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真实妈祖,一个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

妈祖,一个伟大的普通女子,以其慈悲,友善,大爱,感恩的品质感染了无数人。但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独自风格的文化。但对于妈祖文化的定位问题对很多人来讲,还是无法厘清。纵观千百年来妈祖文化的发展历程,妈祖的影响力由福建莆田湄洲传播开来,对东亚和东南亚海洋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文史」真实妈祖,一个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

妈祖露天神像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点:民俗性、海洋性、区域性和世界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粗浅的体会:

一、妈祖信仰具有民俗性

1、妈祖信仰来自原始的民俗

相传妈祖原本是北宋兴化府莆田县湄州岛,一位民间普通女子。据明代张燮撰写的《东西洋考》记载:“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变紫,有祥光,异香……幼时有异能、通悟秘法,预谈休咎无不奇中”。而坊间相传,女婴从出生到满月,一声不啼,父母便为女婴取名“林默”,世人又称“林默娘”。她幼年时就有超强的预言能力。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古时科技不发达,在海洋行运与劳作过程中,所使用的船只设备无法抵御大风大浪等海况险情,人们为了出海安全,往往把安全意识寄托于神明的力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认为妈祖是神,因此,初步产生对妈祖的信仰,从而形成了原始的信仰民俗。

2、妈祖是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

林默娘并未出嫁,她矢志从善,经常为附近百姓治病和拯救海难,于是渐渐地声名远播了。在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她为了搭救海上遇险船只(一说是父兄),而不幸遇难失踪。林默失踪之后,莆田百姓说她羽化升天了,尊称她为神女、妈祖。随着妈祖的其生平事迹,在莆田沿海迅速流传开来,并在传说中被神格化。是年,为了纪念她,当地百姓便在湄洲岛上,林默娘生前经常举灯引航的湄峰之巅建庙奉祀(祖庙)。

「文史」真实妈祖,一个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

3、原始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千年的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各地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动。例如:在霞浦县沿海各乡镇,许多的民间活动几乎都与妈祖信仰有关。新船首航、春节社戏、渔民讨海、商人赴外经商,人们都要先到庙里向妈祖神灵祈愿、膜拜,借的信物。如新船首航,通常为中的红旗,挂在自家屋顶或船上以示妈祖永伴左右。而松山天后圣母行宫,每年端午节的龙舟赛,更是妈祖文化的又一次充分展示。赛前,村里四境的红、黄、青、白四条龙舟,必须按规定的仪式前往庙里朝拜阿婆,祈求恩准。形成了“四海龙王朝圣母”的另一盛大民俗景观。每逢农历“三月甘三”妈祖诞辰日和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从四面八方赶来松山天后圣母行宫寻根谒祖、割火过炉、祈祷平安的妈祖信众更是应接不暇。仙东妈祖宫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之前,都要在宫里设神坛筶杯祈求吉利,二十三日卯时(5时至时),又问杯阿婆(妈祖)几时下殿、几时出巡、几时演神戏,均按童身的口述一一照办。出巡时不但前有呜锣开道、神铳、衔牌、香亭、乘舆、十二般神器,还要根据神童口述,配以三顶道轿陪阿婆出巡。这些坐在轿上吹号角、提刀、打刺球者均认为是神灵的化身。他们在走街串巷热闹几个小时后,才返回宫内,当晚即演神戏。而沙江、竹江、富足一带分别以“阿婆走水”、“抢轿”、“火烧炮杆”为民俗活动。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妈祖民俗文化。

二、妈祖文化具有区域性

相传林默娘是“巫女”身份,她的能预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她所生活的环境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的关系相当密切。渔民因海难死者不可计数,所以从事海事活动的渔家,希望有个海上守护神庇佑,把安全寄托在神力之上。而妈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顺应了人们的祈求。由于她的预言得到验证,随着人们逐渐的传播扩散。在善男信女们心目中,逐渐形成将一位完美的女神。由于她所处的环境为沿海地带,所以妈祖信仰为沿海地区为主,形成了区域民俗文化。

「文史」真实妈祖,一个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

三、妈祖文化具有海洋性

妈祖能被神化,除了与她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很大关系外,还与福建当地民众所从事的产业息息相关。宋朝时期,福建的沿海港口已经得到了陆续开发,对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据苏东坡《论高丽进奉状》的奏折里曰:“福建一路, 多以海商为业,凡沿海地区,争相以舟船贩货”。另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漳、泉、福、兴化, 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而已”。可见,当时福建沿海地区及妈祖生活的祖地海上贸易达到鼎盛时期。但由于古代科技落后,航海船只多以帆船为主,这种船只抵御风浪和抗灾能力极其低下,况且在航海过程中要与风浪拼搏,历尽艰险,每逢海况恶劣的天气,商人和水手往往要祈求上天神明保佑。因此,能够拯救海难的妈祖自然倍受人们尊敬。

南宋廖鹏飞作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是现存关于妈祖最早的文献,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元祐丙寅岁(1086年),墩(涵江圣墩)上常有光气夜现, 乡人莫知为何祥……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 其枯槎实所凭, 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岁水旱则祷之, 瘟疫祟则祷之,海寇盘亘则祷之, 其应如响。故商舶尤借以指南, 得吉卜而济, 虽怒涛汹涌,舟亦无恙”。于是,附近民众纷纷慷慨解囊,建了涵江圣墩神女祠,这便是最早的妈祖分庙。妈祖显灵的传说不胫而走, 且越传越神、越传越远,从莆田传遍了全福建,又从福建传到了两广、两浙等地。福建商船到达之处,妈祖传说也到达该地。

几十年后,宋朝遣往高丽的使团,回国时发生了一件险情。此事促成了妈祖从民间信仰到官方信仰的升格。

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记载,在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高丽国王王俣薨。次年,宋徽宗为巩固两国关系,遣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为正副使前往高丽凭吊。据该书中详细记载,他们回国时发生了一件重大险情:“午后,三柁并折”,“同舟之人,断发哀思,祥光示现。然福州演屿神亦前期显异,故是日舟虽危,犹能易他柁”。当时,正使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询问部下是什么神灵显圣相救。徐兢认为是“演屿神”的护祐,而另一位来自福建莆田的保义郎李振,平时信奉妈祖,就向路允迪报告,这是妈祖显灵。朝廷对于妈祖颁赐为“顺济”庙额。就这样,妈祖从民间信仰升格为官方信仰。从而妈祖信仰能从民转为官。 另据《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详细记载了妈祖封神的经过,“宣和癸卯,给事中路公允迪出使高丽,道东海。值风浪震荡,舳舻相冲者八,而覆溺者七,独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樯杆,为旋无状,俄获安济。因诘于众,时同事者保义郎李振,素奉圣墩之神,具道其详,还奏诸朝,诏以‘顺济’,为庙额”。绍兴三十年十二月,“(宋高宗)加封灵惠昭应夫人”,绍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又诏封“灵惠妃”,将妈祖的封号提高至妃一级。

公元1281年,由于护佑海漕粮运京城有功,元世祖册封妈祖为“护国明应天妃”。天妃,即天帝之妃,天的配偶。元世祖的封号第一次把妈祖和“护国”联系起来,并正式封成了天神,确立了妈祖作为海上保护神的独尊地位。此后,元成宗、元文宗、元惠宗都对妈祖进行过敕封。这样,经过元代多位帝王提倡,妈祖成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

到了明朝,虽然明太祖起为了防止倭寇,实行海禁政策,但他和明成祖也先后册封妈祖,如明成祖的封号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由于运河漕运和往来台湾,实行海禁的清朝也是对妈祖青睐有加。据统计,清廷对妈祖的褒封次数最多、间隔最密、等级最高,共15次褒封妈祖。乾隆二年(1737年),履亲王允祹以台湾守将黄忠由、台湾守备陈元美往来回台湾,在洋遇险得妈祖神助,请求加封妈祖为“天后。”清高宗批准了允祹的奏折,同意加封妈祖为天后,妈祖的封号又上了一级。此后,清朝历任皇帝不断加封,咸丰七年(1857年), 文宗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祜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封号达64字,成为女神中最高封号,将妈祖神格推到了历史巅峰。综上所述,妈祖从民间信仰升格为官方信仰,最关键的途径是依托江河湖海为主要的传播途径。

四、妈祖文化具有世界性

自宋代以来,闽南地区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良港,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海外商人的流入,以及闽南地区的民众移居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妈祖文化也随之传播至定地。特别明朝初年,郑和七下西洋“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的历诸番“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流十万余里,而郑和在航海过程中,天妃数显灵验,多蒙佑护,永乐十年,奏建长乐南山天妃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随着郑和下西洋,妈祖文化也随之传播至世界各地,成为妈祖文化源远流长、代代传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霞浦松山天后圣母行宫妈祖神像赴新加坡至今,除了观音菩萨(慈航道人)这个兼职海神外,作为专职海神,妈祖的影响力在全球华人圈无人能及,在华夏诸神中也极为罕见。据统计,如今世界上有妈祖信众近2亿,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此,妈祖信俗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特别是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它将成为全世界人民共有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