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層官員對生態環保的正確認識尤為重要

近年來,環境汙染重、生態受損大、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不足等,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環境問題已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能否得到人民認可的一個關鍵。

堅決打好打贏汙染防治這場攻堅戰,事關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中央已吹響三大攻堅戰的號角,精心設計、周密部署。但地方在執行落實過程中還是出現不少的問題,汙染防治攻堅戰任重而道遠。

自從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在全國各地開展環保督察以及“回頭看”工作以來,各地對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環境汙染和破壞的問題得到一定的遏制,環境總體質量改善的效果非常明顯,環保督察的成效顯而易見。不得不說,中央開展環保督察非常及時而且十分必要。

但從環保督察反映的情況來看,很多地方和部門官員特別是基層官員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係的認識還非常模糊,有些官員認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會制約經濟的發展,有的官員甚至把經濟增長下降的原因直接說成是由於生態環境保護和大氣汙染治理所致,認為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對立的、不可調和的關係。正是由於這種錯誤認識才導致很多地方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甚至在中央環保督察組發現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嚴重問題要求整改時,一些地方和部門推進落實不力,一些整改任務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甚至出現虛假整改、表面整改和敷衍整改的情況。

其實認真分析我國這些年經濟社會轉型的過程,可以發現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不斷加強,政策體系越來越完善,但很多好的政策推進落實不到位,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原因都出在落實的最後一公里上,出在地方基層官員的認識不到位導致執行不力、政策落實落地落細不到位。所以要提升政策的執行效果,還需抓住關鍵環節,提高地方基層官員對政策的正確認識顯得尤為重要。

從長遠角度看,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都會傷及人類自身。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實現騰飛,但毋庸諱言,快速發展是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這種粗放式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影響,汙染物排放遠遠超過環境容量,導致生態遭到嚴重破壞,環境質量急劇下降,一些地方藍天難見、汙水橫流,土壤也遭到汙染。這也正是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前經濟快速增長與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導致的結果。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推行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會導致什麼樣的生態環境結果。發展是硬道理,但只有綠色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

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必須從源頭上推動經濟實現綠色轉型,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必將對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巨大推動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

在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過程中,中央環保督察、強化督查等監管手段不斷創新推出,短期來看表面上影響了一些企業的生產和工業增長,但常態化的嚴格監管帶來的是綠色發展理念的形成和強化,長期來看則是可持續發展最堅實的基礎和前提。

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這不僅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節選自第一財經

提高基層官員對生態環保的正確認識尤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