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维持十万大军一月作战,以汉朝来讲,需要什么样的后勤?

浮沉于史


《孙子兵法•作战篇》开头就给大家算了这样一笔账: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 十万之师举矣。”

也就是说,动用十万大军打仗,战车有多少,负责运输军粮的后勤车也就得有多少。每日耗费就是个天文数字——“日费千金”,以此为准,那一个月就得是“三万金”。

军队靠啥?懂了没?

关键这还是东周,到了秦汉军队规模更大战争更加残酷,而花费也就更多。就以汉武帝时期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为例,第一次出征“ 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 ”,人数不到十万然而因为带的食物不多,沿途各小国有不给供应,汉军成天吃不上饭。所以无功而返,来回两年士兵大部分都死在路上。按照李广利自己的说法就是:“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而患饥。”

到了第二次征大宛时就是“赦囚徒扞寇盗,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人数上将近十万人,而后勤之多是“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

这次兵多将广,后勤充足,所以沿途小国破财免灾“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

”。所以没有发生士卒大规模饿死事件。而在此之前,骠姚将军霍去病征匈奴时,汉武帝就怕这位姑爷吃不好,成天让太官送食物。由于赏赐的米肉太多吃不完,而辎重车又装不下,霍去病就下令把米肉扔了,而此时有的士兵们由于缺粮饿得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注意,霍去病、李广利这都是以外戚的身份带兵,有着朝廷的特殊待遇,后勤之匮乏尚且如此,其它如李广们这些不受待见的将士会如何困苦就可想而知。

卫霍功名由女弟,窦田失意因杯酒。一日不得西京欢,公侯将相难白首。”


到了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救边篇》正式的给了比较精确的数字:

今数州屯兵十余万人,皆廪食县官,岁数百万斛,又有月值。但此人耗,不可胜供。”

也就是一个士兵一个月的耗费至少要两、三斛的粮食。十万大军一个月的耗费至少就得有二十万斛,而一斛稻米大概是将近二百斤左右。

清人王心敬经过研究后论定汉朝军粮比例是“八麦二米”,这里的“米”是指的小米(粟)和黄米(黍),而“麦”就是小麦。把这些粮食炒熟,被称为“糇”,吃的时候就是把糇捣碎了用热水冲成面茶,之后配上酱或咸菜干,这都是行军时的伙食。至于安营扎寨后就能吃上黍饭、粱饭,浇上肉卤,运气好的话还有酒喝。总之,尽量减低成本。

战争是对财富最大的消耗和对文明最剧烈的破坏,以汉武帝征四夷为例,为了满足动辄数万人的大规模远征和戍边屯军,汉武帝为此建立了各种后勤制度,主要以后方转输、就地屯垦、掠夺取给等手段为主,可以说把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发挥到极致,而汉兴以来七十年的“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殷实富足也终于被搞的“天下户口减半”。而此后历代如隋征高丽、唐伐南诏,以至于康乾二帝征的天威荡荡,武功赫赫,也无一不是战无不是这些“功不补患”的战争的翻版 。“奇兵有异于仁义,王道迂阔而莫为”是历史不断重蹈的覆辙,但是真正伟大的君王都会明白百姓的疾苦远重于帝国的荣耀。


陳大舍


沈括曾经就运粮谈过这个问题,他说“人食日二升”,意思就是一个人每天需要吃两升。那么10万大军一天就需要20万升,也就是2000石,一个月按照30天算就是6万石。但是这仅仅是考虑士兵数量,还没考虑军马的消耗。一般一匹马一天需要饲料是其体重的2.5%左右。

另外还需要考虑运粮队伍自身的消耗。沈括说“人负米六斗”,一个人可以背米6斗,如果从粮仓到前线是一天的路程,那么来回路上共两天就需要消耗4升米,运到前线只有5.6斗,可以供一个士兵食用28天,如果距离增加,那么消耗更大。假如粮仓距离前线10天的路程,那么路上就需要消耗4斗米,运到前线的话只有2斗,10万大军一个月需要6万石米,那么后方就需要准备18万石。如果使用骡马、毛驴和大车的话路上损耗可以少一点。

还有一点很重要,汉代的时候军粮应该是小米,《三国志》里提到过,诸葛亮每日“所啖食不至数升”,一日吃几升,司马懿还判断诸葛亮身体不好,说“亮将死矣”。那么正常人的消耗肯定不止2升,所以汉代的话一个月消耗的军粮还要更多。

由此可见古代打仗有多困难了。



不沉的经远


这个问题很大,还要去考虑是如何作战了,守城战,对峙战,攻城战,远征,近攻,闪击,奔袭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以汉朝来讲,常规的就是对匈奴发动的远征,以及汉末诸侯之间的攻城,守城以及对峙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战争,后勤工作种类大致相同,只是侧重不同,简单的讲,有以下几种:



(一)、粮草补给

粮草补给分为粮食补给和草料补给,不光是士兵要吃饭,战马和牲畜是需要喂养的,有人会问为什么打仗要带牲畜,这里牲畜多指干重体力活的牛,特别是拉一些重型军械,别相信电视剧里都是赶着马车,汉朝那会儿一匹马比士兵的命值钱的多,都是供着用于作战的,体力活交给牛和壮丁吧。还有随军圈养以供食用的肉禽类,当然,这个不是作战部队管理,而是后勤部队管理。如果像远征匈奴这类战争,赶上游牧地区草场丰盛,粮草补给的压力会小很多。

而粮食补给贯穿于整个战争,如果一场战争将要发生,后勤方面会安排在己方控制区内设隐蔽的粮仓,以便战斗发生后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存,粮食储存越多,抗风险能力也越强。而隐蔽性是为了保障军需粮食的安全,更会在粮仓处安排重兵把守,就像官渡之战时的乌巢,都属于军事机密性质的。而粮食补给线也必须保障安全性,通畅性,往往是从最接近战场的己方战区最大的军需粮仓调派运输粮食,以保证战区的粮仓有源源不断的军粮做补充。


(二)、医疗卫生保障

古代的医疗卫生保障范围很广,不光光是给伤兵治疗,其工作还包括尸体处理,人畜的粪便处理,水源清洁处理,疫情防范等。

先说医疗方面,冷兵器作战,其实战场上的致死率并不高,大部分是以创伤来终结敌军的有生战斗力,所以古代的医疗压力甚至比现代战争更大,如果创伤得不到快速处理,在古代的医疗水平下,致残致死率会很高。古代战争里,军营和医疗区基本上是分开的,遇上大型的兵团作战,医疗区甚至比军营还要大。更为壮观的应该是成百上千的医疗兵摆成一排煮中药。

再说尸体以及粪便的处理,在古代战争中,主帅会非常注重后勤方面的尸体以及粪便处理,稍有不慎,便会产生瘟疫。曹操在赤壁之战上的失败,多少都受到了军中瘟疫的影响,《三国志.周瑜传》里还做了详细记载。大部分尸体会由专人运往远离军营和水源上游的地方掩埋,有条件的情况下会撒上类似石灰一样的东西,以延缓尸体腐烂。粪便也一样,会有专人处理,集中掩埋。当然,结合水源的管理,有些军队处于上游的优势位置,也会将尸体粪便直接丢进河道里,以致下游的敌军水源污染。汉朝时没有这方面记录,但《元史》中记载过成吉思汗远征花剌子模时,用了这么“机智”的一招,致使城内瘟疫横行。



(三)、军械制造

古代战争属于冷兵器战争,并由于冶炼工艺的限制,刀剑磨损,甲胄破损都很厉害,这也需要军需部门进行源源不断的装备补充,特别是对峙性的战争,两军一直对峙,打打停停,一拖几个月,大小战役也打了不少,武器装备磨损都会相当严重,弓箭射出去也收不回来,敌军射的箭也未必敢去捡。所以兵器制造是一个持久不断的工作。

再加上围城攻城战,云梯,塔楼,抛石机都需要大量制造,损坏的攻城器械还要拉回维修,遇上水战,还要打造和维修战船,这都需要军需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工作的。



在古代战争中,这几项的后勤工作都很巨大,再加上全军的伙食管理,侦查管理,书信管理,俘虏管理,都需要投入很多人力物力。王立群教授曾在百家讲坛上说过,基本上汉代的战争,是十个后勤服务于一个士兵。那如小编所问,十万大军的话,后勤就得投入百万的人力。

战争打的就是国力和人力,当然,汉朝规模上十万军队的战争算得上是倾全国之力了,往往发生的战争五千到一万都算大战了,不要相信小说里动则几十万大军的说法,我觉得除以十才是真实的兵力。


棍哥观史


关于此类问题,史上不乏研究者,但还真没有研究透彻的。原因是历代研究者,或懂民政但不懂军事,或懂军事而不懂民政,或者是都不懂的腐儒。

我们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核算,而且将作战时间设定为后勤保障要求最低的春秋时节。

临阵补给

(汉大将军卫青)

临阵补及是随军的,由统帅统一调度,也就是常见的后军职责,文学中就是“断其后军粮草淄重”的淄重。

卫青有原话:一匹马要三匹马供应。因此,十万大军,真正的战斗兵力其实只有两万五千人,其余是保障兵力。

我们从历史文献可知,一支出征大军如被围困,正常粮草可自给两月。三匹驼马能载六百斤,可供4人/骑两月,则每人/骑每天消耗2.5斤。虽然这是两月的常备,但随大军必须同行。十万大军,则是600×2.5万=1500万斤。

中转补给


中转运输兵力,恰与作战总兵力相同,只是换作了“一匹马保护三匹马”,而其自身消耗,古制为战兵六成,故其总运量为:1500万斤×1.6=2400万斤。

基地补给

古时作战,都会建立前进基地。前进基地守军及补给为常规制,且不计算。基地贮备常规以供半年所需――高于此量则属“太仓”范畴,因其为国家常备,不属一战备粮,故也不考虑,只考虑战兵行动后勤之需,则是:2400万斤×3=7200万斤。

而在战争之时,以汉为例,是从长安一云中(代郡)一前线,故有两支中转力量存在。因此,有二十万人马在运转!

由此可算出一支十万人作战的全部后勤运转:

人马:三十万;

物资量:1500万斤+2400万斤x2+7200万斤=11100万斤。

国家承载能力简析

汉代军粮,以麦、豆为主,亩产麦平均在250斤/亩,豆约150斤/亩,武帝时为作战实行十税一制,则贮备十万大军一月战需的即时消耗,要11100×10÷400÷2=138.75万亩一年的产量!

而且,要养出三十万匹战马!

请注意:麦与豆为黄河流域及以北产物,而且各封食邑是不纳粮的!因此,138.75万亩今天看来容易,但在汉代绝非易事!

而且上面只算了粮草与人马需求,而兵器、甲仗、征衣供计未做计算――运力算过了。

因此,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兵锋最盛时,也只能派出十三万军出击――卫青率五万,霍去病率五万,李息率三万。而且每隔十年才能出击一次,但四十年也将汉朝打得国疲民贫。

也提醒大家品味诸葛亮对古代战争的贡献:木牛流马,也就是独轮车,其极大减轻了驼马的养殖与使用消耗!

霍去病的“因粮于敌”思想的价值:攻下敌兵,取粮自补。汉武帝为何会如此锤爱霍去病,使其与卫青同级,也可理解了罢?


巴山肖鹏


十万大军外出作战,最少需要七十万非作战人员也就是民工作为后勤,像汉朝几次打击匈奴的出赛作战,靠的就是后方百万人的后勤保障,比如每运往前线一百斤粮食,而实际消耗是八百斤粮食,只有八分之一能运到前线,剩下的七百斤会在路上被后勤人员吃掉,如果遇到连绵的大雨就更惨了,粮食极有可能发霉,所以汉武帝的几次北击匈奴让汉朝的国力大受损害,不得不发布罪己诏,以求老天和天下人的宽恕


夏虫欲饮冰


10万大军。吃,作战时一人一天3顿饭。不作站时两顿。饮用水,更是无法估量。以前粮食产量也低。一个月作战的消耗估计要以一个现在大省同等面积国土的生产两年的存粮了。在加上后勤人员的消耗。更是不计其数。


今晚七点村口等你


都是一两万部队,对外号称十万大军,现代战争调动十万都很难,别说古代了。


兵器2019


假如以大米为主粮,每人每天三斤,一天就得三十万斤,按照30天计算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