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区:40年,见证望城蝶变

40年,见证望城蝶变

望城区:40年,见证望城蝶变

年轻的望城区如旭日东升。

望城区:40年,见证望城蝶变

泰嘉新材,坐落在望城经开区的产业“隐形冠军”,领域排名国内第一、全球第三。

望城区:40年,见证望城蝶变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湘江村。 张福芳 摄

望城区:40年,见证望城蝶变

大美新望城。 张鹏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沙市望城区委宣传部提供)

■ 张福芳

1978年,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一年,这一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望城,也在这一年恢复建制。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望城人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征程。

40年,从无到有,从郊区到城区,从菜园到花园,从落后到崛起,从农业大县到大长沙城北,望城主政者始终没有忘记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初心。

湘江见证,本文的4位“主角”作证。

黄土地上飞出 “金凤凰”

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方鸿还记得2003年刚来望城经开区(原湖南省台商投资区)时的场景:“一片茅草地,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十几年时间,这里早已厂房林立,道路四通八达,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而泰嘉也已成为金属锯切行业内的翘楚,并于2017年1月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这片黄土地上飞出的“金凤凰”。

“泰嘉可以说是望城经开区发展、壮大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方鸿说,当时望城经开区还没成立,寥寥几家企业散落在县城东南一片6.33平方公里的荒野。但望城政府的真诚打动了他,最终决定留在这里创业。“没想到望城区政府这么给力,帮助我们实现了一年建成投产。”

令方鸿没想到的还有2009年经历的用电荒,当时因为2008年湖南大范围的冰灾,导致电网遭受严重破坏,影响了供电。“当时电力局要求先保障居民用电,所有企业供电砍掉一半,可我们企业比较特殊,必须24小时供电,才能保证正常生产,这可把我急坏了。”方鸿把困难跟经开区领导一汇报,立即就得到回应,经开区领导带队与长沙市经信局、电力局衔接、协调,最终确保了泰嘉的用电。

不只是经开区,望城区国税局经常性、真心实意的帮助、指导也让方鸿备感温暖,“企业这么多年,发展得这么顺,离不开望城以及长沙市各方面的帮助。”

当然,泰嘉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从一个车间发展成三个车间;从产量不到200万米到产量1600万米;从一家创业初期粗放型的企业发展为行业内的翘楚,2017年产值达4亿多元,纳税4000多万元。

泰嘉的发展,可以说是望城经开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0年时,望城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旺旺集团几乎就是望城工业的代名词。2002年,中联重科工业园落户望城,金星大道启动建设;2005年,晟通科技、大北农等项目启动建设,入园企业达到91家;2006年,园区由“湖南省台商投资区”“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湖南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三园合一正式升格为湖南省望城经济开发区。

从此,望城经开区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2014年迈入“国家队”,2017年全年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044.5亿元,成功挺进“千亿俱乐部”,财政总收入迈上40亿元新台阶。

湘江村里 说变化

沿湘江西岸大堤前行,有一处5平方公里的土地,每到汛期,这里总是一片汪洋。

11月28日,同一处土地,却是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整洁靓丽。

“湘江村早就变了,从‘水窝子’变成了休闲观光的美丽乡村,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1982年出生,土生土长,现为望城区高塘岭街道湘江村支部书记的邓志平话语中满是骄傲。

“在我印象中,90年代的湘江村到处都是泥巴,泥巴沟、泥巴路、还有不少的土砖房,一到汛期内涝严重,烂泥巴到处都是。”邓志平说,小时候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的泥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湘江村一部分人开始外出谋生,大部分从事建筑方面的工作。“1995年的时候,我们村里就有了十几辆摩托车,不少人盖起了新房子。”邓志平也曾在外工作多年,从事的也是建筑行业。

“2004年,我的月收入就有6000多元,在2005年买了人生的第一辆车。”邓志平说,虽然自家的日子过得愈加殷实,但是每次看到依旧破旧的家乡,心里总会泛起心酸。2011年,邓志平决定留在家乡发展,并当选为村支部委员。

此时的湘江村,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已有人在此创办了生态农庄。特别是2013年,宝丰农业在湘江村落户,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2014年,湘江村在新一届班子的带领下,开始了一系列动作: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河道、沟渠,建设人工湿地,实施垃圾分类,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等,湘江村开始走上蝶变之路。

2016年,为了实现规模经营,湘江村成立了土地专业合作社,全村3400亩土地入社2700余亩,并全部实现流转。

土地高效流转的同时也促进了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湘江村相继有4家企业落户,并形成了优质农产品自主品牌,休闲农业品牌也逐步打响。湘江村已从原来泥巴满村的落后村发展成为了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全村1070户,有600多户买上了小汽车。

去年,邓志平高票当选为湘江村党支部书记,责任更大,劲头更足,“下一步,我们将做精现代休闲农业,希望游客来了,走到任何一个角落,都像走进了现代农业大公园。”

一段渡江史 一首发展歌

刘静每次开车回老家望城区东城镇(今茶亭镇)时,总能回想起曾经坐轮渡过江的场景:“等半天、慢悠悠。”

如今,轮渡不见,回家走京珠西线,航电大道,车快人畅,好不惬意。

“轮渡慢慢退出望城历史舞台的过程,就是望城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的历程。”刘静感慨。

一条湘江,穿望城而过,把望城分成了河东和河西。一座城市,隔江相望,上个世纪以前,人们过河只能乘坐渡船。

1997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刘静举家搬到了位于河西的县城,从此,每个周末便有了与渡船为伴的记忆。“几乎每到周末,父母都会带着我回河东的老家,总是要早早起床,赶轮渡,有时需要等上半天,有时还会遇到轮渡下班,我总是嫌麻烦赖床不愿意回去。”刘静说,坐轮渡回家几乎伴随了自己整个青春期。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两岸经济的繁荣,轮渡显然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随着湘江三汊矶大桥和绕城高速的竣工通车,过河有了更快捷的通道。

再后来,在“融城强县”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望城的过江通道增加到了4条,不少轮渡被时代淘汰,退出了历史舞台。刘静回老家,也再没坐过轮渡。

不只是过江通道,望城去省会长沙的通道,也增加到了9条,车程由原来的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缩短至十几分钟。

“随着四通八达道路网的拉通,望城也迈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早已从郊区变成了城区,菜园变成了花园。”刘静说,这么多年来,自己见证着渡船从必备的交通工具到退出历史舞台,更是见证了望城河西河东跨江交通体系的迅猛发展。

怡华楼:伴古镇兴衰起伏

在靖港古镇,有一处叫“怡华楼”的铺面,从清末民初起,就在靖港做粉、卖粉,沉浮上百年。如今,这家店已传至第5代,却依旧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制作,坚守着手工粉的初衷。

11月28日,我们在靖港古镇见到“怡华楼”的第4代传承人易国宁时,今年65岁的他正站在招牌下不紧不慢地推着石磨,米浆一点点地从石磨出口流出,汇入盆中。一旁的妻子把米浆倒入蒸锅,不一会,米浆凝固,通过冷却后,一张圆形的米皮被晾晒在了屋内的面台上。

“手工磨米浆不辛苦吗?”“辛苦点没事,只要顾客吃起来味道好就值了。”易国宁说,自家在靖港做米粉已有5代,一直秉承着传统的手工技艺,也见证着古镇的兴衰起伏。

1982年以前,易国宁的爷爷和父亲都曾是“怡华楼”饮食店的厨师。“那时公私合营,怡华楼的私方负责人就是我爷爷和我父亲。”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靖港也开始允许搞个体经营,易国宁当时就把“怡华楼”重新开了起来,由妻子负责经营。

“那时古镇非常热闹,好多政府单位和公办企业都在靖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很多公办企业经营不下去倒闭,单位也迁走了不少,靖港也就慢慢萧条了。”易国宁说,随着古镇的萧条,“怡华楼”也经营不下去了。

2001年,易国宁带着一家4口来到长沙创业,“当时我们在新河经营百货和化妆品生意,收入还不错。”随着易国宁全家离开靖港,“怡华楼”在靖港消失了8年时间。

直到2008年,一场关于推动望城古镇群复兴的“战役”开始打响。望城区委、区政府首先启动了靖港古镇保护性开发。看到商机的易国宁带着一家人回到了靖港,把原来的老房子修饰,在一楼重新竖起了“怡华楼”的招牌。“我记得古镇是2009年9月开街的,我们早一年回来,开街后,生意又慢慢的好了起来。”

如今,“怡华楼”在古镇上开了两家店,易国宁的两个儿子还在长沙开了两家分店,一家人正打算努力把“怡华楼”做成连锁,发展成一个产业。

守在古镇的易国宁经常感慨:“没有古镇就没有如今的‘怡华楼’,伴着古镇而兴衰,也希望可以为古镇复兴添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