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照片,聽昔日銅缽“寡婦村”村民住房變化的故事

漳州東山銅缽“寡婦村”

上世紀80年代曾流行一首順口溜:

“要想住樓房,有番就靠番(新加坡),

無番靠臺灣,不愁吃和穿!”

現在傳唱的一首順口溜:

“家家住房更高檔,轎車電器響噹噹!”

如今

他們建成更高檔的三四層新樓房

先後創辦80多家企業

解決1500個勞力就業

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萬多元

村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看照片,聽昔日銅缽“寡婦村”村民住房變化的故事


看照片,聽昔日銅缽“寡婦村”村民住房變化的故事

12月9日,筆者帶上一張老照片,再次趕到東山縣康美鎮銅缽村,只見昔日“寡婦村”,如今變成綠樹環繞的村莊,一幢幢漂亮壯觀的樓房鱗次櫛比,新建成的城南公路從村前穿過......“住樓房的多是臺胞僑胞眷屬戶吧?”“別誤會,現在普通農民不僅都住上新樓房,而且建的房子比80年代的臺灣戶、華僑戶更氣派!”現在78歲的臺屬黃阿民感嘆地說,改革開放40年讓銅缽村變得更富更美啦!


看照片,聽昔日銅缽“寡婦村”村民住房變化的故事


曾在七八十年代擔任銅缽村党支書10多年的黃阿民回憶說,發生在1950年5月東山島解放前夕的那一場人間悲劇,只有200多戶的銅缽村就有147人被抓去臺灣當兵,黃阿民的父親等親人也難逃此劫。一夜間,銅缽村成為中外聞名的“寡婦村。”在長達30多年間,這些“兵災家屬”吃盡骨肉分離、貧困交加的苦頭。改革開放,這一方浸染過淚與血的土地,受到黨和政府陽光雨露的滋潤。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以後,陸續有去臺人員經新加坡等地輾轉返鄉探親。解放前離鄉背井去新加坡謀生的80多個僑胞或其眷屬也紛紛回來尋根訪祖,與親人歡聚。


看照片,聽昔日銅缽“寡婦村”村民住房變化的故事


1993年銅缽村

1987年10月15日,海峽兩岸開放探親,村裡更是出現了臺胞、僑胞返鄉“探親潮”,隨後帶來的便是“建房潮”。全村120多名健在的去臺人員和一些僑胞懷著對父母妻兒愧疚、報恩的心情,先後帶著大把美元、新加坡幣回來為親人建造新房子。短短几年間,全村冒出了100多幢嶄新樓房,轟動了一時。當時曾流行一首順口溜:“要想住樓房,有番就靠番(新加坡),無番靠臺灣,不愁住和穿。”所以,至今不知情的人還認為銅缽村蓋樓房的一定是臺胞、僑胞眷屬戶。

其實,這個現有1065戶、共3582人的銅缽村,雖然大多數人沒有臺灣、海外親人的資助,但依靠黨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和自力更生,勇於打拼,建成更高檔的三四層新樓房,不少人買了小轎車,有的到西埔縣城和銅陵鎮買了商品房。村民黃亞弟夫妻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奮鬥十幾年,把水產品生意做到全國各地,收益頗豐,不僅在村中蓋起高檔的樓房,在縣城購置多處店面,而且添置3部小轎車。這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春潮湧動,村民們以勤快的步伐,嶄新的精神風貌,描繪更加絢麗多彩的生活。他們充分發揮鄰近古城銅陵鎮、馬鑾灣4A級景區的優勢,先後創辦旅遊、商貿、餐飲、客運、建築、水產加工等80多家企業,解決1500個勞力就業。還開發建立水產養殖基地、蔬菜基地面積350多畝。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2萬多元。村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看照片,聽昔日銅缽“寡婦村”村民住房變化的故事


“改革開放40年來,銅缽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村中傳唱一首順口溜:‘改革開放送溫暖,家家住房更高檔,轎車電器響噹噹!’”堅持40年為村中臺僑眷屬代寫書信、現年68歲的東山“寡婦村”展覽館原館長黃鎮國介紹,1987年9月26日,海峽兩岸隔絕以來首次赴大陸採訪的臺灣《自立晚報》記者李永得、徐璐專程趕到銅缽“寡婦村”“走馬觀花”、來去匆匆,然後片面地在臺灣港澳和海外一些報刊上發表報道稱:“這裡貧窮落後,道路破爛窄小,房屋低矮昏暗,民眾吃的是番薯......” “我們歡迎李永得、徐璐再次來銅缽村,住上幾天看看!”黃鎮國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