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时,哥舒翰领导的军镇军队为什么打不过叛军?

汉室百年


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多次大败吐蕃,战功赫赫,有“大唐第一战神”之称。

“第一战神”也许有点夸张,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在诗仙李白眼里,更是把卫青、白起落下几条街的大英雄——

丈夫立身有如此,

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

白起真成一竖子。

然而,这位屡破吐蕃、百战百胜,为唐玄宗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却在与安禄山叛军的PK中阴沟里翻了船。

安禄山是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发动“安史之乱”的,之前打死也不信安禄山会反的唐玄宗,直到叛军势如破竹地占了大片地盘,这才如梦方醒,匆忙组织防御。

首先派出的虽然是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名将,但因是仓促上阵,加上双方实力悬殊,两员名将也无济于事,连洛阳都没守住,被迫退守潼关,坚守不出。

潼关乃长安门户,只要牢牢守住这个门户,叛军就无法越雷池一步,长安可保无虞,然后调集兵力,从四面八方合围叛军,未必不能反败为胜。

而这,也是多数朝臣的看法。

图1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然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唐玄宗,无法接受堂堂政府军出师不利这个现实,求胜心切、急于挽回面子的他,对两人“躲”在潼关不出战极其不满,而唐玄宗派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竟然一再向封、高两人索贿,均遭拒绝后,边令诚竟然在唐玄宗面前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唐玄宗也不管是不是谗言,将两人同时赐死,然后起用一个“瘫子”,命令他接替被冤杀的封、高二人。

这个“瘫子”就是哥舒翰。

那时的哥舒翰不但年纪大了,还因常年好酒好色,把身体糟蹋得一塌糊涂,一次洗澡时不幸中风,差点见了阎王爷,昏迷了很久才醒过来,从此得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站都站不起来了。

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无异于判了死刑。

“病废在家”的哥舒翰接到命令,不由得大吃一惊,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然而唐玄宗说,战马就是一个将军的腿,把他抬到马上,他不就站起来了吗!

哥舒翰不得不接受任命,带着行军司马田良丘、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几个唐玄宗给他配的属将和高仙芝的二十万旧部,开向潼关。

没多久,安禄山就命儿子安庆绪来攻潼关,被哥舒翰轻松击退。

图2 哥舒翰据守边关

那以后长达半年时间里,叛军多次进攻,都被挡在潼关以东,眼看长安近在咫尺,就是无法前进一步。

安禄山不愧是老狐狸,强攻不成,便把精锐部队藏起来,然后命部将崔乾佑把一些老弱病残放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想骗哥舒翰去捡便宜。

这点小把戏,怎么可能骗得了经验丰富的哥舒翰?

不料,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唐玄宗也得到了,他马上派人命哥舒翰出兵,捏了那些软柿子,然后收复陕洛。

完了,皇上上当了!

前线将领最怕的,就是不了解军情的上级干预战事,尤其是这个上级是皇上大人,因为谁的命令都可以违抗,唯独皇上的命令不能!

哥舒翰立即给唐玄宗上书,不行啊陛下,安禄山这是故意示弱,给咱们挖了个坑,咱们不能中他的奸计啊。

哥舒翰又认为,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战速决,官军则正好相反,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利在坚守,再说暴虐无道的叛军已经失去了民心,时间稍长定会发生内乱,那时再进兵收拾他们,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哥舒翰的想法,与郭子仪、李光弼不谋而合。

图3 郭子仪(697年-781年)

那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河北攻打叛军另一股主力史思明,而且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等他们把史思明搞定,就可腾出手来支援潼关,到时候潼关守军再出击,就可对叛军来个前后夹攻,将其彻底歼灭,也就不是难事了。

所以他们二位也认为,潼关守军只宜坚守,不可轻易出击,否则万一被安禄山埋伏的精锐诱歼,潼关就完了,叛军一旦占领潼关,那就是灭顶之灾!

道理讲明了,就看唐玄宗能不能听进去了。

但是杨国忠说,哥舒翰按兵不动,是贪生怕死,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是什么!

唐玄宗听杨国忠这么一说,立即否定了郭、李二人之谋,接连不断地派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抚膺恸哭。

他哭的不是自己,是整个李唐王朝的命运。

因为他知道,一旦出击,必败无疑!

756年六月初四,“恸哭出关”的哥舒翰率军驻扎于河南灵宝。

南面靠山、北临黄河的灵宝,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山道,长达七十里,是设伏的理想地段。

不出哥舒翰所料,安禄山的精锐部队,已经在此设下埋伏。

图4 安史之乱

四天后,战斗打响。

安禄山再次故意示弱,将王思礼的五万精锐,和随后跟进的庞忠的十万大军,成功诱入伏击地段。

叛军哪儿去了?官军刚开始疑惑,流星雨一般的滚木檑石,就从山上倾泻而下,在狭窄的山道上,官军想躲躲不了,想逃逃不了,砸死者不计其数。

哥舒翰连忙命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点燃早就准备好的几十辆草车,推下山谷,顿时浓烟滚滚,烈焰熏天,像下了一场大雾,什么也看不清的官军胡乱放箭,直到放到天黑,放完最后一支箭,才发现那些箭射中的,全是空气,连叛军的影子都被射中一个!

叛军到底去哪儿了?官军心里刚刚再次冒出这个问号,叛军主将崔乾佑率领的精锐骑兵,就从背后杀出。

官军惨遭前后夹击,只顾逃命,乱作一团,仅被挤下黄河淹死的,就达数万人。

河边上的官军运气不错,挤上了运粮船,然而没多久就因超载,运粮船连同上面的人,全部翻沉河底!

侥幸没有沉入河底的官军,总算划到了对岸,但已剩下不到十分之二。

而有幸逃到潼关城外的官军,最终也大多掉入自己之前挖的堑壕。

那些堑壕总共有三条,均深一丈宽二丈,三条堑壕很快被填满。

最幸运的是后来者,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总算安全回到了潼关。

图5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哥舒翰一清点,发现回来的仅有八千人,而出去的时候是二十万。

这点人马肯定守不住潼关,潼关早晚是安禄山的。

产生这个想法的不是哥舒翰,是他的部将火拔归仁,以及其他几个与他关系不错的将领,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投降安禄山才是上策。

火拔归仁是突厥人,突厥火拔部落颉利发石失毕之子,开元二年降唐,袭燕山郡王兼火拔州都督,在哥舒翰帐下为将,那时的哥舒翰是河西节度使。

尽管仅剩八千人马,但哥舒翰毫不气馁,准备整军再战,火拔归仁却对他说:“敌军逼来,相公且宜西行避之,以图去就。”

没想到哥舒翰刚上马出驿,火拔归仁就带领其他将领,“叩马请降禄山”。

哥舒翰大怒:“大丈夫死则死矣,怎么能投降叛军?”

火拔归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把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着投降去了。

哥舒翰又气又恨,想用马鞭插入自己咽喉自尽,被夺走。

图6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乱

安禄山将哥舒翰囚禁了几个月,哥舒翰一直没有实现替他劝降李光弼等唐将的承诺,安禄山正在想这人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就被儿子安庆绪指使人杀了。

哥舒翰“投降”没多久,长安门户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等数千人,慌忙逃往成都。

公元757年,在洛阳称帝没多久的安庆绪,就遭到几十万官军夹击,逃往邺城前,将哥舒翰等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

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历史大学堂


首先,安禄山的叛军本身就是唐军的精锐正规军!

唐朝当时募兵总数约为四十九万。号称中国古代扩张转折点的怛罗斯之战,唐军兵力也不过“蕃汉三万”。即加上从当地强征的外族兵力,唐军总兵力也不过三万人,其中正规唐军人数不足两万。考虑到唐军编制,远征怛罗斯的唐军,应该是一个相对满编的军(一万两千五百人)的正规军,以及一定数量的辅助部队组成。而整个西域与北庭都护府仅各有兵力两万四千人。参考唐军编制方式,两万四千人是两个军的野战军(由于西域战争频发,各部队难以达到满编)编制外加一定数量驻守部队。在西域这个方向上,唐军共有兵力四个军,计四万八千。这是唐朝在西域的正规军总兵力。

而安禄山的总兵力则是十五万以上,已经占了当时唐王朝正规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还有半数的战马在他控制下。能与安禄山抗衡的就是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兵力,他们是对付吐蕃人的主力,总兵力也在十六万以上,但王忠嗣死后没有统一领导,安禄山充分利用了唐军布局的弱点,利用自身的机动性打了个时间差。西域的大唐精锐安西军、剑南和岭南的唐军实际上由于距离因素也是很难回防的。关中本身更是由于府兵制度的衰亡,再加上而募兵困难,实际上无兵可用。

叛乱前,安禄山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其准备之充分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安禄山先利用唐玄宗的信任,兼任了范阳、平卢、河东(遥领)三处节度使注释:安禄山所兼任的三处节度使,由于面对东北边患较为严重。不但兵力雄厚,且士卒久习战事,战斗力最为强悍;另募有契丹、同罗、奚族等胡族士兵。安禄山后来又利用制度与唐玄宗的盲目信任,掌握了地方财权,更利用其篡取的人事权,将麾下统兵将领多换为自己的亲信,实现了对统领下的军队比较牢固的掌握。

安禄山确定掌握的唐政府正规军如下:范阳节度使九万一千人,平卢节度使三万七千五百人,河东节度使大同军九千五百人,共计十三万八千人。另外,尚有部分或可能全部掌握的正规军:河东节度使天兵军、大同军以外兵力,约计两万五千五百人。可见,安禄山总体掌握的唐王朝正规边军兵力在十五万以上。仅仅究其所掌握到的正规军规模来看,历来造反者,兵力雄厚无出安禄山者。

安禄山突然举起反旗,一举占领河北之地。此时的唐朝军事部署特点是“守外虚内”,内地根本没有一只可以阻挡叛军的部队。唐玄宗仓促布置防御,由于均田制败坏,加之常年的对外征战,关中府兵早已破坏。彍骑等募兵制中央军,由于兵员素质问题,战斗力早已衰落。

此前高仙芝得到了皇帝赐予的禁中钱,招募了关辅新兵,外加原有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计五万,出镇陕县。但随着封常青的洛阳失守,以及高仙芝往潼关撤退中发生的溃败中全部丧失掉了。李隆基接受不了这样的挫折,又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诬陷,派人将封常清、高仙芝斩首示众。朝廷就这样丧失了两员经验丰富的大将,为后面的惊天祸患埋下了伏笔。而新一辈名将李光弼、郭子仪等将要么陷入与叛军的死战,要么必须防守要地,根本无法抽身。

面对如此局面,哥舒翰接受了皇帝的任命。同时唐玄宗还诏令:以田良丘充任行军司马,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人担任副将,领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因为身体原因,难以处理日常军务,哥舒翰遂委任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不敢独断专行,就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偏偏王思礼和李承光素来不和,常常争执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军中号令不一。哥舒翰忧心战事,为了尽快增强新军战斗力,不得已强行加大了训练力度,其统军又“严而不恤”,导致唐军士卒心中不满,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当时安庆绪攻潼关不克,叛军为哥舒翰所阻潼关数月,不能西进。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祐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欲诱唐军出关弃险野战。五月,玄宗听闻叛将崔乾祐传出的谣言,说其现在驻扎在陕郡的兵力十分虚弱:“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遣使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

哥舒翰即上书表奏,劝诫道:“贼既始为凶逆,禄山久习用兵,必不肯无备,是阴计也。且贼兵远来,利在速战。今王师自战其地,利在坚守,不利轻出;若轻出关,是入其算。乞更观事势。”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两个——敌军兵力空虚的消息是虚假的;潼关唐军现在的战斗力太差只能防守,无法进攻。

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他们主张引朔方军北取范阳,覆叛军巢穴,促使叛军内部溃散。

可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却被宰相杨国忠所否定了。因为他怀疑:哥舒翰坐拥大军于潼关,是想要联合太子的势力,一起对其不利。杨国忠的这一判断,可能来自于其与军队系统势如水火的自我认知,因为杨国忠此时正被叛军和朝廷将领双方一同嫉恨。

在强令之下,哥舒翰引师出潼关一路东进,至六月四日已出关七十里,换算为今天的单位,唐军行军距离大概在31公里左右。从地图上看,哥舒翰大军基本进入了崤山谷地中比较宽阔的地方,史书称之为“灵宝之西原”。在双方看来,此地正是上佳的用武之地,叛军将领崔乾佑在明面摆开阵势,扼守险阻之所。以唐军的角度来看,叛军意图在此处阻挡朝廷平叛大军进入中原之地。

一开始,哥舒翰还是很谨慎的。他率领的唐军前锋,六月四日已在灵宝西原驻扎。然而他一直等到六月八日,大军全部到达西原,完成初步整顿后才发起了对叛军的攻击。哥舒翰的谨慎源自对“知己”:己方士兵多为新兵,兵力庞大但战斗力不足。称得上精兵的只有王思礼统领的五万骑兵,然而此人素来与统领步兵的李承光不和。哥舒翰不愿出潼关,也是考虑到了这二将不和。在关内驻守防御时,二人间的不和影响尚不大,若要出征野战,是极可能导致大败。

对面的崔乾佑作为安禄山的骁勇之将,虽手上兵力不多,但有手上尚握有安禄山留下的两只精锐部队——五千精悍陌刀手和同罗族精骑。如何运用好这两只精锐的打击力量,是崔乾佑最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会战初期,崔乾佑所有的战术安排都是围绕诱敌而展开的。初阵崔乾佑将军中数千老弱放在最前列阵,故意将阵型布置的乱七八糟。各部看上去都没有统一指挥,也没有摆出严密的军阵以应对唐军前阵的骑兵。这与兵法原则相悖离,叛军前阵的士兵是按照“什”、“伍”这样最基础,最小的单位编组在一起,而且进退不明,旗帜繁乱。

如此拙劣的布阵,让初次上战场的唐军士兵们,心情变得轻松了很多。让他们觉得,这样的布阵连我们这些新兵都不如。唐军各级军官也开始轻敌,有的军官甚至喊出:“禽贼乃会食”的口号。但春秋时期,第一次喊出这个口号的齐军就惨败于被他们轻视的晋军。

被诱进隘路的唐军前军在前进中遭遇埋伏。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檑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这时,崔乾佑的第二个杀招在唐军不经意间,被释放了出来——同罗族精骑。同罗族本为铁勒族的一支,贞观二年在其内附唐朝时,本族已有三万精兵。据说安禄山最为精锐的“曳落河”骑兵,其主体就是由同罗族人组成。

在崔乾祐命令下,同罗精骑也完成了从南面山谷的迂回,即将对唐军背后发起冲击。看到烟火在东方冲天而起,同罗骑兵统领知道,冲击的时刻到了。崔乾佑事先约定,其率领步兵将唐军引入峡谷后,会在适当的时机以烟火为信号(否则在唐军以毡车冲击隘口后,崔乾佑不可能这么快就点起大火堵截唐军,显然是事先早有准备的),命令已经在南山之后的骑兵冲击。

此时,唐军前军还被堵在狭窄的山路中前进不得。哥舒翰下令用羊皮毡帐蒙住马车,在上面画龙虎图案,饰金银爪目,意图强行冲出一条来。然而崔乾佑早有准备,他在谷口堆积柴草,放火阻挡毡车的前进。大火封住了唐军前进的唯一通道,并很快蔓延开,不但唐军的马车被点燃,连同山上的林木也为大火所焚烧。午后,战场上刮起了强烈的东风,风助火势,将滚滚浓烟吹向唐军阵地。唐军士兵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

此时的灵宝西原在崔乾佑的用兵之下,成为了一个牢笼。尽管总兵力远远小于唐军,然而叛军做到了秦军在长平所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在地利的帮助下,以不占优势的兵力围困住敌方大军。

现在的唐军如同被关进牢笼中的一群野牛。前方精锐受阻,无法前进,越来越多的士兵挤进狭窄的峡谷中;后军则被狼群一般的同罗族精骑驱赶,退路被断,前方只有越来越拥挤的人群。在拥挤中,唐军各部的建制逐渐被打乱了,兵将间的指挥关系也失去了。唐军逐渐从有组织的军队变成了踩踏事件中的混乱人群。

那些还没有被冲乱的建制的唐军部队也由于拥挤,让士兵没有空间来挥舞手中的兵器,失去了杀出血路的机会。同样的情景,也在坎尼会战最后一个阶段中出现过。哥舒翰一直怀疑后军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充斥满新兵的部队,面对骑兵突袭时的战斗力太差了。

很快,崔乾佑布置在唐军前方伏兵协同唐军后方的同罗骑兵发起了对唐军的全面反击。面对从两个方向一起杀出的敌军,在西原上的唐军,如同被狼群驱赶到悬崖边的羊群一般——前后受击,乱作一团,有些心思活泛,比较熟悉周围地理的唐军士兵丢下盔甲兵器,向西或者向南奔跑。其中的一些幸运者成功地穿过了同罗骑兵的战线,跑进山林之中,寻找山中小路逃回关中。

那些离河岸较近的士兵们则慌不择路地往南边跑,城濮之战中曾出现的情景,此时在黄河岸边再度上演。溃逃的士兵争先恐后地爬上运输船,以求逃离战场,多艘船只因不堪重负,而在湍急的河水中倾覆沉没。甚至有些士兵试着将和盾牌和其他能找到可以飘浮的物品捆扎起来当作皮筏,以枪杆作为船桨,想逃到黄河北岸。更多的则被挤入黄河淹死,绝望的号叫声惊天骇地,一片惨状。

日暮时分,在西原上的唐军终于冲破了同罗骑兵在西方的封锁线。唐军残兵摸黑中的逃亡,然而还有一些人会死在关隘前面——潼关前挖掘了三道深壕,黑暗中大量士兵被挤入壕沟摔死,后来者又跌入壕沟,为再后来者踩死。三道壕沟都被唐兵的尸体填满。

面对大败,哥舒翰在数百亲卫骑兵的保护下退回了潼关。随后一些唐军军官带领着自己的残部也逃了回来。经过清点回到潼关的只有八千余人。大部分人葬身灵宝西原,还有一些被吓破了胆的幸运儿逃亡回家了。


冷兵器研究所


首先唐玄宗时期国家太平安逸已久,所采取的府兵制直接导致地方藩镇势力坐大,帝国内部兵力空虚,而安禄山图谋己久手下胡兵众多,叛军战斗力,士气均在朝廷中央部,队之上。其次哥舒翰虽勇,统重兵镇守潼关,叛军势大他采取守势,意图固守等待勤王援兵。奈何朝中杨国忠把持朝纲向玄宗进馋言,皇帝糊涂三番五次派钦差督促歌舒翰杀出潼关与叛军决战!还有关健的一点,唐玄宗重用胡人,军队中胡人众多,连主帅哥舒翰也是胡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关键时刻哥舒翰倒戈投降,纯属唐玄宗用人失当,咎由自取!!!


8971581175318


当时叛军士气正旺,其在数量、装备等方面均远超过当时的潼关守军。如果当时哥舒翰稳守潼关没有唐玄宗的昏庸指挥不擅自出击,郭子仪及李光弼从侧后攻击安禄山叛军,然后等到安西军一到。相信安史之乱不会持续这么久。


hao173824030


经过长时间的征战,特别是怛罗斯之战的损失,哥舒翰代表的西北军政实力,已经不如安禄山代表的东北军政实力,特别是因为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前后的一些作为,导致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唐国非常不满,以至于当时希望投靠唐国,为唐国作战的西北蛮族,估计是不多了!而西北的蛮族减少,那就必须依靠代北地区的蛮族势力,而代北的小蛮族和当时安禄山的东北军镇兵比起来可能并不怎么占优势。

俗话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哥舒翰再厉害,带着一帮杂碎,也不可能击败安禄山!最后,唐国能够击败安禄山,也主要是依靠突厥和回纥的兵力,唐国自己的那些内地兵,基本上是一点用都没有,他们起的作用大概就是吃掉唐国的军饷,然后用自己的肉身去磨钝安史军队的刀剑,尽量让安禄山军队的武器变得脆弱,然后死后靠身体散播瘟疫,尽量让安史军队得病减员!


帝国历史观察者


谈到这段历史真让人扼腕叹息,唉!如果玄宗不杀封常青,高仙芝。如果玄宗同意固守潼关,那么安史之乱极可能像西汉七王之乱一一样在短时间内被评定!如果那样!可惜呀!历史不允许如果!


花非花叶非叶3315


因为叛军是东北前线的精锐之师,又有以有心算无心的庙算。如果在怛罗斯战后朝廷把高仙芝革职,把安禄山调到西北,以他胡人的身份在那里如鱼得水,为大唐开拓疆域,可能就没有后面的安史之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