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建议高级教师每周比低职者多上一节课或专教差班,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人才,你怎么看?

金学茶馆话心声


非常没道理的,这是典型的能者多劳的心理!高职称就要多上课,高技术的高工资的就要多做事……表面看来很公平!仔细分析确是一种懒人思维,那些高职称的,和高技术的都是经过个人辛苦努力和奋斗得来的高职称,高技术,所以他们理应多拿报酬和荣誉,这本身就是公平的!而不应该他们有了这些荣誉和报酬就要多做事!那样他们刻苦专研的积极和意义还有吗?就好比在同一个公司上班,做事做的最细致最用心的那个同事,获得了老板加薪和提干!那么他就要多加班工作?而做事一般的反而少工作?没道理的!其实让那些做的好的,拿到相应的奖励,让他来监管做事一般的,来提高做事一般的人的技术和质量,才是更合理的!


文欣鞋服官方账号


这种说法,是一种典型泄私愤的说辞。毫无道理可言,说白了,就是心里不平衡,就好比职场上那些不被重用的人,背后嘀咕“你能干,就你去干,干死你、累死你”一样。


在大多数的情况,高级教师的资格,都是靠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取得的,这是对其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赞许。


高级教师的责任,就是扛起学校的相关学科教学领头人的大旗,在教学上探索更好更先进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学科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绝非是去多上一节课,或专教差班,这样的话,高级教师的作用不光发挥不出来,反而是浪费了资源,“物不尽其用”,那就是大损失。


如果说,非要给这些高级教师安排点教学任务,我想,反而应该是给那些低职级的老师多上上课才对,只有老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才能上来。


雷哥看过很多教育领域的文章,也知道教育领域的矛盾非常多,积怨非常深,很多低职级的老师,对职称的深恶痛绝和对高职称老师的羡慕嫉妒恨,那可谓是跃然纸上的,所以,才会出现这些针对高职称老师的奇葩论调。孰是孰非,大众自有公论!


总之,职场上的规则,就是要将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位置和岗位上,老师也是如此,所以,这种“高级教师每周比低职者多上一节课或专教差班”的建议,自然就是狗屁不通的胡说八道了!


雪天惊雷


典型的红眼病,嫉妒心太强。人家之所以能评上高级是靠一步一个脚印,一节节公开课,一次次教学竞赛,一篇篇文章刋物发表,积少成多,积小流而成的江海。只有艰辛的付出,才能超出同辈,鹤立鸡群超然无侣。这奋斗的十几年,你在干什么呢?当机遇来临时,你又在干什么呢?现在评职称,把荣誉证书、刋物发表的文章(一篇文章需作者上交版面费400-500元),论文证,各类政绩业绩,摞一起,比比谁的证书多,比比谁的含金量重?如果你认为,高级职称是靠花钱买来的,那你就错了,是靠打拼拼来的。先苦后甜,如果你让高级职称多讲一节课,多给差班辅导,可以,与普通老师待遇区别对待,工资多开一倍,能者多劳无可厚非,但要多劳多得。你拿中级职称水平和高级职称水平比较,哪个教得好?工资待遇当然不对称了。


精兵锐甲


这个建议很有道理,也不用说让他比别人多,多教课,高级职称的娇最差的班,如果能够让,最差的班,前进,哪怕交十次最长的班里面有五次能够前进,我觉得他也不愧为是高级职称,可事实是往往这些人他一不教课,

二只教成绩好的班。我觉得应该试一试,让她交十次差班,能够五次变成好班,就让他终身拥有高级职称,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建议直接取消,高级职称。事实上好多教师的教学成绩上不去的原因是,根本就没有交到好的班级,所以说,这是最大的不公平,如果给一个好班,交三次交五次都交差了,那可能他就不会再有什么怨言了


六一49784846


说句心里话,当下有舆论将高级教师污名化的倾向。提出让“高级教师比低职者多上一节课或专教差班”这个建议的,应该有心理不平衡的因素在里面。

先要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尽管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完善,但职称晋升制度仍存在这样或者那样弊端。这种不完善和弊端,给了一些人可乘之机,结果是导致了一部分所谓的高级教师名不副实;’而另有一些水平高、能力强、贡献也较大的教师被堵在晋升的大门之外。就像《楚辞》里所说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但究竟这些滥竽充数者能占到多大的比例,目前也没有见到过精确的统计。部分教师,特别是那些自感怀才不遇的老师们,往往不去看那些高级教师中德才兼备、名实相副的那一部分,而专盯着其中的才不配位者,以偏概全。

在我之前的回答中留言的,有说高级教师不能够做出小学生习题的,有说他们不会讲课的。反正在这些同仁的眼里,高级教师好像成了笨蛋的代名词。难道高级教师们就真的那么不堪吗?

我们乡包括后来调入县教体局、教研室和退休的在内,我数了一下截至目前有22名高级教师。我的判断是,这些人员中,确实水平不高、能力低下的也就是那么三四位。应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不至于称作非常优秀,但也可以说在这个圈子里是较为出色的。这个“圈子”我指的是我们乡的全体教师——乡镇教师普遍水平不高,这些高级教师算得上是“瘸子里挑将军”。

另外,我们乡这些高级教师现仍在职的,年龄最小的今年43岁;50岁以下的仅有3名。这些老教师所以晋升为高级教师,是在与他们年相仿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你不能拿近几年毕业的、甚至拿到了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和他们相比,这不公平。因为这部分素质高的年轻教师终究还要被更年轻的、素质更高的后来者超越。你们这些硕士教师将来晋升高级时,是要和更年轻的博士们竞争吗?应该不是吧。

最后,针对题主的提问我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吧:如果这些高级教师尚年富力强,我认为“多上一节课或专教差班”也没什么不可以;能者多劳嘛。但你不能指望这些高级教师就一定能把“差班”立竿见影变成了优秀班级,因为这未必是人家的强项。你要想看人家的笑话,没意思。

——如果那些高级教师已经到了行将退休之年,老眼昏花、浑身病痛,你让他们多教课、教差生?

我自己就是所谓的高级教师。自从晋升为高级教师以来,这十年间无论在中学还是在小学,我总是主动担当重任,工作量不比身边的任何一个年轻教师少。这样做,就是为了避免让某些同志心不甘,提意见。


牟山花下客


曾有人建议:让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周比低职称的教师多上一节课,专教差班,这样做,真的可以充分利用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吗?在说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认真想另一个问题: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学能力就一定比低级职称的教师高吗?不见得吧!

从表面上看,这种建议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让高级教师大展身手,体现出能者多劳的思想。但是,我觉得高级教师并不一定意味着高能力、高水平。就拿我们身边的老师来说,很多老师评上高级职称之后,他们想到更多的不是如何钻研教材,不是如何寻觅教育的规律,不是如何挖掘教育的真谛,而是想着如何退居二线,让自己过得轻松一些。

我们不排除一部分评上高级职称之后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型教师。但,一些老师在高级职称评上之后,自己觉得如同进了“保险箱”的也并不鲜见。如果让那些人平白无故多上一节课,而且上的还是差班,他们必定会心不甘情不愿。

能者多劳,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社会活动方面的“能者”、教育教学方面的“低能者”去多劳,这样做真的合适吗?如果是真正的能者,教育教学方面的精英评上高级职称,我觉得这个建议并非一无是处,因为一个学校的“火车头”就是这种有着真材实料的高级教师。“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拉”,这种高级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对其他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会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如果我评上高级了,我想,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上课是我的老本行,这辈子最不怕的就是上课,何须为了一周多了一节课而耿耿于怀。当然,能者可以多劳,但多劳总得多得吧?如果仅仅是因为某些人的“红眼病”让高职称的能者做义务工,这样就真的太不应该了。同样,要让能者多劳,也要看人家的意愿,因为就目前而言,没有哪条规矩规定高级教师必须比其他低职称的老师要“多劳”。

更何况,让真正有本事的高级教师去教差班,我觉得不是充分利用人才,而是全力摧残人才,暴殄天物而已。我们知道,好马配好鞍,让优秀的教师教优秀的班级,优秀班级的孩子才能有更宽广的提升空间。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有不同想法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PK,谢谢。


微雨润苗


能者多劳,如何理解?难道变成了:能者多捞?高级职称,拿到这个证书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不是为了能多拿钱少干活?你可以说为了这个证书付出了很多,但你这个付出是正业吗?是不是就是为了少干正事却能拿比其他老师待遇高的工资而努力去考这个职称证书?如此,这个职称证书不就是一本不务正业的证明书吗?对学生,对教育来说,回归课堂,回归真正的教育教学才真有用。有能力不多干,却反而让没有“能力”的多干,这有利于教育事业?不管你什么证书什么身份,哪怕是联合国级别教师证书,难道你和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教师相比就优秀很多?大家一起去教1+1=2,难道你就效率比别人高许多倍?能进入义务教育门槛当老师,说明都能胜任教师这个岗位,为什么还要搞职称这个东西?这是一本不务正业的证明书!这是一本有关系网的证明书!这是一本少干多捞的证明书!废了也罢!


150638594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对高级职称的渴望程度比较高,而且对于高级职称与相对低级别职称之间的工作量比较也有不少的说法与建议。近日有人提出建议高级教师每周比低职者多上一节课或者教差班,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人才。对于这个建议,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从以上的建议表面来看,体现的是一种能者多劳的做法,值得肯定的。按照我国的社会制度来看,多劳多得是社会分配制度的体现,相信也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高级职称教师在劳动报酬获得上,要比较低职称的教师得到的多,他们的工作付出相对较多也是应该的,他们在以前的工作中也的确付出了不少。

但是建议高级教师每周比低职者多上一节课或专教差班,这种做法是否得当,仍然是值得商榷的。在我们的教师职称评聘实践中,能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教学经验丰富、年龄比较大的老教师,他们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付出很多,如今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上付出的,就是老教师之前所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就是说任何教师都有老的时候,而且他们因为年轻时工作比较辛苦,身体状况也大不如以前,让他们退居二线在感情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一个现实:在高级职称教师队伍中,的确存在部分教师是通过非教学成绩、教学能力等方式,获得高级职称的,他们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并没有作出比较好的成绩,对于这部分高级教师,让他们多上课、多付出是应该的。他们的高级职称能够获得,在教师队伍中引起了不小争议和非议,他们的高级职称也得不到年轻教师的信服,这显然也不会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比较正面的引导作用。

在笔者看来,为激发更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除了职称之外,还应该强化绩效工资,来调动迟迟无法获得职称评聘机会的年轻教师,尽量弱化职称在工资发放中的影响力,增强绩效工资发放,而且在绩效考核方案制定时,必须以教学成绩、教学工作量等作为标准,切勿加入更多的职务、行政等因素干扰。


东爱雨小公


很多所谓的“高级教师”是“评”出来的,混出来的,领导“领”出来的,而不是教书教出来的,还有少数是“睡”出来的。我看,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

我在中学三十年,太了解职评了,退休后没几个敢到私立学校去应聘试讲,本人在私立学校工作八年,从体育教师到任政教主任见到多少南郭先生哟!终身制的公办学校又藏了多少“高级南郭先生”呢?我曾用这办法任用很多高职称教师,多则三月,少则一个不到就解聘了。走时还很不服气吔!但私立学校不能用私人的钱养这些人哟


山里人光津墨趣


按这个理论,师傅每天都要比徒弟多干一小时,因为是师傅,多干了才能产生师傅级的产品。按这个推论打仗时将军要冲在第一个…。在这里讨论这个脑残问题就是傻逼,不说了,太浪费时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