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事件是由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引起的?

丢掉信仰的毛驴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那些大事件似乎只有大人物才能做到,史书也似乎只关注那些有名的人,至于一般的平凡小人物,根本不值得一提。

但其实,历史上有许多事情,都是因为一个小人物的关系,而改变了整个事件走向的,他们或许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是却对这些大人物举足轻重。

第一个小人物就是秦王的御医夏无且,说起一个御医,相信没几个人会关注他,皇帝身边不缺人才,一个小小的御医谁会记得。

但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御医,在荆轲拔刀想杀秦王的时候,将自己的药囊甩向了荆轲,成功的令他分了个神,才让秦王有机会拔出背上的剑,侥幸逃过一劫。

试想,若是当时没有这么一个小御医给秦王争取这点时间,荆轲刺杀成功的话,也就没有之后的一统天下了。

第二个小人物连名字都没有,但却害的一个大人物走向了死亡,从而改写了历史,这个人就是给项羽指路的农夫。

那时项羽被刘邦追杀,慌不择路的项羽迷了路,偶遇一个农夫,便向他询问出路。然而没想到,这个农夫给他指的是一条绝路。

最终项羽被汉军逼到了乌江边,一声长叹之后,只能拔剑自刎于江边。一代西楚霸王项羽,就这么败在一个农夫手里,让人不得不唏嘘一番。

第三个小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卧底眼线,这个名叫王晊的计时官本是太子的人,但是被李世民收买,为他打探情报。

一日,王晊跑来告诉李世民,太子有意将灭秦王兵马,杀秦王夺权。李世民一听,立马下了决心,准备先发制人,这才有了之后的玄武门之变。

第四个人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书童,但他却做了一件自作聪明的事情,结果明朝失去了一个喘息的机会,最终走向了灭亡,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年崇祯派大臣陈新甲与清军议和,本来两边都基本谈妥了,但是因陈新甲的疏忽,这封写议和的书信被遗落在了家中的桌子上。

恰巧他的书童来收拾书房,见桌上的信封,一位是什么需要下面人呈上来的报告,于是便转呈各办事处传抄,将这件事给捅了出去。

事情一曝光,全民激愤,崇祯无奈,只能杀了坏事的陈新甲以表决心,誓不议和,结果明朝连这点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就灭亡了。


通史明鉴


比如唐德宗时期,一个小参谋贾林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叛将王武俊归降朝廷的例子。先说王武俊,他是唐朝藩镇将军李宝臣的手下,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造反。王武俊倒戈杀死李惟岳,但因对朝廷封赏不满,便举兵叛乱,自称赵王。贾林是唐政府军昭义军将军李抱真手下的参谋。史书记载,这个贾林只出动了三次,就摆平了叛将王武俊。第一次,贾林奉李抱真的命令,假托投降,进入王武俊营中。见到王武俊,贾林大谈皇帝如何欣赏王的忠义(指除掉藩镇李惟岳),承认先前处事有误,追悔莫及(指没有给予封赏),愿意不计前嫌。王武俊也表态说,只要皇帝赦免不追究,就考虑回归朝廷。第二次,时值泾原兵变,唐德宗逃亡奉天,割据藩镇蠢蠢欲动,打算联手进攻朝廷军队,贾林奉劝王武俊不要给人家当炮灰,成功离间了王和其他军阀的关系。第三次,贾林劝说王武俊和自家将军李抱真联手,击溃最大一支军阀势力,配合政府军收复首都长安。


大宝说三农


各自为政,一下就想到这个,就因为分肉没给司机,司机就把车开进敌人的包围圈


儒雅之风


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很多,由小人物引起的也很多,最典型的是陈胜吴广起义,两个不起眼的小头目,引发了后世诸多农民起义的效仿。我最佩服的小人物是郑国商人弦高,用区区十二头牛,平息了一场战争,避免了一段生灵涂炭的历史。


江7891


大家知道吴下阿蒙这个故事吧,三国时期,吴国小人物吕蒙,以自己智慧渡江,令关大败。试想,若关羽不败,刘关张三兄弟就不会那么早死,他们不死,北伐中原说不定又是另一番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