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的戰鬥機為何駕駛員座艙基本都處於戰機的中間位置?這是為何?

冰雹藍天



和現在大家看到的動則20米的戰鬥機相比,二戰時期的戰鬥機就都是小弟弟了。

典型的二戰戰機,會使用活塞式發動機進行驅動,但大部分二戰的戰機都只具有一個螺旋槳。因此就得在發動機、駕駛員、控制面上作出均衡。

以BF-109為例子來看,這架二戰名機長度為9.07米,可以配備一臺奔馳DB 600發動機或容克斯210發動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法案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二戰的大部分戰鬥機又都摒棄了星形發動機回到了縱列式發動機上了。


大部分二戰戰鬥機採用12V缸V形排列發動機,而更有一些二戰發動機還會採用18缸發動機。這些發動機的長度則輕易的就達到了1米5以上。加上變速箱傳動部件,那麼前面的距離就已經佔據了3米了。


因此雖然飛機設計師知道飛行員靠前一點可以獲得更大的視野和更好的指向能力,但無奈當時的技術水準如此。這事就無解了。


就拿題圖的P-51來看,依舊是發動機佔據了大部分前部空間。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發動機艙後面到駕駛艙的前面這段空間還被大量的電子設備所佔據。因此P-51的飛行員座位就只好一退再退了。


以上是客觀主要原因。

客觀次要原因是,飛行員的位置要提供駕駛艙蓋的設計,因此這個突然增加的阻力中心最好要和飛機的升力(重心)中心接近,這樣對飛行性能的影響才是最小的。

因此即便是震電這種後置發動機和螺旋槳的戰鬥機也是沒有冒險將座艙放的過於靠前。

二戰中唯一能將駕駛員有可能前移的雙引擎戰鬥機P38,其實也沒有將駕駛員移動的太靠前,

你看駕駛員身前被機槍和彈藥箱搶去了大部分空間。


而現代戰機大多采用噴氣式引擎,這樣一來縱向設備空間的分佈就有了變化,因此飛機駕駛員就能更靠前了。


軍武數據庫



兔哥42928


二戰中的戰鬥機,主要還是活塞式單座戰鬥機,其中發動機又分為水冷和氣冷,當時的主流設計是採用拉進式,即發動機佈置在機頭前部,驅動螺旋槳拉著戰鬥機往前飛,這個時候,飛行員就必須佈置在發動機後方了,有些單座戰鬥機,還在發動機和飛行員之間設置油箱,飛行員位置就不得不更靠後了。

二戰期間幾乎沒有發動機和螺旋槳都佈置在後方的推進式戰鬥機,不過有雙座戰鬥機和後期出現的噴氣式戰鬥機,諸如P-38和ME-262,即便是在這種可以將飛行員座艙佈置在機頭位置的戰鬥機,飛行員座艙也還是偏後,機頭寶貴空間被用來安裝各種軍械,諸如P-38戰鬥機就是安裝的20毫米機炮和12.7毫米機槍,ME-262則是威力更強的30毫米機炮,相比其他戰鬥機將槍炮安裝到機翼上,將槍炮安裝到機頭部位,不僅火力更加密集,方面瞄準和打擊,而且不用考慮射擊交點,那些將槍炮安裝到兩側機翼的戰鬥機,一般都將火力交匯點設定在機頭前方500米處,當然,實戰中飛行員的開火距離就自己把握了,為了提高命中率,不少飛行員都是等目標充滿座艙玻璃的時候才開火。

至於現代戰鬥機,則將寶貴的機頭位置讓給了雷達和其他不同類型的航電設備,例如光電傳感器等,總的來說,現代戰鬥機的座艙位置相比二戰時候的戰鬥機,其座艙位置要更靠前一些,二戰時候的戰鬥機,碩大的活塞發動機佔據了太多空間,尤其是截面積更小,但長度更長的液冷發動機,相比之下,星型氣冷發動機長度較短,座艙倒是較為靠前。


鷹眼防務觀察


二戰時的戰鬥機都是活塞螺旋槳發動機,分為氣冷星形發動機和水冷V形縱列發動機。

當時發動機都有7、8百公斤重。安裝在機頭使得飛機重心非常靠前。發動機之後就是機載武器,重量也是非常重,也佔很大地方。

飛行員只能排在動力和武器後面。一般戰鬥機機身長度在6米左右,駕駛艙大約在三分之一以後的地方。由於飛機尾部比較細小,機頭比較粗大,看起來比較接近機身中部。水冷發動機的飛機座艙比較靠後。氣冷發動機的飛機一般都縮短機身以減輕重量。

因為飛機重心靠前,機翼也要靠前才能讓飛機更靈活。機身過長會使操縱過於靈活。


天明遙遙山海關


發動機在前面,機身也只能那麼長,出於對視野等方面考慮,飛行員坐座艙只能安放在發動機後面了。回答完


家強LQ


因為飛機的動力,螺旋槳發動機的獎葉安裝在機頭


zbkzpx


因為是考慮到是螺旋槳發動機在前面,駕駛艙如果離得太近會影響到飛機的平衡和機動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