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明顯降溫了,但為何依然沒資金流入股市,A股依然在創地量那?

淡淡禪風


  • 攤開到普通大眾的參與度來說,樓市和股市確實是中國資本市場是常見的資金蓄水池。所以,樓市降溫,資金抽出,進入股市,給股市帶來繁榮,邏輯上是沒錯。但是這裡沒考慮到一個及時性的問題。從樓市抽出資金,資金拿在手上,再投入到股市。這裡有箇中間環節。我想,現在資金也大多停留在這中間環節。

  • 事實上,15年股市暴漲後,由於當時的樓市的政策性向好,股市系統性風險開始擴大的時候,很多盈利盤在大盤還未明顯下跌的時候就開始套現,進入樓市。股市開始暴跌,催發出更多的資金盤離場,再看到樓市風生水起,在買漲不買跌的心態驅使下,樓市爆發。

  • 其實樓市和股市就成交的機制上來說,還是相差蠻大的。股票的活躍度,交易的方便性,成交的及時性,各方面都要優於樓市。也就是說,雖然現在樓市明顯降溫,但是因為樓市成交機制的問題,導致了當下,成交一套房,特別是在價格並不是那麼合適的時候,可能需要很長時間。這裡不得不提出一句,因為之前樓市過於火爆,隨後各地出臺了各種限制政策,也是變相的減少了接盤的人。

可以說,現在雖然樓市降溫了,可是依然還有大批的套牢者,還沒有那麼容易的割肉出場,致使還有很多資金停留在樓市。

  • 當然,從股票市場來說,由於當前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政策性利好,上證指數依然處於一個漫漫的尋底,築底的階段。這也很難吸引資金的入場。而吸引資金大規模入場的時候,必然是大盤已經開啟主升浪的時候。所以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夢亦逍遙


作為一個財經工作者,題主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樓市與股市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長的關係,但並不是必然的。尤其在當下經濟不景氣、購房剛需人群數量龐大、股市問題較多態勢下,A股創地量並不稀奇,應該說這是很正常的金融現象。

說目前而言,樓市雖然降溫了,那只是說原來樓市高價有所回落,並不代表樓市價格暴跌;況且中國城鎮化仍然有千萬億計的人在不斷湧向城市,城市還存在大量的剛需購房族,他們手中的資金有限,為了在城市落腳,買房付首付可能都有一定困難,哪敢將投向股市?再說了,目前的樓市價格回落,一些投資樓市者出手變得相對困難,變現難度加大、時間延長,也沒有這麼多現金投入股市。

再退一步說,中國的股市存在的問題較多,加上股市熊長牛短,炒股的投資者十有八九是虧損,誰願當傻瓜將自己的辛苦錢、血汗錢甚至是救命錢往水時丟呢?顯然,比起股市來,樓市保值增值能力相對較高,尤其比股市風險小得多。更為重要的是,樓市現在的回落只是暫時的,未來的長期長勢應該是價格回升和上漲,這一點國人現在都聰明瞭。

所以,這就是當前樓市降溫,A股市場仍難恢復的原因了。


財經深思


樓市和股市是資金的蓄水池,這沒有錯。一般來講,樓市降溫,股市繁榮,這放在以前很有用,也有人曾經這樣賺過大錢!

但是時代不同了,房價的漲幅使得房價已經不是原來的房價,北上廣一線城市的房價動不動幾萬,一套房子幾百上千萬,這就使得短期變現成為困難,這也是樓市最大的缺陷,即變現相對較慢。

不容易變現,現在的樓市才開始降溫,資金也出不來大部分,即使出來的那小部分資金進入股市的部分也更小,所以這與A股的成交量創地量沒有直接關聯。

還有重要的一點,在資本市場裡,資金不會雪中送炭,只會錦上添花。歷次股市成交量創地量都是熊市的末端,熊市裡想期待資金進來支撐股市是不現實的,資金也不會進來。但是歷次股市處於主升浪時,成交量都伴隨這上漲而釋放,就是這個道理。

資金是現實和嗜血的,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


勇敢de獵鷹


首先說一下樓市,由於今年各種政策調控,樓市明顯降溫,很多地方的房價甚至在8折銷售,當時相對於絕大部分人的收入來講,房價依然是高不可攀,即使房價降低,依然要動用大半積蓄還有背上十幾年的房貸才能買房。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樓市雖然降溫了,但是很多人還是買不起,即使買了,也沒有多餘的資金去做其它的了,更何空是高風險的炒股票。還有部分高資產人士,他們的身家也主要是來源於房價的暴漲,如今樓市降溫,可是房子價值下跌也無法快速套現,造成市面上可以動用的資金越來越少。

其次,雖然經濟還在持續增長,但是大部分的企業並不好過,很多公司都是活在破產的邊緣,別說一年能賺多少利潤了,只要是不虧錢就算是不錯了,企業老闆都過得不滋潤了,大部分的白領更加不好過了。房貸、養老、醫療、子女教育等等,無一不是絕大部分家庭每天都得擔心的資金支出。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股市,之所以成交量低迷,主要是A股走勢太差,很多股民虧損到已經不想交易了,更何況是補倉,韭菜根都快沒了。加上外部經濟的危機此起彼伏,A股如今已經很少有資金流入了,頂多就是一些遊資炒作幾番而已。

所以目前的局面就是,樓市和股市雙輸,沒有哪個行業活得滋潤!

看完的小夥伴請點贊支持一下吧,謝謝!


小眼哥哥樂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本來是自然的現象,但如果用在樓市和股市這兩個資本市場最大的儲水池身上,其包含的意義恐怕就不一樣了。

從人的本性以及人對資本逐利的本性來看,人都是貪賴和逐利的,本來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然而對於樓市和股市這兩個市場而言,完全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樓市高收益低風險,股市高風險低收益的概念已經根深蒂固地印在人們的腦海裡,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樓市二、三十年來似乎永不疲憊的往上漲,投資樓市的幾乎全民皆能賺得缽滿盤滿;而自90年代初A股創立以來,投資股市的股民哪一個不是虧損累累,血本無歸呢。

這種天堂與地獄般鮮明的對比,無形間使本性逐利的資本無不往樓市上湧,壓根就不願往股市中流。


斌哥184160445


呵呵😊哥不得不誇你一句,很傻很天真啊😊誰告訴你一定應該怎樣啊,知道什麼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嗎?市場就是這樣,不要被騙,今天留給你上一課,股市你就盯住資金流向,資金流向又被政策所導向,政策又被國際形勢所影響,所以多讀書多看報多關注新聞,就等著股市大跌,跌著跌著就不跌了你這時候去拾糞,拾什麼糞呢?就是天鵝拉的屎啦😄黑天鵝經常有,每次出現就是你的機會啦,因為機構資金大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繞不開跑不了,可是你的資金有限吧,你這時候進入只要不是踩狗屎上趟地雷,基本在股市修復完畢時你都能有個不錯的回報,然後你就你就等著吃完屎偷著樂吧😊這招非常爽的,就像股市裡的小偷!千萬別激動,黑天鵝有滴事還有的會拉稀,你一年能趕上最少七八次,還有十多次的時候,如果你善於抓點的話,複利的威力你懂的,雖然時間長了點兒可是後續的威力很大的哦😊


老梁0451


樓市降溫,股市怎麼還不漲?

經濟問題往往比較複雜,不是單一的樓市一降,股市就漲。

單說樓市遇冷,是沒有投資價值了,投資樓市很難變現。由於慣性思維,很多人還把注意力集中在樓市上,現在在高位的僵持觀望時期。賣房的人,房子沒脫手就沒有資金進股市。買房的人手握首付資金只是想買房,目前沒有轉變注意力去買股。

加上全球經濟下行,美元不斷加息,世界各國都緊跟美元匯率,造成相對通貨緊縮,所以短期內銀行不會放水,資金面就不會太寬裕。

還有中國股市規律都是熊長牛短,所以短期內股市還是在低位震盪。

不知道回答是否滿意,大家有什麼觀點呢?


流雲牧歌


人們常規意識上好像覺得樓市和股市存在蹺蹺板效應,但其實並非如此。你主觀意識上的樓市和股市的蹺蹺板效應,或許只是某些金融機構為了唱多樓市或者唱多股市而給出的理由罷了。

從長期的角度來講,資產價格都是同漲同跌的。比如美國,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股市大跌,樓市也大跌。 從2002年左右股市從新上漲到07年,此期間,美國樓市也是大漲。然後07年次貸危機,股市大跌,樓市也大跌。之後08、09年緩過勁來,股市上漲10年,樓市也同樣如此。 日本也是如此,90年代初,日本泡沫最高的時候,股市和房價同時在最高位,之後雙雙暴跌。我認為,中國從長遠角度也沒什麼不同。樓市從03年漲到現在,而A股的總市值也是一路上行。只是由於A股個股的退市機制較差,沒有合理的優勝劣汰,導致從指數上來看,只看到底部不斷抬高,但沒看到高點繼續抬高的長期上升趨勢。(說的是07年上證高點的6124.04和2015年的5178.19)。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潛意識中存在股市和樓市的蹺蹺板效應呢?除開了某些金融機構的唱多以外,就是短期內人們潛在默認了資金就如同水流,樓市和股市就像兩個蓄水池。如果更多流入到股市中,流向樓市的資金自然就少了,股市上漲,樓市下跌。如果是更多流向樓市中,流向股市的資金就少了,樓市上漲,股市下跌。普通人會存在這種潛在觀念,並且認為很有道理。

但是,這是建立在投資用途的存量資金不改變,而且資金只能流入到樓市和股市裡。

而發生在中國真實的狀況裡,可能發生的是,由於經濟保持長期增長,存在大量增量資金,大量增量資金雙雙流入樓市和股市,中國就比如05-07年。之後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股市樓市雙雙暴跌的08年。這是蹺蹺板效應的反例。

蹺蹺板效應,主要集中在08年之後的階段。

1、由於07年股價嚴重透支了未來預期收益,正好遇到次貸危機暴跌一整年,股市投資者虧損慘重,導致股市吸引力大降,4萬億增量資金大部分流入樓市,導致09年後樓市大漲(主要集中在一線),而股市稍縱即逝的2009-2013年。(這算所謂蹺蹺板效應的第一部分,樓漲股跌)

2、由於13年底更嚴厲的房地產調控,導致的樓市成交量縮水,一線城市價格上不去緩慢震盪,而股市由於長期下跌後,估值已經顯露,而新領導上臺,推動一系列改革政策導致股市吸引力大幅上升的2014-2015年中。 (這算所謂蹺蹺板效應的第二部分,股漲樓跌,其實樓市當時真沒跌多少)

3、由於2015年5-6月,中國股市已經來到歷史估值高點,泡沫嚴重,大股東大量套現而高層自2015年4月開始放鬆地產調控,以及出臺一系列棚改貨幣化政策,推動樓市,最終導致的樓價再次上漲,而股價牛轉熊市2015年中-2018年中。(蹺蹺板效應第三部分,樓漲股跌)

現在是由於樓市繼續嚴調控(限購限售),且加速推進房地產稅,導致樓價高位震盪,而股市一路下跌。再往後,看樓市股市同跌。

從房地產價格和股價的變化中,其實我們可以找出一定規律。同漲一般處於經濟增長較快,市場情緒一致樂觀的情況。或者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都趨向寬鬆,不存在某一個市場調控,市場情緒穩定的時候。這個時候,仍然是樓市股市兩個蓄水池。但水不僅僅只是存量,而是同樣存在增量。所以導致同漲。

同跌一般發生在經濟增長消失,經濟陷入衰退,市場情緒一致悲觀的時候。或者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都趨向於緊縮。這個時候,樓市股市兩個蓄水池,但是存量的水都在蒸發和抽離,導致兩個池子裡的水都在減少,水位下降,價格自然下降,導致同跌。

而蹺蹺板效應,基本發生在市場情緒穩定,並非一致樂觀。貨幣政策或者財政政策其中一個處於寬鬆,且樓市存在調控,或者股市正好處於估值底或者泡沫期的情況。 在咱們中國,這就更加明顯。因為中國不管是炒股還是炒樓,交易成本和持有成本都很低,容易導致暴漲暴跌。 股市的泡沫化也來得特別迅速。別家的股市是10年漲幾倍,緩慢緩慢漲。我們的股市是一年漲2-3倍,然後再暴跌。波動幅度遠勝,但結合樓市的調控和放鬆上,更容易出現這種所謂的蹺蹺板效應。

資產價格的變化,一定是從全面普漲,到蹺蹺板效應,某些漲,另一些跌,最終再到資產價格全面普跌,然後再循環的一個過程。 筆者個人認為,目前咱們就處於資產價格一致下跌的階段。而樓市價格之所以還沒有發生實際的大幅下跌,主要原因仍然受制於限售政策。且地方政府由於房價的下跌會導致土地價格下跌,影響地方財政收入,逼著地產商不允許降房價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房價的一般規律是,成交量下降後,半年左右傳導至價格下跌。 今年年初給很多朋友說,看今年10-11月份房地產成交量開始縮減。那麼半年左右傳導,看明年4-6月份,一手房的普遍降價開始。

A股前面已經說了,對於經濟增長的預期悲觀,且沒有賺錢效應,沒有吸引力,導致成交量萎靡。樓市的資金即使出去,投資者也傾向保守。說白了,大格局是存量資金雙雙從樓市和股市中蒸發和抽離的情況。 更何況,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大量樓市追在高位的投資者因為限售政策,樓市資金無法抽離出來。

當然,這裡還是有個前提,那就是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不要雙松,明年不要降息。 不然,又會改變預期。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中立守望


房價能夠連續上漲十幾年為什麼?而股市年年下跌月月下跌天天都在下跌趨勢中十幾年如一日的下跌為什麼?投資房地產市場一本萬利,各地的首富一定是房地產老闆或者是炒房專業戶……,只要房產稅空置稅徵收不立法投資房地產是最最安全的投資,一線城市都要排隊等候搖號買房,但投入股市100萬進去最後零元出來,百分之一百的輸錢虧錢賠錢,傻子似的億萬散戶才去送錢給莊家。所以現在有腦子聰明清醒頭腦的人都遠離中國股市留著血汗錢為自己為家人改善生活質量多好!


超爽撿到100塊


樓市和股市對於資金的意義是不同的,樓市有貨幣創造的功能,但是股市沒有直接的貨幣創造功能,

現代貨幣是信用貨幣,是靠借貸產生的,樓市對於每個國家都是極為重要的的貨幣創造資產,比如開發商建房子需要負債,萬達,萬科,恆大,碧桂園這些房地產公司負債都是幾千億的規模,居民購房需要負債,中國居民負債總額幾十萬億中的大部分是房貸,中國2018貨幣總量m2的規模是接近200萬億,其中房地產所創造的貨幣總量是排第一,

股市本身不涉及負債,只是資金的轉移,把錢從投資者手中轉移到上市公司,因此股市不創造貨幣,但是股市如果行情好,會帶動居民消費,和增加公司投資,而居民消費和公司投資是需要借貸的,這會間接帶動創造貨幣,不過股市的貨幣創造遠遠比不上樓市,

因此如果中國樓市上漲,中國經濟增長強勁的時候,到處都是錢,股市不漲,那麼當樓市下跌,股市的上漲動力會更差,因為這個時候資金會更緊張,

從國外經濟大國的表現來看,也是股市和樓市會同步上漲,同步下跌,比如經濟危機時最重要的標誌就是股市樓市下跌,經濟繁榮的時候,樓市股市都上漲,

把資金理解為是一個固定的總量,股市樓市是對資金的分配和爭奪,這種思維其實是對現代金融和經濟運轉模式的不熟悉,經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