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孩子為什麼不自信?

育兒和家庭教育中,很多事的因果關係都非常簡單,只是爸爸媽媽們通常不願意去發現和承認。比如這一件: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經常表現得膽小和不自信?

有的孩子不敢在別人面前大聲唱歌;有的孩子不敢在別人面前跳舞;有的孩子很不喜歡舉手回答問題;還有的孩子,會盡量不讓老師注意到自己,以免突然被叫到做點什麼。

當然,和膽小不自信相伴的,常常是孩子學業表現的不佳——這也正是真正讓父母對孩子的膽小不自信產生不滿的原因。

爸爸媽媽們通常大惑不解:

“我明明經常鼓勵孩子要勇敢,要用於表現自己,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孩子的不自信,源自身邊成人的否定

幾年前,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提問時,我嘗試問提問的媽媽:

請回想一下,家裡的成人,是不是對孩子要求必要高、比較嚴格,很少肯定孩子,經常說孩子這裡那裡不夠好?

不出所料,答案是肯定的。

“我可能是那種對孩子要求比較嚴的媽媽,孩子做事時,我經常要求她做到最好,可是,孩子總是差那麼一點點,讓我特別沮喪。”

後來,無數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我也無數次得到同樣的答案——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挑剔的成人。

有的是一位高要求的媽媽,有的是一位嚴格的爸爸,還有的,是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大家都是對孩子寄予很高的希望,總想著讓孩子有更好的表現,於是不斷採取“鞭策”的策略:

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你這樣做不對;你那樣做不好;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麼還這樣?你看某某某多好,你要向他學習;你現在這樣,將來會怎樣怎麼樣。……

然而,讓人不明白的事,這些高標準嚴要求,不但沒有奏效,反倒好像讓孩子的情況越來越不如人意。

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成人的負面評價,洗了孩子的腦。

身邊有個高要求的、挑剔的成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是這樣的:

你不夠好、不沒有能力、你不行。

這會大大削弱孩子的“能力感”,進而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然後,他就慢慢變成了一個對自己的評價也非常消極的孩子。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小學低年級,一個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階段

這種現象,會發生在一部分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身上,但更多的,發生在小學低年級。

主要原因是,在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和孩子的自我評價,都會發生一些明顯的變化。

發展心理學將“個體在整體上和特定方面對自我的積極和消極評價”稱為自尊,並且認為,孩子在兒童中期,也就是大約小學階段,自尊開始出現分化:

有的孩子發展出總體積極的自尊,會認為自己能做好絕大部分事情;

有的孩子發展出總體消極的自尊,會覺得自己大多數事情都做不好。

而恰恰在此時,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也正在發生戲劇性的變化。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如果孩子不是表現特別不佳,父母對孩子的總體評價基本上是正面的,即便孩子在幼兒園非常“淘氣”,父母也會“寬容”地認為,“孩子還小,等長大一點就好了”。

但孩子一上小學,情況馬上就不同了,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會一下子提高,他們認為孩子是小學生了,“長大了”,理應和幼兒園階段有明顯的不同,不論是學業上、社會能力上、情緒管理上,都應該“更成熟、更讓人滿意”。

但很顯然,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如父母所願地成為一個優秀的小學生,於是很多父母發現,自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多多的小學生。然後,對孩子的要求開始增加、對孩子的批評開始增加,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是越來越多的負面評價。

這些很少包含肯定,甚至全然否定的評價,幾乎融入孩子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消極評價的氛圍中。很自然地,孩子對自己的評價也會隨之降低,慢慢形成總體的消極自尊,也就是“低自尊”。

每個在學校膽小不自信的孩子,家裡都有個挑剔的成人

低自尊孩子的惡性循環

低自尊的孩子,會很容易陷入一個長期的惡性循環:

他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於是做事之前會充滿焦慮,然後理所當然地,他確實沒有做好,之後,他會對自己更沒有信心,更加沮喪,最後的結果,當然是越來越差越來差,直到他徹底放棄努力。

而抱有積極自尊的,也就是高自尊的孩子,則會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

他認為自己什麼事都能做好,很少焦慮,能更加投入、更加努力地做事,於是越來越好越來越好,順利地進入一個成功循環。

這個發展規律,恰好解釋了一個讓很多父母無法理解的現象:

為什麼有的孩子,父母看起來都沒怎麼管,他卻越發展好,既努力又自律,甚至輕輕鬆鬆成為“學霸”,而自家的孩子,明明父母花費了很多心力,對孩子的“管教”也非常嚴格,孩子卻越來越差,也讓父母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沮喪、越來越對孩子的發展沒有信心。

所以,每個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滿意的爸爸媽媽,要問的,其實不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而是“我做了什麼,才讓孩子這樣?”

如果肯到自己身上找原因,那個真正的原因,一定會找到。

找到根源,才能真的幫到孩子。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