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是如何陷入阿富汗战争的泥潭中的?

蒋献凯


阿富汗战略地位重要,特别是可以通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苏联势力渗透到印度洋地区,苏联很早就对阿富汗进行政治渗透,1973年,苏联支持阿富汗王族达乌德推翻该国君主制,建立共和国政府,1978年,达乌德的统治又被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政变推翻,全家被杀,随即,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塔拉基又被阿明杀死,这些血腥残酷的政变背后,都有苏联的支持。

但谁料,阿明上台后不仅延续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激进政策,搞得阿富汗民怨沸腾,大批难民逃往巴基斯坦和伊朗等国家,阿明还很不听话,脑后有反骨,一边向苏联要来更多援助,一边又与西方眉来眼去,表现出明显的反苏倾向,考虑到挽救阿富汗人民不被帝国主义统治,苏联在1979年发动了入侵阿富汗战争。

战争的初期阶段极为顺利,苏联当时全面渗透到了阿富汗政府和军队,强攻总统府,阿明身穿阿迪达斯短裤被苏军特种部队打成蜂窝,但随后,苏联就感受到了阿富汗的恐怖。

阿富汗当时虽然要远比后来塔利班统治时代更加文明化,但地方上依然以部族统治为主,大小军阀混战,但苏军的到来,让各派政治人物和军阀团结起来,共同反抗苏联统治,大本营则设在了巴基斯坦境内,在巴基斯坦当时约有500万阿富汗难民,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同时,不仅美国、巴基斯坦、东方大国、阿拉伯世界联合支持这些反苏游击队,甚至就连伊朗的霍梅尼,也大量帮助。

也就是说,阿富汗的游击战已经很不一样了,其后勤和支持者、大本营都在国外,人员、物质损失,都可以得到迅速补充,苏联空军和阿富汗空军倒是想打击巴基斯坦境内的游击队大本营,美国援助给巴基斯坦的F-16战斗机,很快让苏联飞行员和阿富汗飞行员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战斗机。

苏军在阿富汗陷入泥潭,大部分农村地区都被游击队控制,甚至喀布尔和坎大哈等大城市也不平静,游击队渗透和政府军反叛频频,远比现在的阿富汗更热闹,驻阿苏军总司令连吃顿饭都不得安宁,苏军倒是尝试过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在某些战斗中,使用火箭炮无差别攻击阿富汗村庄,一次杀死上万人,但效果并不好,将更多的阿富汗人推到反抗军那边。

80年代的苏联已经衰退加速,很快就将迎来自己的寿终正寝,但在阿富汗,苏军还在持续失血,苏军在战争中已经投入了超过60万兵力,有14453人阵亡,46万人伤病,伤亡率超过了70%。因为糟糕的后勤,其中有115308人感染了肝炎、31080人感染了肠伤寒这些严重传染病。抵抗军对交通线的突袭让苏军损失了超过1万辆卡车与大量军用物资,保障机械化作战必要的燃料管线也经常被突袭,平均每天都要损失20~50吨,有时的损失会高达500吨。

阿富汗根本没有像样的工业,境内没有铁路,驻阿苏军的一切补给全依靠本土供应,通过几条有限的战略公路输送,抵抗军在浙西公路上到处伏击,迫使苏联在失去造血能力的同时,大量失血,再加上苏联在安哥拉、越南、非洲之角等地不断投入消耗实力,最终,苏联受不了损失,陆续从阿富汗等地撤军抽身,但依然没有让自己存在更多时间,红色帝国最终崩溃。


鹰眼防务观察


在1979年12月12日举行的苏共政治局特别会议上,勃列日涅夫最信任的助手契尔年科匆匆草拟了一张非同寻常的“便条”。在这张题为《关于“A”国的局势》的便条里谈到了即将采取的措施,与会的政治局委员都在上面签了字。15天以后,克格勃属下的精锐特种部队——阿尔法部队攻进了喀布尔阿明的总统府,阿明被乱枪打死,数年来一直在苏联“养病”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头目卡尔迈勒被扶持上台。

那么,这一决策是如何做出来的呢?

鉴于苏联解体,现在人们有可能查阅克里姆林宫内部档案,以前禁止直接参与者公开发表的回忆录不断见诸报端。这些材料揭示了苏联高层少数人是怎样作出了入侵阿富汗的致命决定,使苏联陷入阿富汗战争泥潭的内幕。

已经销密的一些政治局文件表明,那次入侵跟西方专家当时的看法不同,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考虑不周的决定。在八九个月的时间里,包括勃列日涅夫在内的苏联领导人一直抵制阿富汗共产党人要苏联进行军事干涉的要求。可是,实际上,他们阴差阳错地违背了自己比较正确的判断,跌进了战争的泥淖。

1979年3月,当时阿富汗的领导人穆罕默德·塔拉基一再呼吁苏联投入地面部队同反共的圣战者们作战。对此,勃列日涅夫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从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仔细进行了研究,权衡了利弊,现在我要坦率地告诉你:我们不可以那样做,那样做只会有利于敌人——你们的敌人和我们的敌人。”可是,不到10个月他却走上了他发誓要避免的道路。

1979年12月27日上午,以伪装身份驻扎在喀布尔的特种部队接到命令:进攻总统府,推翻阿明政权!参加进攻的兵力包括阿尔法反恐怖部队、安全部门所属的另一支秘密部队Z行动组和苏军守卫巴格拉姆机场的一个伞兵团之一部,总共约有1000人。阿尔法部队是4天前空运到喀布尔的,他们身着便服,名义上是经阿富汗方面同意派到阿富汗工作的文职人员。同一天,部署在北部苏阿边境的苏军也开始从陆路入侵。

守卫总统府的是由300余名死心塌地追随阿明的卫士组成的总统卫队,另外还有3000人左右的正规军驻守在总统府周围。可是进攻的突然性以及苏方对阵地和部队配置了如指掌起了重要作用,攻击很快得手。

当夜幕降临时,苏军的一队装甲运兵车冒着警卫部队的炮火沿着通向山巅的总统府的小路疾驶。参加过这次战斗的阿尔法部队军官尼古拉·别尔列夫说,当他们开进总统府时,他和战友们冲进楼里,直奔二楼阿明的办公室。不知谁向总统书房投了一枚手榴弹。惊慌失措的阿明从房里冲出来,身穿阿迪达斯牌T恤衫和蓝色拳击短裤,手里拿着枪。他立即被乱枪击毙,他的尸体周围横七竖八地布满了他的卫士们的尸体。

当战斗结束时,这个新的苏联保护国的一些领导人被邀到总统府,并向他们展示了阿明中弹累累、血肉模糊的尸体。尽管他们对这个心狠手辣、残酷迫害异己的独裁者遭此下场倍感庆幸,可是一想到苏联竟在别国动用军队攻占总统府,枪杀其领导人,又禁不住吓得心惊肉跳。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正在编写一条“老生常谈”的封面消息:阿明背叛了革命。社会主义处在危险中。阿富汗共产党内的“健康力量”已吁请苏联提供“军事援助”。

同时,政治局批发了给党内高级干部的一份秘密通报,对这项干涉决定作了解释。它指责阿明大肆迫害政治对手,事态极其严重,革命成果和民主进步政权处在危险之中。

1980年1月2日,苏共政治局正式授权把驻阿富汗的“有限的”苏联派遣军兵力增加到5万人,外加2000名克格勃特种人员。

柯西金总理1979年3月在同塔拉基的谈话中提到的可怕后果很快变成了现实。苏军不久便陷入同阿富汗圣战者的一场残酷的游击战而不能自拔。

关于苏联高层作出军事干涉决定的演进过程,还得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夺取政权谈起。据克格勃喀布尔站前副站长亚历山大·莫罗佐夫说,塔拉基和人民民主党1978年4月推翻达乌德,夺取了政权。苏联意识形态首脑们觉得有义务把它视为“社会主义力量”的又一次胜利,并支持喀布尔的“进步”政权。

可是,阿富汗经济十分落后,加之连年战乱和粮食歉收,民不聊生。特别是在这个99%的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各宗教政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纷纷起来抵抗新政权。塔拉基刚上台不久便陷入了困境。到翌年3月,局势进一步恶化,政府军在战场上节节失利,游击队围攻第三大城市赫拉特,特别是执政党内部“人民派”和“旗帜派”公开分裂,内讧严重。正如当时的领导人私下承认的那样,新政权几乎完全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塔拉基向克里姆林宫告急,要求苏联派兵解赫拉特之围,以“拯救革命”。3月20日塔拉基抵达莫斯科。据当时的会谈记录,柯西金对塔拉基说:“我们将尽一切力量通过派军事顾问和提供军用物资来帮助你们,但我们认为派地面部队将是一个致命的错误。”柯西金认为这样做将激怒国际社会,带来一系列极端严重的后果。“我们共同的敌人正盼着我们那样做。而且人民是决不会原谅这种行动的。”

塔拉基的派兵要求虽被拒绝,但他还是连捧带哄地索要了不少援助:米-24武装直升12架连同机组和地勤人员;无偿粮食10万吨,用苏联信贷再购买20万吨;其他一些军事补给品。也许苏联领导人这时已感到自己上了当,可是他们仍认为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苏联不能不去支撑一个自称为“马列主义的”政权。1979年6月28日葛罗米柯、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等人给中央的绝密报告中表露了他们对塔拉基的不满。报告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软弱无能”、“缺乏集体领导”,而且权力集中在“破坏法制、屡犯错误”的塔拉基和阿明手中,这是局势严重的主观原因。同年9月,阿明发动政变推翻塔拉基取而代之,为苏共中央彻底改变方针种下了根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