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一個人的自信心?

浪子回頭鑽不換


如何提高一個人的自信心?

在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態勢下,人的客觀成功水平相對穩定、有限的情況下,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方式:準確認識自我,就成為每個人提高一個人自信心的重要路徑。

一、自信取決於客觀的成動與主觀的評價

自信是指人對自己的個性心理與社會角色進行的一種積極評價的結果。

人的自信心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即客觀的成功與主觀的自我評價。客觀的成功是指各種外顯的,以事實為基礎的成就、業績等,如考上大學、晉升獲獎、找到理想工作、在工作崗位上獲得豐碩成果等;自我主觀評價是指人對內隱的、以個人感受為基礎的對自我進行評判、估量的心理活動。

一般情況下,人取得的客觀成功越大,其自信度或自信心也相應會越高、越強,否則反之。但人客觀上的成功與其自信之間並不是線性關係,即一一對應的關係,也就是說人在客觀方面的高度成功未必直接導致與之相稱的高度自信。客觀的成功是否導致自信要經過中間變量—主觀的自我評價。

二、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方式是提高一個人自信心的重要路徑

從以上論述中可歸納出一個基本命題:提高自信心,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其一是在工作、學習、生活中取得現實性成就;

其二是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方式:準確認識自我。

以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就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方式來提高人自信心的機理作簡要剖析。

認知心理學ABC理論認為:情緒並不是由某一誘發事件(A: activation events)本身所引發的,而是由經歷這一事件的個體對這一事件的信念、解釋、評價(B:belief)所引起的,隨之使個體的情緒與行為反應發生了變化—結果(C: consequences)。通常,人們會認為C是直接由A引起的,但ABC理論並不這樣認為,它認為A只是引起C的間接原因,而B才是引起C的更直接原因。其中不合理的信念則包括對自己、他人和周圍環境及事物的絕對化要求和信念。

以認知心理學ABC理論來審視、觀照自信、成功、評價三者之間的關係,不難推演出這樣的觀點:自信並不是由成功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經歷成功的人對成功的態度、解釋、評價即自我評價方式引起的,也就是說成功只是影響人自信心的間接原因。自我評價方式:對成功的態度、解釋、評價才是影響人自信心的更為直接的起因、決定性因素。

因此,在人的客觀成功水平相對穩定、有限的情況下,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方式:準確認識自我,就成為提高自信心的重要路徑。

三、如何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方式

以下幾種辦法是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方式的行之有效的途徑。

1、全面真實地認識自己的實力,樹立自信心。應注意區分哪些是自己的優勢,哪些方面自己不如別人。在不如別人的方面中,有一部分是經過自己努力可以改變的,就應盡最大努力改變;另外部分是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無法改變的,對此只能坦然接受。

2、客觀地對待其他人的長處優點,正確看待自己。一個人不論能力有多強,總不可能事事都走在別人前面;某些人在某一方面還可能有卓越的表現,其他人即使全力以赴也不一定能超過他們。只有承認這一點,才能在客觀評價自己和其他人,在認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自信。

3、注意吸取和學習其他人的優點,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識修養水平。在與他人交往中,無論是水平比自己高的還是不如自己的,都應從他們那裡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來提高自己、豐富自己。

【歡迎親愛的朋友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實現真正的自信。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的路》一書中指出,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沒有獲得父母足夠的愛,在成年後就可能成為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如何重新建立並培養自信,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各種各樣的勵志書籍(心靈雞湯)中,我們看到的最多的話是“你要相信自己”,令人疑惑的是,只要我們細細想一想,就能發現這是一個悖論:我們本來就不自信,又如何能相信自己?所以,只會告訴你應該怎樣做而不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建議都是耍流氓,我們需要能使本質發生改變的並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來培養我們的自信。


儘管困難重重,但筆者經過多年深刻的自卑,終於找出了一些能夠改變自己的方法,特整理在此,以饗有需要的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