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支招!縣域經濟如何突破制約,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江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並且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較早確立了綠色發展理念。與此同時,在縣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與制約。

近日,《群眾》刊發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戰炤磊的文章。文章認為,在辯證認識縣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成就與制約的基礎上,需要系統探索新的模式與路徑。


專家支招!縣域經濟如何突破制約,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江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並且在轉型升級過程中較早確立了綠色發展理念,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的綠色基調。

在入選2018年“全國科學發展百強縣市”的江蘇縣市中,相當部分都在綠色發展和生態建設方面取得了標誌性成效。例如,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的崑山,早在2010年就榮獲聯合國人居獎,還被評為首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此外,許多縣市在綠色環保方面取得了國家層面的認可,例如,海門、揚中、句容等是“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海門、句容等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宜興、如皋、高郵等被評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如東被評為“綠色能源示範縣”。

與此同時,江蘇在縣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與制約:

由於縱向的體制分割和橫向的區域差異,江蘇縣域經濟對於綠色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和技術支撐能力都有待提升。

從產業的視角來看,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與綠色高質量發展理念相契合,但是除了現代農業之外,其他產業往往並非縣域經濟的強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的縣市不到10個;絕大部分縣市第三產業佔比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從技術的視角來看,綠色發展離不開相應的技術支撐,但由於大量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在大中城市,縣市自身的技術供給能力非常有限。全省42個縣市合計專利授權量佔全省的比重不到40%;每萬人擁有專利數量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縣市不到10個。

在辯證認識縣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成就與制約的基礎上,需要系統探索江蘇縣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模式與路徑。

01

強化頂層設計,科學釐定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思路框架

要將綠色的基因根植到縣域經濟領域,必須徹底揚棄粗放型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使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色調,而要實現這一系列根本性的轉變,必須在區域發展規劃層面做出科學的頂層設計,明確科學的框架體系和總體思路。

首先,要強化綠色發展理念,將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納入區域發展的總體規劃,對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目標節點和基本思路做出總體謀劃,從上位法的層面為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提供製度依據。

其次,要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規劃綱要,確定符合自身比較優勢的差異化的戰略定位,制定既合乎規律又兼顧實際的科學合理的目標體系,圍繞關鍵任務和重點領域提出總體的政策思路,明確綠色發展的責任主體與保障措施。

第三,根據綠色發展的綜合性要求,圍繞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目標定位和現實訴求,適當優化調整社會、文化、科技、教育、衛生、城建、人口等領域的發展規劃,使多領域發展規劃實現良性協調與精準配合,為縣域經濟綠色發展提供體系嚴整的規劃支撐。

02

完善政策體系,全面突破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要素瓶頸

相對於城市經濟而言,縣域經濟擁有廣闊的農村腹地,在獲取土地和生態資源方面有一定的優勢,而在獲取人才、資本、科技、信息等資源要素方面卻明顯處於劣勢,即便是一些經濟發達的縣市能夠用於綠色發展的高端要素也相對有限。因此,必須準確把握相關要素的形成和流動規律,完善相關政策體系,提高相關高端要素的收益預期,吸引更多高端要素向縣域流動、向綠色領域集聚。

1

外源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突破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人才瓶頸

將綠色發展理念和綠色發展能力植入社會教育體系,提高社會人力資源總體的綠色素養,使綠色發展成為人們共同的價值取向,並不斷增強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的能力。健全各種人才引進政策,可以考慮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端人才引進計劃。在縣市層面重點探索人才資源的功能性使用機制,即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與部分綠色發展領域的優秀人才簽訂長期的戰略服務協議,鼓勵人才為縣市綠色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2

財政投入與社會資本相結合,突破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資金瓶頸

一方面,要明確政府在綠色發展中的責任和作用邊界,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優化使用效率,使其在彌補市場失靈和“築巢引鳳”方面發揮更好的託底作用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要圍繞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服務、平臺載體、綠色保險、社會信用、退出渠道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激勵約束政策,提升綠色標準在適用各類優惠扶持政策過程中的權重,對於違背綠色發展原則的項目實施一票否決,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流向符合縣域經濟綠色發展戰略的產業領域和建設項目。

3

自主創新與模仿引進相結合,突破縣域經濟綠色發展的技術瓶頸

在綠色技術創新過程中,應奉行自主知識產權戰略,即,雖然要求助於外部創新資源,但是應堅持以我為主,掌握在合作創新過程中的話語權,注重對於知識產權的控制,避免淪為綠色技術創新的伴讀書童;雖然要在相當程度上依靠引進技術,但是在技術引進過程中應強調知識產權的讓渡,並且依靠定製研發和綠色資源實現綠色技術的本地化,避免淪為綠色技術的試驗場。

03

依託特色資源,全面探索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多元模式

縣域經濟是最具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行政區域經濟,也是差異性最大的行政區域經濟,並且在實踐中湧現出了多種多樣的發展模式,而這些特徵也必定會投射到綠色發展領域,從而使縣域經濟在綠色發展進程中也呈現出多元化的模式。因此,必須立足自身特色資源和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化的綠色發展模式。概括而言,縣域經濟在綠色發展過程中可以選擇的典型模式有如下三種:

一是生態資源導向型發展模式

即依託本地區自然環境優良、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對生態資源的統籌整合與集約開發,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新型業態,並運用在產業發展中形成的經濟收益和現代管理模式回饋生態環境,從而實現經濟與生態的良性互動。此類模式對於區域的生態資源稟賦有較高的要求,適合生態條件良好但工業化進程較慢的縣市,對於一些欠發達縣市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較強的推動作用。

二是綠色技術驅動型發展模式

即依託本地區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和科教資源優勢,打造區域性的綠色技術研發中心,建設綠色技術和綠色商業模式的高地,主要依靠綠色技術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此類模式要求生態資源與科教資源有良好的匹配性,適合生態宜居且交通便利的縣市,科教中心城市周邊的生態良好的縣市可以重點考慮此種模式。

三是綠色產業支撐型發展模式

即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的新興產業,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形成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支撐整個縣域經濟的綠色發展。此類模式要求縣市有良好的產業基礎,既可以是發達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可以是發達的傳統產業,前者能夠為新興產業的形成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供技術和產品支撐,後者能夠為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奠定基礎,關鍵是綠色產業要有相當的規模體量和較強的聯繫效應,能夠拉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增長,無論是農業大縣(市)還是工業大縣(市)都可以借鑑此類模式。

摘編自《群眾》2018年第21期,原標題為《縣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探索》

作者:戰炤磊(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專家支招!縣域經濟如何突破制約,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