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有一个地方,它见证了上海的传统和时尚,记录了贝聿铭童年时代的建筑启蒙。

它是颜料大王吴同文的故居、是设计大师邬达克的作品、是司徒雷登为一睹真容特地从北京前来造访的建筑、是当年某国外交官,用一艘万吨邮轮外加50 万美元现金都换不来的远东第一豪宅……

它,就是铜仁路333号,老上海人一般称它为——绿房子。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绿意盎然

已故上海知名作家程乃珊说,“城市一定要由建筑、人、传奇构成”。

“绿房子”就是一座留下传奇的老房子。而它的传奇,与当时上海最传奇的匈牙利裔建筑师邬达克密不可分。

邬达克在上海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远东第一”的传奇:“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远东第一电影院”——大光明大戏院,而绿房子,则是“远东第一豪宅”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这也是他在上海留下的收山之作,从完成这个作品后直到1947年他离开上海的十年间,邬达克再也没有设计过私宅。

绿房子建于1937年,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吴同文住宅。

说起吴同文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不过他大太太的娘家贝家你大概知道,因为出了一位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吴同文正是贝聿铭的姑父。

吴同文是做军用颜料起家的,军绿色是他最爱的颜色。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因此,邬达克向泰山面砖(近代一个非常著名的面砖生产品牌),定制了高质量的绿色釉面砖,让建筑看上去大面积地被非常舒服的绿色所覆盖。

“绿房子”因此得名。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绿房子”是一个四层高的住宅,这在近代上海的花园住宅历史上比较罕见。

为了满足主人中西合璧生活方式的特点,邬达克结合当时国际上的住宅流行趋势,运用了很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设计绿房子。

高情商的邬达克根据这一家人的生活、工作、社交的需要,在空间上做了精心的布局。

一二层是公共空间,一层有酒吧游戏室,有老母亲拜佛的佛堂。

二层有餐厅、起居室和书房。家里办派对时,宾客可以直接通过一层的户外楼梯上下。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三层和四层是相对私密的卧室空间。用另一段楼梯连通。

这两段楼梯并不相连,给主人保留了一定的私密性。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绿房子还是上海首个引入电梯的私人住宅,古董电梯至今仍能工作。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每层的主卧套有一个阳光房,即使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仍可以在里面和大自然的气息亲密接触,欣赏外面花园的宜人景色。

特别是四楼的顶层,用了12块淡绿色的进口压花玻璃,可以柔化烈日。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整体来看,这个被称为“远东第一豪宅”的房子外观犹如一艘停泊在港湾的大邮船,十分简洁干净。

没有过多的装饰,却独有一份高贵优雅。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当时有一个说法,邬达克向吴同文许诺这个房子50到100年不会过时!

而为了确保绿屋经典的设计独一无二,吴同文甚至买断了设计图纸。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1937年工部局请照单出现“绿房子”英文

如梦似幻

对于老上海人来说,绿房子的传奇更因它的主人以及其背后的故事。

吴家一门四千金,独缺男丁。

一日,尚未出阁的四小姐独倚阳台看街景,猛见一对船民装束的夫妇抱着个白白胖胖的小男孩从阳台下走过,那小男孩与自己梦里见到的“弟弟”一模一样,当即差人叫住他们。

“弟弟”抱来后,一直由四小姐抚养,取名吴同文。

吴同文继承家业后,正值国民党军队急需颜料之时。这位生来有福的大少爷及时抓住机会,推出军绿颜料,很快在颜料市场坐上第一把交椅,为家族生意锦上添花。

1927年,吴同文受媒妁之言娶了比他生意做得更大的颜料大亨贝润生的小女儿。

贝润生也做地产生意,他把今天铜仁路和北京西路转角处的一块地作为女儿的嫁妆,送给女婿。

当年铜仁路叫哈同路,北京西路叫爱文义路,路名里暗含了吴同文的同、文两字。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因这块地皮有3亩3厘3分大,吴同文又向工部局申请了哈同路333号这个门牌,一直沿用成现在的铜仁路333号。

选址与门牌也彰显了当时贝家和吴家的显赫能耐。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贝家九小姐聪明智慧,兼有美貌,却和丈夫的感情不是很好。

后来,吴同文邂逅了舞女出身的如夫人。

如夫人青春,妩媚。婚后更生了一子一女,很得吴同文欢心。

据说当时“绿房子”里,吴同文和他的姨太太住在四楼主卧,大太太住在三楼。

而电梯这一设置,也是为了减少两房太太相遇的机会。四楼的姨太太多从电梯上下,三楼的大太太则可以走私密楼梯。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在这样一片如梦似幻的绿色中,吴同文和他的家人还算安宁的度过了抗战以及后面的内战。

新中国成立之后,吴同文作为资本家虽然在大政治背景下有些缩手缩脚,把产业交出去“公司合营”了,但是昔日富贵的“遗老遗少”们,仍然常常相聚于绿房子,苟延着旧时的美好。

终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遭到批斗的吴同文没有办法接受未来的日子。

1966年8月,58岁的吴同文与如夫人如往常一样,晚饭后呷下一杯香浓的但溶有一整瓶安眠药的咖啡,两人牵着手分坐在两张安乐椅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当时接到消息的贝家九小姐,已搬出“绿房子”多年,跟儿子媳妇挤在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九平方的亭子间。

文革后,政府准备将绿屋还给贝小姐,她淡淡回一句:“不要了,就算拿回来了,也找不回当年的气派。”

风光难觅

若干年后,一本名为《蓝屋》的小说风行全国,“绿房子”正是小说中蓝屋的原型。

写这本书的作者叫程乃珊,是吴同文的外孙媳妇。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蓝屋》发表后轰动一时,获得了《钟山》首届文学奖。

1984年,《蓝屋》被改编成电视剧,成了当年最受追捧的电视剧,获得了第五届飞天奖和金鹰奖。

而那时的“绿房子”几经易主,已有破损。昔日的风光难再寻觅。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2001年,台湾知名建筑设计师顾传晖曾租住在这里,斥资800万元重新整修。

2008年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邀请建筑大师唐玉恩和她的团队,对“绿房子”进行了历时五年的保护性修缮。

而现在,“绿房子”成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地点,一般不对外开放......


——END——记得点击关注狸叔房产面面观哦~

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绿荫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