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无法发挥其人口红利的优势,成为制造业基地和庞大的市场呢?

随你神采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种姓制度。


贪婪是不好的,但是贪婪能够改变很多事。几十年前一个长相普通的人在西湖边到处缠着外国人说话,提高英语水平。而几十年后,美国总统也需要想办法缠着和他说几句话,这是马云。这就是中国社会现在依然具备的上下流动性。有人看到了中国年轻人浮躁,爱创业不爱打工,当然创业有很多失败,但是同样在造就未来的马云。我们说我们的天空还是空气清新,因为所有人上下都有机会,社会没有固化。市场是个好东西,市场之所以效率高,是因为市场带动了所有人的贪婪。产权也一样,只有保护产权,才能让人更积极的创造财富。当然了,在规则的框架下。

然而印度,很多人出生就决定了人生,居住又被割裂,无论你多努力,你还是你,你在一个位置上,一辈子都无法改变。那么为什么要去计较街头的牛屎,为什么要去计较水干净不干净,教育好不好。有什么好攀比的,婆罗门就是婆罗门,首陀罗就是首陀罗。大家喂饱自己为目标,再无他想。

一个社会,也是有周期的,从不稳定的幼稚期,到成长期,到成熟期,再到衰退期。印度永远在成熟期,上下没什么希望,人均GDP2017年1940美元。而我们在成长期,我们的人均GDP2017年9481美元,我们还在涨。

要避免印度的情况在中国出现,那就要尽量打破这种社会固化和僵化,要小人物有更多的机会。很多人其实不会跨入太高的顶端,一般到中产阶级的程度,小市民就会心满意足。但总有几个人还想飞得更高。这方面,社会制度要鼓励这种飞翔。

说到政府的低效,其实也是源自于印度人社会的固化。很多地方还有私刑,政府无主动作为的能力。


凯恩斯


印度市场是足够大的,毕竟13亿人口在那里,每天人均消费1美元,那么这也是一个4700亿美元(3.2万亿人民币)的大市场。中国很多手机厂商进军印度市场,也正是看中了其巨大的存量规模以及未来的增长潜力。

但无论是从生产还是市场规模,印度都与其应有的人口规模不匹配。

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印度奇特的种姓制度。从古印度时期,印度社会就把人分成了四个等级(种姓),居于金字塔底部的是那些所谓的“贱民”。在印度的宗教和文化当中,贱民的命运和社会地位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所以这些人都甘于认命,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主观愿望和想法。

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社会学家所观察到的一个现象。在印度一处菜市场,菜贩每天都需要贷款100卢比去进货,这100卢比的菜可以卖120卢比,毛利润20卢比,借钱就有利息,每天是5卢比(这一比例很夸张了,相当于一天的利息为5%,一年下来就是1825%),所以菜贩的净收入是15卢比。但菜贩会把这15卢布花光(比如给孩子买零食),第二天继续贷款卖菜。

社会学家就很奇怪,为啥菜农每天不可以省下1卢比,那么100天后,他就有100卢比的本金了,再也不用受到高利贷的盘剥了。后来他们将原因归结于印度的种姓制度——这些底层印度人没有改善自己处境的愿望,甘于接受现状并视其为理所当然(用中国人的话说,这就是命)。

因为种姓制度的存在,导致印度庞大的人口没有转化成相应的效率和生产力,大量的劳动力和智力被浪费了。

二是印度孱弱的中央政府。虽然印度号称是民主国家,但中央政府的掌控力非常差。有说法是,印度联邦更准确的称呼是印度邦联(国家的联合体)。印度很多大邦的离心力非常强,尾大不掉。在印度,不同的邦的税率和很多法律都是不相同的,各个邦的市场几乎是完全割裂的。比如你要运送货物从东北部到西南部,每过一个邦都要交当地的税和过路费,手续繁琐,非常麻烦,代价高昂。此外,由于完全的私有制,印度政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很大,因为征地太麻烦了。没有统一的市场,没有统一的营商条件,外资对投资印度也非常头疼。

但印度也在积极改变,比如前不久印度推行了统一的企业税率,消除了不同邦各自为政的局面,对于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是极为重要的。但印度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仅仅是改变一下税率就行的,莫迪作为印度少见的铁腕领导人,从废钞令到推行印度制造,都可圈可点。我们用“沉睡的大象”来形容印度是比较合适的,但这也要看印度自己把握机会的能力。统一国内市场,消除种姓制度文化造成的社会损耗,加强中央集权提升行政效率,惩治腐败等等,都是很艰巨的工程。


每日经济新闻


三个关键词,人口红利,制造业和大市场。这三者之间的确有联系,但不是只要有了人口红利就能形成大市场,以及发展出大规模制造业的。

人口红利不是人足够多就算的。印度的人口是很多,而且很快就比中国高,但劳动力占比要低得多,就业率只有不到50%。固然可以说这意味着印度有更多的增长潜力,但实际情况是印度的年增长率连续数年达到7个点以上,就业率却不升反降,足见印度的经济增长不是人口红利释放的结果。当然还可以争辩说,假如印度释放了人口红利,不是更了不起?但这是有实现条件的,以目前印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体系,把人转换为劳动力的进程依然困难重重。

而如果只有人,而没有把人转换为劳动力的教育培养训练机制,人口可就是负担咯。印度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没有跟上。说完印度再说自己,要是我们的教育继续沿着快乐教育的路子滑下去,那我们也~~~

一句话,受教育是很艰苦的,但没有受过艰苦教育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更加艰苦。


叶海林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人口红利”的大国,但印度的制造业一直都不是很发达,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印度虽然人口多,但整体受教育水平太低,导致印度缺乏人才。虽然制造业流水很简单,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完成得了的,而印度因为教育水平低,缺乏相应工种的人才,使得制造业发展受限。

二、印度是个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全的国家,而制造业一定程度上要求基础设施的完善,比如说水、电就是制造业中重要的环节。加之印度本身交通发展不完善,不利于制造业的产品运输,也就说制造出来了很难运出去,即使运出去了也会增加运输成本,所以致使印度制造业发展很困难。

三、产业链的结合并不完善。在工业制造中,对机械、钢铁等一系列的产业链要求很高,但印度并不能实现每个产业链的无缝衔接,致使产业链运作缓慢,效率低,成本高。

所以,综上所述几点导致现在印度虽然有“人口红利”但制造业却始终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因素。


正商参阅


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相比,印度已经算是有一些制造业基础了,市场也很大了。但是因为印度的人口规模,这个问题其实是在问,为什么印度无法成为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基地和大市场?

原因很多,但是可以列出最关键的几个:

1. 人口质量。人口红利,除了人口数量、工作年龄人口,还要考虑人口质量。印度工作年龄人口(15-65岁)数量到2025年将超过了中国,现在和中国接近。但是印度人口质量堪忧,主要是教育水平普遍太差,识字率要求太低(有时是能写出自己名字,有的是能看报纸标题)。制造业基地需要的教育水平并不简单,印度明显不达标。而且,印度教育文科偏多,理工科比例不到中国一半,也不适应制造业。

2. 制度制约。印度法律体系僵化,以保护劳工为名,实际却限制了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例如,企业规模超过100个人,就不能自主解雇工人。这让企业主有意控制规模,不利于企业做大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还有很多模仿发达国家的法律条文,实际运作起来却是限制制造业发展。

3. 研发投入。中国社会和企业往往会自我批评核心技术不行,说明非常想掌握技术。现在中国不能掌握的技术,基本是难度非常高的一小部分高精尖技术。其实很多技术并不是太难,只要下定决心去尝试模仿,搞出来不难,却对本国制造业帮助很大。发展中国家普遍缺少这种精神,只是口头上同意要搞技术,行动上却不去做。只想引进技术,却不去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印度由于是大国,其实要好一些,知道要拨款去开发技术。但是与中国相比,力度与精神还是差太远。这包括政府投入,更重要的是企业家们的内在动力。

4. 政策导向。印度长期以来,对制造业基础重视不够,幻想通过发展服务业,绕开难搞的制造业,即使和中国不一样,也能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但是这个道路慢慢走出了问题,所以到莫迪又开始强调发展制造业,提出了"make in india"的口号。但是已经耽误了很多年。

5. 市场机会。国际产业竞争很残酷,一国错过了机会,被别的国家占据了,产业基地很有可能会马太效应滚动发展,越做越大,越来越强。印度与中国在80年代的关键时期,产业机会被中国抢先占据了,印度再要追赶,就面临很多问题。例如错过了资源便宜的时期,发展制造业需要的资金就更多,可能超过了国家能力。

当然,这些困难都并非是永远,如果印度人厉精图治,奋起直追,这些困难都可以战胜,也可以成为中国的对手。但是这就需要持续的改革,对国民坚持长期教育,需要耐心。


风云学会陈经



印度的无法发挥其人口红利的原因有很多。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但是这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时代还是在劳动密集型时代,印度的最新增加2亿人口就是“人口红利。但是现在世界的制造业已经进入了制造4.0的是时代,一般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与互联网,机器人相结合,制造业已经不需要大规模的人口来进行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样印度要发挥人口的优势,就必须全员的实行高端技术人口培养,这个在印度是不现实,印度的制造业基础薄弱,要凭空产生高端制造业,必须有高端的消费,高端的大市场,而印度现在很难达成这点。


印度提高制造业就是要增加制造技术的教育,并且具有强有力的出口能力,这些目前都很难达成,如果只是等待教育出成果,人口红利或许成为人口负担。现在印度的经济增加,很大程度要归咎于来自海外的投资,而不是制造业的成就,如果人口的一半以上都不能进入制造业,印度未来将再次成为贫穷国家。


桥本看日本


一般谈到这个问题会说到,印度种姓制度妨碍了社会人才正常流动和竞争,男女不平等加大了社会运转成本,土地私有制妨碍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什么还有繁杂的行政决策机制云云。但是归根到底有一点,印度没法抓住人口红利的原因是他们缺失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社会革命。

东亚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发展比较快,但是应该看到他们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过去百余年时间中,他们的社会的最核心主题就是“社会革命”,通过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制度和技术,再根据自己的现实社会条件,最后总结出来自己合理的发展道路。 来自工业文明先进政治理论指导着先于社会实现组织严密性的革命政党,然后这个政党去发动革命打碎旧社会制度以及观念!

其实社会制度是观念的体现,如果不能排除自然经济下的农业社会大多数观念,那么必然会阻碍未来社会实现工业化。比如所谓种姓制度,其实东亚几个国家何尝没有过?日本当年分华族,士族,庶族,半岛上有两班制度,中越的科举也专门排除一些“贱业”家庭不得报考等等。当然了,这些国家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一些策略不同的“土改”,更是一个排除障碍的因素。

所以最后总结就是,一个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治集团(可以是执政党,也可以是贵族集团,比如明治日本),他们自上而下的实现社会革命除旧布新,只有如此才能确保追赶其他发达国家时候有足够的效率。

但是,不得不提一句,东亚这几个国家经历过什么?社会革命越彻底,未来的速度也越高,但是当年的成本可能就越惨烈……恐怕印度在目力所及的历史阶段里,他们是做不到的,所以就不用提什么人口红利了。


千里岩


《我们经常吐槽的阿三,十年后的印度将是强大的对手》。网上不少人吐槽印度,说明我国强大了发展了,印度较我们还落后一段距离。但印度的发展速度正逐渐赶了上来。1,印度的人口基数五年内赶超中国。2,印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劳动力充沛,劳动力价格便宜,是一个人口红利国家。3,印度是首要外资投资国,是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4,印度将发展制造业定为国策,努力实现世界工厂目标。5,印度将中国列为赶超目标,无论是基础建设还是军工中国永远是印度的竞争对象。6,印度时时刻刻处处在攀比中国,说明印度重视中国将中国列为赶超目标。7,印度对中国怀有敌意,时刻想洗涮62年中印之战的耻辱。8,印度十年内经济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网民朋友们,对待这样一个末来潜在的强大对手,我们能小看它吗?能无视它吗?骄狂必败是古训,我们要尊重对手,正视对手,了解对手,学习对手,研究对手,压制对手!我们应头脑冷静,理智客观地文明地对待对手。


依旺情深1


印度2016年人口为13.26亿,不久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看起来是有着很大的“人口红利”,但是对于制造业——这一在东亚和中国劳动力市场转换率最高的行业,印度却没有我们想象中发展得那么好,分析原因如下:

印度整体文化水平较低

人口红利不是指年轻人口,而是指工业人口,是接受后天高等教育并具备一定技能的人口。印度年轻人口多是事实,但目前印度青年的实际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在精英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印度大量青年尚属无工作、无学历、无技能的“三无人员”。

印度2012年度《基础教育公开报告》显示,一些儿童在接受3年学校教育后仍不具备阅读能力,在报名入学的小学生中,只有66%上课,教学水平“低得可怕”,基本上就是不动大脑的死记硬背。

由于印度人的教育程度较低,使得多数人甚至无法掌握蓝领工作所需的技能,就算有了新的就业机会,他们能不能胜任还是一个问题。

印度曾于2009年定下训练人才的远大目标,要在2022年之前,给予技职训练养成5亿可用人才;2015年时,印度总理莫迪加码提高目标,要额外训练1.04亿社会新鲜人,并重新训练2.98亿农业与非农业工人

虽然愿景远大,事实上印度的人才教育大工程正濒临破灭,莫迪投入18亿美元资金建立职训措施,预定2020年前训练1,000万印度人民,目前已训练完成300万人,其中90%都还找不到工作,显见职训措施与产业严重脱节,协助民众就业的初衷更完全失败。

印度制造业未成系统

另一方面,印度的经济结构非常不平衡,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有限。尽管印度的GDP增速能达到7%,但是印度经济增长主要靠金融、IT等高端服务业拉动。

而能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的中低端制造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和总就业人数比例相对较小,在印度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有17%这样造成了印度经济一度无法维持高增长,失业人口成千上万地增加。

印度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2018财年第一季度(2017年4月至6月)印度经济增速为5.7%,低于上一季度的6.1%,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仅为1.2%,而去年同期增速为10.7%。

印度经济增速放缓与制造业长期低迷相关联,制造业没有如期得到提振导致每月增加就业岗位不足,使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

劳工法限制

印度有着全世界最为严格的劳动法,这也是印度制造业一直不见起色的重大原因。它有250部法律用于劳工的方方面面,其中有近乎终身制度的雇佣制度,企业工人如果超过100人,就不得擅自裁员和解聘,必须报政府批准,企业要关门,也需要报政府批准。

于是造成印度所有制造业工人中有近80%处于无组织状态,也就是说,他们都在一些只雇用10个工人以下的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印度制造业却有将近70%的产值由20%工作在有组织的制造业企业的工人所创造

而印度有组织的制造业企业主要是从事资本或技能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和制药业。所以普遍观点认为,印度规范雇主与雇员的关系的劳工法,是对该国工业发展重要的制约因素。

印度青年劳动力看起来是无与伦比的人口红利,但在教育职训与产业失调、高青年失业的现实下,恐将成为动摇经济与社会的可怕失业大军。


金十数据


印度虽然是人口大国,软件技术也相当厉害,但是目前的社会和资源发展严重阻碍经济增长。

第一,贫富差距太大。印度的贫富差距是我们完全无法想象的,甚至在距离不远的地方,你就可以感受到冰火两重天,一个似天堂般奢华,一个如地狱般可怕。印度电影《起跑线》里就可见一斑,私立学校应有尽有,无所不尽其;而公立学校连桌子都没有。更可怕的是两者并不是由于地区差异,而是由于阶层差异,被视为合理的存在。

印度拥有全球第三多的亿万富翁。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一天的收入就可达到107亿,甚至在2018年4月24日20时的福布斯实时榜单中超过了马云,以420亿美元的财富在全球排名第16位。

不仅如此,亚非银行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财富迁徙报告》预计,从2017年到2027年,印度财富总量预计将从8.23万亿美元增长至24.7万亿美元,增速高达200%,远高于全球趋势——全球财富预计在未来十年增长50%,到2027年达到321万亿美元。

第二,男女不平等。女性地位很低,所以大多数女性都不参加工作,以生儿育女为主要工作,没有其他社会分工。

第三,工业化较弱。印度工业的在军工和造船方面都与世界其它大国存在极大差距。从印度文化倒宗教信仰,本能排斥工业化进程,造成文化落后、交通落后,现代文明无法融入。

另外,还有落后的司法建设和政治斗争,都让这个国家无法享受太平盛世的发展。


我是家族财富密码。更多的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头条号。关注不迷路。如果您觉得不错,麻烦您点个赞,更有丰厚奖品不定期回馈,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