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齐白石94岁时的绝笔之作《葫芦》?

hazewinter


国画大师齐白石(1864年——1957年)在生命最后时日,创作了两幅大写意国画作品,一幅是《牡丹》,另一幅是《葫芦》,

《牡丹》落款是“九十七岁白石”,《葫芦》落款为“九十八岁白石”,实际上,齐白石于1957年9月16日下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齐白石这样落款,是在表达个人的美好愿望,他想更长寿一些,争取活到100岁,这样的话,后人称呼“百岁老人”时就顺理成章。

齐白石·葫芦

《牡丹》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赭红色的花朵与墨蓝色的枝叶形成鲜明对比,整体用笔沉着痛快,并且,花朵和枝叶向左倾斜,仿佛有风吹过牡丹,一些花瓣和叶子表现出扭曲状态,有一缕波浪起伏般的韵律感,更加突出了画面的灵动感。

《牡丹》所展现的主题就是,通过牡丹这个形象,来表达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以及华美灿烂的生命意识。因为在此时,齐老预感到自己不就将要离开人世,但他内心是热情如火的,对生命依然表现出强烈的眷恋。

齐白石·牡丹

并且,从这幅画的构图和形状看起来,如同一个站立的人在手舞足蹈,更加验证了齐老此时此刻对生活的向往。

《葫芦》的笔墨更加豪放和写意,把笔情墨趣展现得近乎完美,完全是随心所欲画出来的。其构图也更加别致,几只变形的黄葫芦挂在顶端,旁边点缀着几片残缺不齐的叶子,下方是相互交织的藤蔓,藤蔓老辣柔韧,同样展现出强烈的生命情怀。整体看起来,《葫芦》画面重心在上部,给观者头重脚轻的感觉。

齐白石·牵牛花

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齐老在意识深处,或许已经不再清醒,他是下意识地抓起笔,用极凝练的笔墨勾画出了这样的物象,完全是在表达自己内心最后一丝感觉,那是对自身身体、精神和灵魂,所有感觉和知觉的最后倾吐。

齐白石·鱼虾

因为,此时的他,所有身体机能大幅度退化,行动颤颤巍巍,生命知觉里处于混沌状态,只能依靠他热爱的绘画,对世界做最后的告别,但他又显得力不从心,只能让构图呈现出头重脚轻之感,这跟他此刻的生命状态是吻合的。

通过对两幅作品的比较,笔者更倾向于把《葫芦》看作是齐老的绝笔之作。


鸿鹄迎罡


中国水墨画最高境界:化境。



鉴水渔翁



如图,这一幅应该算是齐白石的绝笔葫芦了。看到这满纸的凌乱的线条我还是吓了一跳,满纸气力,连绵不绝,看似凌乱而又不失和谐。据齐白石弟子李可染回忆,当时老爷子已拿不好毛笔,全是靠感觉在神游,把葫芦叶子也画成了葫芦状,把左侧的藤也画成了葫芦状,估计齐白石当时是满脑子葫芦吧。

有人说这作品已出神入化,齐去世后,这幅作品放在了徒弟家里,李可染和几个朋友隔三差五就去观看,赞不绝口,有大喊的,有把手拍在别人大腿上的。然后,一股脑散去,过几天再来撸一把。这或许就是齐白石绝笔葫芦的妙处了。


蝉山写书法


从李可染等人的回忆来看,这幅画确实是白石老人的最后一幅作品,中国画的得意忘形确实是做到了极致,原因可能是老人已经糊涂了,意识已经不是很清醒了,叶子也是葫芦,藤曼也是葫芦,葫芦还是葫芦,章法布局无法有法,全凭自然天趣,也许是白石老人潜意识下的最后一次作画吧!



后写意


齐白石老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所以,齐白石老人的画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内容。


中华文化密码


这应是牵挂的意思。在整幅画上洋溢着画家临走时凄凉之意。绿叶已去,曾经的繁盛已去。多少蔓就象让丝丝牵挂,葫芦就是蔓长成的子女。临去时还在丝丝牵挂着儿女。这是其真意


刘民杰


历经沧桑,中国文化底蕴。


努力的小柠不带檬


漫过春秋枯葫藤,穹空待落入暝重!


用户李建民


白石老人用灵魂绘画,自己的经历丰富,阅历融入绘画其中


沙漠的水53571911


形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