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二战日本不南下而是配合德国攻打苏联,二战的结果是否改变?

云淡天高163191643


早在1938年,日本就因为深陷抗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再加上美国对日本的物资出口的限制,致使日本资源濒临枯竭,极力想尽快找到战略物资,而此时,日本军方对于南下和北上争论的焦头烂额~陆军觉得北上进攻苏联,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夺取苏联位于西伯利亚的战略物资;其二,与德国形成东西夹击态势,迫使苏联投降。而日本海军部则认为,南下进攻东南亚才是根本,依靠强大的联合舰队,迅速的占领东南亚,以夺取那里的战略物资,而且海军部认为东南亚相对于苏联简单一些。


1939年,日本陆军(关东军)单独对蒙古发动了诺门坎战役。其目的是想为北上做跳板,进而全面进攻苏联。然而,在此之前,苏蒙双方就签署了互助协定。因此,苏联与蒙古联军就在诺门坎进行了阻击。其结果是日本被打服,从而使得日本放弃了北上路线,进而转向了南下。

假如日本的诺门坎战役获胜,可以达到进攻苏联的目的,我想以日本关东军对苏联的远东方面军,其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众所周知,日本关东军总兵力大概70万,而苏联远东方面军常驻规模几十个师以上,总兵力百万以上,并且双方的武器装备、人员配置等都不在一个量级。而且美英盟军也不会坐视不管,任凭苏联倒塌的。

假如日本可以达到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的条件,那么导致的结果极有可能是美英加大对苏联的援助,因为大家都知道,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来说,二战中的苏联是决不能倒的。要知道,即便在苏联最困难的时期,它的远东方面自始至终都布置了百万军队以防日本。而且它的大部分重工业工厂都搬到外高加索地区,在得到美英盟军的援助后,其有了反攻的资本,而且正是有了这些武器援助,苏联才能迅速的恢复元气。


因此,我觉得即便是在日本与德国东西夹击下,苏联也不会输。因为盟军给力!!!


纵横捭阖201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会有大的改变。

日本有120万大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预计可以使用的额外兵力最多100多万人。

后来日本用于南下作战的南方军,不过75万人。

如果日本出兵100万攻打苏联远东和外蒙古,苏军必须也使用100多万人来对付。

但苏军还是可以应付的,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就是对付日本的,规模相当宏大。

1938年6月28日,该集团军扩编为远东方面军。

在苏德战争最困难时期,远东方面军曾经将一部分兵力调往西线前线救急,但主力基本没动。

远东方面军向苏德战场抽调23个师(其中步兵师16个,骑兵师2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1个)、19个旅(其中:步兵旅3个,空降兵旅3个,炮兵旅13个)和航空兵部队,总兵力约25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300门、坦克约2000辆和其他技术装备。此外,开赴前线的补充兵员有10万余人。

但是,调动这么多部队,不代表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没有实力。

即便是在莫斯科最危险的时刻,远东方面军主力也没有动,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规模。

这说明斯大林的头脑很清醒,知道日本的威胁。

根据林三郎的《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一书中记载,从1941年到1945年,远东方面军兵力分别为

135万、130万、115万、117万、120万。

而此时的苏军不是以前的苏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武器装备、兵员素质、战术战法都有极大提高,比日军强多了。

那么,即便是以苏联远东方面军现有规模,对付100多万日军还是有把握的。

退一步说,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领土辽阔,自然条件恶劣,是非常不适合用兵的地方。

20年代日军曾经出动8万干涉军,进入过内战混乱中的西伯利亚,最终被红军赶了出来。

日军对西伯利亚条件的恶劣心有余悸。


也就是说,即便苏联远东方面军不是日军对手,只要层层堵截,步步后撤,依靠远东和西伯利亚巨大的面积,也绝对能拖死日军。

仅仅西伯利亚就有1200万平方公里,比中国还大,具有非常大的战略纵深,日军难以速战速决。

所以,如果日本夹击,苏联和苏军都会非常困难,但仍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至少二三年是没有问题的。

欧战是1939年爆发的,苏德战争是1941年6月爆发,美国是1941年12月珍珠港被袭击后参战。

即便没有珍珠港被袭击,美国参战也是必然,最多推迟到1942年而已。

当时德日联手仍然没有击败苏军,那么等到美国参战结果还会是一样。

甚至因为日军北上打苏联没有南下,此刻美军参战以后日军就会严重缺乏石油。

美军和日本拖一拖,就会比较轻松的击溃缺乏油料的日本联合舰队,大获全胜。

所以,日本北上夹击苏联,难以改变战局。

大家别把斯大林当做傻子。


萨沙


二战中日本最大的失败其实是阴差阳错地没有发现大庆油田。

日本占据中国东北之后,面临三个选择:

一是进攻苏联;二是进攻中国腹地;三是进攻东南亚。

相比之下,进攻苏联可能损失很大,还不一定打的赢。进攻中国腹地吧,兵力太分散,后勤压力太大。进攻东南亚则抵抗轻微,而且东南亚有日本急需的石油。

所以,日本选择攻打东南亚,获取石油,保障日本的能源供应。最终形成了与美国的直接对抗。

其实日本占据中国东三省后就进行了石油勘探,得出了东北不可能发现石油的论断。日本人在大庆也打了探井,可没选准位置,差了几公里,错过了特大油田。

假如日本发现了大庆油田,二战局势恐怕会改写了。


又瘸腿的老广


很显然,假如日本军队不南下而是与德国一起东西夹击苏联,最终的结果就是日本人会输得更惨!

日本攻打苏联只能攻击远东地区

苏联是一个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庞大国家,这个国家不仅面积大,而且地理环境比较恶劣,所以这个国家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均衡,超过80%的人口都分布在乌拉尔山以东,而在乌拉尔山以西人口的分布也极为不平均衡。除了中亚和远东地区之外,面积多达100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却是荒无人烟的地区。这里不仅气候寒冷而且森林密布,在森林之中点缀着一些人口稀少的定居点,让这里显得极为荒凉。

在苏联时代由于政策的因素,当地还是有一些人口在勉强生存,当苏联解体之后,当地的村镇由于得不到政府的补贴大量被废弃,可见当地生存条件之艰。

日本如果向苏联攻击,依靠总吨位190万吨的联合舰队的帮助。对远东地区的征服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苏联在远东地区主要人口就分布在沿海的港口里,只要这里被占领,那么整个远东地区就会失去。



但是接下来呢?

日本如果继续像向罗斯腹地西伯利亚一带进行攻击,那么它就面临着两大难题。

第一,交通

这里只有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贯穿东西,如果战争爆发,为了抵御日军的侵略,以苏联的性格来讲,整条西伯利亚大铁路很可能都会被摧毁,西伯利亚地区的公路也会遭到同样的毁坏。以日军比较原始的后勤保障和运输能力,向西攻击将会举步维艰。

第二,寒冬

西伯利亚的冬季温度要比苏德战场上恶劣的多,到了冬天零下40-50度很正常。如果当年日本和德国同时对苏联进行攻击,西伯利亚地区的严寒将会让这里的日本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再加上当地游击队的袭击。日军只能退回到沿海一带。



(西伯利亚的冬天,这种环境指望日本人乘坐哈士奇拉雪橇向西进攻显然 是不现实的)


如此一来,日军就在西伯利亚地区和苏联军队进入相持阶段,对德国没什么帮助。


中国战场的贡献

日本之所以向美国发起攻击,是因为他需要东南亚地区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全面抗战爆发以后,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军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很多胜利,可是他所面临的困难却越来越大。

首先,早在1938年的时候就在正面战场上与中国军队进入相持阶段,这说明日军的攻击已达极限。其次,敌后战场我军所取得的战果越来越辉煌,到1941年已经拥有超过5000万人口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的蓬勃发展)


同时由于大西南地区没有被日军封锁,从这里可以向海外进口中国急需的战略物资,而且由于美英等国对中国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如果日军不将缅甸占领,完全切断中国对外联系,那么中国可以通过缅甸从外界进口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抗日形势只会越来越好。

而日本国内的战略储备啊已经所剩无几。这种情况下,如果日本反其道行事不仅不南下而且北上,与德国一起夹击苏联,无论苏联抵抗力度有多大,日军都难以在远东地区取得绝对胜利,更不可能越过西伯利亚和德国会师在莫斯科。

而且不要忘了,早在1939年美国就有加入二战的想法,到了1941年5月,美国已经联合英国在大西洋一带与德军作战,所以不管日本人偷袭不偷袭珍珠港,美国都会加入到盟国一方,日本的失败也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由于他主动攻打苏联,以苏联人的性格,一定会对日本展开疯狂的报复。


游者走天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曰,意三国结成了法西斯轴心国,鉴于这一点,日本配合德国率先进攻苏联是极有可能的,做为苏联也是有准备的,基于假设,咱们分折一下结果到底会怎样?

选择进攻的最佳时机应在1941年的6月22日与德国同步进行,形成两面夹击的事态,使苏军忙于应对东,西两条战线的威胁,造成内部恐慌,混乱,从而一举取得战争的胜利。


就在德军向苏联进攻之时,苏联在远东驻有70多万军队,布署1万门大炮,3188辆坦克,飞机4140架,日本想要取得胜利必须速战速决,要想速战速决必须在军力上强于苏军,就38年7月日苏在张鼓峰和沙草峰的战斗以及39年的诺门罕战斗来看,日军的战斗力是远远不如苏军的,那么日军必须配备更多的军力和更多的军事装备方能取的速战速决,起码需要100军队,5000架飞机,而当时日本总共只有3500架飞机,还是隶属于海军和陆军两个部门,就算全部都用上吧,要想速战速决也是不可能的,这些还只是停留在战争初期,事实上到了12月中旬,苏联已增加兵力到134万,飞机,坦克的数量和质量都要远大于日本,日本的三八大盖还要面对苏制波波沙冲锋枪,就是三辆日本坦克也撞不过一辆苏制T一34,国内生产能力更是几倍于日本,即使日本有生产能力,钢铁,橡胶,石油也没了,总不能不烧油,不装轮胎吧,苏联人口更是三倍于日本,基于这些原因,日本最多只能凭军国主义的战斗意志在西伯利亚打消耗战,或者最多占领几座不大不小的没多少人的城市,对于1200万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亚,丢失几座城市对于苏联不算什么,由于日军的参战,苏军在对德保卫战中,无论军力,后勤都会受到极大的牵制,战斗意识也会有所丧失,有可能德军真的完成三路大军对苏西部的占领和控制,那么苏联政府只能迁到乌拉尔山脉以东,如果此时美国还不参战,苏联只能和德国签城下之盟了,而日本占领的一些领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荒凉的西伯利亚没有什么战略资源可利用,而国内储备的石油,橡胶也被用尽,又不可能也到高加索地区去得到些石油补充,那样的话会和德国产生矛盾的,最后“铁哥们”的轴心国就变成交战国了,唯一只能乞求德国的支援,最后也不得不跟苏联搞谈判,谈判的结果就是苏联承认日本对满州国拥有主权,北海道以北所有岛屿归日本,然后日本撤出西伯利亚,这是日本取得的最好结果,但此时的日本己是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了,得到怕只是一纸空文,二战不会因此而结束,因为苏联的实力还在,英国也不会坐视不管,最终美国一定会加入到二战之中。



所有的都是基于假设,还是对日本最有利的假设结果,日本能得到的只是暂时的,但二战的结束的时间会延迟,战争的伤亡会更大,日本所要补充的战备资源只能靠德国的施舍,只能看德国的脸色行事,靠乞讨,乞求来得到,到不如自己去争取,所以日本没有配合德军攻打苏联,而是轰炸美军珍珠港基地,自己到东南亚去获取石油和橡胶来维持侵略野心了。


最终侵略者都逃不过失败的命运。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首先说答案:不会改变。

然后再分析:

1.二战期间,日本不是没有攻打苏联的想法并且也付诸实施了,只是结果并不理想。

日本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北进南进”的战略,意图通过夺取苏联西伯利亚(包括外蒙古)实现“北进”战略;通过向南占领东南亚(那时候叫南洋)实现“南进”战略。从而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梦想。

在1939年5月——9月,日本(以伪满洲国的名义)与苏联(以外蒙古的名义)在诺门坎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役,称为诺门坎战役,也叫哈拉哈河战役。


此战以日本惨败、苏联慘胜结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但是,苏联人(指挥者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元帅)的大纵深作战和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使得日本人非常忌惮。日本人认为自己无力抵抗苏联的强大力量(那个时候德国也已经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选择了与苏联和谈,于是双方签署了《日苏互不侵犯协议》,从此,日本的二战大战略中的“北进”战略宣告失败。

2.在二战期间的苏德鏖战过程中 ,苏联一直没有放松对日本的警惕,保持着足够的兵力,以防日本与德国双线夹击。

根据资料,苏联在诺门坎战役之后,就迅速组建了远东方面军,以防止日本的进攻,并且,为了防止日本与德国(纳粹)进行双线夹击,苏联在远东一直保持着超过一百万的军力部署(1942年7月份的兵力人数超过了144万人),即使是与德国(纳粹)卫国战争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减少远东方面军的兵力部署(1943年到1944年兵力人数在115万以上),因此日本不敢进攻苏联。

3.日本的南进战略是其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根本战略,不能更改。

自从十九世纪末期日本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以来,随着日本不断取得战争的胜利和日本国内工业化的实现,日本人野心不断膨胀,建立一个由日本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成为日本人的共同心声。

然而,战争需要大量的工业原料支撑,日本本身是个资源匮乏国,已经占领的中国东三省虽然说拥有大量的煤炭、钢铁和木材等资源,但是石油匮乏(那个时候大庆油田还没有发现),而南洋各国拥有众多的石油资源,因此,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要夺取南洋各国的石油资源,就必须要向美国、英国等宣战(那个时候东南亚各国基本上都是美英法各国的殖民地)。

4.日本的军事力量不足以支撑其同时开辟对苏联的第三战场。

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中国军民的抗战激情被点燃,特别是到了1938年之后,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建立和扩大吸引了日本大量的兵力和精力,在日本与美国开战(偷袭珍珠港)之后,日本又派出兵力侵占东南亚各国,同时与美国、英国等开战,也耗费了大量的兵力。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已经没有更多的兵源让其再发动针对苏联的“第三战场”了。



综上所述,二战期间,日本如果不发动南下战争(侵占东南亚),而是继续发动北进战争,进攻苏联,只能让日本灭亡的更快,二战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一介常人


在当时日军北上还是南上的问题上,日本高层争论不休,德军在苏联苦苦作战,双方展开拉锯战,斯大林也害怕日军从背后插一刀,在北方边境布署了大量兵力以防范日军。以前的诺门坎战役,日军以试探苏军军事实力,试了一下,大败而归,从此日军就打怕了。日本高层中,海军军部赢了,在中国的拉锯战也打破三个月占领中国全境的神话,没想四分五裂的中国各诸侯群起抗击日军,即使攻打了苏联,大部份富绕的石油,富庶土地在希特勒的控制下,这个买卖不划算。在这情况下,决定南下,以夺取南下丰富的石油,橡胶,美国的中止对日的经济封锁对日本来说犹如斧底抽薪。双面间谍佐尔格给了斯大林秘密情报,使得斯大林得以抽身将大部北方的部队从西伯利亚铁路源源不断调往莫斯科。日军如果南上,德日从腹背插一刀,苏军的情况也不会坏到哪儿去,英美不会坐视不管,虽然西方对苏联恨之入骨,但如果苏联真的亡国了,对英美也不是好事,这样,集包括苏联各国的国力对付英美,让英美十分棘手,不符合美英的利益,世界更难控制,一盘散沙,削弱苏联的国力是英美的如意算盘!日军的武器,坦克,飞机,枪支,苏联一贯看不起,犹如掏火棍。广阔的西伯利亚铁路是宽轨,曰军何年何月才能到达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如果日军进攻了苏联,拥有强烈报复心的苏联,在东北关东军俘虏的几十万人马也许就不会回日本了,估计,会一直在零下几十度的苏联哭爹叫娘的,瑟瑟发抖的死在异国荒凉的土地上。


丫AkE


若二战日本不南下,那与美国战争就不会爆发,选择北上,不仅德国高兴,美欧国家更是高兴,因为这样,将更多的战略压力砸到了苏联身上。说不定到时候,美国不仅不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还会增加对日本石油的供给。

德日东西围攻苏联,势必造成苏联战力分散,进退失据。苏联若不全力抗击德国,则莫斯科及斯大林格勒一线则极大可能沦陷,如此德国一方面继续南下高加索地区获得更多石油资源,另一方面则击垮苏联的抵抗意志及核心。若苏联依旧全力迎战德国,则日本北上,拿下远东,拿下外蒙,进击西伯利亚,这就抄了苏联后路,从背后向苏联欧洲部分发起进攻,苏联不得不回防,最终陷入德日夹击,均分苏联。

如果这个时候,美英是否还会和德日开展?那真不好说了。二战的结局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子。


北玄武


二战结束之后,一直有人假设当时日本北上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美国就不会参战,英国即使死撑也无力改变战局。德、日先打垮苏联再南下,这样二战结局或将重写,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

但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当时日本政府(实际就是军部的傀儡)选择南下是有充分考虑的。在细致问题上日本人绝对有不输给德国人的认真与严谨,在战略大局的问题上的失误两国也是半斤八两。德国突袭苏联与日本偷袭美国实乃这对难兄难弟的两大战略败笔。

日本自身资源贫乏,占领中国东北尚未消化,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一开始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到1941年已经四年了仍然看不到尽头。基本处于僵持状态,虽然军事实力远超中国,但作为一个历史从未在大陆称霸的小小岛国,何尝有过占领中国这种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的经验?就象一群蚂蚁与大象的战争,蚂蚁可以咬痛大象,令大象受伤、流血,但却无法彻底击倒并吃掉大象。如果再加上一个比中国实力更强的苏联更是胜负难料,诺门坎事件已充分证明这一点,即使是与德国夹击苏联,想打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日本自己已经有个火中的栗子——中国——拿不出来,哪里还有能力去帮德国人捅苏联这个马蜂窝?占领西伯利亚能得什么?土地、木材与严寒而已,石油、钢铁、橡胶、有色金属统统没有。

当时日本身陷美国的经济制裁之中,与中国的战争已经让日本战略物质的储备捉襟见肘了,没有资源不论北上还是击败中国都是不可能的。选择南下就会有资源,英国自顾不遐无力保护自身利益,法国被德国人吊打的没了脾气,荷兰、澳大利亚实力孱弱不足为虑,唯一的强敌是美国。

日本人的策略是偷袭,期望一举击垮太平洋舰队,甚至幻想彻底打败美国,至少让美国人承认既成现实而与日本议和。日本只要夺取了战略资源,既可以持续与中国、美国的战争,也能一路向西进军印度、伊朗,同样可以达成与德军会师高加索的战略目标(如果隆美尔能在北非成功可以会师中东)。但日本又犯了小国寡民的错误,美国岂是如此容易打垮或被咬一口还会跟你和谈的主?

当时情况就是北上将付出巨大代价不一定能赢,帮助了德国人而对自身并没有太多益处。南下将得到继续战争所急需的资源,但也会有一个实力强大的对手。日本选择南下这条当时很正确的道路。

日本毕竟是一个没有长期、远大战略的小岛国,文官政治早已长眠,国家被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绑架,有限的实力与无限的野心实在不相称,地地道道的一个自我的膨胀的狂妄的暴发户,失败可以说注定的,南下或北上对日本来说结局也许是一样的都是作死的路。

日本自作孽不可活,甚好!甚好!吾辈国人不亦快哉!


阿呆的老大


客观分析不管北进和南下均不是好棋。事实上曰本全面侵华己经是走错了最重要的一步,在战略层面上,当时日本控制伪满朝鲜半岛和台湾最重要的是消化,而不是进食。

也许是东北吃的太爽太轻松了,日本人的内心澎涨了作出迅速占领中国全境的决定。世界是变化的现代名国家的联系早就与清兵入关时大不相同,同样的残忍杀戮没有把“天皇”送上神坛。反而因为米帝干涉制裁而欲罢不能。

当然有人会炒作北进与德军合击苏联,但从日本当时缺的燃油,钢铁,橡胶等战略资源南进更为实惠。更何况在寒冷的苏联作战,单是缺燃油就够喝一壶了,难不成能指望远在天边的希特拉给它们么?

遥想唐宋,中曰关系父慈子孝。及宋亡,曰本全境举孝,甚至不惜与强大的蒙古人开战。“曾经相亲,何至相杀"不胜今人唏嘘!这里面故然有曰本人的偏执,但主要责任还是汉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