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为何败给了地痞流氓出身的刘邦?

ycoolone


秦始皇出行,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华盖遮天。坐在銮驾中的秦始皇,志得意满,沿途都是夹道观摩的臣民,哪里会想到这人群中有两个人会是未来秦国的埋葬者。

“终有一天我定会取而代之!”其中一个叫项羽的投来蔑视的目光;“好大的排场啊!真威风!哪天我要是这样风光一把就好!”另一个叫刘邦的两眼闪烁着艳羡的目光。

后来,出身名门、刚猛无比的项羽乌江自刎,一代枭雄陨落;而无名之辈、低微的刘邦却开创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只想风光一把的刘邦得了天下,难道真是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吗?

韩信良禽择木

这还得从韩信说起。韩信无名之辈,却是一个有大才的人,他一直在寻找明主,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就看哪个独具慧眼的明君能发现他这个良才。韩信先后投靠过项梁、项羽,一直得不到重用,后来转投刘邦麾下,在刘邦问鼎天下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充满了偶然,也经常爱开各种玩笑。一个不被项羽重用的人,恰恰是领兵把项羽打得落花流水的统帅,最终乌江一战,他还逼得项羽自刎。不知道当年的项羽是否曾有一丝后悔。

项羽性格缺陷

项羽进关中时,虽然拥有40万精兵,但他火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和秦朝贵族,自然会招致这些旧势力的不满和憎恨,得不到关中任何利益派的支持;他种种残暴行为,关中老百姓看在眼里,自然也不会买他的账,失了民心的项羽已经败了一成;鸿门宴上,项羽该断不断,犹豫不决,错过了杀刘邦的最好时机;项羽目光短浅,打发刘邦去汉中,没考虑到给了刘邦一个夺天下的良机;他不听部下建议,深耕关中这块优渥的战略基地,却坚持要衣锦还乡。

刘邦历史选择

反看刘邦进关中,优待秦朝王室旧人,从善如流,听得进下属的意见,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对人和事总有一种近乎天才的准确判断力,身边大将、谋士如云。更为重要的是,刘邦还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此时的百姓需要的是一位能够带领他们休养生息的领袖,刘邦无疑更适合他们的要求。同时,刘邦带到汉中的关中子弟思乡心切,都想早日回去,当刘邦起兵打回关中时,这些军人热烈响应,关中百姓热烈欢迎。历史的天平最终倾向了刘邦。

这样看来,历史会选择谁做开国之君,已经一目了然。刘邦得天下难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吗?这不过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历史抛弃了项羽,而选择了刘邦。


却月城


以今人角度去审视古人的结局,贵族式项羽败给流氓般刘邦的结果,秦末汉初那一段历史翻看,简单总结就是没落贵族式项羽与地痞流氓般刘邦纠集一帮人上演一出拿手好戏,谁赢就决定这天下地盘归谁所有。

一、选手双方的出生及家庭背景:贵族式项羽家族是很有些来头。据史书记载,项氏一族,原本是西周时期黄帝后代吉性的封国。春秋时期,项国被鲁国所灭。后来楚国灭鲁国,把项地封给项羽的祖上,这一族也就因此姓项。项羽少时,过得也是没落贵族的生活。不过按照当时的社会等级,没落归没落,其他的仪式与章程都是一直被保存于融入血液的高贵。贵族不仅有姓,有名,有字,年满十八还有成人礼。还享受着普通群众没有的权利与义务。

地痞流氓般刘邦却没有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手握开挂资本。而是平民子弟,普通人可没有名,字的说法。只是按照现今老人的说法,贱命好养活的仪式。就是刘二、刘三的叫法,按照家族出生人数最后进行排序。刘邦家里的情况按照目前的生活标准最多就是小康生活水平。

二、选手双方的学历:项羽作为没落贵族家庭,也能上学校,请家教老师。或自己家族的老人也是德高望重的名人。学校生涯总会带着一部分纨绔的子弟的标准,但还是能学兵书,练武功的资源叠加,评价为武状元本科学历。刘邦却是普通农村家庭,没条件也没有资格去上学读书,那就只能村里游手好闲,摸鱼上树掏鸟窝的作为,长大一点,就有胆量到镇里去“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最后天降大任,当了个亭长,犹如是街道社区副主任,还是村大队干部的职称。再衡量个人能力与专业水平,函授学历也只能是个初中学历。

毕业之后,正是二世元年,陈胜起义,天下震惊。各地方豪杰一哄而起,大有大火燎原之势,“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的大背景下。

三、选手双方的业绩:

项羽从出道以来,以破釜沉舟的专项典故一炮而红,以攻城略地七十余战打出自己的个人品牌,孔武有力,肌肉线条满身的男人,专横与霸蛮的气质令对手人闻风丧胆,令天下迷妹神魂颠倒。与项羽一路凯歌相比,刘邦的业绩能力却显得不怎么突出,虽然当初两人商量“谁先入咸阳,谁当关中王”的协议。毕竟不是正式合同,双方力量不均等,实力不在同一个平台上,无法比拟,只能任项羽抢夺自己的功劳,并向他人炫耀原本属于自己的业绩。还把刘邦赶到一个清水衙门,闭门修炼自己的本领。

四、选手双方带团队能力:

项羽带团队能力确实比刘邦要差得远,为什么呢?项羽身边有一范增都不懂得合作与使用,却让后者说出“竖子不可与之谋”。团队内部为你冲锋陷阵的兄弟,每次胜仗之后,当初许诺的给人,给地,给钱,让我享受高人一等,富贵生活。天天请我吃饭,讲人生大义,理想梦想,动情之处落泪。这有什么用?我想要的,你不舍得,又让我为你拼命与服务。

刘邦带团队能力可是杰出表现,渗透人性与人心。刘邦身边有“盗嫂受金”的陈平,胯下之辱的大将军韩信,智慧超人的张良,秘书长与组织部长萧何,一品带刀侍卫樊哙。这可是人才济济,各司其职,可是最佳拍档,为整个刘邦团队不断地壮大奠定坚实基础。另一项就是赏罚分明得人心,简单地说,跟着我干,有肉吃有酒喝有房子有官职有女人,让你们都走上人生的巅峰。犹如刘邦说过“治国理政不如萧何,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谋略不如张良”。

五、选手双方的性格特征:

项羽有着贵族式清高,又具备着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有属于个人英雄主义者。而刘邦却是洞察人性,大气又胸怀,坚韧隐忍的实用主义者。比如鸿门宴的结局,还有刘邦一家老小被项羽抓后,逼迫刘邦与自己单挑,却被地痞式刘邦反将一军,最后放掉刘邦一家老小。还有着每次冲锋陷阵,项羽都是自己抢出风头,杀的痛快,自己的部下都没有获得功劳,这一战就结束了。充分证明贵族式项羽与地痞般刘邦的性格特异,带来的结果不同。

六、两人赛前分析:

这双方选手多个方面去赛前分析,总能获得双方的胜算几率如何了?但这一出好戏上场之后,没有平局与投降的小白旗,只有生与死,成功与失败的二元结论。

七、最后结局:

却是夕阳西下,乌江旁一匹马,一美人相伴却不是赏风月,而是自我了结。最后的结局是:流氓般刘邦胜利,贵族式项羽失败而死。

引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五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我是历史伴读小二,请关注并回复,谢谢!


历史伴读小二


先撇开流氓和霸王一说,带着空白印象看事实!中国有句俗话,3岁看大,7岁看老,一点不假!先看看两个人小时候是什么样,也许就会有答案。最后来个笑说收场!

项羽的小时候: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自小由叔父項梁教授文化,觉得没趣不学了。因为力气大,項梁于是改教剑术,学了一半又不学了。在項梁生气以后,说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于是項梁开始教授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可是学了个大概以后,再也不肯继续深读,更谈不上潜心研究了。这个方面多数人判断是:项羽天生缺乏耐心,看问题不深入停于表面,好高骛远志大才疏,属于眼高手低一类。先不急下结论。

再看刘邦小时候:整天游手好闲放荡不羁,很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儒生。也不做家务,更别说农活了。家里兄弟姐妹六人,就属他不务正业。因此被老子骂为无赖。不过他有两个优点,一是为人大度不计较;二是崇拜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不知是因为信陵君有礼贤下士的美名还是因为好酒好色,暂时无考,不过少年刘邦倒是专门跑去准备投靠。但是这个为人大度的性格倒是让他后来交友无数,也容易和人拉近距离,也就是亲和力高。这个方面很多人判断为:刘邦懂得基层百姓生活,好交友使得他善于判断人物类型,为以后合理使用人才奠定了基础。先不下结论,再看两人遇到相同二件事的反应。

远远看见秦始皇的队伍(有没考到真人不明),两人表现不同:项羽称“这个人是可以取代”。刘邦称“大丈夫当如此”!有点意思没,似乎可以理解为:两人看待同一件事物的角度完全不一样。项羽想的是取代这个人,流于表面不深入。而刘邦是想做这样的人,可谓大志。另外一个就是两人对待女人的表现,看图。

好了,回到称呼上面,来个笑说做结尾:霸王之称呼,威武坚强!但是,多属身体强悍而命不久长!为何?寿命长的乌龟也称为王八。霸王乃王八倒置发音,是否寓意寿命也倒置不长了。这个寿命可是包括身体寿命和事业寿命的。

至于地痞流氓作何含义就无关紧要了,反正历史上被称为霸王的几乎寿命都很短。就写到这里,估计大家已经有答案了!

本文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或署名!谢谢阅读下回见


有画说话


项羽直到最后一刻依旧顽固的认为“天欲亡我,非战之罪”,老天姓不姓刘无法考证,把失败推给宿命论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运气本就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在占尽优势的前提下,却屡屡错失机会,一把好牌打烂,就不再是单纯的运气问题。

项羽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地利

秦国灭亡后,他出人意料的放弃了关中,带着一帮兄弟衣锦还乡,回徐州老家做起了西楚霸王。

做霸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不需要管理那么多的土地,天下大事,只要霸王一声令下,其他诸侯马首是瞻皆可。

再者说,秦灭六国以前就是这么玩的,大家相安无事四百年,何等逍遥自在,秦国天下一统,大权在握,历二世而亡,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不能不说,项羽目光太过狭窄。

第二个错误在于他没有“自己人”

家族企业虽然饱受诟病,却是创业初期阶段不二的法门。想要成功,一群志同道合,忠贞不二的属下必不可少。刘邦旗下本家亲属虽然不多,但萧何曹参是他的老上司,樊哙是他的连襟,卢绾是他的把兄弟。他们围绕刘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小群体,由于他们与刘邦特殊的关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只能坚定的站在刘邦一侧,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极大的扩充了刘邦集团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范围。

而项羽虽然也带了一些本家兄弟,如项伯相庄等人,却离心离德,甚至起到反作用。手下的大将英布等更是佣兵思维严重,随时准备跳槽。

第三个错误在于项羽缺乏煽动性

无论何种类型的起义,都是建立在强力煽动基础上狂热的群众运动,其本质是非理性,在此过程中,宏大的口号,对未来的期许,领袖的个人魅力必不可少。群众追随起义,起源于对现状的不满和改变命运的决心,一个合格的首领,应该对追随者的呼声有所回应,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制造出一种不切实际的幻象,只有我才能给你们这些,只要跟着我,能得到的还不止这些。当被煽动的群众带着狂热投身一项在他们看来伟大的事业中,胜利就不远了。刘邦明显是其中老手,他在入关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约法三章”,为自己收揽了大量人气,而在楚汉战争开始阶段,他又串联各路诸侯,激起大家对项羽分封的不满,挑动大家共同对付项羽。

而在起义初期早早树立无敌上将军形象的项羽却沉迷在个人的虚荣中,忽略了追随者的感受,把个人的意愿强加给大家,事业尚未完成,却已是孤家寡人。不仅如此,他在鸿门宴错失杀死刘邦的机会,又早早杀死精神领袖楚怀王,陷入了道义上的低谷,给了对手煽动的理由。

当然,一场失败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战术方面的失败也影响了战争的最终走势,但运气,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日慕乡关


当霸王项羽击败秦军主力时,多么的意气风发!当分封十八位诸侯时,多么的高高在上!当垓下被围时,又是多么的失落!

当刘邦看到始皇出行仪仗时,多么的倾慕!当把到手的咸阳又拱手相让时,是多么的屈辱!当坐稳天下后,会不会感叹“项羽,竖子耳。”



事情发展的轨迹,总是那么出人意料。必然中会出现偶然,偶然又导致了必然。于项羽之败,我们分析一下:

一、谋划要人才,管理要人才,带兵要人才。刘邦资质平凡,出身市井草莽之中。他只有一个本事:用对人,会用人。在他的身边,有一个以张良、萧何、韩信为核心的人才团队。刘邦非常恰当的让团队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项羽武力值极高,当世罕有敌手,还继承了伯父项梁留下的丰厚家底。项羽有范增辅佐,但是他老是不听,手下猛将如云:龙且、钟离昧、英布、项伯。人才结构不合理,有的多勇无谋,有的中途叛变……安排鸿门宴本要吃定刘邦,内部又出了被收买的项伯。可见项羽对于人才的管理使用也有漏洞。



二、项羽失败也是情商性格的失败。作为楚军领袖,本应胸怀韬略,心有城府。可他不,我行我素惯了,粗枝大叶,自行其是,范增出了那么多好主意都不听,最爱就是亲自领兵打恶仗。

反观刘邦,明明自己先得了咸阳,看着项羽不高兴赶紧让出来。明知有危险,还亲赴鸿门宴赔罪,明明心里憋屈的要命。楚汉四年,头几年老是打不过,跑呗!多么善于察言观色,多么的隐忍,多么灵活变通。项羽就做不到,打输就直接终结自己。



三、目标宗旨的层次不同。看项羽得势的时候,把地盘一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灭秦就达到目的了。进入咸阳,手下都劝,帝王之处就在这定都吧。他不,将咸阳抢劫一空,临走时又放了一把火,得意洋洋衣锦还乡。灭秦时每下一城,过处皆成残垣。



刘邦呢,有远见,胜不骄败不馁,进咸阳先约法三章,严明军纪,不单只看眼前,更重视以后的事。到处留好名声,相比之下,天下归心,有了万民支持,就有了“势”,最终得胜也就众望所归了。

学史用史,敬请指正,欢迎各位关注!


百味乾坤


这个问题如果要仔细回答就太复杂了,因素很多,就简单说一说吧。

第一,项羽太高傲,他看不起任何人,他觉得任何胜利都跟别人没关系,都是自己的功劳,因为项羽出生贵族,所以也许是所谓贵族的通病吧。

第二,项羽太小家子气,在他占领咸阳之后,放着皇帝不做,只是把珠宝、黄金、美人装满了一车子,然后就回楚国了。有人劝他,他反而说:“得了富贵,如果不回老家,别人都不知道,那有什么意思。”后来这个人回了一句嘴,就被项羽扔进锅里煮了。

项羽很少封赏,比起刘邦大片封地,大把赏钱,大量封官,项羽确实小气多了。

第三,项羽妇人之仁,在鸿门宴下不了手杀刘邦,无论范增怎么递眼色,打暗示,他就是假装看不见。韩信也说过:项王仁慈,看见有受伤的将士,都要流着泪去送饭;范增也说:项王有不忍之心。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这里说不完,我用手机打字,手指也累了…… 我马上就要更新新作品“楚汉那些事儿”,如果感兴趣的话关注我吧,会讲得很清楚的。




闲坛故事汇


如果我问你,史记《项羽本纪》中明确记载的项羽主持的屠杀有几次,你知道吗?

项羽不仅在战场上杀人无数,即使你投降了,他还要杀个干干净净

公元前209年,项羽奉项梁的命令攻打襄城,遇到了抵抗,破城后,皆坑之;公元前208年,再次奉命攻打城阳,城破以后,屠之;公元前206年,项羽又命令楚军在夜里坑杀降卒二十余万与新安城南;公元前206年,项羽屠咸阳,大火三月不灭,并将妇女财宝劫掠一空;公元前205年,项羽在齐地,夷平当地房屋,皆坑田荣降卒,虏其老幼妇女 由于项羽一次又一次的杀降,所以之后的彭城之战中,被击败的数十万汉军宁可跳入睢水,也不愿跪地求饶投降项羽,直到攻打外黄,当地百姓投降以后,项羽还是想把城中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坑杀,而这次被一个孩子以杀降失人心的道理劝住了。我不禁好笑,难道项羽自己不懂这个道理,他的身边也没有人懂这的道理么?

这样的人有资格夺取天下么?老百姓看见他都要恨死他了!

其次,项羽重视正确的建议么?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的前后,范增几次劝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始终不听;公元前206年,破秦之后,有人劝项羽定都关中,项羽拒绝并把劝谏者烹杀;公元前204年,荥阳之战,项羽占据优势,范增劝项羽抓紧进攻,但项羽却怀疑范增另有所图,使得范增负气出走;公元前202年,在乌江前,当地亭长劝项羽渡江意图东山再起,项羽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拒绝

你要是遇到这样的老板,你还伺候他么?气也气死了

中国人太缺乏是非观!项羽爱杀人,还不听劝,那个时代的老百姓和谋士又不是大傻瓜,为什么要支持项羽呢?得人心者得天下,可见项羽最后的失败,军事只是表象


大毒苹果


项羽败给刘邦,既是历史趋势,也和个人的秉性密不可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天下已纷争几百年,人心思定,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而项羽在打败秦朝以后,试图再学周朝,割裂天下,这和历史发展趋势是相悖的。这也就意味着在项羽分封各路诸侯这个事情上,项羽在根本上已经先失去了几分人心。

再则,由分封各路诸侯演化而来的诸多问题,比如诸侯间拥兵自重,本身就是对项羽作为霸王的诸多威胁。项羽的失败,刘邦的成功,在项羽分封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条件。而同样是因为项羽的分封心思作祟,导致项羽稳定以后,不谋求清除或削弱各路诸侯的势力,最终终于导致诸如刘邦的坐大。

在这一点上,刘邦虽然起自草莽,但是代表的是天下一统的趋势。对各路诸侯各个击破以后,能够将各种权力集中,这个相比项羽的分封毫无疑问更具力量,更有优势。

此外,单凭个人情况而言,项羽是成也出身,败也出身。而刘邦则相对简单,没有什么出身负担。正是因为出身问题,楚国贵胄之后的项羽,一身傲气与自负,但是承受不住失败。成功的时候可以所向无敌,愈战愈勇,但是一旦失败,则不愿意低下高贵的头颅。项羽最终落得乌江自刎的收场,也正是源于这种刚愎。

而刘邦则不一样了,刘邦出身寒微,处事灵活多变,拿的起放的下,也更加狡黠,更善于经世致用。再加上刘邦在与各方势力的争锋中,不断成长提高,且能够容纳各种人才各种见解,最终万众归心,胜利也就顺理成章了。



苏绽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称之为英雄的人物不计其数,但是,没有一个像项羽那样敢爱敢恨,无所顾忌,充分地表现自己人性中优点和弱点。项羽是个聪明人,出生楚国贵族,家族中好几个人物都是那个年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叔父项梁就是其中一个。项羽晓得时候曾受到项梁的指点。最初学文,学了一段时间就不爱学了,又改学剑,不过一段时间,项羽慢慢也厌烦起来了。项梁十分失望训斥他,项羽不服,辩解道:“学文有什么用,只不过能写一写自己的名字而已;学剑又能有多大用处,罪过也只能大败一个对手而已。如果要真的学本领,那就学习能够干倒千人万人的本领。”可见他小时候志气不小呢!这样一说,正中了项梁的下怀,庆幸终于有一个合适的接班人了。于是给项羽教兵法,项羽也十分高兴。但是没过多久,项羽老毛病又犯了,还对兵法了解不深,就不愿意再学习下去了。

没有意志力,没有韧性的人是不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因为历史也是对人的考验。但是历史也给予每个人一次机会,以便他们可以充分地表演自己。在后来的多次战争中,项羽的表现无论哪一面来说,都不令项梁满意。项羽从一开始就塑造了一个不完美,担忧恨生动的角色,从他出场就开始努力制造悲剧。人生最后的结局都是每一个人走到那里去的。项羽也是如此,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

后来项梁认识了两个杰出的人才——刘邦、范增。刘邦十一个秦朝统治下的小小地方官员,秦王朝的泗水亭长,说白了是一个县令领导下的未入流的小官。一次,他出差到咸阳办事,正好看见秦始皇出行那威武的场面,和项羽一样,感慨颇深,但是没有项羽那样冲动,那样的具有对立意识。但是,项羽曾经遇到过同样的情景,项羽就显得太冲动,他是赤裸裸的挑战性。当时项羽和刘邦的年龄差距很大,项羽是个青年人,二刘邦是个中年人了,正是不同年龄表现出的性格也有所不同。

项羽虽然是力霸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英雄人物。恰恰是因为他自己在人生当中缺乏柔韧性,做事太冲动,不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也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所以在乌江自刎,令后人感慨万千。

毛泽东七律中写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大意就是应该从项羽的失败中得到教训,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的消灭掉,不能半途而废,意气用事,要坚持,有韧性。


老坛历史


自古"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羽是千古无二的勇将。项羽山世以来的破釜沉舟灭掉秦军主力,兵进关中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称西楚霸王,彭城之战三万楚军打败刘邦56万诸侯联军。可以说是打败天下无敌手,最后粮尽兵疲垓下之战失败,自刎乌江。后人感到非常婉惜,有诗赞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出身楚国贵族,性格比较孤傲,刚愎自用最后兵败自杀。刘邦出身布衣礼贤下士从容纳谏最后成就帝业。一,在用人上,项羽几乎没打过败仗,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以至陈平,韩信等人杰纷纷离去,智囊范增怒极得病而死。项羽是一人孤ꪣ奋战。刘邦则从谏如流,萧何,韩信,张良兴汉三杰为之用是团体作战。二,刘邦能收揽民心,入关中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死罪。”得到关中百姓拥护。项羽杀秦王子婴,火烧咸阳宫,搞屠城失去天下民心。三,刘邦有富饶的关中粮食和兵源作后盾。项羽没有后援,游击战大师彭越把项羽后方粮道破坏殆尽,最后项羽十万楚军粮尽兵疲失败。自古英雄不问出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得民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