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X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我说出发到镇巴去看看,朋友知晓后,说她念念的也想去,觉得这个县城有点儿名堂经。

那么,有点啥名堂经?镇巴,陕西省的南端,誉为陕西“南大门”,是否名实相符,算得上正大门呢,还仅是侧门或小门呢,我在地图上比划了一番,发觉南边还有几个县与四川重庆接壤,如紫阳、岚 皋等。但都没自说,镇巴姑且就是。

镇巴属于汉中辖地,东接大巴山、西接米仓山,属于巴山深处一县。我多年有一热切愿望赶赶镇巴城,是基于镇巴与我曾经工作过的通江毗邻,而且曾经任职的铁溪区公所所在地离两县边界仅十余公里。通江的两河口场,是当年红军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第一镇,分界线则是河道中轴,要进出四川、陕西仅分分秒秒的事。

选择由河口与简池两镇相连的川陕处向镇巴县城行进,一进陕西境,有点兴奋,陌生地方,相同与不相同的山景水情农家人事,都很有新鲜感。稀奇的在路上还偶尔看到数位老年男女用白布为帕,在头上包裹成錾把箍的形状,这种风俗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巴山农民中存在,后大都消失了,而今居然镇巴还有人坚持着。

向前,向前,公路沿河蜿蜒,虽急弯转向多,但平坦宽大,河道两岸的山并不深切峡陡,峭壁高耸,但山终归算得上是山深深,绵延起伏,不见首尾,山连山,山环山,山抱山,山叠山,山厚实着,其上树木葱笼,覆盖得严严实实。给人感觉与盆地边缘的川东北山形地貌差别明显。其实镇巴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南坡缓,北坡陡,我们走的南面。要感受沟谷深幽,陡峭山势,那是在北面,县境相对高差还是很大。最高点的巴山主峰海拔2534米,最低点则海拔仅416米,垂直高差达到2118米。巴山横亘,山峰为界,水分南北,自然形成横跨嘉陵江、汉江两大水系。

左拐右进,上上下下,县城近了,完成七公里长下坡,就抵进了城。两山之间,夹着千城一面的水泥建筑,高高低低,密集布阵。入得城,举目一环视,镇巴城真正在巴山腹地,两山推拥得很近,似乎能触手可及,山虽不尖削高耸,但也壁促,没有缓冲台地。难得沿着河岸还有一抹平地,安置得下一个县城,于群山纵横之中,算得上奢侈。毗邻的陕西紫阳县就没得镇巴这样的地理优势,县城只能层层叠叠象蜂巢样筑在半面坡上。

镇巴真是偏远,说是在巴山腹地不虚言。并且还可从这件事加以佐证说明。曾经的巴山多匪事,上个世纪初,其间有支最大的土匪叫王三春,巴中平昌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时值20岁,在家闯祸后,离家逃往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聚集混迹天涯的流浪汉,开始了昼伏夜出、打家劫舍、啸聚山林的土匪生涯。随后几十年与军阀、国民党、红军等各种势力周旋。势力强盛时,独霸镇巴。而在经济上自成体系,设税局自行征税,设铜元局自制货币;军事上,扩展势力,收罗部卒,存积粮草,蓄谋更大发展;政治上不受任何势力指挥与节制。长期以镇巴为中心,于川陕两省秦巴山区活动达35年之久。后被国民党军剿灭。1939年12月31日,在镇巴县被处死。王三春能盘踞其间数十年,居然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完全自治,算是奇迹,当年交通不变,边远偏僻,镇巴这万山丛中独特地理位置提供了山高皇帝远,我自称王的土壤。

镇巴,说起来,真有点儿名堂。安顿好后,我们就沿着滨河路,以一副观光客的心态,打量这个陌生的城。镇巴不大,一眼便望得下南北相对的尽头。镇巴全县不足三十万人,估计县城也就几万人吧。我自认城不一定大,有韵味便好,小城要别致、精致才有魅力。见过一些小城,如川西溜溜的康定城,地形环境有相似处,窄窄的山间一座城。康定有藏民族建筑特色,民俗风情,很吸引人到此驻足。镇巴呢,也还不错,我觉得在一个小县城,没有多少阔地供城市建设用,居然建了好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广场,如巴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山广场、民歌广场、苗乡广场、锦源广场、奋进园、城北花园等,加之一些小广场如红军园、班侯园、张飞园、文化长廊以及沿河的公园式滨江路,让一个窄窄的县城变得开阔起来。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这些广场和纪念园便昭示出了镇巴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蕴藏的历史底蕴。巴山广场以地域名;民歌广场以特色文化名,镇巴的城市宣传定位为“山水镇巴,民歌之乡”;苗乡广场呢,则要说到苗族,苗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云南、贵州等省,然在镇巴却有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民聚集地,素有“苗民之乡”之美誉。苗民为何到此?原来清乾隆年间数支苗民从贵州遵义逃荒到镇巴县深山老林,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初来时尚保留苗俗,后逐渐融和汉俗,但至今一些地方仍保留少许苗家习俗。经两百多年发年,已有近千人聚居在这里了。

以广场、纪念园讲述一个地方一个又一个文化故事,最容易被牢记和传播。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翻越大巴山入川过的是镇巴,并在这里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理所当然是红色故土。纪念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而建的班超园,是因班超在公元95年(东汉永元七年)平定西域有功,被朝廷封为定远侯,食邑定远即今镇巴。而张飞园呢,则是根据传说三国时蜀国名将张飞,由巴中出通江经镇巴到西乡,抵御曹真入侵蜀川而建。

在一个县城走个来回,也许一两个小时,但有这么多广场、纪念园停停看看,却把小小县城拉长扩大了。

在小城里东盯西瞧,随意蹓跶,很是闲适。虽于镇巴,每个人说的都是四川话,且纯正,没有搀杂质,感觉不到是到了北方省份。从语言角度看,陕南安康、汉中与四川、重庆接壤的这些个县的人们,都是说的西南川渝话,行政区划呢又属北方,当他们进入所辖的市区,便变成了外乡人,他们说不来陕西话,普通话也是川普,很不习惯,他们自己也觉得怪怪的,找不到归属。

城小有城小的好处,农民把菜摆在桥头路边,一看就是自己园子里种下的,鲜嫩得流油涨水,茄子、黄瓜、豇豆、蕃茄、南瓜等等这样一点,那样一个,长得随意。还有鲜菌,一背一口袋背进城,摆在街边、路边任挑任选,离山近,就是方便。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若在市场逛,商场店铺经营的各色货品到处差不多。而要说最扯人眼球的,则是卖巴山土猪腊肉,烟熏得如上了生漆样,街边、门店到处都在扯起卖,我们住的宾馆门口就有个嘎嘎香专卖店,专营腊肉。镇巴人如此热爱吃腌腊食品吗,真是山里人的口味。镇巴腊肉好在哪儿?说是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份,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为了验证,晚饭时,我们点了份都都炒腊肉,所谓都都,大约是蕨根面做的,肉味就不说了。若要说还记住镇巴啥吃的,那就是号称“镇巴第一酥”的芝麻饼饼,那个酥呀真是酥,酥得要用瓢角儿(勺子)舀。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今天的镇巴,虽然大山依旧,层层叠叠环绕,遮蔽得严实,但时代的气息却是与大都市同频共振。广场舞、美团外卖、出租车、超市、购物中心一样都不少。

晤会镇巴,悄悄来把陕西的南大门叩开,又轻轻地关上。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陕西镇巴——有点儿名堂经

作者阳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巴中新报(巴中广播电视报)社长,巴中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巴中市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巴中市文联主席,现谋生巴中市政协。出版《人在小城》、《不安的视线》、《巴中的前世今生》、《假如狗开口说话》、《笔走光雾山》等诗歌散文集。

秦巴美好江山,携手与您共创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