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首都为什么选择开封,而不是长安?

心怀17


第一、定都开封让宋朝的正统性更强

宋朝定都在开封的首要原因就是五代时期先后有四个朝代把开封作为首都,它们分别是后梁、后晋、后汉和后周,而宋太祖赵匡胤又是接受了后周恭帝柴宗训的禅让,所以最初就把首都定在了开封,这样正统性更强一些。

第二、开封有完备的城池和政治基础

而不能定都长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唐朝虽然强盛,但是首都却多次失守,每一次失守都给长安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之时,就把千年古都长安城给彻底摧毁了。相比之下,开封经过五代的修葺拥有了坚固的城池,繁荣的经济,发达的运河以及一系列的政治基础,相对稳定得多。

而赵匡胤稳定了北宋的政局之后,曾经出于长远考虑而准备迁都洛阳以及长安(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但是遭到了很多大臣尤其是晋王赵光义的反对。其中,起居郎李符曾经上书列举了迁都洛阳的八个不利因素,其中包括:洛阳久经战乱已经破败不堪,需要重建城池等防御设施;迁都洛阳必然要兴建宫室及太庙,并且文武百官以及汴京中的大户等等都要跟着迁过去,势必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洛阳及其腹地在经过多年战乱之后已经非常贫穷;宋朝现在刚刚立国,没有迁都的经济支持等等。

其实李符说的这些都是不能否认的事实,赵匡胤对此也很清楚,后来赵光义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就让赵匡胤彻底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同时赵匡胤又说了一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北宋之后的皇帝们都缺少太祖一样的雄才伟略,便一直定都在开封了,而后来的开封果然如赵匡胤预言的一样难以支撑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支出,同时又因为无险可守,最终被金国入侵。


国史通论


这是一个军事地理和经济地理混合的问题。

北宋建国,是在五代时后周的基础上,而后周脱胎于后晋、后汉两政权,由于五代国祚都不长,所以在制度体系上,有很强的承继关系。

在唐末五代的战略格局上,其实有两处枢纽,一个是太原,另一个是汴梁,而唐代的旧都长安和洛阳,反而因为长期的战乱破坏而地位下降。

太原是沙陀军事集团的老巢,本身也是天下雄城,历来是出强兵强藩,而汴梁则是政治的中心,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一个字上:

“河”。

北宋汴梁城号称四水贯都,就是城内水系发达,既可作为军事防御的屏障,也可作为运输的渠道,可以让四方的财富,通过水运,便捷、低成本地进入首都,从而供养从五代开始就越来越膨胀的禁军和家口。

这是北宋首都水系联系的运河网图,要注意的是,五代时,王朝与其说是统一政权,不如说是中原地区的最大割据政权,其稳定的物资财富来源,往往就是中原这一块,包括今天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的一部分,往南则会到淮河北部的江苏、安徽省一部。

而我们看上面的运河网图,正好成为血管,可以扎入上述核心地区。

反观洛阳和长安,各自有各自的缺陷,比如长安,历史上成为“名都”的根本,就是关中平原发达的农业生产力,但是经过隋唐几百年的开发,其自然环境和地力已经损耗非常严重,哪怕是在唐朝的初年,大量脱产的人口聚集在长安,已经逼迫着皇帝带领百官到东都洛阳“就食”,中唐时,漕运更是成为命脉,漕船延误,竟然险些兵变,弄得皇帝和太子抱头痛哭,大喊我父子得救了。

可见,作为独立经济区域供养大批脱产人口,对于长安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负担。哪怕如此,宋太祖也曾研究过迁都长安的准备工作,最后不了了之。

至于洛阳,在北宋也是首都之一,即西京。

洛阳的好处是周围有群山环抱,有九个隘口可以供防御,但这是“守”的好处。

对于五代王朝和北宋而言,都城除了守之外,还有禁军屯住的“攻”的需求。

而汴梁发达的水系,除了便利地运输四方财货之外,还有非常好的进攻补给线的作用,也就是说,居都城,可以通过水运迅速地机动到相应的战场。

事实上,后周世宗柴荣北伐时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修复河北的河道,建立水运补给的持续线路。

因此,北宋的定都选择,并不是胡乱折腾的,而是有非常深刻的内在原因。


刘三解


这是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结局。

中国古代的都城迁移有一个规矩,就是从西向东。

秦朝、西汉时期,都城是咸阳、长安。

东汉、东晋、北魏、唐代都曾以洛阳为都城。元明清,则以北平为都了。

为什么都城一直从西向东迁移呢?

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先秦时期以及秦朝、汉朝,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粮食产量充足,能够维持都城所需。

但是东汉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战乱频繁,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南方经济则有了长足发展。

唐代虽然以长安为都城,但粮食主要依靠江南地区供给。

五代十国,关中地区再次遭受战火摧残。完全没有能力支撑一个国都所需要的巨大物资供应。


所以到了北宋,赵匡胤没办法,只好选择开封做都城。因为开封有黄河、卞水等河流,水运发达,南方的粮食可以迅速运到开封。

这是北宋选择开封做都城的根本原因。


上将嗳福斯


没有一个皇帝愿意委屈自己,宋太祖也一样。
关于北宋皇都为何是开封而不是长安,小编觉得有以下原因。

长安城

首先,长安经过唐末黄巢起义后已经被毁坏,按古代的话就是“龙气尽丧”,况且五代中没有一个朝代用长安为国都,所以当时人们觉得“紫气”在开封而不在长安。

其次,前面已经说过长安已经被毁,是一片废墟。如果定都长安必须得先修宫殿,城墙,官道等等,隋朝时长安城初建就花费了10万多民夫以原来汉朝老长安城的材料拆下来修建,耗时长达一年。而现在长安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宋太祖要想修建新的长安城非得五年十年不可,实际上宋太祖继位没几年就去世了,所以赵匡胤等不及;再者开封经过五代的扩建已经初具规模,宫殿城池一应俱全,有现成的自然用现成的啦。

最后,关中由于历朝历代的不断砍伐树木,毁林造耕,气候发生了变化,简而言之,关中的粮食已经不够作为一个首都供养上百万百姓的需要了,古代的漕运又到不了太偏西的长安;开封地处黄河中部,大运河正好可以将南方的粮食送往开封,于是宋太祖最终决定,立开封为都城。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自唐到宋,政治中心从长安到开封的改变,不是一天完成的。唐宋之间,还有五十四年的五代时期,我们看下五代这五个短命王朝的建都史:

后梁(907-923年)定都洛阳,

后唐(923年-936年)定都洛阳,

后晋(936年-947年)定都洛阳(时称西京),后迁都东京开封府。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定都于东京开封。

后周(951年-960年)开封

长安(今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心,关中平原历来为中原地区重要的农业产区。关中平原的农业开发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如仰韶文化时期;尤其经过秦汉的开发,至汉武帝时关中的农业到达巅峰。

彼时,汉长安附近有“天下陆海”之称,《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


而汉以后,关中地区频经战乱摧残,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秦汉时期修建的水利设施因缺乏管理,多遭废弃。

《后汉书》载: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另有《晋书》载:自此长安城中尽空,并皆四散,二三年间关中无复行人”。

自此,关中的长安逐渐失去了经济重心的地位。经济重心的东移,最初出现于隋唐。

由于秦汉时期关中北部地区(主要指洛河,泾河平原地区)以及渭河平原(也即关中平原)的农业开发,使当地植被遭到破坏,大量泥沙随河流而下,导致关中地区修建的引水灌溉工程多被淤塞,并且极难恢复。

因此隋唐时期,虽然政府政府也对这一带的水利设施进行了修复,但还是远不及巅峰时期:唐前期所能够得到江津的农田面积仅为汉时代的不足四分之一,而后期则仅为七分之一。

《新唐书食货志》载:所出不足以供京师。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应该也有此考虑,即将南方粮食北运,以供应京师。长安洛阳双都体系逐渐成形——长安作为政治中心,洛阳作为陪都,因距离运河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从而经济地位逐渐上升。这一体系一直延续至唐末。

另外,自唐中期开始,东亚地区逐渐进入了一个干冷的气候时期,关中地区的先天条件开始恶化,不再利于农业生产,虽然还没有凋弊但作为政治中心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自唐安史之乱起至五代时期,关中战区战乱频仍,这一双都体系严重,长安城更是毁于战火,于是新的双都体系随之诞生,即洛阳与开封。

开封城直接就在大运河的通济渠段上,漕运交通条件相比洛阳更为便捷,南方的米粮可以沿汴河直达开封,没有物资供应之虞;陆上交通更是四通八达。开封城地处平原地带,西靠关中,东面齐鲁吴越,南控潇湘,北接燕赵,就中央帝国管理角度来考虑,位置极为便利。正是出于此考虑,乍经藩镇割据之后的北宋,虽然也曾动过迁都洛阳的念头,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综上,中原帝国首都自长安到开封的变迁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有经济考虑,有政治考虑,也有战乱与气候等外在条件的影响。


海子蔚蓝


这是先入为主的问话方式。在北宋定都的时候,开封因为地处大平原,而且灌溉、漕运条件以及农业经济水平比西北的长安要好很多。就是今日黄河中下游的农业经济也比关中好很多,人口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今后不要再问这种替古人担忧的问题了! 要是人家问你“你老婆明知道你没有出息,干嘛不改嫁邻居老王呢?”


刘大哥BigBroLeo


长安靠近西夏地盘,不安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