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虽然澳洲没有中国那样气势磅礴的高考大军,也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样孤注一掷的悲壮……


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但每年悉尼的高考(HSC)放榜时,

高分考生都在全悉尼的媒体拥有姓名

学校会把他们的照片放在主页

州长会亲自给他们颁发证书

HSC高分考生在澳洲媒体和澳洲社会的待遇,一点也不输给国内的高考状元。

能够拿到“HSC top-achievers”荣誉的考生,绝对都是尖子生中更拔尖的那几个。拥有这个成绩,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理想中的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还能拿到全额奖学金,似乎看起来一切都会平步青云。

很多人一定也很好奇,悉尼的这些高考状元后来都怎么样了,怎么都没有消息了呢?悉尼先驱晨报最近就找到了一些10年前,甚至40年前的HSC top-achievers,当走进这些悉尼高考状元如今的生活,一些有趣的事情出现了!

他成了医学博士,她成了刑事律师

10年前,那时的HSC还不是以“ATAR”论英雄,那个时候的评判成绩的排名叫做UAI(Universities Admission Index)。如果UAI拿到100,那就是传说中满分状元。

Nathan Wong和Mellisa Chen

2008年UAI满分状元

他俩都来自James Ruse High School,这所全悉尼顶尖的中学,几乎每年都会产出高考状元。

而2008年那一年,同为华裔的Nathan Wong和Mellisa Chen,让华人面孔在澳洲媒体狠狠的刷了一波存在感。但是状元的光环并没有带给他们什么,因为他们努力考高分,不是为了这个满分的称号。

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Nathan Wong现在会想起10年前,还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12年级那一年,他其实都很担心,并不是担心自己成绩会考砸,而是在考虑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最终,他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了科学,并且拿到了最高分,然后顺利进入了悉尼大学攻读科学学位。当他从高考中走出来,才发现其实自己17岁那年的担忧是多余的。“在校园之外的那个世界里,有太多太多的选择,你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只是你意识不到。” 他在悉尼大学学习期间,就对医药科学产生了兴趣,所以拿到科学学士学位后,申请了牛津大学的药学学位。现在,他一边在阿德莱德当急诊医生,一边完成了自己心电图学的博士研究。

17岁那年,他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医生,自然没有选择大多数尖子生会选择的医学专业。他遵从内心选择了科学,而在悉尼大学学习科学,不仅让他找到了自己最终的使命,也让他接下来在医药学研究中更加顺利。

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跟Nathan Wong一样,当年的高考状元Mellisa Chen也一样迷茫,对她来说,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比考出一个满分的成绩更重要。而她做了一个比Nathan更大胆的决定。

Gap Year是在西方国家的高中毕业生中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很多高中毕业生并不想急着申请一所大学,而是让自己停下来,去休息去思考,然后再出发。很多人选择去旅游,去当志愿者,可是Mellisa的选择有点霸气!

她去参军了!柔弱的她在澳洲海军中度过一年!

尽管她的母亲也很不能理解,但她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在海军军营里,她认识了很多阅历丰富的战友,遇到了很多从来没想过的困难。不过,最触动她的,是在达尔文移民监狱的一些经历。她曾经在那里从事一些反家庭暴力的服务,这段经历,让她顿时找到了自己的前路。这个从军营归来的18岁小姑娘,毅然决然地选择攻读刑法!

她现在不仅是一名成功的刑法律师,更是一个独立坚强的职业女性

她说,Gap year那一年的经历,她强烈的感受到了刑法律师这个职业的使命感,这也吸引着她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Mark Yeow也是2008年的高考状元,而他的选择更是让人大跌眼镜。Mark记得10年前那一天,他在电脑上查了成绩,UAI 100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各种媒体的电话就打到他家里来了。

大家最关心的是:你的第一志愿是传媒,真的不要改成医学或法律吗?

他能理解这些记者为什么会问出这种问题,因为在当时,100分的成绩,如果不去读医学或法律,简直就是浪费。

也许在大家的眼里,学医或者学法律,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衣食无忧的高薪行业。但是,Mark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传媒专业。现在,他在新加坡的公关和营销业,乐此不疲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

20年之后,她们还在坚持儿时的理想

当时光再往前10年,那些20年前的高考状元,似乎又有不同的想法和选择。

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Sarah Irving-Stonebraker从来没有指望自己成为高考状元,因为她感兴趣的专业跟高分也没啥关系。

她从9岁开始爱上历史,立志成为历史学家

她的同龄人中很少有人把历史当作自己的爱好,但她就是这么一个怪小孩。她从9岁开始,就对历史如痴如醉。她喜欢的考试科目也跟历史有关,早早就决定了要报考文科专业。

Sarah对自己的高分不期望也不意外,因为她一直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她从悉尼大学拿到历史学位之后,又去了牛津大学和佛罗里达州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现在是西悉尼大学的历史学研究者。

她今年38岁,依然如9岁那年一样沉醉在历史的世界里。

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Alison Beaumer 也是一个文科爱好者,不过她不像Sarah那么明确地痴迷某一门学科,她对人文类学科都感兴趣。不仅感兴趣,她还能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文科时的力量,她一直相信自己就是属于文科所以,文科样样成绩都不错,最终成了满分状元。

她选择法律完全是因为这个专业的丰富性,适合她这样一个兴趣多样的人。她喜欢细读案件,观察案件,而在新州法院工作,让她对分析案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30年之后,他成了备受敬仰的医者

悉尼的华人朋友们必须要来认识一下这位华裔状元,

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Jason Hui

1988年新州HSC最高分

满分500,他是496!

这简直是让所有人膜拜的分数!原来30年前华人就已经称霸悉尼高考了!Jason现在是悉尼著名的肠胃病和肝病专家,而他的华裔背景,也救助了无数悉尼的华人病患!

1988年,Jason医生当时还是Sydney Boys High School 的高中生,他当时也经历过迷茫。不过他想清楚了一件事情,眼前的路无非是两条,“科学”或者“艺术Arts”。与其想那么多纷繁复杂的专业,不如做一个原则性的选择。

他当时毫无疑问是喜欢科学胜过文学,在科学中,他又在工程学和医学中犹豫。最终他选择了医学,因为他喜欢做一些科学基础研究,在这过程中,他对医学研究产生了兴趣。他很庆幸自己当年随心的选择,所以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

HSC也许是最难的一门考试,但是人生中有很多比考试更难得事情,比如上大学。你必须有足够的自我激励和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去应对那些挑战。

40年之后,他的人生可以出一本书

时光再往前回溯哦,能够找到的高考状元就很少了。Martin Mulcare是1978年为数不多的高考状元。当年他就读的是St Joseph's College,当年的高考成绩在全州前20,也就是当时的状元。

悉尼媒体跟踪了40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现在竟过着这样的生活……

很多人劝他去读医学或法律,但是他偏偏不,他拒绝了各大高校医学院和法学院打来的电话,而是接受了麦考瑞大学精算专业的奖学金,走进了商学院。在他看来,这个专业比医学和法律更有趣。

可是在23岁的时候,这个精算专业的学生却出现在了Balmain Tigers球队,当起了一名职业球员!这个跨界,除了他自己,别人真的很难理解。

当然,在球场上过了把瘾之后,这位精算专业的高材生回到了原来的轨迹,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可就在他即将升任CEO的时候,他又做了一个让人不能理解的决定,他不想当CEO,然后就辞职了……

不想当CEO的的Martin从企业高管的位置走下来,和一些精算专业的学生一起,做起了咨询。

当然,他的人生轨迹并没有因此而定格,如今,他又从商界跨界到政界,虽然并没有成为一名成功的政客,但他并不在意,因为,对他来说,一段有趣的经历更重要。

人生是无法按计划行事的,你必须时刻保持灵活性,尝试新的可能性。但最重要的是你得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样才能抓住机会。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浪费”掉的时间,对我来说受益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