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晚年为何要吃仙丹?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三征高句丽?

孫雪涵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吃仙丹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中国的道教奉李耳为教主,唐朝皇室也姓李,所以李世民尊崇道教,而很多道士研究丹道,认为可以长生不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李世民的认知有局限,他也想长生不老;



二、贞观二十一年以后,被美色掏空身体的李世民身体越来越差,李世民还有很多抱负没有完成,特别是因各种原因,导致泰山“封禅”之事一直推迟,是太宗李世民的遗憾,他想靠仙丹之术治疗身体;

三、因太子李承乾与濮王李泰矛盾很深,但太宗独宠濮王李泰,太子因失宠怨恨太宗李世民,勾结汉王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造反,然后太宗废李承乾太子位,立李治为太子,但李治懦弱无能,唐太宗不放心就此死去,想靠仙丹延长生命,为李治扫清障碍。



隋阳帝曾三征高句丽失败,直接加速了隋朝的灭亡,贞观十八年(644)底,唐太宗命令张亮、李勣分率水陆大军十万远征高丽,次年春天,太宗御驾亲征,到前线指挥战争,虽攻取城池十余座,斩杀高丽军四万人,但没有达到征服高丽的预期目标,所以在贞观二十二年派薛万彻再次进攻高丽,但也没有取得更大战果。直到太宗病逝,这场战争才暂时平息。唐太宗为什么要远征高丽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唐太宗要恢复中国旧土。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国,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休,无暇顾及东北之际,占领了辽东的大片土地,而且还企图向辽西继续扩张。唐朝建立后,高丽虽对唐保持臣属关系,但唐朝君臣并未忘记辽东为中国故土,唐太宗更是念念不忘高丽在汉代曾是中国的一部分,立志要恢复汉代疆土。

二、唐太宗不愿意看到朝鲜半岛上出现一个强大的统一政权。唐朝时朝鲜半岛上有三个政权:高丽、百济、新罗,高丽最为强大,时刻想统一朝鲜半岛。

三、唐太宗想在自己未死之前彻底解决边疆问题,交给李治一个完整统一的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是无奈之举,当时的关陇士族选择支持李治,但唐太宗认为李治懦弱无能,他要为李治铺平道路。

虽然李世民远征高丽没有到达预期目的,但为后来唐高宗消灭高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请关注我,随我坐看千年风云之变幻,笑谈古今世事之沉浮!


凌烟历史社


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李世民的一生有许多让后人争议的地方,特别是到了贞观后期,李世民与之前的自己判若两人。所以要搞清楚题目这两个问题需要分两个部分聊。

一、李世民晚年为什么要吃仙丹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必须经历的过程,不能回避只能面对,李世民更明白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且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兴亡之道、且睿智的帝王,所以对于诸如秦始皇、汉武帝等雄才伟略的一代帝王,都去迷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很是费解,甚至表现出嘲讽的意思。

到了贞观后期,李世民的帝王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先是太子李承乾聚众谋反,后来征讨高句丽失望大于期望。尤其是太子谋反事件对李世民精神上的打击非常之大,甚至直接影响到了他的身体健康。从高句丽回师后,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就病倒了,反反复复、久治不愈。

但是,在李世民的内心还有堆积如山事情要做,特别是改立李治为太子并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因为他觉得性格刚毅、做事果敢的李泰不但像当年的自己,而且更适合君临天下。但是他又不得不向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首的李治集团妥协,因为李泰不具备强大的政治后盾。

此时的李世民虽然还是一条龙,但是游到了浅水,也就力不从心。所以他想恢复往日的生龙活虎,他还要完成许多宏图伟业,因为他还没有到了垂垂老矣的年龄。如此一来,李世民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巫师和方士,期待健康有所好转,期待命运出现转机。



二、为什么要征讨高句丽

李世民并没有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的是隋炀帝。西汉时期,汉武帝灭掉卫满朝鲜,设汉四郡,对朝鲜实施行政管理。南北朝时期中原大战,高句丽不断蚕食我国辽东的大面积国土。隋唐时期,朝鲜进入三国时代,三个鼎立并存的政权分别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

而强大起来的高句丽并不安分守己,不断挑唆附近的小国与中原王朝为敌。甚至试图改变它们的藩属国地位,实现称霸东北亚的野心。它还对中原王朝阳奉阴违,阻止别的国家到中原王朝朝见、进贡。所以征伐高句丽并不是穷兵黩武,也不是劳民伤财,而是出于长远的战略意义。

为了除掉高句丽这一心头大患,隋朝曾四次攻打高句丽,每次挥师百万,每次一败涂地。连年征战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征伐高句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贞观十九年二月,唐朝出征高句丽,水路由大将张亮率领,李世民和徐茂公亲率大军由陆路进发。起初唐军高歌猛进,一鼓作气攻下高句丽十多众城池,歼灭敌军6万左右,剿获牲畜及战略物资无数。但是,最终却受阻于安市城下,由于气候因素,唐朝被迫撤军,回师的途中李世民将7万多高句丽人迁入唐朝地域。

后来,由于身体原因,李世民不能征战,所以两次派唐军对高句丽实行消耗战。因此大大的削弱了高句丽的军事实力,为唐高宗李治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李世民吃仙丹,在唐朝历史中不可否认李世民是一位很杰出的皇帝,但是李世民的晚年生活几乎毁掉一辈子的名声。

  唐太宗一生英明神武、豪情万丈,堪称豪杰。也可能是物极必反的原因,唐太宗自我放纵,为所欲为。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才四十八岁,就英年早衰,已临近暮年。那年他从辽东返还京师长安的路上,身患毒痈,差点丧命。两年后,他又得风疾,差点瘫痪在床。英雄暮年,心力衰竭,性情大变,除了使用权术更加老到之外,其余的一切同青壮年时的做派大不相同。他忘记了“创业固然艰难,守成更不容易”的诺言,没有做到“善始善终”,不保晚节,以至于犯下了大错误,误国又害己。

  唐太宗在京师长安以及东都洛阳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行宫。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之前的贞观四年,唐太宗在洛阳下诏全面修复洛阳宫,工程耗时连年,“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贞观十年,洛阳宫恢复,李世民又添加修建了飞山宫。洛阳宫殿豪华气派,所耗人力物力难以估算。为显示盖世武功,李世民发动的征伐战争越发频繁,数次征辽,百姓苦不堪言。“士马疲于甲胄,舟车倦于转输”,为了筹集浩繁的军费开支及军需物资,唐太宗动用了洪、饶、江、宣、润、常、杭、越、台、婺、括等地工匠建造大量的战船,有的战船的规制长百尺,宽五十尺。还令各地官府逼迫百姓缴纳“船庸”。房玄龄切谏,“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停止征伐。四川人民不堪忍受横征暴敛,爆发猛烈反抗,唐太宗急调重兵前往镇压。

  唐太宗是个好色之徒。虽然唐朝对各个阶层的男女关系束缚不严,但一般的伦理道德观念还是存在的。唐太宗从来没有中断寻觅有姿色的美人充掖后宫,甚至在弟弟齐王元吉死后,把弟妻纳为妃子。庐江王瑷被杀后,他又将其爱姬留下服侍自己。在长孙皇后病死后,唐太宗性生活更加放纵,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唐太宗游猎、行幸频繁。唐太宗喜欢游猎,给当地的百姓增加了额外的负担。贞观十五年,唐太宗行幸洛阳,在温汤爆发了他的卫队的兵变。卫兵们“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希望唐太宗能停止游幸。结果,卫兵们最后以大逆罪处死。唐太宗宫廷生活奢侈无度,为了修建宫殿,迫使大量戍守京师的部队穿凿池苑,以致在宫廷服役的各类工匠期满不能回家,有时,服劳役的哥哥去了,弟弟才能回来。

  一般人认为,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是最具有纳谏风范的英主明君,但是在晚年,唐太宗却成为独断的“榜样”、拒谏的“楷模”。过去,唐太宗是引导、奖励官员上谏,接受意见也是从善如流。贞观十年以后,骄恣矜伐,不悦人谏,有的时候口头接受意见,行动上我行我素;还有的时候是知道大臣们要谏,躲避不了,故意先行威怒,吓得大臣不敢上言。魏征对唐太宗后期的作为,曾连续上疏切谏,但成效不大,大为痛心。特别是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征提出“人主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的“十条”之谏,唐太宗将这份奏疏挂在屏障上,视为座右铭,表示朝夕观览,但这仅是表面文章,行动上没有丝毫改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采取不光彩的手法,观看了记录君主每天起居言行的“起居注”,开了历史上最恶劣的先例。唐太宗晚期所犯的重大过错,是和他拒绝纳谏的行为分不开的。

  唐太宗年轻时迷信思想不多,他曾讥笑秦始皇、汉武帝祈求长寿求助神仙的故事。他说道:“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不烦妄求也。”但是,他到了晚年,迷信方术,比起秦始皇、汉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贞观二十二年,他听信天竺俘虏中一个叫那罗迩娑婆的方士诡称能配制金石仙丹,大为高兴,把方士请到金飒门宫内配制延年仙丹,让他服用。仙丹不仅没有治疗他的疾病,反而在贞观二十三年金石药毒发作,死于含风殿,终年五十二岁。实际上,李世民是个非常聪明的君王,对自己晚年的过错也是有所察觉的,只不过是不愿改正罢了。在临死的前一年,他亲自为太子李治撰写《帝范》十二篇,不让李治效仿他。他说:“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也,勿以为是而法之。”自古以来,英雄暮年,心力委顿,绝大多数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倾向,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一世英主李世民万年沉迷于炼丹术。曾经召集过大批道士在宫内炼丹。所用之物都是麻黄、丹砂、硫磺、水银等剧毒之物。唐史记载李世民为病亡,但是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李世民的死与中毒关系很大。






历史社团


为求长生不老。为了扩展区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