当时的楚国实力派,几乎都不敢去践行这一战略。

唯有项羽和刘邦表示愿意去,但项羽愿意去的原因是仇恨:

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项羽的这种愤恨之情,显然与“扶义而西”的战略相悖,所以项羽没领到西进的任务。

倘使项梁不死,项梁是否会跟项羽一样,表示愿意西进呢?或许会,或许不会,不好说,一半一半。

如果项梁痛定思痛,也认为曾经的攻城略地的思路有问题,则可能会愿意西进,如果项梁只认为自己的失败是战术问题而非战略问题,并不会愿意西进。

如果项梁愿意西进,是否能领到西进的任务呢?一半一半。

但如果是项梁西进,有一个很大的隐患,即章邯。

《史记》中明确记载了,章邯之所以北上击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项梁兵败定陶。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以上三段文字分别出自《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三段文字都提到了项梁兵败定陶,但在《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说明了,章邯之所以北上,除了项梁兵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作为楚地名将的项梁已死,如果项梁不死,怕是章邯要追着项梁打的。

因此,项梁即便西进,也躲不开章邯,所以项梁怕是没机会去完成“扶义而西”了,由此,“扶义而西”的任务,十之八九还得落到刘邦手里,一旦刘邦西进,则还是很有可能拿下关中,进而在关中称王的,然后,刘邦凭借关中的地理优势和自己的人才优势,依旧有一统天下的可能。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史记·黥布列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遥望燕园


历史没有假如,也绝不允许假如一个微小的改变会决定一个历史的走向,哪怕截然相反,思及惶恐。例如一匹马的马鞍损坏会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再比如那只著名的蝴蝶掀起蝴蝶效应。当1加1个这个过程被人更改一个数字无论这个数字的身份其结果都将会变的,当然结果变化有大有小,刘邦被推上历史舞台,这其中也不乏其与部署的谋断与自修武功。不过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花式机遇,项梁的死就是其一。项梁的死是刘邦通向帝位电路上串联的一点没有它,后面再大的机遇也是默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