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改变命运”出现反转,被指背后牵扯个人商业利益,你怎么看?

用户65989238


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帮助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提高教育水准。我个人的看法是,成都七中直播课也好,东方闻道网校也好,既没有中青报文章吹得那么好;也未必如鹿鸣财经披露的那样不堪。


把这个问题掰开了,分几个方面略述如下。


首先,通过信息技术来帮助边远贫困其余的学校教育,使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与城市名校的学生分享同等的教育资源,这其实并不难。澳大利亚在这个方面就做得很好,在互联网普及之前,澳洲就通过电视来向远程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远程教育;在互联网普及之后,这项工作更是极大地改善了偏远地区学生的教育状况,提升的教育的质量。


没错,通过信息技术向偏远地区的学校提供远程教育是缩小教育差距的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渠道和途径。这项工作原本应该由政府来推进,但种种原因,这么多年来公共资源并没有介入到这个领域。


那么,由企业介入这个领域填补本应由政府主导推动的空白,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东方闻道与成都七中,将成都七中老师的授课通过信息技术同步直播到远程的偏远学校,相比于录播的网课又进了一步。从商业介入远程教育来看,东方闻道并不是先行者,目前规模最大的商业化远程教育是北京四中网校,也是由某家公司与北京四中合作推广的录播网课,目前在全国发展了240间分校,数千个网络教学点。二者的区别是,东方闻道将成都七中的教育资源售卖给学校;北京四中网校面对的是家长市场。


其次,东方闻道与成都七中合作的网络直播课是纯粹意义上的商业行为,中青报作为主流媒体,社会之公器,不加注明地用明显推崇的文字来渲染和宣传这项商业活动,显然是不合适的。广告就是广告,注明就没问题;不加注明,以报道的形式刊出,就是公器私用,报社纪监委可以好好查查。


即使以报道所引数据来看,16年,248间学校,7.2万名学生,有88名考取北大清华,比例大约0.12%,而且直播班还是挑选的尖子生,这个比例着实算不上有多高。这个比例大概也就相当于在某一年高考后,每45间学校有1名学生考取北大清华。以中青报报道提到的云南昆明区禄劝县为例,全县有4所高中(一中、二中、三中、民族中学),也就是10多个禄劝县能有1名考生考取北大清华。在我看来,没有所谓的直播班,没有那块屏幕,10多个禄劝这样的县在某一年高考中有1名学生考取北大清华;或者禄劝这样的县10多年有1名学生考取北大清华,很稀松平常吧。


换言之,所谓的直播班其实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把自然情况下本来就可能考取北大清华的个别学生毫无根据地统计入直播后的绩效,这已经涉嫌商业欺诈了,而中青报的文章无疑于是合谋商业欺诈。



最后,谈谈我个人的看法。第一,推进通过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来缩小偏远地区和中心城市之间的教育差异应该是由政府来主导,不应该由商业机构来主导。第二,远程教育要首先解决的是普及性的教育,而不是针对个别尖子生的教育。第三,成都七中作为挑拣生源后的城市名校,其教学要求和教法并不适合偏远地区的普通高中校。


特别是第三点,我再稍微展开讲讲。成都七中是在整个四川省范围内挑选优质生源,能考取成都七中的学生平均智商应该在120以上。而偏远地区的普通中学,在无法挑选生源,甚至优质生源被中心城市挑走后,学生的平均智商也就100左右。将针对平均智商120的资优生的教学同步直播给平均智商也就100左右的偏远地区普通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是不恰当,不对口,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规律。


唐映红


这两天有块屏幕刷屏了。

不过,它很快又被反转了。

就像孔雀开屏一样,在华丽光鲜的表面,一转身,却是难看而又难堪的屁眼。

作为一个从事过教育的人,其实第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个经过精致包装的美丽的谎言。

据说,《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看哭了很多人。

是啊,一个贫困地区的7.2万名中学生因为接入了名校成都七中的课程直播,升学率竟然飞速提升。

不用上名校,也不用在意地区贫困与否,一块屏幕,就能改变你的命运。

以文中所说的云南禄劝第一中学为例:

参加课程直播前,一本学生只有二十多人;而现在,一本人数近一百五十人,而且终于有考上了清华北大的了。

按文中数据,16年来,7.2万名远端学生有88人考上清华北大,清北录取率率高达0.12%,比全国24个省市都要高。

当然,成就如此奇迹并不是公益,因为提供直播课程的东方闻道网校本就是成都七中和成都东方闻道科技联合成立的远程教育学校。

看到这里,一些人大概有些恍然大悟了:原来是软文啊!

公司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本身倒也无可厚非。不过,一个妓女做了婊子还满大街说自己是良家,这就有些太恶心人了。

恶心人的还不止是这个。

譬如文中鼓吹的“教育平权”、“扶助贫困地区”,而根据后续记者的调查,事实可能完全并不是这么回事。

还是以云南禄劝第一中学为例,其实这个用来励志的网络直播班,绝不是一般学生能进的。说白了,还是很多地方为了打造教育形象工程的一贯做法,即:

重金打造,资源倾斜,将全县的尖子班统一在一两个班级,然后实行高考突击。

一言而辟之,这是举全县之力制造一个形象工程,为了培养尖子生而挤占更多学生的资源,这不是什么教育平权,而是更为恶劣的不公平。

真正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是一块屏幕永远都做不到的。否则的话,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慕课与火星人交流了。

事实上,出不出清华北大学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人格完善,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脱离了这个方向和目标,出来的人,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坑爹史册


我本人对教育这一块的问题一直很感兴趣,但一般都是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因为我接触过不少老师,也接触过不少学生,我知道真正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有很多。

昨天看到那篇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的文章,迟迟没敢写下自己的真实想法。因为我在犹豫,这到底是科技带来的教育进步还是一场高端的软文植入?

城乡师资力量的差距不容忽视,这是客观事实。如果偏远乡村的孩子和城里重点中学的孩子享有同等的教育条件,的确会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这点不容否认。

一块屏幕看似把优质的师资力量共享给了更多学生,可是,它真的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吗?

1,我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重要,学生质量更重要。有些先天因素是后天难以弥补的,信不信由你。

2,因材施教很重要。让水平差距很大的学生们跟着同一个老师的教学进度,可以说个别资质优秀的学生可能会跟上,大部分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只会渐渐丧失信心。

3,不应该盲目扩大外因的作用。好的老师,好的学习环境,好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因,但是,如果仅凭这些就能让所有孩子提高成绩,显然是荒谬的。上高中之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态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一块屏幕的背后是当地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禄劝县的年财政收入为6.1亿元,但县里、市里都注资教育,使得全县教育支出反超财政总收入3.5亿元。用了多年时间,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全部免费,毛入学率90%以上。当地多年的持续努力再加上名校近年来针对农村的专项招生计划,最终实现了令人鼓舞的高考升学率。这些,不是一块屏幕就能取代的。

至于这件事背后是否有个人商业利益,我现在不敢下定论,因为我怕一个能够推动教育的好点子受到阻碍。当然,如果这只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变相牟利手段,那么我们也应该擦亮眼睛,谨慎对待。

最后我想说,教育无小事,请带着理性客观的善意来对待。


夜雨如书


其实大家没必要都纠结在这件事情中,如果真的涉及不当利益,那么这件事情被多家媒体关注,一定会被处理。换而言之,如果不涉及不当利益,通过商业手段提高教育水平,也无可厚非。

而社会应该更加关注事件背后,引发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

因为工作原因,之前曾经去过西北、西南的一些贫困地区,那里的孩子只能受到义务教育要求的初中文化水平,甚至在部分地区,初中毕业就可以在当地做老师。

所以用屏幕解决中国教育平等,在短期内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最终的结果可能只是造成在地方,有钱的孩子出路更好,寒门子弟通道更加狭窄。

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是基础教育普及化,这才能真正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不过从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屏幕改变命运”倒是给了更多人借鉴。因为从模式上讲,通过商业的手段介入教育公平,比单纯依托政府要更加有效率。

通过技术手段,解决教育平等,是一件好事,但个人总觉得教育要解决的是每一个公民的事情,而不是个别人的事情,技术进步应该惠及更多的人,而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一家公司做这件事,不止没有赔钱,还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取得了一定效果,那么政府每年的巨额教育投入,如果能优化利用,那可以取得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行者大益


技术本身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应对技术带来的复杂的连带效应。

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是一个事实,而网课,毫无疑问是填补差距最经济有效的工具之一。试问当今还有哪种方法能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如此经济快捷地运输到偏远地区的学生面前?

然而,学校们在使用网课的过程中被指出了不少问题。不过,一些问题其实不是网课的原罪。比如网课小班教学扩大了本校学生间的分层和资源不平等分配,这在很多传统学校也很常见。传统学校一样也设尖子班,并为其配备最好的资源。网课小班是现象,不是成因。

可见有了好的工具并不能保证好的成果。有了网课这种工具,如何使用它,值得我们好好探索。

首先,网课也该因材施教。成都七中的课程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全国顶尖名校的课程对云南禄劝学生的帮助也许并不如昆明的学校。

再者,本校老师的角色不应该仅仅是木偶。能与学生互动的好老师当然好过屏幕上的好老师。网课也许能为本校教师们也提供一个自我提升的机会。如果本校老师能够通过网课获得一些培训,这相当于是“授之以渔”。理想状态下,远程教育应该带动当地教师质量的优化。

大家关心这是商业的还是公益的。国内最有能力做公益的大概就是政府了。公益并不好做。没有钱赚,谁来费心费力建立这些硬件软件?资金去哪里募集?富豪们如果都能千金散尽为人民服务,那当然最好,但这明显是一个不现实的期待。

我们尚且能做的,不过是好好利用这一工具,并且希望它有变成公益的那一天。


方可成的新闻实验室


虽受邀但我不想回答、因为我的观点太尖锐“一针见血"、发表不久就被删、还是节约一点为好!


孔定保


《夜雨如書》君說的真好!


长河日圆1


没有看法……


qianqian521


普通人,不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