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的背后,是一个真实的西安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最近,朋友圈转发着一条消息:2018新登记市场主体即将突破50万!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各市场主体对西安营商环境的认可。

在普华永道中国联合数联铭品、财新智库和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中,西安取得了全国第6的好成绩。

昨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2018》,西安再次荣登榜单。其中在政务环境评价维度,西安更是高调挺进前五。

同时发布榜单的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西安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

长安君暂且从这里的数据中,粗略分析与众位共飨,或许可以探寻出,西安下一个发力点!

西安营商环境成绩斐然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根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数据,按照城市软环境、基础设施、商务成本、市场环境、社会服务、生态环境6大指标,对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共35个大中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

50万的背后,是一个真实的西安

©国家中心城市数据排名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更长安制图

从11个国家中心城市,在这个榜单中的排名来看,有以下情况:

A. 重庆、武汉较去年排名不变,且位居前10。

B. 杭州、南京、青岛,与去年相比排名略有下降,天津排名下降明显,从去年11位下滑至18位。这与周边城市崛起,北京持续吸金不无关系。

C. 沈阳、西安、郑州排名略有上升,厦门上升12位堪称“黑马”,成都上升7位跻身前10。

在这个排名中,北上广深作为超级城市,自身优势明显,我们姑且不提。

虽说杭州的排名下降了1位,但其在国家队“火箭班”的地位是不会轻易被撼动的。重庆连续两年排名第5,再次说明其直辖市地位的非凡。

西安11位的排名,让其对“火箭班”的向往变得指日可待。而我们的邻居郑州,排位虽然明显上升,仍需在“实验班”厮杀一番。

虽然这次西安没能跻身“火箭班”,但成绩依然可圈可点。

50万的背后,是一个真实的西安

©西安软环境指数与成都、杭州比较数据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更长安制图

在城市软环境指数这一指标中,西安一骑绝尘。

从去年的18位冲刺到第4位,让一众吃瓜群众目瞪口呆。这与注册企业、投资增速、人口增长关系甚密,足以让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封号”实至名归。

不妨回忆一下,阿里巴巴丝路总部、腾讯双创小镇、华侨城在西安悄然布局,2018年西安的招商引资再创新高度。

硬科技之都、西商大会等资源资金聚集的活动频频举办,巨头们抢滩登陆布局总部,正在用脚投票。

大资本优质项目的引进,必然会带来相关产业链企业蜂拥,加之西安“店小二精神”的继续深入更新,户籍、人才、创新创业“三大新政”的实施,让西安光环作用日益凸显,最能体现的就是市场主体的突破和招才引智后落户人数的激增。

截止目前,2018年西安市新登记市场主体已突破49万户。新增市场主体呈“井喷式”增长,表明企业对大西安投资信心不断增强,市场活力显著提高。

如果不出意外,西安将成为2018年中国城市“人口争夺战”的最大赢家。

12月11日,原籍湖北武汉的高级工程师连运杰落户西安未央区,幸运地成为2018年度第75万名“新西安人”。这是自2017年3月1日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西安新增人口突破100万。

这或许是中国城市化历史上的奇迹,一个城市的户籍人口一年增长70多万,似乎还没有先例。这也展示了机遇叠加、活力迸发的大西安,对人才的强劲“西”引力。

成绩固然重要,但百万人口进入,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消耗,城市压力的加剧,这些问题都在倒逼西安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一个人人宜居的生态城市就显得越发重要。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是实现西安踏入“国家队火箭班”的临门一脚!



西安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上述提到,大量企业、人口的拥进,正在对西安的现有社会资源进行分解,势必会造成譬如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长安君看来这都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直面的问题,需要当局者以改革之力,行解决之道。

50万的背后,是一个真实的西安

©西安基础设施与其他城市对比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更长安制图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是西安首要解决的“硬仗”。

截止到目前为止,重庆城市地铁开通8条线路,总里程已经达到300公里;成都地铁已开通6条线路,总里程也达到190公里。而西安才即将开通4条线路,总里程更是未能破百,在轨道交通方面和上述城市还有差距。

机场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位列全国第8,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位居全国第4,目前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成都将成为继上海、北京后,中国第3个拥有两座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

这表明,西安未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仍然很大,更要奋起直追,别忘了杭州还在后面步步紧逼,随时超越!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西安地铁总量稍逊于重庆、成都两座城市,但地铁客流量强度却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几座地铁城市。

根据数据统计,今年西安地铁日最高客流量达到250余万,曾一度超越重庆、成都以及武汉的地铁日均客流。而在此值得关注的是,西安仅凭2号线一条线路的客流量,就超过郑州、长沙等省会城市全线的日均客流量。

客观来讲,西安在打通断头路、公交车数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显而易见,西安区域“微循环”初步得到改善。但两城相比,数据背后看的是“谁努力的更多”。

前几天,胡润研究院发布《胡润2018上半年全球房价指数》,西安领跑中国大陆房价涨幅,过去一年涨幅达11.8%,成为唯一进入全球房价涨幅前十的中国大陆城市。

过去西安依靠低房价、低投资成本“引流”的发展优势正在丧失。解决房价上升过快的问题,也是一场“硬仗”,否则因为房价太高导致人口流出的问题或将出现。

50万的背后,是一个真实的西安

©西安市场环境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 | 更长安制图

在营商环境的其他几个指标中,市场环境指标涉及到城市规模的问题,最直观的指标就是人口与GDP。2017年成都GDP13890亿元,名义增速14.13%;西安GDP7469亿元,名义增速19.37%,成都差不多是西安的两倍。

今年三季度,西安GDP重回全国20强,以微弱优势赶超多个副省级城市,上一次西安迎来如此辉煌,已是38年之前。

西安二产不强,GDP从来不是强项,基于城市腹地和人口的巨大差异,西安的经济自然逊于成都。但西安经济连续两年高达百分之十几的惊人增速,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似乎让人看到GDP腾飞的曙光。

与西安国企占据大半江山相比,成都接近93%是民营企业,如此就会让成都经济愈发活跃,创新经济发展就变得更加灵活。以便利店为例,目前成都品牌便利店数量突破8000家,24小时便利店超过400家,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便利店服务体系。

打造宜居城市,生态环境不可不提,它也是营商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一点上,西安有点力不从心,35个城市中西安倒数第二。由此可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是摆在西安主政者面前的“头等大事”。

50万的背后,是一个真实的西安

©西安 | 图源网络

就像前两天的西安雾霾,网友纷纷想要逃离西安去“洗肺”,生态环境已经和高涨的房价一样,成为阻碍西安城市吸引力的绊脚石。

在此之前,永康书记就曾提到要打通营商环境“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制约民间投资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

这需要西安继续加强软环境建设,在人才吸引、招商引资方面持续加力,并且要充分考虑日渐突出的城市“病灶”,对其进行全方位梳理,改善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在机遇、人才、资源、政策、资本汇集的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让这些因素进行更充分的化合反应,对企业而言,提供绝佳机会往往比直接给出优惠效果更好。

2019年,让我们一起期待西安挺进“国家队火箭班”之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