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總是活在“假如”裡?

魯了個大師


人生沒有假如,生活無法重來。不好好把握當下,只會重演歷史。

是啊,有些人總是活在假如裡!我也不例外,正在看文章的您是否偶爾會說假如當年怎麼了會怎麼樣。就算是一種自我心理安慰的方式吧。明知道沒有什麼意義,但是還在假如裡找理由。

有時候,有些事。儘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了 。不管事情的發展方向會如何,努力了就好!有些事,確實不是自己可以完全把控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有些人,用心去愛了就好。最後沒有走到一起,至少曾經擁有過。

人,最珍貴的是什麼?是閱歷,是知識。任何人給不了你,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

偶爾可以假如,但是假如的情緒過後。還是要活在當下,面對現實。好好生活!

人生那麼短暫,何不努力的去攀一座山,走一條路,追一個當時假如沒有完成的夢!

同一件事,有人把它當作向上的踏腳石,有人把它當作無法翻越的高山。有時候,決定人生上限的,不是能力,而是做人做事的格局。你的視野有多高,就會獲得什麼層次的回報。換一種思維方式,少一些假如,多一些努力與付出,天地可能更開闊。


一枕皇良


活在假如裡的那些人,總是喜歡不勞而獲

而且對生活不負責任

不願意面對現實

一個負責人的人,敢於面對任何結果

也能坦然接受任何結果

努力之後,對一切都可以釋然

不會有那麼多的假如


楊教授說球


海倫·凱勒的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她沒有因為自己是個盲人而失去價值,反而因為這本書激勵著世界上千千萬萬的人,更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假如”可以讓我們對生活和生命進行更多反思,學著調整,修正,更好地珍惜自己的當下,成就了更好的凱勒,也能成就我們。

“假如”還可以讓我們在繁瑣的生活中或者面對困境時,讓我們做一個好夢,夢醒時,為了夢境中的那個美好,繼續努力。

假如還可以讓我們接受當下的矛盾和不愉快,選擇與自己和解,悅納自己,為自己找到一種平衡。

然而,如果僅僅是活在“假如”中,那我們就會成為一個自怨自艾的人,如怨婦。


職場烹小鮮


上班遲到被扣錢,心想,“假如早起就好了”。
參加PARTY穿不上漂亮晚裝,心想,“假如早點開始減肥就好了”。
他人創業,心想,“假如我有同樣的條件,也可以。”

....

這些假如,反映的是同一種心態:

不接納現狀。不接納當下的自己。


“假如”只是這種心態的一種體現。

還有其它的體現。比如:

訂下學習計劃,沒有做到,非常自責。甚至打自己耳光。
面對他人善意的友好的交往請求,冷漠、逃避。
對身邊的人、家裡人非常嚴厲、苛刻。
.....


可以說,“不接納”造成了人生中80%以上的痛苦。

這是自己給自己的枷鎖。套上而不自知,一味沉浸於其中,太慘了。

要改變,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需要改變自己的念頭、心態。

當下的自己,並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有父母,有原生家庭,有教育環境,有工作環境,有朋友,有親人,有社會環境...

這一切,從自己剛落入母親子宮裡就已經開始產生影響 —— 潛移默化或者明顯感知到,這影響是全方位的,思想,語言,行為,性格,心態,三觀....全部。

想想看,是不是自己的任何一個特點,都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

喜歡抱怨,身邊應該是有喜歡抱怨的人。愛吃辣椒,大概率小時候有過這樣的環境。拖延症,很可能小時候被照顧得太好,行動力嚴重不足;或者曾經有被高壓的經歷,一旦壓力解除,人就散了。......


是這個世界造就了自己,不是自己故意要長成這個樣子的。

世界萬事萬物,也都是這樣長出來的。

所以才會有各種各樣的動物,各種各樣的植物,各種各樣的人。

這些各種各樣,並沒有對錯、好壞,都是自然的樣子。

彼此之間,沒有比較的必要。各自安好。

由此坦然面對已經形成的一切。

我就是這個樣子啊!


如果對未來有希望,有追求,可以嘗試用更為 心平氣和 的方式思考:

我應該準備什麼樣的條件,推動自己朝這個方向發展呢?

如果可行,就去努力。

如果不可行,也坦然接受條件不具足的現狀,耐心等候未來的機會。


來看看少年天才蘇東坡(1037-1101),20多歲時參加科舉考試,高居榜首,轟動朝野,逐步高升。眼看要升至權力中心了,43歲卻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新帝即位後被起用任翰林學士等職,後因支持新黨再次被貶。後再被起用,任吏部、兵部、禮部尚書。再被降職、貶至惠州,進而流放到海南儋州。
三起三落,並沒有讓他更加傲慢,或者更加自怨自艾。他至始至終都保有一顆灑脫、自在、曠達、安然的心,為百姓民生做了很多好事,更留下無數佳作流芳後世。

關鍵詞:心平氣和。氣定神閒。


達達格


因為他活在自己的幻想裡


酒館裡的小情緒


因為我們都是被幸福了!被富起來了!?所以說假如也正常的!!


用戶9591890870768


這就像有些人總是在問“為什麼這丶為什麼哪”一樣。他們不明白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智商情商也有高低,這有啥奇怪的?你按你的活,別人按“假如”活各得其樂。別管那麼寬好不?


資料完善度低


我認為:總是活在“假如”裡的人,其實就是過於聰明的多疑症,做任何事情前瞻後顧,思左思右,疑慮重重,而過多的“假如”會束縛住自己做事的手腳,而畏懼向前。

而有人專業是A,做的工作卻是B,同時又能把愛好C弄得跟專業一樣,有些人卻一件事也做不好。除了智商原因,主要區別在於自信心與不自信的“假如”束縛了自己,畏縮不前。

有些人平常做事馬馬虎虎,覺得到該認真時候,自己是能專注起來,把事做好的。可是,等真正關鍵時候,卻依然掉鏈子。因為,很多事情的最後百分十,往往是繁瑣的,不那麼起眼的,但卻常是很重要的。因為平常的習慣,就容易把一些細節忽略了。和別人,和成功,其實往往就差這麼一點點——- 其實這類人輸在“假如”思維的不務實與缺乏拼搏自信心。

而另一些人,未必是要完美主義,但也要做到問心無愧,至少盡力了。他們就養成了做任何事,都把最後最邊邊角角的東西做好的習慣。於是,你會發現他們好像什麼都玩,什麼都玩得好。因為單純的把一件事做好,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不然不安心啊!他們贏在實幹與自信心,摒棄“假如”。

堅持去實踐的人,因為相信在岸上是學不會游泳的,談得再多,錄像看得再多也不行。反覆去實踐就需要有能力去建立新的工作方法和習慣。大部分人其實並不是沒有時間,而是時間管理能力不足,目標不明確,不具體,很多時候時間就不知不覺地在“假如”研討中,消耗掉了。通過比較,我們明瞭要求人有培養自信心良好習慣的能力,具體而言,包括養成優秀的計劃能力,建立良好的環境,加入一個類似興趣的群體,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習慣等,就可以圓滿完成任何事情;而熱衷於“假如”的人,會將困難“假如”的太多太大,將工作計劃“假如”的複雜又複雜,困難重重,而畏縮不前……。

因此,我們應提倡摒棄“假如”思維方式。


忠誠與實際


因為假如得生活是比現實的生活美好,因為假如生活,是沒有現實的殘酷,因為假如的生活,是掩蓋自己的自尊的方式一種……


滴滴嗒嗒不停


人生就像一場夢,夢醒了一切是空,自己有一個桃花源,不是一件樂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