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登月到底是為了什麼?

轉角處的背靠背


嫦娥四號是嫦娥工程的其中一步,主要是釋放著陸器實施地面勘探。

它是第一階段的:繞、落、會中的第二步——落。其實早在五年前,嫦娥三號就已經完美完成了“落”的任務,而作為嫦娥三號後備的嫦娥四號便無需再執行初始設計的任務。經研究決定改變初始在月球正面降落勘探的任務,變成著陸月球背面實施月面勘探。這將是人類有史以來首個月球背面軟著陸的人類飛行器。

相對於面向地球的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得天獨厚的環境,沒有來自地球的各種長波干擾,在某些波段的天文觀測環境是非常乾淨的環境。另一方面,對月球背面土壤成分、地質環境的探測也為以後建造月球基地開發月球資源提供有用數據。同時也有助於我們瞭解月球構造、起源。

月球背面有著與正面截然不同的地貌,現在人類對月球背面的瞭解相當低,嫦娥四號的月背探測有望為我們提供相關科研材料。雖然這似乎是計劃外的一步,卻也是相當有意義的一步,我國已走在所有國家前面。。◕‿◕。


星宇飄零2099


嫦娥四號,主要就是要去登陸月之背面,月球雖然已經被美帝蘇修登陸過很多次,還被美帝載人探測器插了旗子,但本質上還是塊無主之地,既然是無主之地,那就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特別是月球背面,咱們也得早早踏上一腳,以後才能說:“自古以來” 。
我們幾百年前曾經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現在可不能錯過星辰大海時代,月球只是個小小的碼頭而已。人類的航船還沒有下海。
凌晨2點多的時候,我還在睡覺,嫦娥四號升空了。我老婆問我,嫦娥四號幹什麼去了,我迷迷糊糊說:到月球的背面,找御天敵去了。
我老婆大怒,揪我耳朵,說:“御天敵是什麼玩意兒?說人話”。
我花了半天時間,才解釋清楚,那是幾年前一部美國電影《變形金剛:月黑之時》,擎天柱他們在月球的背面,找到了老領袖御天敵的軀體。
廢話收起,我們來看看嫦娥四號,到底是去幹什麼了:
首先,登月不是個新鮮事兒,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爭霸的時候,兩國大搞宇宙空間探測競賽,從1959年蘇聯月球探測器月球2號著陸月球以來,美蘇兩國加起來長達數十次登月,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阿波羅計劃”載人登月。而中國,作為新興的全世界前三火箭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強國,也曾在2013年12月讓嫦娥3號和玉兔號月球車成功登陸月球,並且傳回了實時影像和照片。
但我們要注意,以上所有的登月,都是登陸於月球正面。
其實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也都是月球的正面,由於引力的鎖定,也叫“潮汐鎖定”,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著地球。這裡科普一下,其實在月球形成的早期,月球並不是只有一面朝著地球的,那時候月球的自轉速度比公轉速度快,如果那時候有人類,甚至可以肉眼看到月亮在滴溜溜轉,後來地月之間的距離拉開,月球自轉速度變慢,月球自轉和繞地公轉的週期幾乎一致。就變成只有一面朝向地球了。(不信的同學,可以拿兩個雞蛋自己演示一下,我敢保證你中學地理課肯定在睡覺)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探測器,在月球軌道上,拍下了一張月球背面的照片。後來的探測器又拍到了更多關於“月之背面”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到,月球背面的隕石坑,密密麻麻,就像一張大麻臉,比正面密集多了。這是由於天外隕石飛向地球的時候,先被月球的引力截獲了,於是月球背面被砸得坑坑窪窪。
這一回的嫦娥四號,則是要登陸於月球背面,這是人類航天史上的頭一遭。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他們的飛船和探測器,都未能去過月球背面。迄今為止,月球的背面還是人類著陸月球探測史上的空白,所以說,嫦娥四號這一回,也算是人類第一次觸摸月球背面了。
但是登陸月球背面,是有難點的,因為月球總是正面朝著地球,那麼背面的探測器就無法和地球通訊了,看過電影《阿波羅13號》的同學應該記得,當阿波羅13號繞到月球背面的時候,和地球直接的通訊就中斷了,出現了一段時間的通訊盲區。所以,想要在月球背面登陸,需要解決通訊問題,不然地面上無法指揮遙控探測器著陸。
所以,中國航天人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們搭了一座“鵲橋”,也就是在月球背後的拉格朗日點上,提前設置了一顆通訊中繼衛星,作為接下來地球和月球探測器、月球車之間通信的橋樑,稱之為“鵲橋”。這個留在拉格朗日點上的“鵲橋”,早在今年五月份就發射到位了。
有人要問,什麼叫做拉格朗日點?我敢保證你一定沒有好好學大學物理和高等數學。拉格朗日點也叫做“引力平衡點”,一個小物體在兩個大物體的引力作用下在空間中的一點,在該點處,小物體相對於兩大物體基本保持靜止,這個點,就叫做“拉格朗日點”。鵲橋在拉格朗日L2點上,相對於地球和月球,都是相對靜止的,所以它能保持一個穩定的位置,才能起到未來的“通訊中繼”功能。
當年的嫦娥二號,就是直接飛奔拉格朗日L2點進的。如今這個鵲橋很重要,不但可以幫助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還能作為我們繼續進行深空探測的通訊中繼星,避免更多的飛船通訊被月球屏蔽。
其實,在環地月L2軌道上放一顆通訊衛星,來為月球背面的任務提供通訊中繼,這個想法早在1972年就已由NASA戈達德空間飛行中心的軌道設計專家Robert Willard Farquhar提出來了,但直到四十多年後的今天,才將首次由中國的鵲橋號中繼星實現。“鵲橋”長什麼樣子?下圖就是今年珠海航展上展示的“鵲橋”模型。這是人類歷史上首顆月球通訊中繼星。
最後一個問題,嫦娥四號跑到月球背面登陸,是要幹什麼?完成什麼任務?
主要是對月球背面環境進行更科學地探索和分析,看一看有哪些稀有元素礦物,看一看有沒有地下水,有沒有的氫的同位素,同時會研究微重力環境下植物成長的情況。甚至,還試一試可不可以在月球上“種菜”——中國28所大學一起做了一個重3公斤的容器,裡面種上土豆,還弄幾條蠶在裡面養,叫做“月球迷你生態圈”,我大中華真是時時刻刻忘不了種地這件事......
言歸正傳,這次嫦娥四號,還攜帶了一大堆高科技照相機、分析儀器去登陸月球背面,與嫦娥三號相比,新增加了低頻射電頻譜儀、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器、中性原子探測器等先進儀器,可以更加科學全面地分析月球背面的天文環境和物質構成。
主要是要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肯盆地進行探測,這個南極-艾肯盆地,其實是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個巨星隕石坑所在地,它是目前所知太陽系內最大的隕石坑,直徑約為2480 km,深度達12.8 km。你可以想象,當年是何等巨大的一個天體,撞擊在月球上,才能形成如此壯觀的一個“天坑”。
1998年月球勘探者號獲取的礦物成分分佈數據顯示,南極-艾肯這裡不僅富鐵,而且富釷。所以這次嫦娥四號的任務,就包括實地勘測南極-艾肯這個巨大的撞擊盆地。當年的巨大撞擊,有可能激發出了月球內部的物質,甚至包括“月幔”,嫦娥四號如果能夠探測到這些物質,就有可能分析出月球的物質構成。
所以,星辰大海,始於足下,我們就等著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哪一刻吧。

平原公子


嫦娥四號為登月為了什麼?我來暢所欲言下:

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三號已經成功完成了任務,那麼嫦娥四號要去月球,就要找點沒玩過的玩玩,否則科工局不給買門票啊。去月球背面,就是一個簡單、有力的理由:因為沒人去過!

我們目前對月球背面的瞭解,僅有軌道器拍攝的照片,包括前蘇聯的、美國的和咱們嫦娥自己拍的。嫦娥四號將成為人類首個著陸在月球背面的探測器。行星科學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地球科學的價值取向。看那些地學專家,出門習慣性的帶個錘子,看見沒見過的石頭土塊,不敲敲打打就不舒服。光從照片上哪能得到第一手的地質、資源信息呢?所以從科學價值的角度來說,幹前人沒幹過的事,無疑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力的理由。

第一:感覺需要請求靈魂畫手來張示意圖解釋一下所謂中繼衛星、地月L2是咋回事。地月L2是一個點,但其軌道不是一個點,所以可以靠該軌道上的衛星同時對地對月通信。

第二:嫦娥四號採用的軌道應該是Lissajous軌道。我試圖用OmniGraffle整個示意圖,結果還是整不出來,無奈只好又請來了靈魂小畫手:

上圖紅色的線給出了從地球發射飛行器到地月L1、L2軌道的一種方法。火箭把飛行器送到地球大橢圓軌道之後,飛行器利用自己的推進器一圈一圈加速到地月轉移軌道,然後沿著平行於地月系統平面的軌道再轉移到垂直於地月平面的軌道,繞L2轉;還可以從L2再沿著平行於地月系統平面的軌道轉移到L1,繞著L1轉。

so,當一個任務同時具備了科學價值、應用價值和技術價值的時候,有什麼理由不去開展呢?


那些熱門事



我國的嫦娥工程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十幾年了,期間經過嫦娥一號和二號的繞月測繪,到後來的嫦娥三號和月兔月球車對月球進行實地考察,而現在的嫦娥四號將降落到月球背面進行考察。

嫦娥工程的最終目的是把航天員送上月球並且在月球建立基地,但是在這之前還要對月球進行全面的瞭解,嫦娥四號就是全面瞭解月球的一部分,更準確的說嫦娥四號是首個實地考察月球背面的探測器,將在月球背面展開一系列科學實驗和射電觀測。


嫦娥四號只是計劃的一部分,之後的嫦娥五號將實現在月球表面取樣並且返回地球的任務,2保守估計2030年前後我國就能派航天員登上月球並且成功返回,再進一步就是在月球背面建立基地。

建立月球基地之後就要開始開發月球資源了,到時候海量的氦三和各種金屬將產生豐厚的經濟利益,而這一切都需要嫦娥四號這樣的探測器先把月球瞭解個大概才行。

從小處說嫦娥四號以及嫦娥四號是為了科學,從大處說是為了我國不錯過將來的太空時代,可以肯定本世紀內人類的開發重點就會從地球轉向太空,如果到那時候我國才開始自己的月球計劃,那麼等我們到月球上後就會發現月球上已經插滿了美國國旗。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嫦娥四號,是中國國家航天局嫦娥工程,第二階段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的備份星。嫦娥四號登月到底是為什麼?是對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開展著陸巡視探測,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考察。




滿園春6688


嫦娥四號登月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嫦娥四號只是去再就業的,要不然它的命運就只能在博物館裡度過了....因為它只是嫦娥三號的備胎,而三號異乎尋常的順利直接將備胎置於極為尷尬的境地!

但備胎所有工作都已經完結了,除了火箭沒準備以外,其他所有的都已經完備!如果其餘生在博物館裡那實在是太可惜了,因此探月工程給它安排了一個新任務!

上圖黃圈處就是月球背面艾肯特盤地內的馮卡門環形山,嫦娥四號將要登陸於此!它與三號結構100%一致,僅僅是載荷有所不同,因此可以確信它的落月過程和三號不會有什麼區別!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它是如何落月的!

三號的落月過程,可以確信四號也會如此!

儘管是備胎,但它卻比嫦娥三號的主角更要令人矚目,因為它的任務是去月球背面,這在航天史上是從未有過的,而且因為地月潮汐鎖定的關係,月球背面的通訊任務需要在L2點中繼衛星支持,因此嫦娥四號的其中一個亮點就是深空通訊中繼技術!

第二個亮點則是艾肯特盤地,它是太陽系中最大最古老的撞擊坑,其保留了最為原始的物質,對於月球與太陽系的起源也許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算是高大上的任務了哈,從太陽系誕生的角度上來欺負大家....哈

第三個則是月球背面極為乾淨的電池環境,展開微波背景輻射中的中長波觀測也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則是從宇宙誕生的角度來告訴大家,四號很重要!!

當然對於中國還有更為重大的意義,因為深空與月球以及火星登陸,這些都離不開各種鍛鍊團隊以及技術的PROJECT實施,通過各種技術驗證,最終整合起來的就是星辰大海,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終極的目標,儘管現在距離還很遙遠,但總有一個時刻要邁出第一步...而現在正當時!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嫦娥四號的登月對於人類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太空探索轉折點!!

首先,人類在70年代登月時,只是在月球的正面;而且隨著冷戰的結束,由於沒有軍備競賽的壓力,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也相應少了很多(畢竟這是一個花錢費時費力且短期沒有回報的事兒)


其次,月球的背面由於不受太陽的干擾,可以安裝低頻射電探測儀;這對於我國的通信和太空探測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提升;因為通信控制必須藉助一顆拉格朗日的中繼衛星來實現。如果沒有這個中繼衛星,幾乎無法與地球通信,可以看做登錄月球背面對於未來探索太空而言,是一次前置活動,技術的積累。


最後,月球背面的低溫對於人類的設備而言也是一次很好的考驗和檢測;另外就是月球背面的有很多隕石坑,這種深坑與地球上的地震、潮汐引力關係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瞭解並掌握他們對於我們控制地球上一些因引力造成的自然災害預防有很好的研究作用。


以上供參考!


DQ視角


應該在月球哪兒拋下這些生命


滬生泉
2018-06-2510:09


我在短文《月球上會不會出現細胞生命體》中說,即使月球上沒有細胞生命體存在,也有可能使得細胞生命體存在的條件。我理由很簡單:因為在地球上類似月球那樣惡劣環境中和太空艙外,都發現細菌存在。

鑑於上述,我提出建議:在月球上拋下動物,或植物,並放上一些極有生命力的菌類生命體。那麼,在月球何處拋下動物,或植物,並放上一些極有生命力的菌類生命體呢?

我簡析如下:

其一,月球表面溫度(t) -233~123℃,平均23℃。注意:這是月球二十七天的氣溫變化範圍。這也就可能是月球細菌不能誕生的原因。因為月球雖然平均氣溫23℃,卻只是一月中的瞬間,而細菌誕生需要持續多日的20~40℃氣溫。

由此得:多種分子生命體構成一個團粒群,即,單細胞生命體的細菌,必須有一個持續一定時間的平衡溫度環境。(參見我的短文《這對概念對我們探究生命體是很重要的》)

顯然,我們要在月球上製造一個持續一定時間的平衡溫度環境比較難,所以,應該放棄在月球上做“誕生細胞生命體”的實驗。

其二,在溫度(t) -233~123℃範圍內,都適合細菌存在。但是,在一個恆星月內,溫度有這麼大變化,細菌是否適應得了?地球上沒有實例能證實這一點。不過,太空艙外發現細菌則說明:在溫度這樣大變化的環境中,細菌是能夠存在的。

不過,為了穩妥起見,我以為:還是在溫度變化相對小些的月球兩極附近,拋下動物,或植物,並放上一些極有生命力的菌類生命體。


滬生泉


嫦娥蹬月,不僅是檢驗一個國家航空,航天的能力,探索月球資源,對未來資源開發打下基礎,伴隨世界格局的不斷惡化,戰爭的縮影,不僅在地靣,在天空,也會波及月球上,因此可以說蹬月也具有戰略意義,雖然現在還沒有在月球上顯漏岀,到底有何對戰爭有效可控手段,波及戰爭似乎遙遠,但霸權主義一天不消失,就一天不能放鬆防禦警惕,


秋國703


對於嫦娥四號登月,個人學識淺,但登月當然是探索月球的各種指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