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狡诈”成了甘南藏区群众对岷县人的固有印象

缘何“狡诈”成了甘南藏区群众对岷县人的固有印象

洮河

在甘肃省的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与隶属于定西市的岷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一直以来两地经贸活动频繁,人员交流密切。一条从甘南碌曲县奔涌而来的洮河更是让相邻的岷县和卓尼县一衣带水,密不可分。而且从历史上来说,岷县,卓尼,临潭一带也一直是藏、汉、回、羌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文化氛围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和牵连。

缘何“狡诈”成了甘南藏区群众对岷县人的固有印象

对于岷县人来说,甘南藏区就是身边的雪域高原,圣洁的天堂。但凡问起岷县人,大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甘南任一有名的景点,甚至对于藏区文化也是侃侃而谈。岷县人同样对于藏区美食也是情有独钟,许多外地来的人喝不惯的酥油茶,吃不惯的藏包以及美味的牛羊肉都是岷县人对甘南的美好印象。岷县人喜欢的,还有藏族人民的豪爽。

而比起岷县人对甘南的好感,甘南藏区的群众对于岷县人的印象就不是那么好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词,狡诈,而且令人意外的是这一观念最重的地区却是与岷县一衣带水的卓尼县。尽管一条洮河紧紧地把两地连接起来,乡音相似,文化相通,但这里的人对岷县大多有着很深的成见。两地人民同饮一河水,却因为种种原因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容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理念。差异造就了距离的美感,也产生了隔阂,甚至误会和曲解。

缘何“狡诈”成了甘南藏区群众对岷县人的固有印象

卓尼民族服饰

本人已在甘南工作生活多年,对此感触尤为深刻。深究甘南群众对岷县人“狡诈”的认识,原因纷繁复杂,但总体上有迹可循。

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有一年我在夏河,单位同事给我微信上发来拉卜楞寺正月十五法会那天寺院里乞讨的视频和照片,通过方言和穿着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岷县人。当地人在朋友圈转发这些照片和视频的时候一般会加上一句话——“不要给他们钱,他们都是骗子,家里很有钱……”之类的话,单位同事甚至跟我开玩笑说:“你哪里孤单了,你去寺院随便就能拉起一支队伍,成立一个丐帮……”这些话听在耳里,嘴上笑着,可笑过之后却是令人难以咀嚼的滋味,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谁能听闻关于对家乡的嘲讽而无动于衷呢?哪怕这些嘲讽和玩笑都不是针对自己,但那感觉依然不好受。可偏偏令人愤慨的是,总有那么一些来自家乡的职业乞丐们放弃尊严,忘记廉耻,为了一点点施舍而给自己抹黑,给家乡抹黑……以至于后来在当地人眼中,那些口音与岷县相近的人也全都被不假思索地当做岷县人而被讽刺和贬斥。可以说,职业乞丐们假装可怜去乞讨的行为给甘南群众造成了对岷县人不好的第一印象。

与此同时,相较于甘南藏区群众的憨厚朴实而言,来自于岷县的人则要“精明”许多。由于两地地缘相近的关系,岷县由于经济略显繁荣而吸引了很多临近地区群众来岷县购物、游玩。这交流的过程中,因为部分奸商的行径也影响到了甘南人对岷县人的印象和好感。但所有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其中既有岷县人自己的问题,也不排除由于受教育因素和生活环境差异等等造成的误解,我们不能说所有甘南人都是憨厚朴实的,也不能说所有岷县人都是狡诈的。

缘何“狡诈”成了甘南藏区群众对岷县人的固有印象

岷县开发区

但之所以能造成这样一个误解和刻板印象,我们还是要学会反思。

就我个人在岷县成长和生活的经历来说,岷县人有一个普遍性的缺点却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爱贪小便宜。当然,我说的是普遍性,不是指所有人。也许这种缺点的行成来自于岷县地少人多的矛盾和巨大的竞争压力,或者也来自于岷县复杂的人口结构。众所周知,甘南州全州人口70万左右,而岷县一个县就有近50万人口,这其中还不包括外来人口。而这几年由于交通状况的改善和区位优势,岷县的外来人口持续增多,在外来人口不断到来的同时,来自东南西北的不同文化也在慢慢改变和影响着岷县人,相较于人口流动相对缓慢的甘南来说,岷县人逐渐在各种文化的影响下,在人口基数带来的竞争压力下慢慢变得“狡诈”起来,或者出于商业算计,或者迫于生存压力,岷县人不可避免地有了爱贪小便宜的缺点。

缘何“狡诈”成了甘南藏区群众对岷县人的固有印象

岷县,繁荣的商贸

另一方面,岷县人口多,教育资源相对紧缺造成全民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加之岷县人不像甘南藏族群众那样有虔诚的信仰,导致两地群众对彼此的印象产生了偏差。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经常往返于岷县和甘南两地的人来说,我不希望两地群众对彼此有什么误解,我希望都能打破刻板印象,多来往,多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包容。我更不希望在坐车往返于家乡和工作地的时候,那些司机师傅们对我因为是岷县人而再次报以偏见和歧视。

缘何“狡诈”成了甘南藏区群众对岷县人的固有印象

奔流不息的洮河养育着甘南人,也养育着岷县人,依河而居的两地人当抛弃偏见,互谅互敬,在美丽的洮河之滨和谐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