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看到《狗十三》这部电影的名字,不少人会联想到《忠犬八公》这类的电影名,但从电影院出来,或多或少都会一脸凝重,因为电影的内容和之前所想完全不同。

早在2014年,这部电影就获得了第64届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单元国际评委会特别奖,但因为过于真实地反映了不良的中国式教育,导致今年才在国内上映。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13岁的小女孩李玩是电影的主角,父母离异、在爷爷奶奶家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必然使这个小女孩渴望亲情与陪伴。

李玩学习很好,只不过英语拖了后腿,于是父亲就把李玩很感兴趣的天文学强行改成英语,她跑出学校表示抗拒,可挣扎中换来的只是几张钞票。父亲为了缓和关系,才送了一只小狗(爱因斯坦)给她,可他并不知道,李玩想要的不是狗、而是父爱。

家长可以用任何自己觉得好的东西来替代孩子想要的,从没有去接触孩子的内心世界。好孩子的标准就是按家长要求做事,家长只有在别人夸奖孩子时才会露出笑脸。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李玩的表姐这时也登场了,借着给李玩辅导英语的名义,带着李玩见了自己的男朋友高放,随后去滑旱冰,甚至还展示了男友送自己的内衣。

不得不说,如果父母恩爱、没有优异的表姐与自己比较比较、学校的老师也很好的话,这会是个美好的故事,可电影却展示的是现实。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爷爷早上买菜的时候把爱心斯坦弄丢了,大人的处理方式是重新送了她一件礼物——一双旱冰鞋。于是青春期的叛逆终于在此刻爆发:“你们有找过爱因斯坦吗?”

她将家里闹得天翻地覆,连夜出去找狗,害的爷爷崴到脚、奶奶差点失踪。看到这里,多少人觉得是李玩不懂事?“爷爷奶奶还比不上一条狗”这个镜头激起了无数观影人的“愤怒”,站在成人世界理所当然的角度对李玩进行着批判。

终于父亲的忍耐到了极限,她的叛逆迎来了一顿暴打,一个被摔碎的啤酒瓶把她扎的满手是血,一句“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戳中她的内心。

李玩跑进厕所,全裸着抱着手蜷曲在角落,这一刻,所有对李玩不满的人沉默了,因为我们或许能猜到下面的走向了——“长大”与“懂事”。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之后继母又买了一只同品种的狗狗,指鹿为马一般的告诉李玩这就是爱因斯坦。

李玩激动地问堂姐:这不是爱因斯坦,你知道的。

堂姐脱口而出,对,爱因斯坦耳朵后面有黄白的毛,这条不是。

继母对所有人辩解着,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眼神给堂姐,堂姐犹豫了一下说道,这就是爱因斯坦。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你还想怎么样?大人做到这个份上还不够吗?影片里的人这么想着,刚才沉默的观影人也是这么想的。

堂姐在这一刻接受了成人世界的虚假,李玩也开始“懂事”,她接受了那只假爱因斯坦,接受了父亲藏了四年的弟弟,接受在父亲的饭局上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接受了所有父亲口中的为她好。

一次意外,弟弟被狗咬伤了,其实那算不上什么意外,毕竟是弟弟招惹了它。但继母要把狗送去狗肉馆,父亲照办了,无视了少女的苦苦哀求。这是李玩最后的倔强,在成人世界里最后的挣扎与反抗。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李玩最后搞砸了英语演讲比赛,失去了报送名额。却得到了物理大赛第一名,保送了高中。一家人都为她高兴,父亲允诺她一个条件。她安静的问,“你把我的爱因斯坦送去哪家狗肉馆了?”

少女开心地坐在车上、又踏上了找爱因斯坦的短途,因为父亲只是送去了流浪狗宿舍。可这一次的结果却更糟,因为它死了。

故事的结尾,李玩和堂姐在大街上和真正的爱因斯坦相遇,她的眼神有点呆滞,“我真怕它认出我来”,然后在空无一人的小巷捂嘴痛哭。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正如曹保平导演的自我解读就是“这部影片是与今天的主流观众最有共情的”,《狗十三》是真实的青春,很多人都在电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观看电影的人,慢慢从家长、成人的角度到李玩的角度、从因李玩生气到为李玩生气。

姜思达因这部电影拍了一个7分钟的电影观后感,袒露自己从小到大的“懂事”过程;任素汐更是直言“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现在这样的”,并爆了粗口。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在李玩的残酷成长经历中,长辈们扮演了刽子手一样的角色。我们到底是怎么长大的,是叛逆?是挣扎?还是妥协?电影《狗十三》给了我们答案——“懂事”。

中国的大部分家长把爱建立在家长至上的观点上,可以肆无忌惮的不顾孩子的意愿,甚至去强行扭曲孩子的思想观念。

“等你大了才知道是为谁好”、“打你是因为爱你”、“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孩子表现的任何不满情绪,在家长看来都是辜负他们的好心,换来的会是一顿责骂,甚至“爱的暴力”。小孩子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像机器一样,按照他们的布局一步步走下去,还要懂得感恩。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为什么中国式家庭教育总容易出事?因为没有平等、没有尊重,“我生你养你,你就必须听我的”,这是大部分家庭的观念,棍棒底下出孝子更说明了问题。

比如前不久宁夏出现一起9岁小男孩跳楼自杀未遂的事件,就是因为前一天的作业没有写完,遭到了父亲狠狠的责骂;再比如杨永信,家长现在自己就沉迷手机,怎么不把自己送去电一下了?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有人曾说过: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出“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我们谁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而这部电影我觉得最可怕的,并不是影片表述了什么、讽刺了什么,而是观影的时候有多少人、多少次在内心发出了“李玩太不懂事了”、“打一顿就好了”、“又买了一条狗给你、你还想怎样”这样的成人式共鸣。

我们明明都是李玩,长大了却开始批判李玩,那日后又会有多少李玩和李玩的父亲?

《狗十三》:你还记得你懂事的瞬间吗?

最后,大人总要求小孩子懂事、懂大人的事,但我觉得人没有成长、经历过,是不可能懂大人的那一套的,有的只是屈服,大人要求孩子懂事或许只是让自己省心吧。

反观大人却都是从小过来的,应该懂孩子在想什么,所以我更希望家长懂事、懂孩子的事,给孩子理解和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