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大的,魏国的扩张方向应该怎样为最好?

佛曰不可说13579


按地理位置来分,三国曹操的草创位置跟魏国的版图是差不多的,都是四战之地。巧的是曹操后来的国号也是魏

曹操东西南北都有强大的敌人,曹操的战略方向选择了东边

那么看一下战国的魏国早期形势图

魏国的东边,是淮泗平原,未来的齐楚争夺的区域,此时这里是一群小国的天下,有宋、鲁等一些小国;越国还存在,越国的北部领土直达山东南部,此时越国已衰落。

既然曹操已经提出了很好的思路,魏国应该往东边发展,灭掉宋鲁等小国,这对早期的魏国来说是不难的,与楚国合力灭越,瓜分苏北之地。

有淮泗平原,就有稳固的大后方,可以发展商业和农业。当然这个地方会面临齐楚两方面的压力。再看曹操的做法,与袁绍争夺青州。此时齐国并不强大,可与赵国瓜分齐国

最后,把韩灭掉,南与楚国接壤,基本形成了曹操的势力版图

此时魏国已经基本完成了黄河以南区域的统一,再论进攻方向,可北、可西、可南。已经没啥难度了。当然以曹操的例子来说,是往北边发展的,因为袁绍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双方必有一战。就看赵国有没袁绍那能力统一黄河以北地区了。

另外,曹操曾经问袁绍:“如果事情失败了,哪里可以作为我们的根据地?”袁绍说:“我向南占据黄河,向北阻塞燕,代,结好戎狄,南下争夺天下。就可以成功。”曹操说:“我招揽天下有能力的人,用道义统御他们,就可以无往不胜。”

所以讨论扩张方向没啥用的,最重要的还是人心和人才!!!


铯媒体


首先附上一张战国初期的地图,先分析一下当时的三晋形势,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三家分晋,魏国分得了晋国的核心地区即山西南部和沃野千里、人口密集的河南东部,绛、曲沃这两个曾经的晋国都城都在魏国的统治之下;赵国虽然分得了晋国最多的领土,但基本都是晋国几百年来向北方狄人、戎人那里夺取的领土,人口稀少,开发程度低,真正的中原腹地赵国并没有占领多少;韩国本来地界就小,虽说处于中原,西部盛产铁矿石,可制作精良武器农具,但西部多为山地,东部平原很少,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虽说魏国底子好,但和韩国赵国一样,处于四战之地,一个不留神就会被他国甚至是几国联合攻打,到时顾此失彼,兵力分散,难以御敌。因此在需求上,加之三国同出晋国,三晋便走向了联合。而当时的春秋首霸齐国正在经历田氏代齐,由于内政混乱,导致国力不振,没有精力也没有实力去关注三晋;此时的楚国才刚刚经历过吴国的沉重打击没多久,国内动荡不安,实力并没有完全恢复;此时的秦国自穆公之后内政一直不稳,国力不强;燕国此时还是打酱油的存在。可以说在当时,只要是三晋不欺负别的国家,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动三晋。

就在此时,雄才大略的魏文候继位,他并不满足于当下,他深知魏国处于四战之地的忧患,于是广纳贤才,任用李悝改革迅速让魏国走上了强盛的道路。之后吴起弃鲁奔魏,为魏国训练出了当时独步天下的第一强军――魏武卒,魏国先是任用乐羊灭掉中山国,之后联合赵国击败楚国,占领楚之大梁、榆关以及周围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将楚国势力逐出黄河流域。又任用吴起率军攻打秦国,击败秦国,尽占秦之河西之地,之后秦国率领大军号称五十万攻打阴晋,结果被五万魏武卒,三千骑兵,车二百乘打得大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阴晋之战。经此一役,秦国元气大伤。此时的魏国达到全盛,可以说,已经初步拥有了灭国的能力。

历史的车轮就在这时远离了我的想象,此时的魏国应该如何扩张,这并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应该在仔细分析当时的形势下做出进一步的猜测。

前文提到,此时三晋一体,齐国田氏忙着篡夺君位,楚国政局混乱、国内动荡,燕国还没有入其它六国的法眼,秦国政局动荡,且被魏国打得家底不剩,可以说,魏国这时候的选择真的很多,打哪四家都不在话下,事实果真如此吗?

第一,燕国。当时的燕国地域不大,且处于荒蛮之地,除了齐国,中原诸国对其应该没啥兴趣(参考楚国灭越)。攻打最弱小的燕国,灭其国魏国不在话下,但如果动燕国,那势必要带上赵国以制衡齐国,魏国必然有三个选择。上策:和赵国平分,魏国还是占不长久(参考魏灭中山,中山复国可以知道),反而便宜赵国;中策:独占燕国,燕国不仅可能复国,还有可能因起赵国的猜忌,破坏三晋联合;下策:这是最没有脑子的做法,因燕国之于魏国是飞地,索性将燕地赠予赵国,但是谁会增强自己的邻国实力削弱自己呢,所以说,灭燕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有灭国之力,却无消化之力,因此只能换个选择。

第二,齐国。三晋都笑话齐国士兵胆子小,没有战斗力。之前几次三晋与齐国大战,都被三晋按在地上摩擦,齐国那是一个惨啊,白白扔掉十几万条人命。个人认为,如果攻打齐国,最低也需要拉上赵国(韩国实力不够且不与齐国相邻,且韩国肯定不希望齐国灭亡来增加魏赵两家的实力),毕竟联合也需要利益的存在,但是短时间内齐国并不会灭亡,首先齐国地处东海之滨,有渔盐之利,在当时,那可是如同黄金的存在,齐国可以说是坐在金山上的国家,富的流油。其次,齐国地域虽偏小,但开发早,地处中原一侧,平原广大,盛产粮食,人口稠密,组织大规模的军队并不是什么难事。且拥有黄河济水为西部天险,南部为泰山山脉,只要部署得当,打起消耗战,齐国肯定能撑一阵子。可能齐国还没有消耗完魏国就已经耗干了。这还不算其他国家的救援。就算齐国被魏赵两国灭了,楚越燕秦(这几个国家会想正面打不过你还不会偷偷摸摸打你吗,反正齐国你别想独占)两国肯定会在背后使坏,说不定齐国还没占稳当自家后院就起火了(参考齐国灭宋推测)。

第三,越国。没啥好说的,飞地,如同燕国一样,不现实。

第四,楚国。要说楚国,那可不是一般的大,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就是一个巨无霸,逮着谁就咬一口,运气不好还会让他给吃了。江汉诸国可以说运气就忒不好,碰上了楚国,结果还没撑到战国就被楚国灭得一干二净。如此庞大的体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楚国地广人稀的劣势,组织个百万雄狮也不是难事但是楚国又一个劣势,就是贵族领地制,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彼此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勾心斗角,除非有亡国的危险,否则楚国的凝聚力过于低下。魏国对付楚国,你可以和楚国打几场仗夺取人家的土地壮大自己(没有动及大部分楚国贵族的利益),但不到实力足够,是绝对不能动灭楚国的心思的(参考秦国灭楚)。

最后一个选择――秦国。刚刚经历惨败的秦国此时对于魏国来说就如同一只待宰的羔羊,此时的秦国,在山东六国眼里就是蛮夷(秦国在平王东迁才成为诸侯,之前是一个给周王室养马的小部落,怪不得其他国家看不起秦国)。但是秦国拥有崤函之固,秦岭之险,关中沃野千里,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成为魏国的,那必然是魏国的坚实大后方,甚至可以再取道秦岭灭掉巴蜀这两个不成气候的国家,占据天府之国,那对魏国更是如虎再添一翼(参考秦灭巴蜀)。凭借魏武卒的实力,灭掉此时的秦国真的好简单。

但是 不要认为这就是两个国家的事情,整个战国就是一盘大棋,任何一方都不希望对手强大,对于赵韩也是如此,因此,魏国必须在三晋一体的基础上,给予赵韩两国足够的好处来对付其它国家,比如解决完秦国助赵国灭燕(首先灭掉弱国,耗时短,尽量避免与其它国家的联合),助韩国向东发展灭宋及其它泗上小国以及压制楚国(参考齐楚魏联合灭宋),才能无后顾之忧灭掉秦国。

(最后一段纯属小编瞎编,走过路过,看看就好)拥有了坚实的大后方,魏国再联合起来三晋,助赵灭燕,助韩灭宋,之后,寻机歼灭齐国主力,助赵国取得齐国河间之地,封锁齐国,许灭楚之后由赵国独占齐国(在最大程度保有盟国的基础上,灭掉齐国也会让赵国增长实力,不利于魏国的发展再给予赵国好处后,让赵国出兵楚国)。此时齐国齐国已经残了,三晋全力联合攻楚,此时楚国孤掌难鸣,灭亡是时间问题,楚国灭亡之后按功劳大小瓜分楚国,魏国实力强劲,占据大半楚国。这引起韩赵两国的恐惧,此时的魏国应该早做打算,料到今天,然后趁其不备,率军回头先攻打韩国,其余兵力防备赵国,作为最弱小的韩国,应该很快就会被击溃,赵国被魏国其它部队牵制,最后魏国全力攻赵,赵国无援(齐国已残,参考五国伐齐后齐国的态度),被迫投降,齐国也被魏军在收拾完赵国的燕地之后南下顺道收拾了……战国终……




20岁的大男孩


战国初期,七大战国的实力排名是:魏、齐、楚、韩、赵、燕、秦。魏国处在一个四战之地,赵国、韩国跟魏国同出一源,实力虽然没有魏国强大,但是也颇有战斗力,灭之伤筋动骨;齐国是一个老牌强国,消灭他是不现实的;楚国是一个巨无霸,且处在南蛮之地,攻之不易,占之无利;燕国与魏国并不接壤,且燕国贫弱受齐国保护,跨赵而击燕,得一块飞地不利消化。因此当时魏国最好的扩张方向是西边的秦国。

秦国地处关中大地,外险而内平,渭河、泾水横穿关中平原,是一个大大的风水宝地。周朝因关中而兴,秦国因关中而立,占秦国则进可攻中原五国,退可保千里江山。关中大地是上天赐给魏国的王霸之资,但是魏国弃之如草鞋,天予不受则必遭天遣!

吴起统率魏武卒跟秦国老军战于河西,一战击溃秦国五十万主力,进而占有了所有河西之地。当此之时,如果吴起不出走楚国,而是继续得到魏武侯的信任与重用,则吴起可以将秦国消灭,将秦人赶回陇西草原给魏国公室养马!退一万步讲,魏惠王年轻时,有庞涓统率魏武卒,如果依庞涓之策,魏国全力西进,则秦孝公不能挡,秦人只能退回陇西,秦国必亡。魏国好好治理秦地,则关中将会成为魏国的王霸之资!

历史上魏国选择了错误的扩张方向:先统一三晋,再灭齐亡楚,再由两上将各领精兵一支东灭燕国,西灭秦国,以此完成魏国的统一大业。但是魏国第一步就失败了,统一三晋之战被齐国给打乱了:庞涓领兵灭赵,赵国不敌求救于齐,齐国通过桂林之战击败魏军;庞涓又领兵灭韩,韩国死抗到底,齐军救韩,通过马陵之战消灭魏军主力,庞涓死于乱箭。魏国精锐尽失,秦国却变法功成,卫鞅领秦国新军伐魏,一战收复河西,将魏国压缩至黄河东岸,至此魏国再无扩张之力,只有自保求存了。


大秦铁鹰剑士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凡是喜欢历史的,谁不想在古代乱世指点一下江山。

战国初年还是比较混乱的,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变法使魏国迅速强大,成为诸侯之首。

守仁君认为,当时的魏国必须要坚持一件事不能变,才能终成一统。



尽最大努力维护三晋联盟。

历史上魏国霸权衰落的开始,就是魏国和赵国韩国翻脸。赵魏韩三国如一字长蛇,互相照应,不论哪国被打,其它两国都能很快做出反应。三晋联盟维护好了,起码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步步蚕食。战国初年魏国虽强,但是坚决不能贸然灭国,小国你灭就灭了,但是对于那些大国,必须要连拉带打,慢慢削弱其力量。

韩国自然不必说,韩国地狭,且处于四战之地,即使是申不害变法后的韩国,他也只能维持自己不受侵犯。所以控制韩国最为简单,只需以强大武力震慑,再以利益相诱惑即可。

但是对待赵国就不能这么搞了。魏国对待赵国,应该的平等的地位与之联盟。然后呢,将河西之地部分予赵。驱虎吞狼,挑起秦赵之间的战争,战国初年,秦国疲弱,但是赵国也不强。两国攻伐,谁都吃不了谁。魏国可适时助赵。和赵国共同分享秦国利益,但是不可为主,得为辅。目的在于压制秦国,疲软赵国。大不了河西之地全部予赵,换取魏国灭中山时赵国不得干涉,并且需派兵协助。

接下来就是经略宋国,鲁国,卫国,这几国都不算强国,但是也不是说灭就灭的,可以把他们连拉带打拉拢过来。这个其实不难,卫,鲁,宋三国和齐国关系都不好,说服他们共同伐齐不难。然后以他们三国为主,魏国为辅,和齐国交战。齐强则助三国,齐弱则逼其割地。

然后就是扶植韩国,让他作为自己和楚国的缓冲地带,并且要尽可能和楚国交好。

这一时间段的战略就是,全力灭中山国,把秦国这个烫手山芋甩给赵国。拉拢卫宋鲁三国压制齐国,控制韩国,和楚国交好。然后修德政,强军队,为第二步做准备。

第二步打出一片根据地。

魏国虽强,但是吃亏就吃在自己四面皆为强国,战略纵深太小。所以第二步就是灭秦,占据关中。

灭秦肯定不能光自己动手,必须联赵灭秦。此时秦赵纠缠多年,不用担心秦国能有多强,自己是以逸待劳,机会是很大的。


灭秦之后,秦国土地,特别是关中之地,必须得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可用中山旧土安抚赵国。然后,集结一切可以集结的力量,要和齐国楚国打一场决战。战胜,平定天下就是时间问题,战败,则龟缩据守,割地求和,然后努力经营关中,巴蜀,静待生变。

但是战胜的几率还是挺大的,首先,齐国多年被魏国和卫宋鲁三国压制,国力不强。齐楚联盟自瘸一腿。

赵魏韩三国联盟,再加上卫宋鲁等小国。赢,问题不大。然后交好越国,和越国夹击楚国。进一步疲软楚国,让他在自己下面的行动中动不了身。

灭秦之后的局面是,魏国得关中,赵国得中山,还剩些与楚国接壤的土地可予韩国。

有了关中,魏国就有了根据地。然后经略巴蜀,帮助赵国灭燕国,以此为条件和赵国交换河西之地。

局势明朗了,北方现在成了赵,魏,齐三国,南方是楚国和越国。

然后罢战休兵,采取守势,安抚赵国,休养生息。努力经营关中和巴蜀。

第三步,就可以进行统一战争了,三晋联盟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灭韩,扶越。以优势国力灭赵,灭齐。再把边边角角清理了,最后灭楚。

得打两场决战,第一场就是之前的与齐楚决战,第二场就是与齐赵决战。

当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步历时数百年。


守仁看剧


个人认为魏国最好的战略是蚕食秦国,扩大领土,同时团结赵国韩国,保证后方。

先说一下当时的形势,我们以魏武侯晚年时期作为标准,西边秦国已经被压缩至函谷关以内实力大减,但仍具有一定战斗力并开始觉醒;北边赵国是传统三晋盟友,小弟,但已经对魏国过于强大而有所警觉,这也或许是导致魏国第一个想灭国的就是赵国了,东北边燕国老牌诸侯国但一直不温不火;东边齐国田氏代齐仍没有完全消化,正在逐渐苏醒,但暂时还无力西进;南边楚国也处在动乱时期无力北进;还有一个疆土交错的韩国,也是三晋传统盟友,标准的小弟。所以此时,是魏国独霸天下,但同时,魏惠王继承君位的时候,有些飘飘然了,冒然进攻赵和韩。

其实,魏惠王也不是全错,以全晋之地统一华夏固然很好。但是想把曾经的盟友灭掉,当然会得到拼死反抗,拼死反抗倒也罢了不过是多花些时间罢了,最重要的是,他忽略了国际大势,灭国之战是很容易招致他国干涉的,数百年之后,长平之战后,秦国想要灭亡已经奄奄一息的赵国的时候,都还会有魏齐楚国救援,何况是在战国初期了。所以,魏惠王的战略必然失败,而对于魏国四战之地,一旦衰弱势必会招致群起而攻之,那么衰落和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而已。

所以,魏惠王的失败不在于魏国不强大,而在于魏国太强大,所以对其他国家视而不见没有冷静分析大势。因此,魏国正确的扩张和灭亡战略应该考虑的就是,1为自己赢得一个道义上的支持来做一些吞并的事实(齐国晋国称霸皆如是),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减少他国的干预,2吞并的最好是其他国家忽略但可以很大程度壮大自己的地盘(如秦并巴蜀),同时,对后方有所警觉,最好保持一定的盟友,不防许给他们一些好处让他们配合至少表面上现在自己这一边。

而此时的华夏有一个国家秦国“六国卑秦,不与会盟”,是最被各大战国看不起也最忽略的国家,而秦国关中既有丰富的物产又有函谷关,同时秦献公时期还是秦国最虚弱的时期之一,此时蚕食秦国无疑是最好的扩张选择。

对于三晋盟友赵国韩国,应该是团结的对象,不妨与他们共同灭秦许给好处至少默认,那么齐楚燕在没有把握面对三晋的时候必然不会妄动,因此如何团结三晋是魏国战略的另一关键,对于赵韩,魏国君主应该有晋献公舍珠宝骏马的觉悟而不是去征服他们,得罪盟友这是其他国家喜闻乐见的事情。





大明朱子彧


魏文候时吴起攻占河西之地,魏国若不顾一切,在其他方向取守势,甚至放弃其他地区,专攻秦国,完全有机会灭掉秦国,进而占领全部关中地区,有了这四塞之地做大后方,统一天下的就是魏国了。

所以魏国最理想攻击方向就是西进灭秦。

按照把大象放冰箱里分几步的套路,魏国统一天下步骤如下:

第一步,西渡黄河占领河西之地,进而灭掉秦国,占领全部关中地区。

第二步,以关中为基地,攻击上党和太原,占领全部山西,也就是原来晋国的全部领土。

第三步,以关中及山西盆地为基地,派出两路大军,一路出函谷关攻击洛阳盆地,一路出井陉攻击邯郸,进而占领中原。这是刘邦韩信玩过的路线。

第四步,北击弱燕,东击齐国统一北方

第五步,南下江南,一路攻击襄阳,占领长江上游,然后顺江而下。一路渡淮河,兵临长江,两路大军夹击,一举拿下江南。这是西晋灭东吴孙皓的路线

第六步,统一中国。



棒棰岛的棒槌


第一:向西发展不会遭到诸国的反对,作为西陲蛮夷,东方六国向来是瞧不起的。就像秦穆公当年东出无计,但是向西发展,却发现别有一番洞天。向西发展,不会遭到周围列强的反对,反而可以联合其余五国,六国共同伐秦。大家想想也知道,其余诸国距离秦国路途都比较远,只有魏国和秦国相邻。即使是六国分秦,也是魏国近水楼台先得月。

第二:秦国国力羸弱,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的国力是无法和其余六国争雄的。秦国在秦献公前就是四代乱政,秦献公继位以后也是连年征战。在和魏国的数次战争中,秦国也是胜少败多。而且作为天下第一强国的魏国,此时的魏武卒正是其最强盛的时期。只要魏国全力一击,秦国必然没有招架之力。此时,魏国便可以尽吞秦国之土地,人口,让魏国变得更加的强大。

第三:有利于魏国日后的争霸,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围棋里边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说法。其实魏国最后的衰落和魏国处在四战之地是有很大关系的。但是如果魏国吞并了秦国,那就没有这种顾虑了。此时,魏国进可联合三晋攻打齐、楚,退可以进入函谷关。无论是东进还是南下,此时对魏国都是相当的有利。

所以说,对于魏国而言,向西发展,灭掉秦国才是最适合魏国发展的战略。而北击韩、赵,东攻齐国只会让自己四面楚歌,最终被赶下霸主宝座。




星鵼下的誓言


先灭赵国!

很多人看到以后秦统一全国,就认为秦是最大的威胁,所以要先灭秦!而且灭秦以后还可以依托秦的地理优势!可是在战国初期谁看得出来以后秦会变最强,反而被吴起打的都找不到边,秦军也就内斗内行,外斗外行的种,后来的商鞅也是后代魏王昏庸放给人家的,否则根本就没有商鞅变法一事,所以人家不可能重视他!

再说秦国的地理优势,的确你干掉了秦国,有了函谷之险,但是对你有用嘛,你总不能别人一打你,你把老家都不要了,躲到别人的地盘上去吧,估计那时秦人也要趁这个机会把你赶出去了,真要到了那时也是苟延残喘了,还谈什么争霸!

还有秦国并不好灭,赳赳老秦历史600多年,大家认同感很强,虽然打别人不行,但你一旦要灭他,人家肯定跟你拼命,你非拔掉一层皮不可!

所以只有先灭赵,才是明智之举,第一赵国和魏国本是三晋之一,同宗同源,就像吴国和越国,大家生活习性,和认同感比较强,一旦灭了,也容易消化!魏文侯时三晋关系都还不错,文侯经常拉三晋进攻别人,胜利后魏文侯都把胜利果实留给其他两国,因此赵国觉得魏国不错,对魏国防备也不深,但把周围的国家都得罪光了,一旦赵国出事,别国未必相救,魏文侯派公子击和乐羊攻灭中山国,吴起夺取秦河西之地,我有理由相信人家是在为攻赵作准备!一旦时机成熟中山大军,吴起大军,还有魏国本部人马出其不意向赵国都城夹击,发动闪电战一举灭赵,别国一不想救,二想救也来不及,灭赵后实力必然大增,这样就奠定了统一的第一步!

只可惜后来的魏武侯没能贯彻这一战略,而是壮着自己强大四处征战,把该得罪的不该得罪的都得罪了,白白错过了这么好的战略窗口期,等到魏惠王想灭赵时,各国已崛起,互相牵制,已无能为力!风水开始轮流转了!


就跟你耗上了怎么着


魏国最好的扩张方向还是向北扩张,也就是吞灭赵国。

魏国虽然在战国初期最为强大,但其在战国七雄中的地理位置实在不好,它位于中原的心脏地位,等于处于各个强国的围攻之中。

向西,它将遭遇秦国,向东他的对手是齐国,向南有楚国在,这在战国七雄中都是数得上的强国,那么就魏国本身而言,等于是处在了这三大国的夹击之中。

在这种形式下,魏国最好的扩张就是向北,吞并赵国,之所以是先吞并赵国而非先吞并更弱的韩国,是因为一旦没有了韩国的存在,魏国和秦楚之间就再无缓冲余地了。

吞灭赵国之后,魏国可以借由赵地打击相对弱小的燕国,这样如果能把魏、赵、燕并为一体,魏国对于齐国就有了包抄之势,有了威压齐国的能力。一旦能赵、魏、燕、齐称为一体,再返回来吞并了韩国,就有了和秦楚分庭抗礼的能力和地盘。

不过呢魏国灭赵计划,被齐国围魏救赵所破,而魏国的地势又确实不好,导致最终魏国没有能够实现崛起。


叶飘刀


就事后来看最好的方式是由魏文侯定下来的蚕食策略。即现代所说的大棒与胡萝卜策略。利用魏国强大的国力威逼利诱弱国,逼他们跟魏国结盟,然后带领他们去打击其他强大的国家,使得强国强不起来,弱国更加虚弱。最后等魏国有扫灭天下的实力以后再一鼓作气灭掉所有国家。

魏国与燕国以外的其他战国全部接壤,这意味着魏国可能面临跟其他五战国同时开战,这样一来魏国必败。所以,魏国千万不能有灭亡其中一国的鲸吞想法,否则便会激起其他几国的亡国意识,最终联合出兵魏国灭亡魏国。比如魏国打算灭韩灭赵时,齐国秦国楚国都有站出来帮忙。

其次,一旦魏国陈兵于某一个国家发动灭国大战,那么必然迁延时间,这将给其他国家发展的机会。比如,魏国在陈兵灭韩赵的时候齐国趁机展开吏治变法并逐渐强大起来;而齐国崛起后,魏国在东部跟齐国纠缠的时候秦国趁机在西部变法。战国时期瞬移万变,迁延一两年就可能发生天翻地覆变化。

魏国实际上衰弱就是从其打算灭韩灭赵这时候国策出错所引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