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浙工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首批省属重点大学,国家“2011计划”首批14所牵头高校,首批“卓越计划”入选高校,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成员,入选国家“111计划”。对口支持浙江树人大学建设发展,对口支援衢州学院、宁夏理工学院。

学校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1993年12月由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6月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浙江工业大学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学校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截至2018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设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09.92亩,固定资产总值41.09亿元;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项目规划占地约1000亩,于2017年上半年开工,2019年秋季开学,2017年将基本完成基础施工。

图书馆藏书(含电子图书)1028万余册,中外期刊37174种。有70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351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20091人;在读各类研究生9265人(博士研究生699人,硕士研究生8566人);成人教育学生17300余人;留学生1112人。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文化传统

校训

“厚德健行”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君子当以广厚之德,容载万物,成就事业;以刚毅坚卓,勇于实践,奋发图强。

“厚德健行”勉励师生品德高尚,为人做事,襟怀坦荡;知行合一,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力争在品行与事业两个方面都臻于最高境界。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现有教职工3053人,其中专任教师2100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8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2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35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共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各类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39人次、浙江省特级专家8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入选者29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院系设置

截至2018年5月,该校设有27个学院1个部。

学科建设

截至2018年5月,该校共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2个,涉及一级学科8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5个,涉及一级学科32个,其中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具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药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9种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有10个专业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2个专业有《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全程参与认证评估。11个省一流学科(A类)和7个省一流学科(B类)。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A-档,位列前10%,机械工程、工商管理等2个学科进入B+档,位列前20%,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5个学科进入B档,位列前30%。

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18年5月10日更新的数据显示,学校农业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继化学(2010年)、工程学(2011年)、材料科学(2015年)、环境科学与生态学(2016年)之后,第5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工业催化。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7):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学科(22):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中药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结构工程、新闻传播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计学、食品科学、应用数学、刑法学、光学、教育技术学、化学生物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农药学、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十个学科:

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

博士后流动站(4):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教学建设

截至2018年5月,该校建有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个,工信部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基地1个(中国中小企业研究院),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省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浙江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个,省优势专业15个,省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3个。

该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2012年6月,学校联合7家企业成为首批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在近三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二等奖7项、省级一等奖15项。

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科专业。学校有11个专业通过认证,位居全国并列第五名,浙江省第一。

国家级特色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适应地方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物工程设备、基础化学实验、工程经济、现代控制理论、标志设计、国际贸易实务、微生物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自动控制原理。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益智游戏的思维启迪、走进口腔的数字化技术。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实验教学中心等。

省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实验、数据结构、信号与系统、线性代数、大学军事课、电路原理、化学工艺学、工程材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形态设计、大学英语、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计算机控制技术、管理学、机械原理、C++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数学、机械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生物工程设备、电工学、现代控制理论、工程经济、标志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基因工程技术、材料力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自动控制原理、化工原理、体育、生物化学、工程图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学物理实验、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应用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

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软件工程(中外合作)。

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其中带“●”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优势专业17个:(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应用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工业设计);还有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个、浙江省特色专业12个。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5月,该校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1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2个(包括参建)、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

截至2018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共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

国家“111计划”:激光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绿色制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环境生物技术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首批):中国轻工业绿色塑料助剂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绿色化学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制药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过程装备及其再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1):浙江省绿色农药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可视媒体智能处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塑料改性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化学合成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燃料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通信网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科技服务平台(1):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绿色制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手性生物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5月,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瑞典、芬兰、奥地利、爱沙尼亚、马来西亚、泰国、加纳等国家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海外智力、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学校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共有来自80余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2017年开始,学校学生可申请留学台湾。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历史发展

1952年3月,政务院作出了“必须对中等技术教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整顿和发展”的指示,并确定各类中等专业学校逐步划归有关业务部门领导。

1953年7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发文将温州高工、杭州工业学校化工科、苏州高工化工科合并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三校合并后有学生835名,19个班级(其中6个在温州)。其中温州工业学校改名为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温州分校。

1953年9月10日,学校正式开学,14日举行开学典礼,是为校庆纪念日。

1954年暑假撤销温州分校,迁回杭州。

1958年,列为省管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1958年6月,学校归属浙江省人民委员会领导,改名为浙江化工专科学校。

1960年2月,浙江省委决定在衢州城郊以浙江化工专科学校为基础,衢州化工专科学校并入,建立浙江化工学院,校址选在衢州城南石室公社(今衢州市柯城区石室乡)烂柯山下。

1960年2月22日,浙江化工学院破土动工。半年时间抢建了1.25万平方米的校舍。9月,专科、本科迁往衢州,开始教学活动。同年,文一路校园内主马路东边的房屋(不包括14号楼),全部移交给杭州工学院(杭州工学院停办后,上述房屋转给省委党校)。主马路西边的全部房屋及设施,以及主马路东的14号楼留给中专部(后改杭州化工学校)使用。

1963年7月,学校又归属化工部领导,浙江化工学院迁回杭州原址(浙江化工专科学校),两校共同使用杭州化工学校校舍。

1965年11月,学校再次归浙江省管理,浙江化工学院又迁回衢州原址办学。

1966-1976期间文化大革命,其中1966-1970中断招生四年,1970-1976六届总共才招学生922名。

1970年7月27日,浙江省革委会决定将杭州化工学校并入浙江化工学院,原浙江丝绸工学院迁入,房屋和设施全部移交给该校。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978年5月12日,浙江省委下文创办浙江工学院,校址选在西湖区(即下城区 朝晖校区)上塘公社潮王、东新大队,规划用地430亩,按3000学生规模设计。

1978年7月29日,组建“浙江工学院筹建领导小组”。

1979年,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宁波市第一所工科大专学校)创建;成立第二年,浙江省轻工业厅与宁波市政府协商,决定办一所以培养纺织工业技术人才为主的省属中专,在浙江工学院宁波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现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址迁到江北区姚江边上。

1980年,浙江化工学院作为建校基础并入浙江工学院。

1985年,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创办。

1991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开始与祖籍嘉兴的台湾实业家张子良先生洽谈捐资在浙江工学院基础上共建浙江工业大学之事。

1991年12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张子良先生签订了《张子良先生捐资兴建浙江工业大学的协议书》,接受捐资1000万美元,省人民政府配套费6000万元人民币。

1992年3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浙江工业大学总体规划。

1993年12月2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浙江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学院浙西分校更名为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

1994年,浙江省政府发文,将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所属的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金华分校(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之一)成立。

1999年7月,省政府发文,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定名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校区;学校决定在之江校区创办民办机制运作的二级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2001年3月,浙江省政府下发专题会议纪要,将省建材工业总公司所属的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2009年6月,教育部和浙江省政府签订共建协议,浙江工业大学成为省部共建大学,亦为东部沿海省份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签署了两校对口支持与合作协议。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干部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强对浙江工业大学的对口支持与合作。

2010年,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升格更名为衢州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年,浙江工业大学牵头的“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成为浙江省第二所入选国家高等教育重大工程的高校;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成立;正式成为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成员。

2014年,入选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与德清县人民政府签订建设“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园”协议,共同建设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后,浙工大工科相关学院主体将入驻德清校区,包括化工学院、药学院、材料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海洋学院(海洋研究院)等。同时入驻的还有浙工大工业研究院。

2015年4月,入选浙江省第一批重点建设高校。

2016年,浙江工业大学激光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国家“111计划”;10月,省发改委正式批复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该项目预计于2017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周期两年。

2017年3月 ,浙江工业大学社会主义学院正式成立;7月,浙江工业大学签约对口支援宁夏理工学院;8月,总投资28.3亿元的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项目举行开工仪式;10月,浙江工业大学与浙江树人大学签署对口支持协议。

2018年3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公布了各学位授予单位在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学校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药学、应用经济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建筑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新增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会计硕士等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