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為什麼要口含七粒米?

生活搜吧


三國演義上的諸葛亮,有點妖道的意思,愛穿八卦仙衣,沒事兒裝神弄鬼借個東風啥的。


魯迅先生評論諸葛亮都說:狀諸葛多智近妖。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上有很多很妖的操作,借東風算一次,成功了,去世前還搞了一次七星燈續命,可惜維持到第七天的時候,魏延進來,一腳把七星燈給踹了,結果這次續命的封建迷信活動,失敗了。

續命這事兒,現在還有很多人搞,我一個朋友的父親患了絕症,每年都要找人給續命,據說續了好幾期了,每年一次,花費不菲。


就是不知道這種續命活動是不是諸葛丞相傳下來的,原汁原味的七星燈續命呢。


魏延把丞相的續命法事給攪了,諸葛亮只是長嘆一聲,認為自己命該如此。


旁邊的馬岱卻不幹了,要和魏延拼命,諸葛亮攔住了馬岱,認為這是老天要收他,天意難違。


不知道這次攪黃法事,是不是後來馬岱殺魏延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開始有條不紊的安排自己的後事,因為這是在前線,他知道一旦讓自己的軍隊或者對面的司馬懿知道自己死去的消息,自己部隊肯定軍心大亂,而司馬懿也會趁機作妖。


所以他安排的後事包括對自己的喪事秘不發喪,然後還安排了一個小法術,就是自己死後要安坐在一個大龕裡,腳踩長明燈,口含七粒米,諸葛亮的說法是這樣將星不墜。


萬一司馬懿軍隊裡有和自己一樣神機妙算的人,他們怎麼掐算也是自己還活著,所以司馬懿也不敢輕舉妄動。

為啥要不多不少含七粒米呢,大約諸葛亮是想鎮住七魄吧。


在我國的神話體系中,人的靈魂是由三魂七魄組成的,三魂是可以獨立遊蕩在天地之間,但是七魄必須緊密的依附在人的肉體上,七魄一旦離體就會散成千萬,飄散在天地之間,七魄離體這人真的死的不能再死了。


有個和諸葛亮相反的操作,在《封神演義》中,樵夫武吉因為失手打死人命,被畫地為牢,為人抵命,這時候他遇到了周文王,武吉向周文王哭訴自己家裡有八十老母,他想回家安排好老母,再來領責罰。


周文王答應了他,讓他回家。


文王不怕他趁機逃走,文王是有名的神算,武吉即使逃跑,文王自信憑著自己想先天卦也能找到他。


結果武吉沒有回家,直接到渭水邊,找到一個釣魚的老頭,跪在地上求他救命。

早上,這老頭看了他一眼,就斷言他有血光之災,他還嘲笑老頭是算小卦的,要騙自己錢,結果沒想到這老頭真的早已看穿一切。


老頭問他,鬧出人命了。


武吉說,是,求仙長救命。


老頭說:你拜我為師,我救你一命。


武吉砰砰砰磕了幾個頭,老頭告訴他,你回家刨個坑,你躺在坑裡,在腳前腳後分別點一盞燈,身上撒上米,再蓋上稻草,明天你就沒事了。


武吉回家照做,後來再也不上城裡賣柴了,專心伺候釣魚老者。過了半年,當地官員看武吉遲遲不來投案,就稟到文王面前,文王立刻占卜一卦,看了看卦象說,武吉因為畏罪,已經投了萬丈懸崖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算卦有時候也不老靠譜的,但是這不是重點。

重點就是釣魚老頭姜子牙讓武吉準備的東西中也有米,而且是把很多米灑在身上,這樣才能用法術遮蔽他的氣息,讓文王以為他已經死了。


這個米的用法和諸葛亮那個類似,不過是操作手法相反,諸葛亮那個是鎮住七魄,所以只能不多不少用七粒,武吉裝死要用很多米,原因是用這些米來模擬七魄離開身體,四分五裂的狀態。



傳說中諸葛亮和姜子牙都是奇門遁甲的高手,這招裝死和裝不死倆人玩的一樣的溜。



真的挺妖的。


====================



薛白袍


諸葛亮死後含有七粒米,這個自然是《三國演義》的情節。諸葛亮生病了,有一天走出大帳,夜觀天象,入帳之後對姜維說:我怕是活不久了。姜維問:丞相為什麼這樣說?

諸葛亮說:我剛才去看了一下天象,三臺星中,客星十分明亮,主星十分的幽暗,可見我命不久矣。姜維說:天象雖然如此,為何不用祈禳之法增加壽命呢?諸葛亮說:那我們試試看,就看天命如何了。

諸葛亮就讓姜維帶著甲士七七十四九人,穿皂衣,拿皂旗,圍著大帳,諸葛亮在帳中祈禳北斗。如果七日過後,主燈不滅,那麼他的壽命便可增加一紀,也就是十二年,如果主燈滅了,那麼天命難違了。

諸葛亮在帳中布了七盞大燈,在外圍布了七七四十九盞小燈,中間有一盞本命燈。而司馬懿也夜觀天象,跟夏侯霸說:我夜觀天象,發現將星失位,諸葛亮肯定病重,不久之後便會死去,你帶一千人去五丈原偷襲蜀軍。

諸葛亮的祈禳已經過了六天,主燈還十分的明亮,諸葛亮心裡十分高興,但是這個時候,魏延衝進帳內彙報說:魏軍來襲。魏延步子太急,竟然直接撲滅了主燈。姜維大怒,想一劍殺死魏延,諸葛亮說這個是天命,不是魏延的過錯。

諸葛亮先是囑咐了一些後事,對楊儀說:我死之後,不能夠發喪,到時候做一個大龕,把我放進去,然後在我的口內放米七粒,腳下放一盞明燈,那麼將星不墜,而司馬懿看到將星不墜,會認為我還沒有死。

司馬懿肯定有所猶豫,到時候大軍就可以慢慢的撤回去,如果司馬懿追上來,你們可以佈陣迎敵,然後再把我之前準備好的木雕像,放到車上,放到陣前,司馬懿看了之後,肯定會嚇走的。

後面的事情確實如諸葛亮所料,司馬懿後來才知道諸葛亮確實死了,而那個車上的諸葛亮是個木人,再率軍追擊,這個時候蜀軍已經安然的撤回去了,司馬懿不禁感嘆道: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

那為什麼是七粒米呢,因為北斗七星嘛,剛好一一對應,而我們從諸葛亮的祈禳之法也可以看出,要麼是七,要麼是七七四十九。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死後口中含七粒米的說法源自《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第一百十四回寫了諸葛亮借壽無果,死於五丈原,但為了蜀軍能全力而退,囑咐楊義:“我死後不得大張旗鼓地馬上發喪,你們作一個大龕,讓我的屍體坐於其中,口中給我含米七粒,腳下點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如此則將星不墜。我的陰魂自起鎮之。”

兩漢時期,有“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觀念,對待死者要如生前一般對待、一般尊重。筆者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這一情節一定程度上受了該觀念的影響。而死者口中含東西,本是為了讓死者前往冥界時有錢財可用。

《後漢書.禮儀志》說:“登遐,飯含珠玉如禮”。死者口中含東西這是古代喪禮之一,稱“飯含”,就是把珠、玉、穀物或錢幣放入死者口中。根據死者身份的不同,所放之物也有不同。《周禮•地官•舍人》稱:“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而關於含,“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所以,諸葛亮口中含米是符合他的身份的。

至於為什麼是“七粒”,可能跟中國古代的一些鬼神觀念有關。古人認為七天是月亮週期的一個輪迴,星盤中的北斗七星也是非常重要的代表。諸葛亮的口含七粒米也許就是表示想用一種術法把自己的魂魄留住,在星盤上不露餡。這也是對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近乎妖”形象的再次描述。

而史書上記載,諸葛亮是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積勞成疾病死的。與《三國演義》相同的是,也是秘不發喪,用諸葛亮真真假假的死訊騙過司馬懿,使魏軍從容退去。可見,雖然諸葛亮的死也許沒有那麼多的戲劇性情節,但諸葛亮與其接班人楊儀、姜維的聰慧是不可否認的。


國家人文歷史


司馬懿命著北斗,孔明魂系七星,

七星罡北斗,孔明知道自己肉身已死,只有一個辦法能維繫天上七星不落,而五穀之中,米是精華,受孕於天地精華,日月聖光,所以口含七粒米,可以延長七星的光芒,只有此舉或許還能鎮住司馬懿。

司馬懿經天緯地之才,才智遠在諸葛之上,諸葛的很多計謀,將帥們人人盡知的,只是運用適當,因為古代將帥都是熟讀兵書的。但是諸葛代表劉氏漢室正統朝廷,加上諸葛因為忠心受困,累死是難免的,不成氣候的阿斗,他都不會取而代之的,這就是諸葛的忠義精神所在,所以史書理當皆以諸葛形象智慧的推崇遠超司馬懿。

司馬懿才智之高,就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說空城計,司馬懿何等聰明,幾十萬大軍完全可以踏平一座空城,他故作中計,情願被後人嘲笑,是有他自己打算的。此時他滅了諸葛,曹氏必將滅他司馬懿,曹操占卜,兩馬共一槽,早有防他滅他之心,假如諸葛死,司馬也亡矣,沒有對手是寂寞的,沒有對手更是無用武之地,廢人一個。再來,司馬懿數次裝病裝瘋,逃過死劫,是何等大智慧的人物,所以三國最後統統歸司馬懿家族是必然的結果!




詩聯會


與諸葛亮去世時“口含七粒米”高度雷同的是:同時期曹丕妃子甄宓死後“口中被塞糠”,這二者雖一個含米一個含糠,但其原因歸根到底還是同一回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古老的喪葬風俗習慣,俗稱“含口”。含口是指入殮時,給死者口裡含一種物品。而這個所含之物,乃是非常講究,須根據死者身份選擇所含物品。

那麼具體是怎樣規定的呢?

《白虎通崩薨》載“所以有飯含何也?緣生食,今死,不欲虛其口,故含。用珠寶物何也?有益死者形體,故天子飯以玉,諸侯飯以珠,大夫以米,士以貝也。”

需要注意的是,文中“飯”是含的意思,這話翻譯過來就是:皇帝死後口含玉類物品,諸侯親王死後含珍珠類物品,大夫(相當於現在的部長類高官)含米類物品,士(普通官貴)含貝殼類物品。

再來看諸葛亮,諸葛亮過世時官至丞相,很明顯相對應的應該是“大夫以米”,所以他死時口含七粒米是合乎禮制的。至於為何米的數量是七,則是因為:諸葛亮死前就曾試圖用七星陣續命,以拖延時日和司馬懿對陣。結果,不小心被魏延滅了。為了真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不得以用米在身上擺了七星陣,目的是拖延魂魄散去的時日。


而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地拖延,是因為諸葛亮是將星,一旦魂歸將星必落,司馬懿看出諸葛亮已死勢必會一舉拿下蜀軍。於是乎,諸葛亮出了此策。諸葛亮不愧是諸葛亮,因為他死後的這個奇招,諸葛亮死後魏兵果然從容撤退了。可惜,諸葛亮雖拖延了蜀亡的日期,卻也僅能拖延而已。

再回到文開頭的甄宓“口被塞糠”,這大概是甄宓對手曹丕寵妃郭女王根據《周禮·地官·舍人》想出來的狠招,郭女王一直記恨甄宓得寵有子嗣而自己沒有,於是想辦法進讒言讓曹丕殺了她,以後,依舊對甄宓恨之入骨的郭女王還嫌不過癮,於是她在甄宓死後將她“以發覆面,以糠塞口”(用頭髮害住臉,用糠塞嘴)。

為什麼這裡會用到糠呢,因為《周禮·地官·舍人》講到死者口含時,有這樣的記載:“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重點就在最後一句:庶人死後口含穀物,而糠就屬於穀物,郭女王用這種方法進一步侮辱甄宓:你死後,就是一個低賤的平頭百姓。古代最重身份等級,如此一來,貴為皇族妃子的甄宓自然就受到了最重的侮辱。好在,多年後,甄宓兒子繼位為帝后,追封甄宓為皇后,並逼死郭女王同樣在她死後“以發覆面,以糠塞口”。


關於含口,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規定,但不管哪個朝代的含口都始終:按其階級地位和貧富狀況而定。慈禧太后死後,口含是夜明珠。現今出土的陵墓,有很多墓主也有口含。

中國曆朝,口含記載最詳細的要數唐代,根據記載:唐代皇帝飯粱含玉,三品以上官員飯粱含璧,四、五品飯稷含碧(綠玉),六品以下飯粱含貝。明代規定五品以上飯稷含珠,九品以上飯粱含小珠,庶人飯粱含錢(銅錢)。



記者李滿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諸葛亮死後嘴裡含七粒米的情節,是出現在《三國演義》裡的。在原著第一百四回中,作者寫道:

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司馬懿見將星不墜,必然驚疑。

這段話很容易理解,大概就是諸葛亮死後佈疑陣,恍了司馬懿一下。

可真要深究的話,大龕是什麼?在這裡有什麼意義?明燈又是什麼?在這裡又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在嘴裡放七粒米?而不是七粒小麥?為什麼一定要放在嘴裡,拿在手裡不行嗎?

相信大家都去過深山古廟,亦或是去過深宅大院。我們一腳踏入,第一眼會看到一個影壁,影壁上會有一個洞。這個洞就是龕,龕裡會有個神像。諸葛亮將自己置在大龕內,完全是把自己當成神了。

這盞燈也是很有講究的,它的名字叫明燈,其實就是冥燈。有什麼用處呢?時至今日,仍有很多地方有這樣的傳統習俗,在老人過世之後,會在腳的一邊點上一盞燈,這盞燈其實就是明燈。

明燈大概就是為逝者指引西去之路,讓他能夠乾淨利索的往生。至於為什麼會用米,這是由於諸葛亮的身份所限。

天子含實以珠,諸侯以玉,大夫以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實。

根據周禮記載,各個階層之間的界限不僅明確,每個階層能用什麼器物,也是被規定的死死的。諸葛亮身為蜀漢丞相,本就是士大夫階層,死後所含也應該是璣。(璣即米)

諸葛亮臨死前,在行軍帳裡大擺七星燈,意圖延長自己的壽命。奈何天妒英才,被誤闖誤入的魏延,一巴掌拍散了七星燈。最後也身死魂滅,可悲可嘆。

所以說七這個數字是非常有意思的,諸葛亮當然明白這個數字的含義。既然在行軍帳裡擺七星燈,能夠為自己增壽,如果擺一個小型的陣法,是不是也能延緩靈魂消亡呢?

於是乎,諸葛亮大膽的將七星燈擺在自己的嘴裡。以米為燈,以身為營,以龕為界,將靈魂鎖在龕內不散。故而瞞天過海,以使將星不落。

從結果上來看,諸葛亮卻是成功了。可是,如果把結果再往後推幾十年,諸葛亮卻失敗了。諸葛亮這一瞞天過海,其實是在透支蜀漢的國運,他貪戀人世間的每一刻鐘,都將以蜀漢的滅亡為代價。


祗樹


諸葛亮死後為什麼口含七粒米,除了“鎮將星不墜”之外,就要問問羅貫中了;

諸葛亮死後要求口含七粒米,這個情節出現在羅貫中筆下的《三國演義》中第140回,原文寫道:

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司馬懿見將星不墜,必然驚疑。

這段話也比較好理解,“龕”就是古時候供奉神位、佛像等的小閣子,而這句話通俗點說就是:諸葛亮命楊義在他死後將屍體放在一個大閣子中,口含七粒米,足下點長明燈,祈願的是將星不墜,而司馬懿看到將星未墜,必然不會攻打,他也能繼續鎮守蜀漢的江山了。

而從字面意思上分析,也只是其中一層意思,羅貫中在寫這段的時候可是“查閱了不少資料”的,其餘的意思如下:

第一:古代喪葬習俗;

古代有一個習俗就是,人死後,按照官職大小,地位等級的不同,口中需要含的東西也不同,按照“君用梁、士用稻”的說法,諸葛亮是丞相,屬於士大夫,死後嘴裡放米粒確實符合習俗;

第二:七在古代有特殊含義;

在古代,七代表“陰”,比如在人死後的第七天,叫頭七,也叫回魂夜;比如為死後的人做法事必須坐滿七七四十九天才算圓滿,再比如鬼節,在七月中旬等等,所以按照七的這個特殊含義,“七粒米”也符合實際情況;

而且,這含七粒米,是羅貫中說的,具體什麼原因,只有他才能解答了,咱們能解讀的,也只有這麼多了;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搞笑王者菌


三為數之始,九為數之終。因此三為始,生生不息,九為終,人死燈滅,而七,則寓意人死但沒有魂飛魄散。

因此民間有三魂七魄之說!

道家三魂為:胎光,爽靈,幽精。


道家七魄為: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

因為道家學說廣為流傳,中國傳統社會中就出現很多因三魂七魄論而出現習俗。廣為人知有守孝三年,因為人有三魂,死後一年散一魂,三年後魂散盡。

而人有七魄又有何講究,其實每個人都體會過,七天為一個週期,一個週期散一魄,七七四十九天後,七魄散盡。這就是民間長輩去世,頭七,二七一直到七七由來,每到七天整,都要為亡者做飯,讓亡者回家吃飯。

那七這個數字就有講究,而諸葛亮的七顆米就更有講究了。

說這多當然有所指,指向就是諸葛亮放棄七魄回魂,保蜀漢大軍平安撤退。

為何這樣說,我們需要看看《三國演義》原著描述。

吾死後,不可發喪。作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腳下點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自起鎮之,司馬懿見將星不墜,必然驚疑。

其實按照常規的人死之後禮儀來看,用不了諸葛亮做特別指示,當時軍中那麼多人操辦過葬禮的絕對不算少數。那麼諸葛亮這麼做就必定有深意。這深意是什麼就值得探究了。

指示一:用一大龕,屍體端坐其中

目的是讓自己不會像尋常死者那樣躺著,那麼就是要模仿生者的樣子,可是這是要欺騙誰,自己人都知道他去世了。那麼我們可以理解為諸葛亮要欺騙死神。

指示二:以米七顆放口裡裡

這個比較玄乎不過也好理解,中國古代本身就有這樣的習俗,所謂“ 天子含珠,諸侯以玉,大夫璣,士以貝,庶人以谷”。就是這個說法。

什麼意思咧就是人死後要在口中含東西,而這個東西根據等級是有不同標準的,天子才能含珍珠,比如慈禧太后就是含的夜明珠,諸侯含於,臣子含璣,平民老百姓含米,那麼按照諸葛亮的級別,他是丞相也是封疆大吏的益州牧,正統來說含玉都不過分,為何含米。

這就是諸葛亮為蜀漢的犧牲啊,米是飯,吃米意味著生機,而口裡含七顆米,就是諸葛亮將自己應該在頭七七天分七頓吃的飯,一次吃完,為的是什麼,同樣是騙過死神。這些飯沒吃完,49天沒過,陰間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死了。他為了大軍撤退,將自己本身該有的七頓飯福利,變成最後的一頓飯。看到這,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啦。

指示三:腳下點明燈一盞

這個也和道教有關,所謂長明燈就是星燈,人死如燈滅,如果等不滅人就不能算完全死去,這盞燈也是有講究的,其實就是明燈。諸葛亮做這個的目的就是讓自己將星不隕落。

不隕落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欺騙也懂天象的司馬懿和陰間來帶走他的鬼差。

做完這三點特殊指示諸葛丞相就去世了,但是在他的特殊佈置之下,諸葛亮的將星沒有隕落,不僅將星沒有隕落,49天之內,不會有陰間人知道他陰間死去,也就不會有死神來找他,而這一切的代價就是那七顆米。

老人臨死說,我要吃頓飯再走,諸葛亮說,我不要一頓飯,我一次吃七頓,原本49天吃完的最後一天在吃,餓著肚子49天,看著蜀漢大軍平安回家,他才最後閉上雙眼。而屬於他的供飯早就沒有啦。生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死後還餓著肚子為了大軍平安。

諸葛丞相,你對得起劉備了!

諸葛丞相,對得起劉阿斗了!

諸葛丞相,對得起你自己了!


阿斗不傻


諸葛亮之智近乎妖,一生鞠躬盡瘁,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但在大業未靖之時,卻要身死五丈原,也不免愁緒如雲,心中滿是無盡遺憾。不甘呀,武侯於是擺設七星燈陣,禳星續命,希冀上天垂愍,可以續命一紀,以實現興復漢室的夙願。

無奈星燈卻被魏延無意中悉滅,天命如此,諸葛亮也只能聽天命,盡人事了。武侯在將亡之際,安排好了退兵方案,又囑託楊儀,製作一個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我們可以從三國時期,另外一位對於卜筮、禳星之法更加專業的仙級人物那裡得到答案,他就是管輅。管烙是職業術士,自然在祈禳之法上,相比諸葛亮要更勝出一籌。

在東晉幹寶所著的《搜神記》中記錄了關於管輅的一個故事,我們看完故事,自然會明瞭諸葛亮的用意。

話說有一天,管輅到了平原,看到顏超“貌主夭亡”。顏超的父親聞之,請求管輅救救他的兒子。管輅告訴顏超,準備清酒、鹿脯各一斤,到了卯日,去已經收割過的麥田之南大桑樹下,找到圍坐的二人,只管將清酒和鹿脯,供於二人食用,一定要喝盡、吃盡為宜。如果問話,只管叩拜,不要說話,必會有人相救性命。

顏超依言辦理,到了卯日,尋得二人,只管將酒肉悉心恭敬的奉上,而二人也自顧圍棋,相戲甚歡,不覺間將顏超所奉酒肉用盡。

北邊坐者這才於忽然間看到了顏超,叱問道:“何故在此?”

顏超只管叩拜,並不答話。

南邊坐者見狀,說道:“適來飲他酒脯,寧無情乎?”

北邊坐者道:“文書已定。”

南坐者笑言:“借文書看之。”

南坐者拿過來文書一看,見顏超的壽命止於十九歲,於是取筆挑之,並對顏超說道:“救汝至九十年活。”動一動筆,顏超的壽命就到了九十九歲。

顏超拜歸,欣喜的詢問管輅是何緣故。管輅答曰:“北邊坐人是北斗,南邊坐人是南鬥。南鬥注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從南鬥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鬥。”

管輅的意思就是,人在出生之前,由南鬥星君負責定下命數;而在人生開始之後,則交由北斗星君掌管死時,時辰到,北斗星君則會取人性命。所以,如果要延陽壽,則要拜南鬥星君,由南鬥星君來改命冊文書;如果要長生不老,則要拜北斗星君,去除命冊之上的名字。

當然,這些都是中國古代的神化哲學,不可盡信。而長生不老,根據現代科學來看,還是很難實現的。只是,當時的古人還是很信奉這套理論的。

我們對照諸葛亮的禳星之法,就會發現,諸葛武侯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拜錯了星辰,自然不得續命了。諸葛亮要祈陽壽,不應拜北斗,拜南鬥才是正道。

按照《三國演義》中禳星的橋段,魏延應該是南鬥星君使者才是,諸葛亮不拜南鬥星君,只拜北斗星君,惹怒了南鬥星君不予修改命冊文書,才讓魏延無意間踢滅了星燈。諸葛亮發現拜北斗禳星失敗之後,應該是發現了問題所在,所以,他才未殺魏延,並決定欺瞞主“死”的北斗星君。

於是,諸葛亮讓楊儀造了一個大龕,用來聚攏自己的“魂魄”,並將“米七粒”放入口中,將自己的星燈放於腳下,“吾陰魂更自起鎮之”。注意,這裡只有魂,沒有魄。

按照中國的傳統神學哲學,人有“三魂七魄”。在人死後,“三魂”中,一魂看護遺體,一魂歸於神位主牌,另外一魂則被審判。如果判託生,則該魂重回南鬥,生後,三魂重聚;如果不能託生,則第三魂會歸於北斗,自然是要被懲罰了。至於“七魄”,在人死後,北斗會將其打散,忘卻前生;生後,南鬥會給與全新的七魄,則每生皆有不同。

諸葛亮是要將自己的“七魄”附於含於口中的七粒米,用“三魂”看管好星燈,以便讓自己的將星暫時不落。諸葛亮此舉,原本是用來欺騙司馬懿,讓蜀軍安然撤退的,但實際效果卻帶來了厄運。

諸葛亮為了蜀漢拼盡了全力,拜錯了神,惹怒了南鬥也就罷了,竟然還要欺瞞主死的北斗。諸葛亮此舉,同時得罪了南鬥、北斗兩大星君,導致蜀漢被天懲,大業不能靖,也就不奇怪了。南鬥、北斗為了懲蜀漢,假借司馬氏之手,造就了司馬氏最終得了天下的結局。

也許,這也就是民間所流傳的“神不可亂拜”的道理吧。當然,這些只是古人淳樸神鬼哲學中的志怪故事而已,切記,不可信,不可信。但,其也照應了人世,也許蜀漢之生死大業,就在魏延。諸葛亮之才,實際上已經不足以完成蜀漢的天下一統大業,而魏延的兵行險招,才是蜀漢,險中求生,最後一搏的希望,卻又被諸葛亮所扼殺。

蜀漢之命數,也只能說是“成也諸葛,敗也諸葛”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搜神記》、《左傳》、《抱朴子》等。


奕天讀歷史


在演義裡,諸葛亮死後口中含了七粒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想讓司馬懿猜到諸葛亮死了。

從風水學上來說,諸葛亮算是在天上有將星的人,而人死後,這枚將星便會衰微墜落。

所以諸葛亮就用了這個有點像法術的辦法,應該叫六丁六甲之術,這樣可以在諸葛亮死後的一段時間內將星不會衰微墜落。

這樣就能隱瞞過司馬懿諸葛亮已經掛了的事實了!

今日頭條唯一平臺歷史號:谷樸說史 賦予歷史生命 傳承歷史記憶 歡迎點贊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