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题目太大,说说晚清的“黄”

清末妓院是合法的,经过必要的许可程序和身体检查以及按规定缴纳税费后,妓女和妓院可以正常营业。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清末北京妓院有300多家。你问为何是这个数字??因为这是朝廷的决定,北京的妓院被官方限制不超过373家。

这373家按一等78家、二等100 家、三等172 家。晚清北京合法存在的妓女人数在3000人左右。

著名的八大胡同,主要集中的就是一等,二等,以及三等妓院。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另外还存在着众多不交税的“私娼”和“地下妓院”这类对非注册的妓女人数无法计算,据推测为7000 人左右。

所以合计计算,当时北京的妓女人数在1万人左右。 1912 年户口统计,北京内外城人口 72.5万人,当时外地人口不多,所以这个数字还是很惊人的。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八大胡同其实距离紫禁城很近。所以他的消费客户群在哪里其实很明显。

当然,也不要以为为达官贵人服务的名妓就真那么干净。20年后民国时期汉口进行了一次性病检测,2246名妓女中的34%,也就是700多人患有性病,即使是168名一等妓女,患病率也达到近20%,可想去那里消费有多么危险。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清朝皇帝中有一名著名的嫖客--同治皇帝,据说他经常微服私访去逛窑子的人物, , 频频光顾八大胡同,。一种说法是同治皇帝最终在那里染上梅毒而死。

俗语里的“小兔崽子“就是从八大胡同里发源,愿意是指年轻的男妓。在晚清同治年间,那里最出名的其实是男妓。

到了清末,最后十几年里, 来自江南苏浙一带的南方妓女开始大量进入北京, 与本京北妓相比, 南妓的手段要显精致得多。

据说南派妓女无论是待人接物都显得礼仪大方,而北妓则除了床上技巧外别无可取。在南派妓女的竞争压力下,北妓也不得不改善服务,于是南北两帮妓女合力对抗男妓, 所以八大胡同在清末和民国慢慢变成以妓女为主。

这大概就是竞争带来的行业水准上升吧。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风俗史从来都是一个大题目,不是区区一两篇文章就能概括的。这次先说一下晚清,京师地区的色情业——也就“黄”。

色情业在中国非常古老,据说自管仲时便颇具规模,甚至齐桓公的霸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托了这些“皮肉生涯,露水情缘”的襄助。北京自元大都时便是个充满着喧嚣与失落的欲望之都,不管江山易主、天下兴亡,尘世如何变迁,在这里始终如一的是人性软弱和宿命的凄美。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八大胡同中赛金花的妆阁。这种圆窗小二楼在当时是舞榭歌台的标志。

元明之际北京的红灯区位于东四南大街路东一带,仍从宋朝称风俗,唤作“勾栏”。清乾隆二十一年,北京内城禁止经营色情业。因此,内城的风月场就都迁移到前门外大栅栏一带。此地紧依内城,又是外地进京通衢,是一等一的繁华之地,色情业立足于此如烹油烈火。每到夜班城中少年便戴上困秋帽、穿上一字襟马甲翻城墙去猎艳——时人称为“锦飘带公子”。这些浪荡少年中不乏日后的巨公显要,比如一代理学名臣大学士徐桐。而曾国藩的日记中也至少两次提到有官员因纵情欲海而被抓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法度便纷纷束之高阁,至同治年间,因维持京师治安的步军统领衙门不再依照“京师内外拿获窝娼至开设软棚日月经久之犯,照例治罪”的律条行事,于是内城之中如砖塔胡同立刻又恢复往日歌吹之林的奢靡。

现代京派晚清民国戏中一说红灯区必称“八大胡同”。但殊不知此地直到晚清都是相公堂子集中之处,至清末才逐渐变成妓院。因清廷严禁官员嫖娼,难以压制的欲望于是沦为扭曲的变态。不敢触犯禁忌的文弱书生和纠纠武夫们便开始追逐男色。尤其是吴越之地的娈童因为瘦弱温文更是成为了令人痴迷的妖孽。娈童又蔑称为“兔子”,故旗人尤其忌讳说“兔”,而是以“猫”作为代称,比如《红楼梦》里乌进孝从黑山庄进献的礼物中有“

野鸡野猫各二百对,熊掌二十对,鹿筋二十斤”,这个“野猫”就是野兔。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之前剃头小厮因为也经常兼职卖身,故而也被算入“下九流”。

光绪三十一后,穷途末路的大清帝国已经无法再以朝廷的威名来维护早已礼崩乐坏的世道,干脆承认色情业的合法。于是乎八大胡同原先的伶人戏子、剃头小厮们逐渐让位于那些命如一叶的残花败柳。当时朝廷甚至制定了《管理娼妓规则》,为色情业提供法律依据。如北京的风月场被限定为三百七十三家,划分为“清吟小班”(上流社会的高消费场所)、“茶室”(客人都是体面人)、“下处”和“小下处”(低端人口的聚集地)四等。

京师首善之区都已经如此,其它的地方就可想而知。据晚清八卦新闻大全《清稗类钞》在“娼妓类”中描绘北京、天津、开封、郑州、奉天、兰州、苏州、扬州、广州、上海、江宁、杭州等各州郡的风月奇闻,内容丰富详尽堪称一部《嫖经》。而其中尤其诡异的便是沪上,据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描述,上海的“野鸡”几乎多到不敢想象。而且此地还有专门为女人提供服务的“男堂子”和类似现代色情直播的“魔镜党”(原文如此)。以至于自以为对人性堕落司空见惯芥川龙之介都不由得感慨到:

“听到这些事情之后,不免觉得在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中国人中,会夹着几个垂着长辫子的萨德侯爵也未可知。”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萨德侯爵确实是“垂着辫子”的。

清末民初时期,几乎所有的大都会都陷入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废和放荡之中,情形犹如末日将至的罗马帝国。而随着八大胡同陕西巷云吉班中小凤仙和蔡松坡或真或假的风流孽债又重演了将“携王干命”政治悲剧演化为“龙漦亡周”的低俗怪谈,“酒色”从此又和“政治”捆绑到了一起。据说此时的政治交易多在青楼中洽谈,以至于上海一个名叫梅逢春,外号“林黛玉”的老鸨子竟然成了历史学者争相拜访的对象,因为她号称“……了解最近二十年政局秘密的,除了大总统徐世昌外,就只有她一人了。”

如果说“密室”政治代表着历史的阴暗,那“青楼”政治则代表德性的洼地,毫不夸张的说,此时的灯红酒绿早已经预示着日后黍离之悲。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小凤仙与蔡锷的剧照——“言到红颜难相会,举酒邀约独自醉。 国破家亡梦方醒,原来红颜是祸水。”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晚清晚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这一切的开启,源于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

虽然黄赌毒每个时期都有,但是清朝晚期堪称是一个巅峰。“黄赌毒”的盛行,一方面是当时政府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是人性本恶。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其实古代的妓院是属于合法的存在,唐朝时期甚至成为一种产业。这个时期的妓院多种多样,而且分出了很多等级。

晚清时期出现民妓、家妓、官妓等。民妓是最低级一等,就是“服务”于普通民众的妓女。“家妓”只属于宦官、富豪的家庭,属于私人所有。“官妓”为各级官吏所占有,属于国家、政府所有。

上到官府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沉浸在这种“淫乐”之中。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与“黄”不分家的是“赌”,晚清时期开始出现彩票,一时间风靡一时。对于赌博,也出现过法令管制。但晚清时期的官府形同虚设,所发布的法令变成空谈。人们更是受到彩票的影响,欲望的驱使无法自拔。

晚清的“毒”最主要的就是鸦片。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出售大量鸦片。鸦片本身可以用来作为中药,但是制成福寿膏就成为一种毒品。

而晚清时期,城市中烟馆随处可见,不仅销蚀这人们的意志,更使大量白银外流。虽然当时清政府后来已经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想真正出手去制止时,已经根本来不及。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一个朝代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消磨了意志。当这个朝代全民陷入“黄赌毒”中,朝代的败亡是理所当然。

那时候的皇帝应该叫黄帝,皇上的老婆黄后,皇上下面有大量的黄亲国戚,在黄毒着全国,还有全国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官商勾结,毒害中国人,给鸦片起名叫做“福寿膏”,想想都可怕,那是什么福寿膏啊,分明就是手扶搞,吸食以后手扶才能高。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说起晚清,大家第一反应都是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从此走向没落,而新兴的社会还没有完全形成,观察社会各态,也可以发现封建社会灭亡的蛛丝马迹,其中,黄赌毒产业兴盛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1、晚清妓院

原本妓院这个行业在古代算得上合法行业,而到了晚清时候,青楼和窑子盛行,八大胡同和秦淮河边每天都有故事发生,并且还有不少船妓和洋妓诞生,很多外国人到了北京后,第一时间都要先去知名的八大胡同——可以说当时整个国家都沉浸在这种“淫乐”之中。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小凤仙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虽然她和蔡锷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被后人传颂,只可惜她助晚清名将蔡锷逃离袁世凯后,自己的后半生却是颠沛流离。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2、赌博之风

盛行清朝上下,各种事情都能成为下注的对象。

举个例子:道光末年,开始产生一种闱姓的赌博方式,主要是针对当年科举榜单上的姓氏为赌。

光绪年间的《申报》就有记录:每届文武乡试、会试、童试时,先用八十姓发卖,下注的人圈出其中二十姓,然后再看看二十姓中最终有多少考上的确定输赢。

这种赌博形式以小博大,每次下的赌注不少于数百万两白银,算得上清朝最大的赌注形式。但是到了最后,甚至能够影响当年科举的结果,人才选不上去,清朝灭亡的隐患已经埋下。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3、吸食鸦片成风

鸦片也被叫做大烟,晚清时由于英国无法忍受白银大量流入清朝,而想办法搞出来的毒品。

清朝曾经有本书这样记录着人吸食鸦片以后的面貌:“瘾至,其人涕泪交横,手足委顿不能举,即白刃加于前,豹虎逼于后,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微运动也。故久食鸦片者,肩耸项缩,颜色枯羸奄奄若病夫初起。”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一开始林则徐虎门销烟,妄图遏制清朝内部吸食鸦片的趋势,但是由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只能转而寻求国内自己生产鸦片,从而降低经济损失。

但是全民吸食鸦片的魔幻现象一直存在到清朝灭亡,即使是下禁烟令的道光皇帝,也在《养正书屋全集》提到自己吸食鸦片的事迹——毒风盛行,令人发指。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所以,末世必有颓象——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黄赌毒确实达到了一定的历史高度。

晚清的“黄赌毒”达到了怎样的历史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