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三“祖”,皇太極僅為“宗”,康熙到底該不該稱“祖”?

沁嶼


康熙當然值得稱祖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相當於把天下重新打了一遍;之後開疆拓土,使清朝疆域翻翻。

1、康熙繼承的江山

康熙繼承的是“皇太極時期形成的會盟體制”。朝廷對滿蒙漢八旗是中央集權體制,南方的三藩(四藩),北方的漠南部落是會盟的成員。兩邊會盟+中間郡縣。

這一機制沒什麼不好,畢竟入關就是靠著這種模式打下的。

(南方軍頭)

但時間長了就會出問題,畢竟產權不清晰,比如吳三桂作為藩王到底是要1646年的地盤,還是1662年的地盤,可以有多重解釋。到這時候,用暴力解決對誰都好。

2、康熙重新打下的江山

三藩之亂起兵的有入關前會盟的漢人諸王,還有廣西將軍孫延齡、高雷總兵祖澤清、潮州總兵劉近忠、陝甘提督王輔臣等一系列擁有兵權、討厭削藩的地方實力派。

在叛亂高潮,康熙丟了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廣東、湖南、福建全部,江西、陝西、湖北部分。而且北直隸、漠南也有人起兵。

(1683年的清朝)

在平叛後,這些漢人軍頭或被殺或自殺,朝廷的政令直接通行到每個地方;漠南藩王也更加臣服。為之後的開疆拓土奠定了基礎。

3、康熙的開疆拓土

清朝的每一次整合都會提供巨大的能量,進而迎來下一輪的擴張。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八旗,具備了與明朝角逐的能力。皇太極強化汗權,會盟蒙漢,具備統一天下的能力。

同樣康熙也是如此。在平定三藩後,平臺灣,與沙俄作戰、三徵準噶爾、在晚年還出兵青藏。

(康熙晚年的清朝疆土)

康熙的赫赫武功,稱祖自然不為過了。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向敬之

清朝正式的帝王有三祖,即太祖高皇帝、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另有追尊的四祖:肇祖原皇帝、興祖直皇帝、景祖翼皇帝、顯祖宣皇帝。

作為太祖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雖有稱帝之舉,但只被後世尊為太宗文皇帝。他有開拓之功,但主要還是守成之君。太宗,也是宗系皇帝中最高的廟號,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後改成祖),都是對國家的統一有煊赫之功的著名皇帝。

祖功宗德,這是儒家禮制尊諡先帝的一種傳統,能被稱為有功之祖,都是指開國帝王。

順治帝能被尊為世祖,乃因問鼎燕京、入主關內,為大清王朝開疆拓土擴大了幾十倍。而康熙帝被尊為祖,卻不免有爭議。

他對大清而言,確實有功,如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三徵準噶爾、控制黑龍江領土,維護了國家領土的完整和統一。但其功績,主要在於維穩,而非開拓,故而被尊為祖,有拔高之嫌。

將康熙尊為聖祖者,為後繼之君雍正帝。

聖祖之廟號,並非雍正的首創。唐高宗曾追尊一千多年前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為唐聖祖,為李唐皇帝臉上貼金。

而雍正尊乃父康熙為聖祖,給出的理由更是堂皇的:“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清世宗實錄》卷一)

最高領導人定了調子,王公諸大臣不好反對。雍正之所以這樣做,重點是彰顯孝心,為自己從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後的勝利者,而對康熙進行特殊的感激。


以禮觀書


稱康熙為“祖”,是雍正皇帝所為。確實是違反了已有規則的。

清有三祖:

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

世祖章皇帝順治

聖祖仁皇帝康熙

稱“祖”必須要有開創之業績。



努爾哈赤稱太祖肯定沒有任何問題,開基奠業,開創清朝的第一代領袖。

順治稱世祖,也沒有什麼問題,清朝正是在他執政期內入主中原,一統天下,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主要就是在康熙這兒,後世是很有爭議的。

X祖,X宗是屬於廟號,X皇帝這是諡號。一般情況下,諡號更重要,是對皇帝一生的功績和特點的總結。而廟號按規矩來就行了,爭吵的情況不多,但守成之君被為“祖”確實很罕見。



這主要是雍正堅持這樣搞成的。

即然要打破傳統,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雍正的理由是這樣:

“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祖有功而宗有德,雍正的意思是康熙名為守成,實有開拓,既有德,也有功,而且功勞大得很,完全有理由稱“祖”。

康熙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葛爾丹,確實武功赫赫。但是像他這樣平定內亂,開拓疆土的古代帝王也並非沒有,比如漢宣帝,唐太宗,唐高宗等。



在隋朝以前,並不是所有帝王死後都有廟號的。

一般帝王死後,先會為他建築專屬的家廟進行祭祀,但幾代以後就須毀去原廟,而於太廟合併祭祀。合於太廟祭祀,這稱為“祧”。

“祧”的實際意義在於:如果每個帝王的廟都留下來,幾代以後,這樣的家廟就太多太多了(每個朝代都認為自己會千秋萬代),每年到了祭祀上的時候,東跑來,西跑去,燒紙上香,又累又不成體統。

所以,就只給那些於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才特別地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比如說,西漢很多皇帝的廟號實際上是王莽給追立的。後來,劉秀奪取天下,又糾正過來,把那些時間短,功勞小,錯誤大的又去掉。

由於後世皇帝諡號的字數增加了,亂七八糟一大堆,記也記不清。廟號反而顯得更嚴肅莊重,更能體現帝王功績。於是,廟號就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當然,可以確定的是:雍正為他皇阿瑪爭取“祖”的廟號,是有違於規則的。

但是,通過這件事情,背後所透露出來的意味可不簡單:

一、雍正稱康熙為“祖”,被大家確認和通過了,借康熙的功績為自己立了威。誰敢反對,誰就馬上會受到集體的攻擊。沒有人反對,自己做為倡導者,威望一下就起來了。這個帽子大。

二、這就很深了,意味著雍正可絕不是個按規矩辦事的人。幾千年的歷朝歷代的規矩說改就改,何況其它呢。


饞嘴肥貓鏟史官


啃史君 不讀歷史的財務不是好運動員 歡迎關注 歡迎吐槽


廟號,取代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作用。

問題中的“祖”,“宗”,實際指的就是皇帝的廟號

滿清前四位帝王,廟號三祖一宗。

即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宗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

清聖祖康熙

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在西漢時期得到發展,但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配得上廟號的。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西漢只有五人有廟號:高帝劉邦,廟號高祖;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武帝劉徹,廟號世宗;宣帝劉詢,廟號中宗;元帝劉奭,廟號高宗。就連漢景帝這樣發揚“文景之治”的賢君都沒有在死後獲得廟號。

而且隨著唐朝以後,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導致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而對於祖這個詞,一般只給開國皇帝,例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

所以題目這麼問,其實是在問,康熙的功績,是否能比肩其曾祖的開國之功,其父的立國之績

千古一帝,實至名歸

前面提到,康熙前面的三位皇帝,有兩個廟號是祖,一個廟號是宗。按照慣例,開國的前兩位帝王,廟號太祖太宗,是沒有太大爭議的。而順治皇帝,作為滿清入主中原後的第一任皇帝,他為鞏固清王朝統治作出了貢獻,初創了清王朝走向強盛的新局面。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礎,祖的廟號實至名歸。

再來看看康熙,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孫子乾隆皇帝60年,太上皇3年)。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取得了對三藩、明鄭、準噶爾的戰爭勝利,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這些功績可以說是彪炳千秋的,所以雍正皇帝給他的父親康熙帝上了“聖祖”的廟號,不單單自是處於自己的私心,更多的是康熙自己的能力,為他得到了這一廟號。

關於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的文章

科普|諡號、廟號、年號傻傻分不清楚,一文讀懂古代皇帝的帝號

謝謝大家,歡迎批評指正


啃史君


祖和宗都是廟號,一般來說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來給予的。這裡的功不是一般的功,而是開疆廓土的社稷之功,所以祖一般只有開國君主才有,之後的君王一般都是守成,所以都是『宗』。

一般來說,稱之為祖的,除了開國皇帝之外,就是開國皇帝往上幾輩追封的。開國之後,基本上就沒有祖了。比如明朝,其實只有一個祖,就是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後來的成祖朱棣其實開始是太宗,是後來到了嘉靖皇帝的時候,為了讓自己的爹進大廟,而策略性的把太宗改成了成祖。就這樣,明朝也不過只有兩個祖。

漢朝的情況比較特殊,有太祖高皇帝劉邦,但是因為後來劉秀再造了漢家社稷,故而也能稱祖,是為『世祖』。漢朝也就這麼兩個祖。

所以比較起來,清朝算是比較多的。但是清朝的這三個祖,卻也每一個都有充分的理由。

首先是太祖努爾哈赤,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建立者,而後金就是清的前身,所以努爾哈赤當太祖,實至名歸;皇二代一般都是太宗,因為太祖以武打天下,太宗以文治天下,天下才能長治久安,清朝其實也是這麼來的,清朝正是在皇太極的統治下,開始正規化,制度化,從部落向政權進行了轉變。

但是清朝在皇太極的時候依然只是一個地方政權,順治皇帝是第一個入關的清朝皇帝,也就是真正從一個地方政權走向了一個全國性的政權,這個當然也是社稷級的功勞,故而順治身故之後,廟號和劉秀一樣,為世祖。

到了康熙,先有三藩之亂,後有準噶爾之叛。最危機的時候,整個江南、四川和陝西幾乎都不是清朝能夠統治的區域了,就在這極端艱難的情況下,康熙居然都挺過來了,還能把國家治理的不錯,所謂『惟聖字可以讚揚大行皇帝之峻德,惟祖號可以顯彰大行皇帝之隆功』,故而雍正用中指刺血,圈出『聖祖』二字,成為了康熙的廟號。

康熙名為繼承,實為開創,同時又締造了後來的康乾盛世,所以稱之為祖,也沒有太大的不妥。


經史通義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後金的第二位汗王。其父親努爾哈赤開創了後金,是其改後金為清朝。沒有其努力,清軍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入關,但是在他入關前就去世了。

Δ皇太極

可以說清朝是皇太極“創建”,而中國歷史上,一般的開國皇帝,都是被稱為祖。比如說元世祖忽必烈,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爾哈赤。但是康熙都是清聖祖,順治是清世祖,唯獨他這個祖宗是清太宗。

在問題之前,我們先看下廟號都是怎麼來的?

廟號是中國皇帝死後,被供奉在太廟裡被追封的。一般被認為是起源於周朝,中間曾經間斷過。但是發展到清朝的時候,是交給禮部按照功績先後擬定先皇廟號、諡號,最後交給當代皇帝定奪。一般會擬定好幾個,最後由皇帝決定。

Δ努爾哈赤

至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很好理解,他靠著十三副甲冑興兵,統一了當時混亂的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後金政權。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清朝,所以說清太祖的稱號是實至名歸。

至於順治是運氣好,在他之前清朝一直被關在關外。而皇太極雖然是文韜武略,但是被關在門外沒辦法,一時間也就有點尷尬。

而清聖祖康熙除了自身的努力,還有兒子的堅持。康熙在位期間,是康乾盛世的開端,也算是清朝的巔峰時期。

Δ康熙

六十多年時間裡面,平三藩、內亂、收臺灣、闊疆土、徵準葛爾丹、與沙俄針鋒相對。這些功績加起來,也算是開創了新的天地。而且廟號畢竟是後來皇帝給的,雍正一直堅持,才有了清聖祖康熙。

所以說努爾哈赤開創江山,皇太極只是在守江山。順治是入關第一皇帝,康熙是真正的做到了奠定清朝局面。所以他們的廟號稱呼,也就很明瞭了。

而且還有句話是:祖有功,宗有德。所以宗的地位也不低!


史之策


應該的,康熙有這個資格!

首先要明確“祖”和“宗”的區別。

作為中國皇帝的廟號,是皇帝駕崩後,後繼者對先皇一生功績的蓋棺定論,因此具有評價性意義。而評價“祖”和“宗”的標準,簡單說來就是“無功不稱組,無德不稱宗”。《禮記》有云:“祖有功,宗有德。”漢應劭注曰:“始取天下者曰祖,高帝稱高祖是也;始治天下者曰宗,文帝稱太宗是也。”

所以,一般王朝的開創者被稱為“祖”,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

廟號最早起源於商朝,而且非常珍貴。以西漢為例,15帝中駕崩後得到廟號的只有4位,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孝文帝劉恆,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以及漢中宗孝宣皇帝劉洵。一般而言,能得到廟號的皇帝,都是為社稷立下大功的。

而如果不是由開創之功,是不可以擁有“祖”的廟號的。

所以這樣看,康熙皇帝雖有大功,且有德行,但只能稱宗。

但是為什麼雍正堅持為康熙上“聖祖”的廟號呢?雍正認為:“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應該說,雍正的評價很有道理。作為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的存在感遠遠不如康熙,一方面是因為順治在很長時間內沒有親政,而是在親政後數年就駕崩了,因此在清朝皇權的鞏固和疆土的開拓上沒有太多建樹。而這些主要是由康熙來完成的。

康熙在位期間,先擒拿鰲拜收回權力,然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向北擊敗沙俄,維護了東北的穩定,向西收服了喀爾喀蒙古,並兩次擊敗準噶爾汗國噶爾丹,迫使其自殺,有效維護了北方邊境的安全。在位的最後兩年,面對準噶爾侵入西藏的行徑,康熙審時度勢,派遣皇十四子胤禵收服西藏,將清朝勢力深入青藏高原,繼元朝之後再度將西藏納入版圖。

可以說,這些功績很難和守成搭上邊,倒更像是一個王朝的開拓者為王朝打下萬里江山,所以,用祖來形容並不過分。

再加上自唐朝後,只要不是太過分的情況,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廟號的價值也就隨之出現了下滑。而元朝和明朝都出現了兩個祖,比如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所以一方面,有這個先例了,所以清朝有兩個祖,三個祖都不算太過分,另一方面對於皇帝的廟號而言,既然沒有那麼珍貴了,還有必要討論來討論去嗎?皇帝說啥就是啥吧!

所以,從康熙的功績出發,他有資格稱為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封建王朝的“祖”和“宗”指的是皇帝的廟號,所謂祖有功而宗有德,有開國之功的第一位皇帝一般被稱為祖,比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和明太祖等,後世的繼承者有守成之德,一般稱為宗。一般一個朝代只有開國皇帝一個祖,比如漢朝、唐朝、宋朝等,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廟號是明太祖,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皇位卻是從侄子手裡搶過來的,所以朱棣本來的廟號是明太宗,後來由於嘉靖皇帝為了把自己的生父貢入太廟,但覺得朱棣文治武功,又是旁支入主正統,跟自己情況相似,所以不願把朱棣移出正廟,於是就把朱棣廟號改成了明成祖,明朝了就出現了兩個祖。

太廟

而到了清朝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清朝初期的四位皇帝居然出現了三個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和清聖祖玄燁,努爾哈赤雖然未稱帝,但他作為可汗建立了後金,開創了清朝的基業,所以被追尊為清太祖。而他的兒子皇太極先是繼位為汗,而後改國號為清,稱帝改元,死後卻僅得到清太宗的廟號,難道清太宗皇太極沒有什麼大功,只有守成之德嗎?

皇太極畫像

努爾哈赤雖然起兵抗明,開創了後金的基業,但皇太極繼汗位之初面臨的形勢並不樂觀,強敵環繞,南有大明,雖然帝國遲暮,但國力與後金依然不是一個數量級的,西有蒙古,內部雖四分五裂,但對後金並不友好,時有爭戰,東有朝鮮,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在後金同明朝作戰時總有後顧之憂。後金內部通過戰爭人口、土地大增,但配套的管理措施沒有跟上,階級、民族矛盾突出,新生政權前景並不樂觀。

努爾哈赤畫像

皇太極在位十七年,其中汗位十年,帝位七年,可以說文治武功,一舉改變了後金的尷尬處境,為清朝入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蒙古方面,“懾之以兵,懷之以德”,征討和安撫相結合,利用其內部派系紛爭,通過和親、戰爭和賞罰等手段,有效地把蒙古納入了統治範圍,後來還組建了蒙古八旗,增強了清朝的軍事力量。朝鮮方面,為了解決對明作戰的後顧之憂,皇太極親征朝鮮並取得巨大勝利,清朝代替明朝成為了朝鮮的宗主國,使其可以專心對明作戰。

在對明作戰方面,離間袁崇煥,活捉洪承疇,數次越過長城對內地進行搶掠,雖然不能長期佔據統治,但給明朝帶來了巨大的騷擾,不但損失了人民和財產,同時也不能專心的對付農民起義,造成明朝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通過數次的對明作戰,雖然沒有突破山海關,但是關外已基本盡屬清朝,為後來吳三桂投降清軍順利入關提供了條件。

在內政方面,通過設置行政機構逐步實現了清朝向封建政權的過渡,不再是簡單的依靠遊牧文化進行統治,大大增強了其實力。進一步緩和民族矛盾,於滿八旗和蒙古八旗之後組建了漢八旗,軍事力量進一步增強。改後金為清,改女真為滿,南面獨坐,稱帝改元,大大加強了皇權的集中,同時還創新滿文,發展文教,滿清的漢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為統治全國打好了基礎。

應該說皇太極的一生都在為擴大疆域、入主中原做積極的準備,但是這個功績最後也沒能落到自己的頭上,不得不說天命弄人。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即帝位後,順治元年就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順利入關統一了中原,此時距離皇太極去世還不到一年時間,順治以其入關統一的功績落了一個世祖的稱號,只能說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了。


既然已經有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世祖福臨,康熙為什麼還能被尊為聖祖呢?

從功績上來說,康熙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先是挫敗權臣鰲拜企圖架空皇權的陰謀,之後平三藩,抗沙俄,治漕運,收臺灣,擴大了清帝國的版圖,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完整。在位六十一年,是歷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經過其統治,有效穩定了清朝入關後的統治局面,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康乾盛世

1722年康熙去世之後,皇四子胤禛繼位,即雍正皇帝,給康熙定廟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在入關後順治皇帝已經是清世祖的情況,按照慣例康熙的廟號應該是“宗”,但雍正皇帝是怎麼說的呢?“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用大白話說就是,朕的皇阿瑪不但有守成之德,還有不世之功,名為守成,實為開創,朕的意思是定“祖”號,才能配得上其豐功偉績。既然雍正帝有此旨意,大臣們列舉列舉康熙的功勞,再加上康熙的聖人之道,聖祖這個廟號就定下來了。可見就因為雍正皇帝的一句話,康熙就被尊為了聖祖,否則的話聖祖基本上就要變成聖宗了。


滄海話歷史



按廟號規矩,康熙身為清朝第四代皇帝,是不能稱之為祖的。

因為一般帶祖的廟號都是開國皇帝或者開國皇帝追尊的先祖。

後繼之君稱之為祖的條件特別苛刻,要麼像漢光武帝那樣在西漢滅亡以後再興漢室,成為漢世祖。要麼像清世祖福臨那樣在位期間將清朝由地方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

毫無疑問康熙帝既不是開國皇帝,也沒有將清朝由地方割據政權過渡到全國性政權,因為他的父親順治帝時期清朝就是全國性政權了,他是全國性政權以後的第二位皇帝。

康熙雖然通過一系列手段鞏固了國家統治,算的上相當厲害的守成之君。但根本是不能稱祖的!

下面宋安之再給大家說說聖祖這個廟號。

“聖”字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中是很神聖的字。

基本上一般朝代沒有拿聖字當廟號的,也就是遼國有一個遼聖宗。

唐朝追封過聖人老子為聖祖。宋朝追封過財神趙公明為聖祖。

可見聖祖這個廟號一般都是神仙才能用的。

康熙這樣一來不只是不合規矩的稱祖,還硬是稱之為祖中的厲害廟號聖祖。

可見康熙的聖祖廟號有多水,簡直牛皮吹上天了。

康熙的廟號是兒子雍正上的,可見雍正這個人不按套路出牌,怪不得會搞出新政來。

最後說一下按規矩康熙肯定不能稱祖的。但人家兒子雍正不按規矩來,大家又能有什麼辦法呢…


宋安之


清朝的建立者是皇太極。

他在關外建立了獨立的大清朝,而且他還是滿族的建立者。是他把當地的女真人、蒙古人、朝鮮人、漢人、呼爾哈、索倫還有俄羅斯人統一到一起,稱為滿洲。皇太極上臺以後,對關外的漢族採用懷柔政策,極大的緩解了民族矛盾。並積極漢化,主動學習中原文化,重用漢族文臣和武將。軍事上,征服了朝鮮。對明朝也取得了一些列的勝利,包括最著名的松錦大戰。

皇太極對清朝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在清朝所有皇帝中,絕對是第一。而且他的執政能力,胸襟見識實際上要遠遠高於努爾哈赤。努爾哈赤還是老派的原始作風,報仇雪恨、殺人放火。皇太極要比努爾哈赤柔和得多,但也更可怕得多。他甚至在死前留下遺言:如果未來有機會進入北京,八旗一定要做好入主中原、統一天下的準備。

而以皇太極的功業,也僅僅混了個宗,說明清朝在這方面還是很嚴格的。他是為清朝積攢足了元氣,但就是因為活的太著急,哎,還是起的名字不好,死早了,開創新局面的果子讓順治給摘了。

我一直覺得皇太極有點冤,也一直覺得康熙的聖祖有點虛。怎麼看康熙的功業離祖都差點意思。

直到前幾天,我讀兩宋史,裡面金兀朮的一句話讓我明白了。在把趙構打得跪地求饒的時候,但南宋方向已經開始出現岳飛、吳玠這樣的名將,並在戰場上有了穩住局面並有了反攻的苗頭。這時候南宋朝廷方面一直在求和,而金國內部主和的意願也很強烈。但金兀朮卻強烈的主張繼續打,他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是關外打進來的,本來人就很少。現在中原的軍民臣服於我們,那是被我們的軍威震懾住了。如果這時候我們不繼續往死裡打南宋,等到他緩過來,他們打幾次勝仗,我們征服了的地區裡的軍民會響應他們,一窩蜂的造反,到那個時候,我們再想撤回關外也不可能了,都得死在這裡。

實際上當初康熙面對的也是這樣的風險。清朝、八旗在康熙年間,也是經歷了生死一線的考驗的。

當時八旗兵總共就12萬人,瀋陽老家留一部分,北京留一部分,他投入到中原戰場的全部兵力在7萬以內,就這麼點人,分佈在至少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亂,吳三桂這些漢軍人馬已經打下了大半個中國。如果這時候清軍地盤裡的漢人軍民響應一下,那就是金兀朮的憂慮,想回關外都是不可能的了。如果這個時候,長江以北地區的漢族軍民響應吳三桂,對於大清朝和八旗軍來講肯定是滅頂之災。如果這些人打到京城,是像元順帝那樣開溜,還是抵抗爭取一下,那就是個問題,你稍猶豫就會被圍在裡面,想回老家不可能了。

康熙能當個祖,就是來自於平定三藩之亂。因為這是關係到大清朝生死存亡的一次巨大危機。至於康熙其他的業績都屬於錦上添花的性質,智擒鰲拜就屬於胡鬧了。

清朝最厲害的手段就是說統戰工作。他在關外從用范文程開始,到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這大名鼎鼎的三順王,還有後來的祖大壽、吳三桂,一直在大力的爭取漢人的文臣武將。而清朝之所以能輕鬆擊敗李自成、張獻忠,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爭取到了中原地主文人階層的支持。即便是三藩之亂,吳三桂已經飲馬長江的時候,康熙依然在重用漢人軍隊,最後平定三藩的也就是漢軍。

三藩之亂,清朝當時面對危險,是被我們很多人低估了的。敵人是漢軍,自己的手下也是漢軍,自己是外族,人還少得可憐,這風險小嗎?大清朝和入關八旗的這些人離粉身碎骨那就是一步之遙。而年輕的玄燁還是穩定住了局面,並取得最後的勝利,清朝轉危為安,站在這個角度,康熙當個祖也問題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