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溥儀?為什麼不傳給載灃呢?

追憶印象派


選立溥儀繼承大統,這是慈禧經過一番精心打算後作出的決定。

(1908年,載灃與溥儀(右)、溥傑(懷抱嬰兒)合影)

首先從身份血緣來說,溥儀是載灃之子,奕譞之孫,道光帝之重孫,光緒帝的侄子,身份可以算的上根正苗紅了。而且溥儀的母親是晚清重臣、慈禧親信榮祿的女兒,因此慈禧立溥儀也算的上是對親信榮祿的另一種獎賞。

從年齡來說,溥儀也很合適。當時溥儀年僅3歲,由溥儀繼承皇位,既可以承祧同治(即慈禧的親兒子)又可以承祧光緒,一舉兩得。要知道,當年慈禧立光緒為皇帝,名義是承祧文宗也就是慈禧的老公咸豐皇帝。因此說,立溥儀就相當於給同治皇帝承繼了子嗣。而載灃是光緒帝的親弟弟,同樣也是同治的叔伯弟弟,如果是立載灃為皇帝,那就意味著同治、光緒都將沒有後人了,有悖家法傳統,而且對於一國之君來說也不是光彩的事情。正是出於為同治、光緒同時立嗣的目的,慈禧選擇了溥儀繼承皇位。

而且慈禧也並未虧待載灃,任命其為“攝政王”,這無疑確立了載灃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事實上,光緒、慈禧逝世後,大清的軍國大政都是攝政王載灃處理的。只是沒想到的是,短短几年,大清就完了。


老照片


載灃是溥儀生父,慈禧不但把權臣榮祿的女兒嫁給他,還派他到西方去開闊眼界,是慈禧用心培養的接班人,可慈禧為什麼把皇位傳給他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而不傳給年富力強的他呢?這得從同治皇帝死後捋起。



同治皇帝載淳,是慈禧的親兒子。他繼位以後,大權旁落到母親慈禧太后手中。同治皇帝抑鬱不抒,移情聲色,染了梅毒,英年早逝。並且不曾傳宗接代。

這種情況下,按道理應該是為同治皇帝過繼子嗣,可是。"載"字輩後的"溥”之輩沒有合適人選,於是從同治的兄弟裡面選選擇了七王爺家的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繼承了大統。



當時立載湉為皇帝,也是權宜之計。本是打算他日後有了子嗣,過繼給同治,再讓那個孩子代替光緒。誰知道光緒皇帝同樣不滿慈禧專權,並因為自己身為傀儡的種馬命運,身心不暢,情志不伸,不到不惑之年使撒手西去了。一直到死也沒有生下一兒半女。

光緒大婚多年不育,慈溪已經有了他絕嗣的心理準備,並且見光緒越來越不好控制,早就有了改換皇帝的預謀。為了這一點,慈禧太后把目光轉向了載灃一一同治與光緒皇帝的同輩人。著意培養他,拓展他的人脈,開闊他的眼界,為以後奪權輔政做準備。

當然,慈禧這樣做,也是為了載灃的子嗣。如果光緒皇帝真的無子,載灃的兒子就順理成章的成為同治與光緒的後人。因此,當光緒皇帝因病去世(一說慈禧怕自己死後,光緒皇帝會對自己做不利的事情,因此下藥將光緒毒死),慈禧將剛剛三歲的溥儀推向了皇帝的寶座。



也許清朝命定該亡。 自同治之後。幾任皇帝都是一無所出。到了溥儀,甚至性功能都有了障礙。


萍風竹雨123


有人說慈禧傳位給溥儀,其實就是想著自己繼續垂簾聽政,掌控朝局。這個說法似乎有那麼一點的牽強,因為慈禧選擇立溥儀為帝的時候,她已經快不行了,這一點大家都清楚,相信慈禧本人更清楚,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也不會想著什麼垂簾聽政。

那麼慈禧為什麼不立載灃,非要立三歲的溥儀呢?首先第一個原因,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他和光緒是平輩,按照清朝時期的皇權繼承傳統,要從前一任皇帝的皇子中進行選擇,載灃繼承皇位不符合制度。所以不會考慮他,有趣的是,光緒皇帝也沒有子嗣,因此慈禧只能繼續挑選繼承人。

在清朝的時候,如果說前一個皇帝沒有兒子,那麼就要從他最親的兄弟的兒子中間選一個,選擇載灃的兒子也是有深意的,載灃在當時已經有了自己的勢力,這是其他人所不具備的,這個時候立他的兒子為帝,他也一定會盡力的輔佐他的兒子,不至於被外人篡位。

溥儀年紀尚小,朝中的權臣可不少,載灃可以制約他們,如果換了別人,那可不行,事實也證明後來載灃的作用非常大。除此之外,慈禧還為自己的家族考慮了一番,溥儀的母親還是慈禧的侄女,假如說有一天慈禧自己不在了,當然她做這個決定的時候已經不行了。

假如說慈禧不在了,有溥儀這個皇帝在,葉赫那拉氏絕對不會被人報復,依然會活躍在清朝的政治舞臺之上。等到溥儀長大還會感恩慈禧,因為他的這個皇位是慈禧給的,人算不如天算,慈禧恐怕做夢也沒想到,清朝那麼快就徹底滅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慈禧太后為什麼不直接傳位載灃而要指定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皇位繼承人,這個問題其實也挺簡單的。

這麼說吧,如果載灃繼位的話,那麼清朝最末三位皇帝就是同治、光緒、載灃,那麼,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名字:

同治載淳、光緒載湉、載灃。


發現沒有?他們都是載字輩,這就是說,堂兄弟關係!

您覺得這合適嗎?

事實上,當時提議直接傳位載灃的奏議也不是沒有,如張之洞就提出,從同治到光緒再到溥儀,已經連續三個皇帝是幼年繼位,所謂“主少國疑”,幼年皇帝對治理國政非常不利,更何況在當時國家危亡的情況下!


對此提議,慈禧太后也不是沒有認真考慮過,但最終還是否定了。其理由是,按照世系,光緒皇帝繼位是兄弟輩繼位,這已經是破例,如果再來一個載灃,那世系紊亂無以復加,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載灃繼位將會引發極大的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考慮下,慈禧太后還是決定由溥儀繼位,令其父載灃為攝政王,代行皇帝職權,這算是解決了世系問題,同時也不影響實際的行政。

事實上,慈禧太后做如此考慮並不是在臨終之前才拍腦袋做的決定,而最起碼在1905年即作此安排。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慈禧太后深知光緒皇帝沒有生育能力,不得不早做安排。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其在庚子年後就曾作為特使出使德國,之後其接班的跡象也十分明顯。

尤其1905年溥儀出生後,載灃的地位更是火箭一樣上升,其二十幾歲便進入軍機處,很明顯就是作為w接班人培養的。關於這點,就連當時的一些外國媒體也看出來了。

作為,國人就沒必要裝外賓了吧。


坑爹史冊


慈禧死前,讓3歲的溥儀繼承光緒皇帝的皇位,溥儀的生父載灃,則被冊封為攝政王,總攬朝政。

很多人認為,慈禧寧肯讓3歲的孩子繼位,也不讓正當年的載灃繼位,是因為她的權欲太大,希望能夠繼續垂簾聽政。

這個說法站不住腳。因為溥儀是在1908年被確立為皇儲。當時,慈禧已經垂垂老矣,而且多病,她自知即將不久於人世。果然,這年的年底慈禧就死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算慈禧權欲再大,但將死之人了,不會還想著垂簾聽政的事情了。

慈禧選擇溥儀繼位,是有苦衷的。

當年,慈禧年僅19歲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駕崩,沒有留下一兒半女。慈禧為了保住皇太后的位子,依然決然地選了同治的堂弟光緒皇帝繼位。如此一來,同治一支就絕了。

當時,慈禧的打算是這樣的:等光緒皇帝生了兒子,立即過繼給同治皇帝,使他的香火不斷。

可惜,事與願違,光緒皇帝一生不育。他不僅沒能解決同治皇帝的問題,他自己也成了絕戶。

於是,光緒死後,慈禧就選了光緒的親侄子溥儀繼位。但是,溥儀是過繼給了同治皇帝,做了同治皇帝的兒子。同時,鑑於光緒皇帝的情況,讓溥儀“兼祧”光緒皇帝。意思是,溥儀一人,既當同治的兒子,也當光緒的兒子,但以當同治的兒子為主。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慈禧才不得不選了3歲的溥儀繼位。


趣談秘史


眾所周知,道光皇帝之後,清朝的衰落進一步加劇。兩宮太后專權亂政,牝雞司晨,民不聊生!

1908年的一天,載灃受封為攝政王,其子溥儀冊封嗣皇帝。本來這是一件令人十分高興的事,但卻又不太合乎情理,放著壯年的載灃不用而用年僅三歲的孩童,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大清國正處於生死之間,一個孩童能力挽狂瀾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慈禧已經習慣了高高在上,大權獨握的優越感,這點從幹掉光緒就可以看出來,如今光緒將死,他如果還想繼續掌握朝政,最好的方式就是輔佐一個孩子上位,繼續自己垂簾聽政的生活。如果是成年的載灃,他也就沒了繼續垂簾聽政的資格。

第二、溥儀的血脈純正,並且其母親是自己最寵愛的大臣榮祿的外孫。

第三、載灃只是一個讀書人,心中並沒有做一國之君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只讀聖賢書,可能慈禧也看出了載灃的想法,讓他做攝政大臣,一方面便於分權,一方面也便於自己繼續垂簾聽政。

我想以上三點就是慈禧做這道選擇題的思路吧!

各位看官如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指摘!


微歷史看客


皇位傳給溥儀並非一時興起,光緒的上位就是前車之鑑。

慈禧是咸豐皇帝的女人,咸豐之後是同治,再是光緒。

同治載淳是慈禧的兒子,光緒載湉是慈禧的侄子。


而載灃也是慈禧的侄子,跟載湉屬於同父異母的兄弟,本來載湉會繼承奕譞的醇親王爵位,因為他是嫡福晉出生,載灃是側福晉。

但同治早逝,年僅四歲的載湉送進宮中,繼位為帝,成了光緒皇帝。

當時,同治無後,有人進諫立溥字輩為帝,並提供了兩位候選人。但有人以“旁系親屬”為由提出反對。所以“溥字輩沒有人可以冊立”。

接著,軍機大臣有人主張“擇賢而立,慈禧垂簾聽政。”但慈禧拒絕,直接指定胞妹的兒子載湉過繼咸豐,繼位為帝。



目的嘛,方便控制,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而溥儀的情況也類似載湉。為什麼載灃不可能成皇帝?

第一,載灃年齡大了,不容易控制;

第二,慈禧垂簾聽政做不到“名正言順”。

總之,載灃繼位,不符合慈禧的利益。所以,光緒帝駕崩,下任皇帝必須是“溥字輩”(載字輩人要麼年齡大,要麼屬於旁系),尤其還要年齡小。

溥儀不正合適嗎?他出生於1906年,是光緒皇帝的親侄子,把他過繼給光緒,恰恰合適,都能讓各方勢力滿意。


此外,慈禧耍了個心眼,把溥儀過繼給自己的兒子同治,溥儀祧兩房。

如此一來,慈禧不就能夠名正言順地垂簾聽政了嗎?

值得一說,溥儀的生母上是榮祿的女兒。


非常茴香豆


這個問題實際上涉及到了很多晚清倫理上的問題,皇帝生育能力出現了問題,給清王朝帶來了很大的困惑。

還是需要從同治皇帝說起,同治皇帝死而無後使得清王朝陷入了繼承人的危機。那麼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後,清朝的近支皇族召開御前會議商議繼承人的問題。

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將目光放在了溥字輩的皇族當中,但是這其中並沒有適合的人選,一時間人們犯了難,到底該怎麼辦呢?

在這種情況之下,慈禧太后建議從同治的兄弟裡面選。最終選擇了七王爺家的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皇帝。光緒的含義其實就是道光的後人。

那麼,以怎麼樣的形式來立的光緒呢?

說同治帝死而無後,所以立他的弟弟載湉為皇帝,希望他日後有子嗣,然後再過繼給同治。

說白了就是光緒帝是暫時的,為的就是日後有兒子再接同治的班。

可問題是光緒皇帝也沒有生育能力,所以只能重新再找皇帝的接班人。剛開始慈禧太后選的五王爺家的孫子溥儁,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慈禧太后就已經考慮皇帝接班人的問題了。

立溥儁的聖旨當中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當初立光緒就是為了日後有子嗣過繼給同治,可是光緒皇帝沒有孩子,因此只能再選一個。溥儁,被過繼給同治做兒子,立為大阿哥,養在宮中,以備日後接班。

只不過八國聯軍侵華,這場鬧劇擱淺。

庚子國難之後,慈禧便開始有意培養載灃,首先把權臣榮祿的女兒下嫁給載灃,以增強載灃的影響力。日後,二人生子溥儀。又派其出訪德國學習,目的就是讓他見世面,以備日後治國。

倫理上載灃早就不能成為接班人了,但是慈禧太后依舊將載灃推上了政治的前臺。


爾爾泛泛


慈禧太后在要死的時候,給了清王朝選擇了一個只有三歲的溥儀當皇帝,這讓人很疑惑,三歲的溥儀還在咦咦學語,可慈禧為何把皇位傳給溥儀,而不是他的父親載灃呢?

同治帝與光緒帝都是載字輩的,要是慈禧再選載灃當皇帝,那清朝就有三位平輩的皇帝了,所以慈禧並不想把位置傳給載灃,只想給下一代,正好給自己的兒子同治弄個子嗣。而且慈禧在光緒二十五年就命載漪的兒子溥儁做“大阿哥”,將來繼承同治為嗣,兼祧光緒皇帝為嗣,可見慈禧那時就沒有立載字輩的人當皇帝的想法。


再者溥儀與慈禧太后也有較親近的關係,溥儀爺爺的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而且載灃的福晉蘇完瓜爾佳·幼蘭是慈禧的養女,慈禧非常喜歡這個養女,就是慈禧把她許配給載灃。並且選溥儀當皇帝,光緒帝也滿意,因為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是光緒的親弟弟,所以溥儀接光緒的班當之無愧。溥儀有這麼多重關係,自然是慈禧最佳的選擇。

慈禧不選載灃,也是因為載灃年紀過大,政治主見強,而且他是當時載字輩能力中比較突出的,慈禧要是選他做皇帝,可能就難以控制了,要是慈禧死了,估計她侄女隆裕太后也對付不過載灃,因為像慈禧一樣有手段的女子並不多。溥儀就不一樣了,只有三歲,慈禧可以有理由垂簾聽政。

不過慈禧選誰都無所謂,因為清朝已經是江河日下了,它已經腐朽到根子裡了,只要封建制度不變的話,清朝滅亡是遲早的事。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慈禧之所以要立溥儀的目的其實是在給同治皇帝過繼兒子。其實早在戊戌變法之後,慈禧就開始在溥字輩的後人當中尋找繼承同治皇帝的大阿哥了。



當時,溥儀還沒出生,老七家選不出來,而且光緒皇帝明確表示,我們家已經出了一個皇帝了,不能再出皇帝了。於是,目標就落在了老六家,恭親王奕訢的孫子溥偉是熱門人選。可是老太后對老六有所忌憚,目標就落在了老五家,於是就立了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

可是,列強對於慈禧囚禁光緒皇帝本來就不滿意,現在又弄出一個大阿哥來想要取代光緒皇帝。而且慈禧還讓端王擔任總理衙門大臣,列國公使竟然不理端王,有事兒還依然去找慶王商量。在冊封大阿哥的典禮上,列國公使竟無一到場。



氣急敗壞的端王偽造了一份照會給慈禧,老太后下令向十一國宣戰,這才導致了八國聯軍之役。庚子國難後,端王因為是禍魁而被處理,溥儁的大阿哥也完了,立儲的事情就此擱置了。

等到老太后自知自己來日無多了,這才又想起這事兒來。老太后這個時候還是想從老七家裡選一個來過繼,於是就選中了載灃的兒子溥儀。當時,袁世凱想立慶王的兒子載振,而張之洞等人則建議直接立載灃。可老太后一心要給同治皇帝找繼嗣,所以只能選溥字輩中的孩子。



因此,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立溥儀為皇帝,載灃為攝政王,隆裕太后垂簾聽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