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传正谈历史


首先,从《史记》的体例上来说,韩信绝对有资格被列入“世家”。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到,《史记》的体例乃是“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列传以志人物”,并且“世家”作为一个单独的体例是古已有之的,而司马迁则用这种体例单独用来记载“王侯诸国”的事迹。韩信作为淮阴侯(之前还曾经是齐王、楚王等),当然有资格被列入“世家”之中。

其次,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韩信未被列入“世家”中也并不是因为韩信没有子嗣因袭爵位。从字面上来看,“世家”当然不能指的是一个人的传记,但是《史记》中也有特例,比如陈胜前后共计称王六个月,并且没有子嗣传承王位(《史记》中甚至没有记载他是否有儿子),但是依然被列入了“世家”之中。韩信被杀后又被灭族,与陈胜相比,他当然也有资格列入“世家”。另一方面,被列入“列传”的人,当然也有很多人有子嗣因袭他的爵位。所以,从韩信生前的地位来说,他也有资格被列入“世家”。

而韩信被写入“列传”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最终是因造反而死(不论他有没有造反,但是罪名就是如此),而作为汉朝子民的司马迁绝对不会将一个“乱臣贼子”列入代表着崇高地位的“世家”之中的

另一方面,张良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毕生都得到汉高祖刘邦尊重的一个人,他以贵族的身份,用国家的战略角度替刘邦出谋划策,给汉朝贡献良多;萧何是最早追随刘邦起义的左肩右臂之一,晚年虽然受到刘邦的猜忌,但是最终保全了性命,后世还一再受到封赏(最起码司马迁写《史记》时,萧何家族在汉朝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但是韩信在《史记》编写之时早已被灭族,所以他在汉朝的地位和评价远远不及张良和萧何。

但是,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司马迁本人对韩信是很有感情的,要不然《淮阴侯列传》也不会写得如此精彩;要不然千百年来的文人墨客也不会对这个悲剧英雄如此尊重与怀念。


国史通论


史记有五个体例:本纪、书、表、世家、列传。除了书是记录制度方面的之外,剩下的四个体例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本纪主要记录的是宰治天下者,世家是功臣或者诸侯,列传是传奇人物。虽然大体上是这么个标准,但是也有例外,这种例外也隐含着司马迁对他笔下人物的褒贬。

萧何完全有资格列入世家。史记之中的萧何不是萧丞相世家,而是萧相国世家,说明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萧何的朝廷之中的位极人臣。而且萧何也是本身汉朝功劳最大的功臣。萧何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是他的家族之中的十几口人都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刘邦的每一次失败都是萧何在关中向前线输送兵卒和粮草,才能保证刘邦在元气大伤的情况下一次又一次的满血复活。陈豨谋反,位于长安的韩信想要和陈豨里应外合,吕后听从萧何的计谋才除去韩信,再一次稳定住了大汉的江山。他的眼光非常有远见,他为刘邦举荐了韩信,才有了后来的大汉;入关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抢夺珠宝,唯独萧何收集秦留下来的典章制度以及天下地图,有了这些,刘邦才不至于像项羽一样疲于奔命。凡此种种功绩,列入世家绰绰有余。

张良是韩国的贵族,而且几次解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刘邦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手下人几乎都遭受过他的辱骂,唯独张良是一个例外。刘邦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几乎都是第一个想到张良,然后非常恭敬的对张良说:为之奈何?(该怎么办啊),张良每次都能让刘邦从危难之中摆脱出来。因为出身富贵之家的缘故,张良这个人对金钱和财富都不是很在意。刘邦封给他的地,他不接受,送给他的珠宝,他全部都赠与别人。他仅仅接受了留侯的称呼。因为戚夫人的缘故,刘邦三番五次想要废除刘盈而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最终张良暗中运作,才让刘盈地位得以保留。帝王家和普通家庭不一样,太子的废立直接关乎到国家的命运,但是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实在是禁不起折腾了。张良的功绩列入世家也是绰绰有余。

韩信为汉打下了三分之二的天下,创立了不世之功业,按照常理因该是楚王信世家或者淮阴侯世家,但是他的传记是淮阴侯列传。公平吗?或许不公平,但是把他降为列传隐含着一种批评。韩信的出身贫寒,却是一个贵族。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忍让,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显露自己的才华,所以宁愿受胯下之辱,却能在死刑的时候临危不惧,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勇气。他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在自己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都没有选择背叛汉,但是天下太平了,他却想着造反。他所做的一切都违背了常理,自立为齐王的时候,蒯通苦口婆心的劝他逐鹿天下,他总是回绝,说明他四军事天才,但是对于时局的把握是那样的不敏感。最后因为反叛,落的三族尽灭。他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机会,虽然留下了名字,但是不能成为智者,于是司马迁将他降为列传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通过三个人的对比,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三个人性格的不同。萧何是一个圆滑的人,很精明,对于大局的判断很有眼光;张良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知道怎么应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刘邦,知道怎么样功成名退;韩信是一个骄傲的人物,他有才华与天赋,却不能够在时局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一再延误了机会,以至于年纪轻轻就断送了性命。


诗书君


萧何、张良入世家,是因为其具备公侯的身份;韩信入列传,是因为他的诸侯最后被褫夺了。

史记人物大致分为三个档次。天子、皇帝级别的是“本纪”,诸侯是“世家”,其他人是“列传”。当然这三类档次划分并不单纯是看称号。司马迁自有一套比较严谨的推算理论。

比如本纪,项羽只是西楚霸王,但司马迁认为项羽宰割天下,有帝王之尊,故而入了本纪。吕后只是皇后、皇太后,但司马迁认为她在刘邦死后相当于实质上的皇帝,于是也入了本纪。

而世家,一般用于先秦诸侯,世代封爵的。但孔子是儒家的圣人,虽然在先秦只是一个普通的落魄大夫,但汉朝独尊儒术,孔子地位已经上来了,所以也入了世家。陈胜只是一个起义者,自封张楚王,曾经是天下盟主,但很短时间就崩溃,入不了本纪。考虑到他毕竟首次起义,而且确实一度得到天下拥戴,所以给了世家。

而在汉朝以后的世家,除了刘姓诸侯王、外戚之外,主要就是萧何、张良、曹参、周勃、陈平这几个人。这几个都是刘邦夺取天下一等一的大功臣,其中曹参、周勃、陈平虽然功劳略逊于萧何张良,但在刘邦死后安定汉朝政局也立下大功,进入世家是说得过去的。

然后就是列传。基本上,先秦时代除了诸侯国君,其余的这些权臣、将领,哪怕你权势滔天,哪怕你王亲国戚,哪怕你学富五车,都只能入列传,不能入世家。汉朝以后的大臣,哪怕是卫青这种功劳盖世,又是汉武帝小舅子和基友的,也只能入列传。

还存在一群人,就是在楚汉之际和西汉初年的异姓诸侯王,包括赵王张耳、代王陈余、魏王魏豹、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齐楚王韩信、韩王信、燕王卢绾、齐王田氏等。这些人,有的是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对手,被他早早消灭,如魏豹、陈余;有的是接受刘邦册封,但随后还是因为叛乱或因为刘邦心情不爽而被拿下,如彭越、英布、韩信等。这些人,司马迁统统给的是列传。

为何如此呢?因为刘邦开国后,将异姓诸侯王全部剪灭,然后号令后世,只有刘家人可以封王,异姓绝对不能封王!他的目的,当然是保全刘家的地位,防止再出现周朝那种分崩离析的局面。

由于有了这一层规矩,所以,楚汉之交的诸侯,从地位上,凡是没被刘邦之前直接灭掉的,都被刘邦之后拿下了。而从史书上,凡是诸侯王,他们都不可能获得世家的地位(因为这地位是给诸侯的),而只被写入列传。

当然,司马迁也可以用更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说他们都有污点,都犯了错误。

这个也很容易找证据。毕竟他们都被刘邦拿下了,既然拿下,肯定要找借口,这借口就是污点咯。

其实是有点冤枉的。

比如韩信,如果他在垓下不逼迫刘邦封他为齐王,而是老老实实待到刘邦称帝,老老实实直接拿个侯爵,那么,多半不会被杀,而且肯定可以封侯入世家的。就像他的副手曹参一样。

冤哉,淮阴侯韩信!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精彩话题共赏)


巴山夜雨涮锅


史记体系

要知道这个答案,首先就得了解史记的体系。史记里面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几类。

什么是本纪?纪就是记录的意思,原原本本按其事记载称为本纪。而纪又有统理纲纪之义,所以帝王之事称纪,就是告诉后代一些事情都有纲纪的。



什么是表?所谓表就是表明一下那些没有被表明的一些小事,所以就有了表这个体系。

什么是书?五经六籍的总称。然史记里面的八书,基本上就是记录国家大体的一些著作。

什么是世家?世家一词是和诸侯挂钩的,而诸侯是一个爵位,且是世代都在享用。这就已经不是一个人了,而是这个家族了。所以称为世家。世家也同样适用那些世代享用爵位的家族。

什么是列传?所列传就是说这个人的事迹可以被叙列出来,意思就是一些名人或者官员的生平事迹。

原因一目了然

萧何和张良才是刘邦的真正原班人马,跟随刘邦一路过来,而刘邦也始终都把他们都做自己人,所以爵位世享故可以列入世家。


而介于刘邦时期的西汉帝国还是共主形式的帝制,刘邦对这些异姓诸侯王是不会百分百的信任的,大家随时都有可能撕破脸皮再争雄也不是不可能,然而最后刘邦是守住了江山,所以韩信这些人基本上就被夷了三族。爵位也被收回,所以就只能列入让人其知晓事迹的列传了。


淡看天上月


韩信进入列传的最简单原因是他没有后代留世。尽管他个人军事才华横溢,为刘邦的大汉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但最终他被诛灭九族,无一血脉留世。因此司马迁只能为他个人立传,却不能写世家,因为世家是有几代传承的!


根据司马迁的设计,本纪是写的天子,世家是写的诸侯,列传是写的个人。因此嬴政、刘邦都进入了本纪,而有天子之实的项羽、吕雉也进入了本纪!世家一般是为诸侯写的,比如六国都是世家,萧何、张良都是侯爵且子孙继承了爵位,因此可以进去世家!

韩信尽管也是一方诸侯,爵位最高时是王爵,死前是侯爵,完全有资格进入诸侯世家。但是韩信有叛逆的罪名,且死后没有子孙继承爵位。因此说韩信是诸侯不妥,他更像白起、王翦一样的名将,立为个人传是最合适的!



韩信一代兵仙,具有典型的贵族精神与气质。他军事才能无人能敌,因此高高在上如一尊神,刘邦是用而防之。尽管韩信没有反叛的意愿,但是他有反叛的实力,因此刘邦为了消除潜在威胁,提前诛灭了韩信九族!韩信之死,充分解释了“斯人无罪,怀璧其罪”的含义!


大秦铁鹰剑士


诸侯开国乘家,子孙世袭,故称世家,主要记录诸侯王国中门第高贵的大家。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居首功被封为侯,张良也因功被封为侯,都属于开国功臣,荫及子孙,除此之外张良本就是韩国贵族后裔,萧何张良符合世家标准。而韩信的身份十分特殊,是历史上少有的王侯将相都当过的人,王:破齐后被封为齐王后被改封为楚王,侯:淮阴侯,相:曾被封为左丞相,将: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被封为上将军。列传主要记载重要人物生平,纵观韩信一生跌宕起伏,攻必克,战必取,军功赫赫,身居一方诸侯,甚至一度左右楚汉战局。后因猜忌被贬,最终因谋反罪名被害,并被夷族,已无子孙承袭。韩信本非世家大族出身,又无子孙承继,不符合世家标准。如此重要人物,列传也不为过。


Eren19



主要因为他们和刘邦之间的亲疏,以及各自的结局。萧何和刘邦从小在一起玩,仿佛胡同里的发小。后来又都当了沛县的公务员,萧何的职位高很多,文化水平也高很多,但流氓气比刘邦差,不像刘邦黑白两道都有人,他知道,真要比“建功立业”,自己肯定不是刘邦的对手。所以,他自小就很爱护刘邦。刘邦发迹后,自然也懂得回报,不但拜萧何为总理,还给萧何封了很大的一个县城,让萧何的子孙世世代代都能享有,所以萧何才能入《世家》,因为世家本身就是世世代代都能享福的意思嘛。

张良,虽然跟刘邦不是发小,但在关键时候救过刘邦的命。刘邦当年赴项羽的鸿门宴,九死一生,多亏张良说动项羽的伯父,让项羽消除了杀心,否则哪有刘邦的汉朝。张良本来是韩国贵族,祖先当过韩国的丞相,秦末大乱后,一心想复兴韩国。但遇到刘邦之后,他逐渐放弃了复国的想法,一心一意辅佐刘邦。刘邦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张良给自己献的计谋和无数良好劝告,根本就没有汉朝江山。他给张良也封了非常大的县邑,让他世世代代享用。张良后来也当过丞相,所以列为世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至于韩信,当然非常冤。刘邦之所以能在最后胜出,韩信的功劳比萧何和张良都要大,但问题在于韩信是半路投奔刘邦的,能力既强,又有野心,一直就不安分,一直就想另立山头单干,这么一来,刘邦当然忍不住,终于和老婆商量,找个茬子把韩信族灭了。这么一来,韩信就没有子孙世世代代享用封邑,自然无法列入世家。


梁惠王


韩信没入世家,不是司马迁有偏见,而是韩信没法入世家,尽管司马迁很喜欢韩信,要不是那篇《淮阴侯列传》把韩信的故事写的那么生动,恐怕现代人对韩信也不会那么有好感,只能说韩信是个悲情的人呀。

韩信出身贫寒,但却胸有大志向,尽管穷困潦倒,也不肯放下手中的剑,为了理想甚至不惜隐忍,从一个无赖的裤裆下钻过去,这就是大用的表现,匹夫见勇拔剑而起挺身而奋斗,这不过是匹夫而已。韩信作为无双的国士,所能承受的绝不是一般匹夫那样,从胯下钻过行,我翱翔九天之鸿鹄,其会与你这燕雀计较,凭我手中的剑取你性命易如反掌,只不过我的志向是更广阔的天地。

对于汉朝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韩信来说,同样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刘邦的死党,从沛县跟着刘邦出来的,可以说是嫡系中的嫡系,亲信中的亲信。可是韩信不是,韩信原先是跟着项羽的,看着项羽不行于是投了刘邦,可刘邦也不重用他,于是韩信也决定离开刘邦,但萧何这个西汉建立后被封为功臣第一的人,此刻看打了韩信的价值,于是刘邦打了败仗大家都在逃跑,萧何也跟着跑了,只不过萧何是去追人,他追的就是韩信。

最终在萧何的推荐下,韩信被刘邦以国士待之,从此刘邦的在军事都在中,有了韩信才有了后来一些列的胜利,韩信也位列古代四大名将韩白卫霍之首,一举消灭项羽,为汉朝乃至中国最重要的一次历史走向立下了不世之功。韩信发达了之后,找不到曾经给他饭吃的老妪,于是便把千金置于河中漂流,一饭千金的典故就来于此。成为手握兵权的大元帅,韩信也没有对曾经让他钻胯下的人怎么样,唯有这样的胸襟才能配的起大丈夫真英雄这个称号。

韩进起于萧何最终也死在萧何的计谋之下。

到了最后刘邦分封功臣,萧何得了第一,作为刘邦的死党加嫡系,萧何是和大汉王朝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当当年一起大江山的将领都要造反的时候,不管韩信会不会反,刘邦都要除掉他,计谋当然是萧何出的,让刘邦以天子名义到地方巡视,韩信不会带兵朝见的,同当年那次辛苦把他追回来一样,这次同样辛苦的把韩信送进了大牢。

后面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什么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可为什么功劳第一的萧何能善终,还能位列世家呢。

这里我们无法怨恨萧何,也无法怨恨吕后,甚至都无法怨恨那个最终的决定者刘邦,中国人的智慧无穷,但最终在开过功臣与皇帝之前的斗争上一直都是血腥无比的,唯有一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做的是不见血光,其他的就印证了那句话,历史不忍细看呀。

世家是一个标准,我们后来对世家的理解基本上都是传自与史记,比如《萧相国世家》《吴太伯世家》《留侯世家》《孔子世家》等等,这些都是有许多代传承的,萧何的后代一直在汉朝做高管享爵位,张良的先祖本来就是贵族,到了张良这里更加出名,后代在汉朝也是一直流传。韩信却至此一代,如流星划过天空,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虽然韩信未列世家,但地位却是有目共睹的。

韩信本就是布衣,家族本就无名,只是这一个人犹如皓月,后被处死,后代不享爵位祭祀,基本就断绝了,所以韩信做到了阶级的一次飞跃,做到了一个没有背景的屌丝最大的成功,在史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位列《淮阴侯列传》并且是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就算是没有位列世家,我想也足以告慰韩信这一生了。


昭烈名臣


这个问题要理解《史记》编纂学。世家世家,一个要世,一个要家。我们可以看看《史记》世家的人物,主要有四类:一是周代诸侯、汉代诸侯王,这个比较好理解,本纪是天子(或实际统治者),诸侯(王)自然就划入次一等的世家。

二是汉朝列侯,也就是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这些以军功封侯的异姓侯。但汉朝异姓侯这么多,为何只有他们五个列入《世家》?应该还是太史公看重他们五人在汉初的建树,那么韩信的功劳也不比他们低吧!奥妙就在这个“世”字。



“世”是世代的意思,至少要世代像个家才叫世家吧。韩信一代就灭了,哪来的世呢?好了,那陈胜和孔子,连侯都不是,又怎么是世家?这就是第三类了。陈胜和孔子虽然本人没有太多功业,但历史意义更多再于开创性。汉朝奠定于陈胜起义,儒家奠定于孔子传学。


第四类仅有一篇,就是《外戚世家》,也是最特殊的。外戚既不是世,也不是家。但汉朝重视孝道,太后权力不在皇帝之下,而皇后的权力也不弱,所以外戚往往能影响朝局。这就是太史公将其选入《世家》的原因。可以发现,太史公更注重的是实质,而不是名义。


林屋公子


《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一共是一百三十篇,这里面提到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各类,那这五类具体是怎么分列的呢?

本纪讲的就是帝王的事情,世家讲的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国和重要功臣的事情,列传讲的就是重要人物的事迹,表讲的是大事年表,书主要记载各种东西,比如礼乐,音乐,天文历法,水利,封禅,相当于百科杂书。

我们可以看这十二本纪,讲的就是五帝夏商周秦时期的帝王,还有汉朝的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五个皇帝,比较特殊的就是项羽,因为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司马迁出于对项羽的尊敬,也把他做为皇帝来写了。

我们再来看这三十世家,可以看出这里面的世家就是春秋战国里面各诸侯国的君主的事情,还有汉代各诸侯王,另外还有孔子,陈涉,外戚,萧何,曹参,张良,陈平,周勃等人的家族的事情。

汉初为什么这几个人能够入世家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几个人的功劳最大,我们知道萧何与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曹参的战功最高,陈平是刘邦另外一个重要的谋臣,周勃父子在刘邦,汉文帝,汉景帝三朝的功劳也十分之大。

那为什么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没能入世家呢?而只能入列传呢?其实我们也在三十个世家,也可以看到,刘邦封的八个异姓诸侯王韩信,彭越,臧荼,卢绾,张耳,英布,韩王信,吴芮全部都不在里面。

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韩信不能列入世家了,因为韩信谋反被夷三族了,那么这样的人自然是不能被列入世家了,再说了韩信就他一个人,也没办法成为世家,世家怎么说,也得有好几代呢。

其实,如果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没有异心的话,那么也可以变成淮阴侯世家的,就像萧何曹参他们,可惜韩信没有走这一条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