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高古玉的真伪?

舞羽流雲


汉以前的属于高古玉。高古玉多为

帝王皇家贵族达人用玉,从用料、制作工艺、文化气息上有着厚重深奥的内涵!

高古玉是一种很有收藏价值的玉石!但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玩玉的朋友


不认识,甚至不敢认!一味否定!一谈高古玉就色变!



究其原因就是很多朋友没有见过真正的高古玉,更没有上手盘玩的机会,或是对高古玉看法不一,认为买旧不如买新!再有就是高古玉是国际认可的高端艺术品,国内外藏家争相收藏,导致市场一玉难求!再一个就是造假严重,赝品泛滥,藏友屡屡受骗!确实如此,市场古玉真品不足千分之一,不敢涉足也是情理之中的!


那么,怎样鉴别高古玉的真伪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鉴识:


一、看材质。高古玉大多是神玉和王玉,在选料用玉方面特别讲究!从商代开始,大多使用新疆的和田玉,大多取材于河床的籽料或山流水料,密度大,硬度高,份量重,摆在手中有压手感。而伪古玉通常使用那些质地很差的俄料、青海料、韩国料,甚至是乳化玻璃、阿富汗玉,亦或是巴基斯坦玉,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特殊时期的用玉也要区分辨别,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齐家文化时期,大多就地取材,尽管是地方玉,选料仍旧很讲究,大多是岫岩玉、马寒山玉、蓝田玉或是以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叶腊石为主的地方玉。

二、看加工方法。高古玉在不同时期有着独特的加工方法。大多是使用砣具加工,少数使用钻石、玛瑙或硬石或铁质刀具刻划。不管是哪一种,都是精雕细琢、不惜工本的,与现代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截然相反的!仿古做旧从宋代开始就有了,现在仿古做旧的高古玉大多用酸咬、烟熏、火烤、油炸亦或是腌、蒸、馏、浆、染……市场仿古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不胜枚举!防不胜防!


三、看打磨工艺。高古玉大多用青铜砣或铁砣加工,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棉、麻
、布轮砣具等。成品完成后大多会经过精细打磨,在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仔细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高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大家在收藏过程中要多观察实物,多比较,必要时用放大镜观察鉴定。

四、另一个就是看孔洞。
高古玉打孔通常使用管钻或珵钻,直孔或喇叭孔📣,亦或是对钻时由于误差偏离中心留下痕苔后产生的蜂腰孔。孔内壁留下大小、粗细、长短、高低、间距不等的旋纹,旋纹大多清晰可见,密而浅如发丝,间隙无序!历经数千年的高古玉,孔内包浆和孔外的包浆一致。

高古玉镂空雕使用的是拉丝工艺,这种立体形样的镂空雕,不仅注重表层,而且注重体块内部的底纹造型处理。仿的一般无法把各种纹饰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人工拉丝较慢,较细,而且拉动的方向不稳定,常常出现不规则的、错叠相加的拉丝痕迹。而机器拉丝速度快,非常容易形成排列状的、垂直于玉器表面的磨痕。


、看阴刻线。高古玉阴刻线砣刀技法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掌握这个砣刀技法的特征,对高古玉辨真伪大有裨益!高古玉砣具阴刻线主要有直砣和斜砣,刀法有单刀、接刀和跳刀。



由于各个时期的制玉工具和工匠水平参差不齐,砣出的线条是有差异的,同一个纹饰,在不同地方下砣,刀数也就不一样,不要争议这里砣得多几刀,那里砣得少几刀,转角处大多数刀完成,接刀痕迹较为明显。阴刻线底部是非常平整的,边缘一般不会崩茬,或许可以允许有少许崩茬口,因为砣具有大小粗细厚薄不等,砣线也有所区别。

一般情况下,
砣线简洁大方、刚劲有力、一气呵成!砣线中部宽而深,两端尖而浅,大多呈V字形,就像弯弯的月亮🌙,小小的船,两头尖!玉器完工后会经过精细的打磨,砣痕不那么明显了,但解玉砂打磨的痕迹起码要存在,如果连光泽或打磨痕迹都不存在,那么有可能被酸咬了,可以定为伪古玉。



六、看沁色。看沁色是判断高古玉是否开门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沁色是指玉器长久的埋在密闭的墓穴或土壤中,受土壤、地湿、坑内物质的影响,玉器本身分子发生质变、结构水散失,使其孔隙变大,土壤中的各类显色杂质会慢慢沁入玉质内部,就会产生各种沁色。

常见的沁色有朱砂沁、水银沁、铁红沁、水沁、黑漆古、土沁、铜沁、钉金沁等……一般情况下,玉器的阴阳面受沁不一,阴面受沁程度、沁色变化较阳面厉害!真古玉的沁色绝非浮于表面,而是深入肌理,呈不规则分布,颜色有深浅过渡的,有层次感的!


通常沁在玉质比较疏松的、有绺有裂的部位。具体鉴定时要心细如发,配合一定的工具,如聚光灯、放大镜等,谨慎观察,并结合古玉器的材质、器型、纹饰、雕工综合判断。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更不要随便否定别人的藏品!

特别提一提的是红沁色。红沁色非常珍贵!行话里头说得好,“古玉


挂红,价值连城!”玉器久埋于地下,玉器疏松和绺裂处发生质变,二价和三价铁离子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铁或四氧化三铁深入肌理,所以呈红色,而不是真正的血沁!


七、看包浆,即氧化程度。包浆是一层皮壳,是器物表面因氧化形成的自然保护层,与人类后天盘玩形成的包浆是截然不同的。自然包浆是一种物质经氧化作用转化为另一种物质的蜕变想象,是自然质变层,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是不可伪造的岁痕。真正的高古玉,历经了数千年,即使用温水泡上几个月,包浆依然那么厚重古朴,极具强烈的时代感、沧桑感和真实感!


八、看形变和质变。高古玉发生形变、质变(比如玉裂、氧化凸起,局部变形和生成次生物等)
。由于地张作用,加上玉器内部要发生应力反应,涨缩比不一样造成的。一般会出现地弯或下凹。



部分高古玉会出现土蚀、虫蛀、钙化、鸡骨白、饭糁现象!这些都是开门的特征!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很多高古玉的表面都呈现橘皮纹,呈失水状态,凹凸不平,还有很多“汗毛孔” ,被称为会呼吸的古玉!

一般出现地弯现象的古玉多为片状玉器。有地弯现象的古玉必须有钙化或者明显玉质疏松的现象产生。

九、看神润感。高古玉大多是器型端庄、纹饰精美,用料和工艺都非常讲究!看一件高古玉,首先要远观,察它神润,也就是艺术性。神形兼备、古朴厚重、质美工精、形奇色巧的古玉大多是真品,而且是珍品!


伪古玉大多做工粗糙急就,缺乏精、气、神!伪古玉大多经过化学处理,是不能佩戴和收藏的,对人体有害,甚至造成失眠、低烧、饮食不振,严重的可以导致中枢神经受损!

综上所述,鉴别高古玉真伪还需要多看,多思、多悟、多比较、多总结、多盘玩,只有掌握一定的高古玉鉴赏知识,收藏才能得心应手!到处找砖家鉴宝,到头来两手空空!搞古玉收藏,要想无师自通,唯有学习,再学习!不学习,交学费是迟早的事!


最后,我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家庭幸福!一切顺利!


广州廖成文


高古玉第一看是否是玉。究竟是石头、乳化玻璃、等。首先确定是否是玉。不论玉的沁色有多深,它都有露出玉质的地方,叫气门。第二看器型和纹饰。器型是否附合时代特征;纹饰也是否附合时代特征。如:高古玉圆雕动物,它的器型特点一个字:萌。如果感觉不到萌,那它真不了。第三看沁色。清朝未期断代,主要看沁色。每一种沁色的形成,年份都不一样。现在有些书上也有介绍。如:水银沁形成最短需千年。而千年之上看水银沁老嫩之别。黄土沁形成需两千年以上。不过,少数玉质竖硬者,也不入沁。第四看包浆。古玉的精光称包浆。(古玉辩)之语。玉不入土,无莹亦无沁,亦无包浆。传世之高古玉,不可能有。

总之,高古玉是古玉的制高点。也是玉器的制高点。高古玉的辩真假,也是玉器鉴定的制高点。它需要的知识量是巨大的,除了此,还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

下图一图二是一战国螭龙佩,很好鉴定。上面有十几个字,金文。战国时期文字。玉质是和田玉,用料也附合。包浆沁色也附合。图三是西周玉虎,萌萌哒的伏击猎物的瞬间神态。





玉之王


瓷器鉴定真知堂;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玉器,古代玉器和现代玉器有什么区别,什么是高古玉。让我们抽茧剥丝,一步步来解答。

玉器,分为真玉和假玉,软玉和硬玉。中国玉器有真假之分有软硬之别。所谓软玉就是新疆和阗地区所产的透闪石阳起石质玉,硬度一般为6-6.5度,所谓硬玉指的是缅甸地区产的翡翠,硬度一般为6.5-7度。软玉是相对于硬玉而言的。硬玉一般认为出现在清朝,清代以前翡翠极少出现在我国玉器界。所以高古玉没有硬玉。

那么高古玉是不是都是软玉呢?也不尽然。所谓真玉和假玉,就是古人针对我国古代玉器而命名的。玉器,狭义的说法就是和阗软玉,广义的说法就是玉石,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石之美者。

我国远古时期的玉器文化,内蒙的红山玉,浙江的良渚玉,湖北的石家河玉,都是本地产玉石,并不是软玉,但它们都是高古玉。最早的软玉应该是商代出现的,是商人贸易的产物,殷墟妇好墓就出土了不少真玉。所以,不论真玉,假玉都属于高古玉。

有高古玉,就有相对应的当代玉器和明清玉。当代玉顾名思义,就不用解释了。明清玉指的是明清两代玉器。但是不是明清之前的都是高古玉呢?也不是,所谓高古玉约定俗称指的是汉代以前玉器,晋唐宋元玉器,都不属于高古玉。

搞清楚这些,鉴定高古玉难度就小多了。高古玉分为史前文明,商与西周,春秋战国,东汉西汉这几个主要年代,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

良渚玉器有玉琮,玉璧等典型器,红山文化有玉龙,玉勾云佩等典型器。商代玉器有臣字眼,西周玉器有半面坡,汉代有汉八刀。所有这些都属于专业鉴定知识。面对一件疑似高古玉器,首先看出土痕迹,其次看时代特征,再次看工艺细节。这几点仔细看下来,就能大致了解此器的真伪,当然这需要你首先对高古玉有一定的研究和专业才行,普通人没有对此有过了解的,还是无法鉴别高古玉的真伪。

分享真知识,传递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欢收藏,不限于瓷器,欢迎关注瓷器鉴定真知堂!谢谢你的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文物鉴定知识和图片,可以百度瓷器鉴定真知堂!去笔者博客寻找。


瓷器鉴定真知堂


对认定真的及认定假的要上手或实见,读懂过万件领悟出来的东西,另外要多跟高手学…一言难尽,总不外乎知今识古,如识人,演员虽扮伟人,但不是伟人,何也?无非其形其质其神




謝亞鐵


玉的沁色一定要自然。



古玉青花1


谢谢!

1、鉴别高古玉的水解与风化

水坑环境对玉质的影响主要是水解,即矿物质本身会含有结晶水,而且很稳定不会今天多了明天少了,也不会今天湿润就多明天干燥就少,但是千年以后就不同了,水环境的玉质结晶水有明显增加,这就是水解,玉质明显透彻,硬度也会有不同成度的提高。而干燥环境的玉质千年后就会失去结晶水,留下虫蚀孔,玉质会有不同程度的钙化,硬度明显变软,这一过程叫风化。不仅如此,有的玉质本身还会出现衍生矿,衍生矿成分来源于原矿但又不同于原矿故称为衍生矿。水解--风化--衍生矿,这些都是不可模仿的,所以可以科学地判定古玉的真伪,更何况古玉的地下环境比我们所认知的要复杂得多,是造仿者所不能的。

如今那些颇有话语权的古玉研究者们,以馆藏品论英雄,圣化古人,神化制假者。在枝节上煞费心机,吹毛求疵,要么器型不对,要么功也错了,招摇过市,结果不是从真品里找仿品就是从仿品里挑真品。不是从科学角度出发,认真分析影响古玉的环境和条件,而是把片面性与普遍性相混淆。好比说穿花衣裳的是女的,扎小辫的也是女的,然而遇到男扮女装立马傻了,这样不仅不能自圆其说,也误导了更多古玉爱好者,还是上帝伟大,即使男扮女装再像,一看喉结立刻知真假,古玉也有同理。

2、鉴别高古玉的沁色

由于古玉长期埋藏在地下,玉质本身与地下环境的物质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称沁色。地下环境十分复杂,沁色也多种多样,有朱砂沁、水银沁、铜沁、铁沁、衣料沁、泥土沁等等。但沁的颜色以及所沁在玉器的位置着实对古玉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赋予古玉第二次生命的客观所在。常言说“玉有五色沁,贵如十万金”不无道理。沁色是环境造成的什么样都有,看沁色就要选沁得干净,沁得美丽,沁得活灵活现才是上品。沁得干净是指该沁的地方要沁上,不该沁的地方不能沁上,追求色与形配、色与物配,就好比大自然用画笔重新在玉器上填了一层色彩,可为巧夺天工。相反如果沁得脏兮兮当然就不是首先了。

3、鉴别高古玉的玻璃光

谈到高古玉好像总会谈到玻璃光,玻璃光是指古玉的玉质看似像玻璃一样的质感和光亮,有人说古玉初级收藏者看功,中级收藏者看沁,高级收藏者看光,懂得看光后两米远可辨真伪,可见古玉玻璃光的重要性。前面说过古玉用料主要是和田玉籽料,而和田玉籽料是以温润不透明著称。玻璃光是像玻璃质感光亮,具有一定的透明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古玉环境使古玉形成水解,透明度确有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古玉长期埋藏在地下密封的空间没有氧气。当打开墓室的瞬间,氧气与玉器表面形成一种光亮的氧化膜,就是说就有高古的玉质再加上瞬间形成的氧化膜才是古玉玻璃光形成的真正原因,二者缺一不可。这种瞬间形成的氧化膜并不牢固,尤其怕水湿,所以古玉绝对不可以用水洗,对高古玉的盘磨也不可以用手直接来盘,一定要用棉布盘磨才能确保玻璃光不会消失。

由于对古玉的认知还不够充分,加上赝品的充斥以及文化市场对古玉还没有彻底放开,古玉价格始终没有大幅提升,一般三五万就可以买到较好的古玉,正是收藏的好时机。当然也有一些不了解市场的人把本来几万的古玉炒到几百万或几千万。然而对古玉的鉴赏靠的是文化积淀,靠的是对艺术的感悟,这就是不唯馆藏定真,不以专家论假。物兮兮对人能语,人兮兮对物可识,大江春水东流去,日出日落永不息!



量子收藏


说不清楚,瞎说害人!



赏玉轩收藏鉴赏



老沈说玉


如果你有收藏经验,你不会这么问。

设定你不懂任何,上来就要收藏古玉还是高古~九成几率你会被骗。玩玉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么自己学习,循序渐进,要么借眼。



石专25760586


明清玉器一般年代较短,只有到元代时期玉器会产生牛毛纹,有土沁入,《在地下,或墓穴中》到唐代玉器在土中有少许入沁,颜色根据墓穴或土里的物质受长年地表挤压,形成,到了汉代以后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古玉了,只有达到千年以上玉器才会产生沁色,颜色多样,靠近铜器会有绿色沁。靠近木材或松香等会有黄色等等,有的玉器时间久了玉质疏松,需摆放多年方能苏醒,玉质慢慢能恢复过来,一下子也说不完,就简单说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