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宗室爵位是什麼樣的?

風林火山36


宋代的皇族在爵位上主要是親王、郡王、國公三級,國公以下還有“侯”等等,但基本上已經沒有意義,史書都很少記載。宋代的皇族能得到封爵是很不容易的,一般要先當官,然後再慢慢積累積分,如民間故事裡的八賢王趙德芳,其實一輩子都沒有封王,只是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而已,死後才被追封為秦王。

  • 宋孝宗


封爵積分制在宋孝宗身上是最典型的,他從國公一直到親王幹了個遍,他正是趙德芳的後代,宋高宗無子,收養了他,標誌著他的身份和地位跟一般人不同的就是——他的第一個封爵:“建國公”,建國公的封地在福建的建州,後來他當了皇帝,建州被升級為“建寧府”。宋孝宗的第二個封爵是普安郡王,普安郡就是劍門關所在的劍州,宋孝宗當皇帝以後,劍州因此也被升級為“隆慶府”。宋孝宗的第三個封爵是建王,這個正好跟他的初封的建國公相配。

  • 建州在南宋的位置


此外,宋代一般的情況是皇子成年就封親王,但是親王的兒子們一般不能繼承親王爵位,而是依據親疏和積分,或封郡王或國公。同時,親王本身因為封國的不同,地位上也有差別。

  • 建州現在屬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的建甌市(縣級市)


比如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封衛王,後來升級為楚王,衛只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小國,而楚是戰國七雄,所以同樣是親王,楚王級別比衛王高。四子趙元份成年後初封冀王,這個冀王的份量比他大哥趙元佐初封的衛王還要小,因為冀是漢代的州名,還不是春秋戰國時代的國名。趙元份最後靠積分做了雍王。

皇子們一般是親王,但親王的爵位一般是不能傳給子孫的,親王的繼承人只能降級繼位,如楚王趙元佐死後,他的趙恭憲只是封“祁國公”。 其子孫也一直都是襲封國公。雍王趙元份的子孫一般是繼承虢國公爵位。

但是趙元份的次子趙允讓是個例外,因為宋真宗早年無子,曾把他收養在宮中當養子,後來真宗生了仁宗後,趙允讓才出宮,所以他曾經一度有當皇帝的可能,所以身份特殊,他後來得以封汝南郡王。不過仁宗後來又生不出兒子,收養了趙允讓的兒子為皇子,後來繼位就是宋英宗。


只愛潘多拉


宋代宗室爵位是什麼樣的?很亂,非常亂!很濫,非常濫。怎一個“亂”字、“濫”字了得。

第一,宋朝宗室,皇子是全部封王的。說宗室,必先說皇子。皇子有時呱呱墜地就封王,不管是腿瘸的還是眼瞎的,等皇子長大了(叫出閣)便由財政出錢選址動工建造親王府。每個親王府配有吃財政飯的8到10名官員,官名叫法很特別,一看官名就知道有多亂,比如叫傳、長史、諮議參軍、友、記室參軍、王府教授、小學教授等等。



第二,宋朝專門設立了一個衙門叫宗正寺。幹什麼的呢?專管皇族名籍,修纂牒譜圖籍,“敘帝系而記其歷數”,考定世次分別而系以本宗,序男女宗婦族姓婚姻及官爵遷敘而其功罪,就是說,所有皇族成員的言行舉止都歸宗正寺管,宋仁宗時,又設大宗正司,專門考核皇族成員的德行與道藝,並決定賞罰規式。

第三,“吃空餉”開始名正言順。宋朝的宗室子孫7歲開始賜名授官,之後氾濫成災。宋太祖、太宗時這一政策執行的較為嚴格。仁宗時就開始跑了調,有的宗室子孫尚在襁褓之中就授予官位。怎麼個意思呢?舉例說明。比如宣祖、太祖、太宗的孫子輩初次授官,就是正三品的諸衛將軍;其曾孫初授官即為八品右侍禁;其玄孫初次授官即為九品右班殿值。我寫的都有點暈,再無法大白話了,一句話歸納,“吃空餉”是北宋創造的,且從宗室子弟開始名正言順了。

第四,宗室授官氾濫空前,財政吃緊。到宋英宗時,僅英宗這一支宗室就有率府副率(四品官名)以上官800多人,若連同九品以上計算共有1000人以上,全部宗室官員則累加有9000人之多。相比照,在仁宗時,朝廷內外官屬總共只有17300多名官員,二者比例可見一斑。宗室授官之氾濫,成災,成重災,這是宋朝冗官、冗費的重要原因,造成財政吃緊可以想見。宋神宗時,京師百官月俸祿共計4萬餘緡,所有軍隊支出11萬餘緡,而宗室官員月俸竟達7萬餘緡。


我本狂草人


宋代的宗室政策屬於承前啟後,在繼承了唐朝的基礎上開啟了宗室成員擴大化的時代。唐朝的宗室區分“五服”(詳見我在20170213回答的“唐朝喪葬中的‘五服’是什麼”一文),宋朝則不區分因此,宗室成員到後期急劇擴大。明朝就受其影響,宗室成員對國家財政產生巨大影響。宋朝也是如此,雖然歷經靖康之恥,到南宋滅亡前其宗室成員也多達六萬。

(1)宋代爵位中的官員與宗室

宋代的宗室爵位沒有太多政治意義,物質利益也不太多,宗室爵位和官員爵位都使用同一體系。早在宋朝就被人稱其為“徒為煩文”“無益治體”。例如嗣王是親王的繼承者,但是北宋、南宋時期只有四位嗣王。

他們是:趙宗暉(宋英宗兄弟)為嗣濮王(第一位嗣王)、趙伯圭(宋孝宗的哥哥)為嗣秀王、趙輿芮(宋理宗的弟弟、宋度宗的父親)為嗣榮王、趙貴謙為嗣沂王。

宋英宗

(2)按時間的4種爵位

宗室是皇帝一族的成員,而且,宋代宗室成員可以參加科舉、做官等成為官員體系的一部分。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分為四種形式:

宋哲宗前有12等:(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神宗朝為9等:廢掉了嗣王和開國公、開國郡公,其下的五個等級的“開國”二字去除。

哲宗元祐改制時為10等:恢復“開國”,去掉了12等級中的開國公和開國郡公。

南宋時10等:12等級中去掉郡公和開國公。

請注意宋朝宗室成員包括:太祖匡胤、太宗匡義、魏王匡美三支

在上述爵位中,一般官員和宗室生前封爵的用: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

宗室死後封爵專用的有:王、郡王、國公、郡公、侯。


坐古談今


宋代宗室爵位有別於其他王朝,總體來說宋代爵制分為十二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皇子不直接封王。一般皇子作為皇帝的兒子都會被封王,但在宋朝雖然最終會封王,但並不直接封,而是剛開始封以較低爵位,然後再上升。在宋神宗時期,所有的皇子都封為國公,加平章事,直到做了封王時開始兼兩鎮,加司空。之後一直按照這樣的加封方式進行。


2.親王后代不封嗣王。宋朝規定,皇子封王者,王爵僅止其身,其子孫無關乎嫡庶,以其中最長一人,封公,不承襲父親、祖父的爵位,其餘子孫不過是依靠這種關係入仕途為官,與其他人姓氏的人一樣然後以自己的實際才能上升。

3.宗室不領兵作戰。宋朝不僅不許皇親宗室的人領兵而且也不許出任宰相,也就是說不能做很大的官,就親王府官屬的數量來看:只有其官而未嘗除授,長史、司馬、諮議參軍不常設,設翊善一人、王友兩人、記室參軍一人。其他國公以下幾乎沒有自己的屬官。僅從這點開看,與其他王朝就有很大的區別。


文以韻之


與晉、唐時代相比變化不大,規模大了很多。宋朝的宗室規模龐大,其宗室爵位制度借鑑了前朝的眾多經驗,除了非常常見的親王、郡王、國公、公侯伯子男等之外,還有嗣王等。著名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在冊封之時,都要帶上本郡開國,直到冊封國公



兩宋皇族宗室爵位,共分成十二個等級:

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與開國男

嚴格來說,只有皇帝的兄弟與近支宗族才能夠被冊封為親王。皇子、皇兄封國可冊封為親王;親王嫡子繼承爵位者,冊封為嗣王;宗室近支承襲爵位的人,可以請旨冊封為郡王,其後裔可以冊封為國公、郡公等



由於宋朝特殊的開國曆史,宋朝宗室除了太宗後裔,當年太祖、秦王后裔全都被列入了宋室宗族之中。由於皇族宗親規模過於龐大,宋神宗時代就讓太祖、秦王后裔宗族離開京畿到外地居住。所以,除了原本管理皇室宗親的大宗正寺之外,宋朝到了徽宗時代,加設西外宗正寺與南外宗正寺,用於管理外地的宗族

值得一提的是,

宋朝宗室規模龐大,但宋朝宗室並沒有像明朝那樣造成嚴重財政負擔,也沒有發生藩王犯上作亂的事發生

宋朝宗室身份,只是一個身份,並沒什麼特權,而宋朝對於宗室從前各種政治經濟活動也沒有限制約束,宗室同樣可以參加科舉、做官、從前商業,反而收到了比明朝更好的效果。


澹奕


宋代宗室爵位有別於其他王朝,總體來說宋代爵制分為十二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皇子不直接封王。一般皇子作為皇帝的兒子都會被封王,但在宋朝雖然最終會封王,但並不直接封,而是剛開始封以較低爵位,然後再上升。在宋神宗時期,所有的皇子都封為國公,加平章事,直到做了封王時開始兼兩鎮,加司空。之後一直按照這樣的加封方式進行。




2.親王后代不封嗣王。宋朝規定,皇子封王者,王爵僅止其身,其子孫無關乎嫡庶,以其中最長一人,封公,不承襲父親、祖父的爵位,其餘子孫不過是依靠這種關係入仕途為官,與其他人姓氏的人一樣然後以自己的實際才能上升。


3.宗室不領兵作戰。宋朝不僅不許皇親宗室的人領兵而且也不許出任宰相,也就是說不能做很大的官,就親王府官屬的數量來看:只有其官而未嘗除授,長史、司馬、諮議參軍不常設,設翊善一人、王友兩人、記室參軍一人。其他國公以下幾乎沒有自己的屬官。僅從這點開看,與其他王朝就有很大的區別。




慎獨4999


看了一下本問題下的幾個回答,貌似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問題,於是決定單就宋代宗室爵位的實際封授情況多幾句嘴:

宋代宗室的封爵有“生封”、“(死後)追封”的區別。


一、“生封”時,實際上通常有九等封爵,即——

親王 全稱為“某王”

嗣王 全稱為“嗣某王”

郡王 全稱為“某某郡王”

國公 全稱為“某國公”

開國郡公 全稱為“某某郡開國公”

開國侯 全稱為“某某郡開國侯”

開國伯 全稱為“某某縣開國伯”

開國子 全稱為“某某縣開國子”

開國男 全稱為“某某縣開國男”

其中的“嗣王”一爵,相當特殊。自宋代第一次封授“嗣王”(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即1084年,封趙宗暉為“嗣濮王”)以來,只存在過四個“嗣王”爵位,分別如下:

嗣濮王

北宋神宗封其父英宗的本生父濮王趙允讓之子趙宗暉(也就是英宗的哥哥)為“嗣濮王”,以次襲封。

嗣秀王

南宋光宗封其父孝宗的本生父秀王趙子偁之子趙伯圭(也就是孝宗的弟弟)為“嗣秀王”,以次襲封。

嗣榮王

南宋理宗封其本生父趙希瓐之子趙與芮(也就是理宗的弟弟)為“嗣榮王”。

嗣沂王

理宗封其(曾經的)養父沂王趙抦的養子趙貴謙為“嗣沂王”。


二、“追封”時,則通常有五等封爵,即——

親王

郡王

國公

郡公

其中的“郡公”(全稱為“某某郡公”)、“侯”(全稱為“某某侯”)兩等,不同於“生封”中的“開國郡公”、“開國侯”,乃是宗室獨有的追封爵位,在等級序列上要高於“生封”中的“開國郡公”。具體例子,如“天水郡開國侯”趙從鬱死後追封“新興侯”;“天水郡開國公”趙仲伋死後追封“博陵郡公”等等……

另外,宋代還有一個特殊的爵位“縣公”(全稱為“某某縣公”),專門用於對宗室的貶斥降封,然目前兩宋僅各見一例——

北宋太宗朝時,“秦王”趙廷美因遭貶斥,而被降封為“涪陵縣公”;

南宋理宗朝時,“濟王”趙竑被逼自殺後遭追奪王爵,降封為“巴陵縣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