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生產過機槍嗎?

手機用戶80611480305


機槍又稱作機關槍,是一種有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續射擊的單管自動機械。世界上最早的機槍是美國人馬克沁在1884年設計的。這種機槍的射速快(每分鐘發射50-60發)、射彈多(每次可連射50-250發)、毀殺威力大,射程為800-2000米,所以它在一經創制後便被各國競相仿製。同樣很快就被引進到了中國。

(李鴻章觀看機槍試射表演)

1885年中法戰爭後,李鴻章出訪英國,並在倫敦觀看了機槍試射表演。李鴻章十分驚訝於它的射速之高,還專門給它起名為“賽電槍”。後來,李鴻章併購置了幾挺樣品回來進行仿製。最早進行仿製的是金陵製造局,但是受限於技術水平,仿製的機槍不甚適用,很快就停產了,總共就生產了30餘挺。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戰爭期間,清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部分用於了朝鮮戰場,為阻擊日本軍隊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馬克沁機槍,當時清朝的兵工廠還仿製了馬德森機槍,但是產量也不是很高。

(民國24年式7.92毫米水冷式馬克沁重機槍)


老照片


其實滿清政府時期,經常接觸併購買最新的高科技武器裝備,那時候並不存在禁運,洋人都是主動上門兜售武器。所以清朝後期能夠自主生產幾種世界最先進機槍。以至於在甲午戰爭的漢城戰役中,日軍看到清軍的加特林機槍密集開火的時候,膛目結舌,很多土鱉的日軍竟然不知道世界上有機關槍這種武器。當然,最後清軍也是潰敗的,大量的加特林林機槍被日軍繳獲。

早在康熙年間,清朝著名的武器發明家,自動槍械專家,戴梓教授,研製了一種叫做 “連火銃”的連發速射武器,在當時遠遠領先於西方國家。所以在影視作品中,機槍都是倪大紅老師發明的,儘管這挺捷克造的ZB-26道具機槍有點穿幫。

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戴辛的連珠火銃就是現代機關槍的前身,主要依據是《清史稿》的這句話:“梓以布衣從軍,獻連珠火銃法”。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則記載:“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銃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牝,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銃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然後,很多文獻就把戴辛的28連發火銃確定為現代機槍的鼻祖,謠傳至今。實際上,戴辛連珠火銃就是一種連續供彈火藥槍。早在1650年(清順治七年)就在歐洲發明。

北京故宮博物院就有一支清代康熙初年外國進獻的火槍,戴梓的連珠火銑很可能是對這杆連珠槍的改進或仿製。從構造原理來看,連珠火銃與機槍根本不是一回事,連珠槍不是自動武器,不能自動完成連續射擊的過程,因此並不是機槍。

清朝生產的真正機槍,要到1884年,這一年清朝仿製了兩種機槍。首先是諾登飛四門神機連珠炮,這是一種美國人諾登飛於1878年發明的多管排列的機槍,多根槍管平行排列,彈藥由上部供彈,由轉動把手驅動依次擊發並上彈。1884年金陵機器局仿製成功。中法戰爭時曾大量使用,北洋水師的軍艦也裝備過此炮。

第二種是加特林機槍。在當時被稱為格林快炮,這種機槍有6根可轉動的槍管,通過轉動手柄,依次完成裝彈、射擊和再次上彈等動作,完美解決了機槍的持續發射問題。

格林快炮是第一種正式裝備軍隊的連發速射機槍,這種武器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當時世界各國軍隊的注意。1881年金陵機器局仿製成功,被稱為“十門連珠格林快炮”。投產後大量裝備清軍,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致遠、靖遠艦等主力艦均也都安裝了格林快炮。

格林機槍圖,摘自《中西兵略指掌》

清軍的格林炮。

1884年,被人們尊稱為自動武器之父的馬克沁發明了真正的機關槍,這是一種火藥驅動自動連續射擊的水冷重機槍。由於射速太快,太耗費子彈,一開始在歐洲無人問津,當時各國軍隊都沒有看出這挺機槍的巨大軍事潛力。

清朝是進口洋武器的大客戶,

於是馬克沁是除了渾身解數來推銷,上圖是中方觀看馬克沁機槍的射擊演示。照片下面的說明:“清朝官員在觀看一挺馬克沁機槍的巨大威力,這挺機槍打斷了一棵直徑18英寸的大樹。”

1888年,金陵製造局成功仿製了馬克沁機槍,被稱為“賽電槍”,賽過閃電的意思。不過,金陵製造局仿製以後並未批量生產,也沒有裝備清朝軍隊,幾挺樣槍被存進了倉庫。

不過,馬克沁機槍的中國緣並沒有結束,1935年,金陵兵工廠仿製成功馬克沁MG08式機槍,命名為民24式重機槍,該槍對原裝的德國貨進行了改良,槍機改成易拆卸式,槍架改為輕便的三腳架。民24式重機槍是當時世界範圍內仿製馬克沁機槍的最優秀型號,質量精湛,以高可靠性而著稱,至今都是國際古董槍市場的搶手貨。

清朝生產的最後一種機槍,是丹麥的麥德森機槍,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輕機槍。清朝在1908年進口了上千挺,在清軍中使用廣泛,隨後加以仿製。

辛亥革命前夕,廣東製造軍械總廠仿製出麥德森機槍,被稱為“輕機快炮”,麥德森機槍以高可靠性和耐用著稱於世,是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輕機槍。現在很多國家的軍隊和強力機關還裝備此槍,例如巴西軍隊警察部隊使用的這種一百年前的輕機槍,沒準這挺機槍就是清朝生產的。


科羅廖夫


當然做過,畢竟你題目上放的圖就是清朝仿製的麥德森機槍。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格林機關炮只要是接觸過近代史的都知道。格林嘛,就是今天的加特林,當然和今天的加特林炮不是一個原理。
清軍當時有錢到處買武器,什麼先進買什麼,再貴也無所謂,不僅是十足的的


唯武器論,更像是火力不足恐懼症。


格林機關炮的發射原理
,搖動手柄——手柄轉動撞針——撞針擊發子彈——繼續搖動手柄——轉動槍管——外部子彈全部上膛。
金陵制器局也曾經成功仿製過。


張蔭恆看了格林炮以後直流口水

當然,清朝還仿製過麥德森輕機槍,話說這玩意可是1905年才出來的,1908年中國人就仿製成功了。
清朝仿製的麥德森



原版麥德森

當然,清朝能製造的槍炮不止這些。
自制的野戰炮,好像是克虜伯的



12英寸要塞炮這個應該是6英寸要塞炮


江南總局
的火炮鑽管機
炮管鏜床

,江南總局的
火炮車床,同樣是江南總局的

話說清朝給民國留下的家底是真不錯。


北洋海軍炮手


清朝確實生產過機槍,不過都是仿製。1881年金陵製造局仿造過美國的11毫米加特林手搖式機槍,中國稱之為“格林快炮”,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此槍曾給予過日軍重大殺傷。1884年金陵製造局又成功仿製了美國的11毫米諾登飛多管排列式機槍,但產量比較少。


1883年英籍美國人馬克沁發明了單管自動馬克沁重機槍,李鴻章還親自參觀了馬克沁重機槍的表演,李鴻章認為馬克沁重機槍太貴了,就沒有購買。1888年金陵製造局成功仿製馬克沁重機槍,中國稱之為“賽電槍”,這是中國最早製造的單管自動機槍。1904年,四川機器局也仿製過馬克沁重機槍,但產量很少。

圖片中拿的是麥德森機槍,這槍並不是PS的。光緒三十五年,也就是1908年,廣東製造機械總廠成功仿製丹麥的8毫米麥德森輕機槍,中國稱之為“輕機快炮”,但產量都十分地少。到了民國時期,該輕機槍被中國大量引進和仿製,國民政府差點就將此槍作為制式武器。


歷史軍魂


清朝確實生產過機槍。

28連珠火銃


清康熙年間,著名槍炮製造專家戴梓研製出28連珠火銃,銃背是彈匣,可存貯28發火藥鉛丸,有兩個扳機,擊發、填彈連動進行,可以連續射擊28發鉛丸。連珠火銃算是機槍鼻祖,比近代機槍早出現200年。可惜滿清誤我中華,戴梓被康熙流放,死於異地。否則,憑藉明朝火器餘威,中華火器必發揚光大!

仿製美國加特林機槍


1884年,金陵機器製造局開始仿製美式加特林機槍,因受技術工藝限制,年產僅僅十幾挺。1894年甲午戰爭用於實戰。

仿製美國馬克沁機槍


1888年,金陵機器製造局仿製成功馬克沁單管重機槍,這是中國第一代重機槍。



仿製丹麥麥德森機槍

1908年,廣東製造槍彈廠成功仿製麥特森8mm輕機槍,這是中國製造輕機槍的開端。


木子言道


世界上第一種內能源自動武器,馬克沁機槍是由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在1884年發明的,此時正值清德宗光緒十年。在很多人眼中,清朝是一個迂腐落後的朝代,軍事技術落後,軍隊裝備的仍然是大刀長槍等冷兵器。

圖注:1884年的馬克沁機槍原型

誠然清軍確實存在裝備冷兵器的部隊,但實際上清朝末年時的新軍步兵裝備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得益於洋務運動的興起,清軍當時引進了一大批國外新式裝備,北洋水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各地新軍雖然裝備不一,訓練程度層次不齊,但僅從輕武器水平來看是不落後的。

圖注:當時金陵兵工廠在測試的排槍

清光緒十五年,也就是1889年,在馬克沁機槍發明僅僅五年後,當時的金陵兵工廠就仿製出了中國第一批馬克沁機槍,當時叫賽電槍,但可惜的是這批機槍並未進入量產,工廠當時還是以生產手搖的加特林機槍為主。宣統二年秋,也就是1910年,四川機器局也製造成功4挺馬克沁重機槍。時間再到民國3年(1914年)2月金陵製造局又仿製成功德國七九馬克沁重機槍,並命名為“華寧”,在生產300挺之後,於民國10年(1921年)停產。雖然這是民國的事情了,但也證明清朝時金陵有能力生產性能可靠的馬克沁機槍。

圖注:諾登菲爾德四管機槍

清朝生產的機槍主要還是手搖的加特林機槍和諾登菲爾德機槍為主,1884年金陵機器製造局開始仿製加特林機槍,但產量很小,大約年產16挺。1894年甲午戰爭中,遼寧旅順口的黃金山炮臺上,就有4挺加特林機槍參加了對日作戰。同時仿製的還有諾登菲爾德四管手搖機槍。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我國從明代時期開始,就致力於火槍研究,使火器逐漸代替了傳統的冷兵器,在戰爭史上影響深遠。許多人對清朝火器發展的印象是,隨著滿清入關,科技發展停滯不前,清兵作戰又回到了拼大刀的時代,但是,也許你不知道,清朝曾發明過能連續發射28發子彈的機關槍。


清朝康熙年間,清朝除了從洋人那裡購買過大量火器用於戰爭,也曾搞過自主研發。但是,清朝對於科研團隊的支持,遠遠低於明朝。康熙年間,有一個人叫戴梓,此人從小便是個武器迷,尤其是對槍很感興趣。

戴梓的父親,也是清朝的武器專家,戴梓受父親耳濡目染,從小就研究火器。1674年,耿精忠背叛了清廷,戴梓向朝廷獻上了自己最新研發的武器—“二十八連珠火銃”。此火銃有兩個銃機,扣動其中一個銃機,彈藥會自動落到筒中,同時觸發另一個銃機,能達到聯動發射的效果。



這種火銃的發明,使發射速度大大提高,當敵人還在打一槍裝一次彈藥的時候,清軍就能夠一口氣打28發子彈了。這樣的速度使這場戰爭很輕易就勝利了,這種類似於機關槍的火銃比歐洲國家早了200多年。戴梓又為清朝研發了“子母炮”、仿照西班牙臘腸鳥槍的“佛郎器”等多種武器,且比西方武器更先進。但是由於為人正直,戴梓屢遭西方傳教士南懷仁的陷害,但他從不辯解,最後被康熙流放35年,一代武器大師就這樣鬱鬱而終。


歷史密探


清朝生產過機槍嗎?有網友說,在康熙時代,戴梓就像朝廷獻上了自己的28連珠火銃,說是比歐洲早200多年的機關槍,如果清朝使用這種武器,一定會戰勝英法聯軍。

其實28連珠火銃根本就不能用於任何實戰,“形若琵琶,凡火藥鉛丸皆貯於銑脊,以機輪開閉。其機有二,相銜如牡,扳一機則火藥鉛丸自落筒中,第二機隨之並動,石激火出而銑發矣。計二十八發,火藥鉛丸乃盡,始需重貯。”

其實就是一個琵琶形狀的老式火槍,裡面有28個小輪盤,每一次扣動扳機,就有一份火藥鉛丸掉入發射筒,然後火石點燃火藥,實現發射。

首先這種火器要想安裝火藥和鉛丸,就需要連續裝填28次才能發射,而且一個琵琶大的火器,槍管很短,又沒有抵肩射擊的設計,也沒有穩定系統。就知道這是一種後坐力很小,威力更小的火器。

真正的戰場殺傷力遠不如大口徑火繩槍,最多是個三眼銃水平。當年明朝的時候類似28連珠火銃這樣奇思妙想的火器,少說也有數十個品種,結果到了遼東戰場,沒有一樣可以擊敗清軍,動輒被繳獲上萬具。

清朝生產的真正機槍,是1884年生產成功的德國克魯森式37毫米2磅子後膛炮和美式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1888年,金陵機器製造局仿製成功馬克沁重機槍。1908年,廣東製造軍械總廠生產出了麥德森輕機槍,每尊工料銀502兩,現在在巴西特警還在裝備麥德森輕機槍。


深度軍事


提到清朝,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封建王朝,而提到這大清國軍隊,除了剛入關時還算得上兵強馬壯的滿人騎兵,剩下的印象大概就是留著辮子,抽著大煙,面黃肌瘦的“東亞病夫”了。而機槍作為一種工業化後興起的新兵器,很少人會把它和閉關鎖國的大清聯繫起來,但是,在歷史上,清朝不僅是最早裝備機槍的國家之一,也生產過一些機槍。

槍炮侯劇照

提到機槍,就不得不到兩個人,第一位,是美國醫生加特林。按理說身為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生,本來不該同機槍這種奪人性命的武器有所糾葛,但是歷史有時候還偏偏就是這麼造化弄人。南北戰爭時期,人類對於戰爭的等級還停留在線列陣步兵“排隊槍斃”的層面,雖然前裝槍所使用的鉛彈在今天看來並不是啥太具有殺傷力的槍彈,但是當時糟糕的醫療條件,讓截肢成了當時主流也最常用的療法。目睹了慘狀的加特林醫生天真的以為,如果能製造出一種武器,讓一個步兵的火力能是現在的幾倍,那就能減少參軍的人數,進而減少傷亡。於是他發明出來一種由數根槍管組成的轉膛槍——加特林機槍。

最早的加特林機槍

這種新武器很快得到了多國的關注,清政府就是其中之一,清政府在引進加特林機槍後稱其為“格林快炮”並於1884年交由金陵機器製造局仿製,順帶一提,在甲午戰爭中,清軍就投入了加特林機槍,在漢城戰役上給日本造成了極大的殺傷。

第二位,就是傳奇發明家,馬克沁,提到這位爺,就讓人本能的想起馬克沁重機槍,這種利用火藥能量實現全自動射擊的武器影響了後世所有的自動武器的發展。時間也是在1884年,在歐洲各國“訪問”的李鴻章也接觸到了馬克沁重機槍,在向中堂大人的演示中,加特林重機槍輕鬆射斷了一顆大樹,給李鴻章留下了深刻印象。儘管中堂大人在得知馬克沁的彈藥消耗量後連連驚呼:太貴了!但是還是買了一挺回國用於研究,並在1888年委託金陵製造局進行仿製。


軍事新觀察


當然生產過,甚至可以說,在喪權辱國悲催事一籮筐的晚清歷史上,大清王朝對包括機槍在內的新型槍械的開發與批量生產,著實是一樁給中國近代史提氣的軍工突破。

當然,講這個給力突破前,也有必要給康熙年間的清朝“連珠銃”闢個謠:雖說清初康熙年間,由17世紀中國軍工牛人戴梓研發的新型火槍“連珠銃”,擁有擊穿250步外重甲且連發28發的強大火力,因而被諸多軍事票友們奉為“機槍鼻祖”。但嚴格意義說,這種“連珠銃”既非定裝彈藥,更非擊發槍。

雖說在17世紀領先全球,卻和近代意義的機槍,風馬牛不相及。

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符合機槍定義的強大槍械,當屬1884年,英裔美國人海勒姆·馬克沁研發的“馬克沁重機槍”。這款可以自動射擊裝填的重型槍械,擁有每分鐘600發的強大射速,問世後就被譽為“自動武器之父”。它的誕生,堪稱近代世界陸軍火力戰術的又一場革命。幸運的是,此時晚清軍工的“拳頭企業”金陵機器製造局,卻在第一時間,精確抓住了這場革命。

拜兩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戰爭所賜,“洋槍洋炮”的巨大威力,終於叫晚清王朝睜開眼睛。一批中國本土軍工企業就此應運而生。1865年起於南京聚寶門廢墟上的金陵製造局,以仿製歐美先進軍火著稱。1884年“馬克沁重機槍”驚豔問世後,1888年金陵製造局就仿製成功。甲午戰爭前夜時,這款名為“賽電槍”的“大清國產馬克沁重機槍”,已在清朝陸軍裡批量裝備,公認戰場上的恐怖大殺器。

而即使是19世紀末公認的老牌軍事強國英國,批量裝備“馬克沁機關槍”,也不過是1890年時的事情。可以說,晚清洋務運動黃金時代,對於機槍的研發與規模生產上,是絕對的世界級水平。

比起快速掌握“馬克沁機關槍”核心技術的表現來,同為晚清軍工“拳頭”的江南製造局,也在同時期上演給力表現:開發“後膛連發槍”,即自動步槍。

19世紀晚期時,“後膛連發槍”的研發潮流也越發火熱,1888年,奧匈帝國成功開發出了新型的“曼利夏”快搶,也叫深受刺激的北洋大臣李鴻章下定決心開發,不負使命的江南製造局,兩年後就研發成功了中國本土連發步槍“快利槍”。這種步槍與歐洲強大的“曼利夏”步槍一樣,同樣有“六響連發”的強大火力,且八毫米的槍口口徑,更遠強於六點五毫米的“曼利夏”步槍。趁熱打鐵的清王朝,隨後陸續生產上萬支“快利槍”,大多配備給李鴻章嫡系的“淮軍”部隊。

甚至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夜時,清朝陸軍火熱裝備的“快利槍”與“賽電槍”,也成了令世界各國陸軍眼饞的硬傢伙。特別是眼看要與清軍開打的日本陸軍。當時號稱積極學習西方的日本,速射類槍械卻嚴重稀缺,何止缺殺傷力恐怖的機槍?就連大清朝早已成功裝備多年的“快利槍”,日本也是眼饞了多年。1893年時,日本才參考清朝槍械,開發出自己的“村田式連發槍”,卻又苦於成本問題,直到甲午戰爭打響,也只裝備了近衛師團一家。

不誇張的說,自洋務運動開始至甲午戰爭前夜的三十多年裡,奮起直追的中國近代軍工產業,不但成功令清王朝的槍械生產,火速追近了世界先進水平,更對甲午戰爭時的日本陸軍,形成了絕對的火力優勢。那些看似默默無聞的晚清軍工人員們,為近代中國的自強,實實在在的盡力了。

只是,那麼多軍工人員的心血,在甲午戰爭的炮火連天面前,終究抵不住清朝陸軍的墮落加速度。手持“快利槍”“賽電槍”的淮軍士兵們,撞上日軍刺刀,卻是常見腿軟哆嗦。在清朝多年如一日的腐敗瞎糟下,看似武裝到牙齒的清軍,多次上演了撒腿逃命的醜劇。大好的武器裝備,全都白白給日軍做了嫁衣裳。

甲午戰敗的恥辱,《馬關條約》的痛心損失,白白踐踏了多少中國近代軍工人員的心血。

世界水平的晚清機槍,見證了近代中國人的智慧,也見證了一個殘酷的戰爭道理:武器固然重要,決定成敗的,卻是手拿武器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