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硕:上金所在黄金国际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顾文硕:上金所在黄金国际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上海黄金交易所从成立到现在,始终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综合性黄金交易所为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为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贡献力量。现如今的上金所形成了定价交易、竞价交易、询价交易、租借市场和黄金ETF等积聚了多元化产品的黄金市场,这个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基础性平台。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国际化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国际化进程

上金所在探索中国黄金市场国际化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过脚步:早在2004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在上海参加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上海年会上提出了黄金市场的三个转变:从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转变;从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衍生品交易为主转变;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际市场为主的转变。在周小川行长提出三个转变之后,上金所开始了业务方面的改革,把“吸收境外银行、外资银行纳入会员体系”作为一项主要工作。2008年,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汇丰银行、澳新银行、渣打银行和加拿大丰业银行,四家外资金融机构成为了交易所的会员。这些会员的加入为现在中国黄金市场的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瑞士信贷、摩根大通、大华银行、南洋商业银行等外资银行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黄金交易所会员体系,到现在为止,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一共有261家,其中金融类的有28家,综合类的有129家,外资金融机构有8家,特别会员有22家,国际中心会员有74家。这些会员的建立,加快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通,也为未来开展业务打好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国际板业务

2014年9月18号,上海黄金交易所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之际,推出了黄金的国际板,全球投资者可以使用离岸人民币,直接参与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总体思路是按照“交易双向开放,实物分区交割,资金封闭运行”的原则,在原有交易平台的基础之上,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合约,引入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参与主板和国际板交易,从而实现交易所的国际化转型,逐步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黄金储运中心和人民币定价中心。国际板业务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开展:第一,是在自贸区设立了国际交易中心。第二,是引入境外机构成为交易所的国际会员; 第三,是设立了国际板的合约;第四,是建立了国际板的指定仓库;第五,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FT账户,实现资金的跨板清算。从会员的角度来讲,其实就是两种类型,一种是A类会员,可以自营,也可以代理机构和个人参与上金所的交易;一种是B类会员,只能进行自营业务;另外还有一些特殊会员,是指具有自己的产品特点和交易特点的金融机构和企业。

国际板的推出对于中国黄金市场的国际化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打通了国内外投资渠道,增加国内与国际黄金价格的联动,有利于缩小国内外的差价;二是有效地增加市场参与者的类型,扩大交易规模,进一步丰富投资品种;三是有利于推动国内黄金市场的对外开放;四是增加国内商业银行进口黄金的渠道;五是促进上海成为亚洲地区黄金的储运加工贸易中心,推动黄金的产业升级;六是提升交易所的国际定价能力,推动并实现交易所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个方面,上海金业务

2016年的4月19号,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推出了上海金的定价业务。上海金的集中定价交易是指市场参与者在交易所平台上,按照“以价询量、数量撮合”集中交易方式,在达到市场量价相对平衡后,最终形成上海金人民币的基准价交易。交易所依托现有的交易系统,设计开发了上海金集中定价电子交易系统,为黄金市场投资者提供一个新的交易渠道。主要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采用了“以价询量、数量撮合”的集中交易方式,这种与现货市场同时交易的方式,能够及时平衡价格差异,有效避免价格偏离;二是采用了集中清算和实物交割的模式。交易所承担CCP职责,为买卖双方提供集中的清算和交割;三是参与主体广泛,覆盖了国内外的用金企业、产金企业、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四是上海金是一个可成交的价格,上海金的基准价可为实体零售场外衍生品等提供参考价,从而切实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黄金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考虑到上海金的风险机制,上金所又主导成立了以中国黄金协会、世界黄金协会以及具有经验的国际机构所组成的上海金集中定价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上海金的集中定价交易进行监督管理,以及交易所的风险合规管理,双管齐下,切实有效的禁止价格操纵,打击扰乱市场的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监督管理委员会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业务指导,推广上海金基准价的应用场景。

上海金的应用场景有四个方面,第一,在实体企业价格的方面,为黄金产金、用金企业开展生产贸易加工活动,提供了可成交的结算的价格;第二,为国际、国内黄金衍生品提供结算价格,推动黄金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第三,为黄金租赁业务实物价值的折算提供定价依据;第四,为商业银行开展黄金进口业务使用人民币清算提供交易的结算价格。这些应用场景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尝试,在国际上,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正式上线“上海金”期货合约产品,授权在其开发的以离岸人民币计价的黄金期货合约中,使用“上海金”基准价作为该合约的现金结算价。在国内,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在黄金的积存等黄金理财产品方面已经引入了“上海金的基准价”作为其锚定价格。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公司发行了“上海金基准价”为基础的金融理财产品。未来,上金所将积极探索上海金的应用模式,进一步扩大上海金基准价的使用,提高人民币在国际金融要素市场定价的影响能力。

第四个方面,未来的国际化战略

未来,上金所在中国黄金市场的国际化方面也有一些新的构想:第一,价格互挂。以国内黄金价格作为结算价,对境外挂牌的期货、期权、掉期等产品进行到期交割,现金结算。

第二,做市商机制产品。在境外市场挂牌做市商报价产品,做市商以中国黄金市场实时价格进行报价。第三,交易接管。在境外市场的相应交易时段,接管交易所的交易撮合。

第四,订单路由。将境外市场打造成为交易通道,把报单直接报入中国黄金市场进行撮合。

此外,上金所将积极探索海外工作模式的联通,深化全球合作的战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强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球的通信、数据发布、交易的路径体系。 二是设立境外机构,在全球主要交易所集团所在的市场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增进与当地市场和监管机构的联络和沟通,设立全球联络机制。三是跨境营销,通过跨时区的客户产品交易模式等营销,将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基准价定价影响力推向全球。四是机构合作,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总体思路,通过与主要黄金市场的机构联动,提高跨境合作的便利程度,研究跨境交易清算机制的产品,业务流程。

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国际化的进程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中逐步推进,从成立起到现在16年的时间里,上金所一步一个脚印,从引入境外机构开始到设立国际版,到推出上海金,在中国黄金市场的国际化征途上从未止步。在未来的日子里,也以往通过各方的共同的努力,通过产金、用金、商业银行以及其他机构的合作和配合,共同来把中国黄金市场的国际化做到更好、更出色。

(金英圈——黄金市场洞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